天台华严止观思想略论

2016-03-16 09:40赵锭华
台州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圆融天台智者

赵锭华

(台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天台华严止观思想略论

赵锭华

(台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天台华严的圆融思想最初是来源于禅观的。止观在印土比较严谨的分类的说法是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在中土止观的含义则超出了奢摩他和毗钵舍那所限定。在天台以圆顿为归趣,以三止三观为特色。华严最核心为法界观与华严五教止观。对止观之基础,天台华严有相通的地方,这是了解天台止观与华严止观的共同前提。

天台;华严;止观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历史上形成的第一个大的宗派,以其教观双美而着称于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天台宗的传承至今仍绵绵流传。天台,是山的名称,称为天台山,位于浙江天台县内。天台山是著名的洞天福地,东晋的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序》中曾对此描写道:“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在约一千五百年前,于这神秀幽静之地,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智者大师驻锡此地,演教住观,开创出了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此宗就以其山得名,称为天台宗。天台宗以智者大师为开宗之师,但是其传承远追龙树,近列北齐尊者慧文禅师,南岳尊者慧思禅师后至智者大师。在智者大师的名著《摩诃止观》中提到:

智者师事南岳,南岳德行不可思议,十年专诵,七载方等,九旬常坐一时圆证,大小法门朗然洞发。南岳事慧文禅师。当齐高之世独步河淮,法门非世所知,履地戴天莫知高厚。文师用心一依释论,论是龙树所说,付法藏中第十三师。智者观心论云,归命龙树师,验知龙树是高祖师也。[1]1

以上可以知道天台宗的传承是:龙树——慧文——慧思——智者。在这里面,有一点是比较特殊的,龙树是印土之人,而慧文则依龙树的“释论”发明禅观,获证“一心三智”,“入初住无生忍位”。智者大师在《观心论》中也称:“稽首龙树师,愿加观心者,令速得开晓。”因此天台宗的祖师远追为龙树尊者。

华严宗依《华严经》而立,从而称为华严宗,又主要由法藏贤首大师完备宗义,也称贤首宗。此宗所依经典是《华严经》。又因为华严宗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又称为法界宗。华严宗的传承,由杜顺大师典定华严宗的纲要,智俨大师拓展之,而法藏贤首国师完备之,澄观大师撰《华严疏钞》广论玄旨,后有宗密大师治《圆觉》而扬之。

一、止观与奢摩他、毗钵舍那

天台华严的圆融思想最初是来源于禅观的,所谓的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空假中三观,华严法界三观,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十玄门,六相圆融实质上均是禅观中内容。性具与性起的区别,实质也是禅观中以何为依,存不存在为依,以何为究竟的问题。因此在天台华严两者的思想圆融止观是其核心之一。

天台的圆顿止观思想主要是启于慧思大师,全面完善于智者大师。应该说后来天台宗所传承是智者大师的圆顿止观思想。在这里面慧思大师还是十分特别的,慧思大师的思想有前后期之分,智者大师主要继承了慧思大师前期法华三昧的圆顿思想,而后期慧思大师接触了如来藏系的思想,表现出来了十分明显的如来藏思想倾向。这在其现存的著作中可以看到。

华严的禅观思想,主要有杜顺大师的法界观与五教止观,智俨大师的唯识观,法藏大师的妄尽还源观,清凉国师与宗密大师分别对杜顺的法界观作了注,清凉国师还有一观心赋来说明禅观要点。但主要以杜顺大师的法界观为主。

天台华严的圆融思想都是以止观来落实和究竟的,止观也是整个佛法的核心,佛法中许多智慧的见解都需通过止观来落实下去,并且通过止观来显发最高的觉悟智慧。因此止观对于佛法来说至为关要。

止观一词是中土用来总摄禅观思想的,而在印土比较严谨的分类的说法是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奢摩他对应于中土的“止”,毗钵舍那对应于中土的“观”,但是在中土止观的含义则超出了奢摩他和毗钵舍那所限定。

所谓奢摩他,这在《解深密经》中有严格的定义,遗憾的是智者大师当时没有看到后来玄奘法师所译的《解深密经》,《解深密经》中对禅观进行了十分细致的总结。如果智者大师能够看到的话,对其总摄一切佛法的建构一定会有帮助。另外是智者大师自己也觉遗憾的是没见到《楞严经》,《楞严经》则类似精要的佛教概论,其中对五阴禅境分析甚详。智者大师所作的《摩诃止观》的体例颇似《楞严经》,这也是心有灵犀,未传先通吧。

在《解深密经》对奢摩他的解释为: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2]698

这里可以如下图分析:这里的大义为大乘的行者在听闻法义,于此能够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在空闲处不断的如此思维法义,内心作意思维,行者安住后得身轻安与心轻安。这样称为能求奢摩他。为了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奢摩他的含义,再从奢摩他和毗钵奢那的所缘境来看,在《解深密经》中,所说为: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如世尊说四种所缘境事: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者事边际所缘境事,四者所作成办所缘境事。于此四中,几是奢摩他所缘境事?几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几是俱所缘境事?”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缘境事,谓无分别影像,一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二是俱所缘境事,谓事边际、所作成办。”[2]697

这里所说无分别影像是奢摩他的所缘境事,所谓的无分别影像是指行者对于听闻或所受的教授所知事作意思维,使此所知事起胜解,这样使所知事相似现前,成为所知事的同分影像,对此所知事的同分影像,修观者受取后不再观察简择遍寻思遍伺察,而只是对此所缘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静其心,令心安住。这在《瑜伽师地论》中说:

云何无分别影像,谓修观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复观察简择极简择遍寻思遍伺察。然即是九种行相令心安住,谓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一趣等持,彼于尔时成无分别影像所缘。即于如是所简简择遍寻思遍伺察,是名无分别影像。[3]427

简单的来说,所谓的奢摩他,就是在听闻或所受教授后,不断思维,在自身的意识内形成类似于所闻所教授事的影像,并且只是将心寂静下来,对此影像心并未进行抉择分别。这样在身心达到轻安后,方称为奢摩他。

《解密经》中对毗钵舍那的解释为: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毗钵舍那。[2]698

这里也可以用图分析如下:

这里能善毗钵舍那以身心获得轻安为前提,对奢摩他中心内所形成的影像进行抉择,而称为毗钵舍那。而对于未获身心轻安的奢摩他和毗钵奢那称为随顺奢摩他和随顺毗钵奢那。

从所缘境事来说,毗钵奢那所缘为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修观者对上面奢摩他中的所知事同分影像,观察审定功德过失,这样称为有分别影像。这在《瑜伽师地论》中详细解释为:

云何有分别影像,谓如有一或听闻正法,或教授教诫为所依止,或见或闻或分别故,于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多地钵舍那行,观察简择极简择遍寻思遍伺察。所知事者,谓或不净,或慈愍,或缘性缘起,或界差别,或阿那波那念,或蕴善巧,或界善巧,或处善巧,或缘起善巧,或处非处善巧,或下地粗性上地静性,或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听闻正法为所依止,令三摩多地作意而起胜解。彼于尔时,于所知事,如现领受胜解而转,虽彼所知事非现领受和合现前,亦非所余彼种类物,然由三摩多地胜解领受相似作意领受,彼所知事相似显现,,功德过失,是名有分别影像。[3]427

二、天台的止观思想

在中土,讲止观最多的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其“止观”之义在《摩诃止观》中立义甚多,智者大师依“释论云,菩萨依随经教为作名字,名为法施,立名无咎”的意趣作了独特解释。在《摩诃止观》中止观含义,可以分为止义,观义,止观义三种方式解释的。在第三章释止观名与止观体相中解释还是较清楚的。

总的来看止义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是直说,此跟传统之“定”差不多,如静,法性寂然,邪僻心息,性寂灭,系缘等,主要就是指心念止于一处,心灵达到宁寂的状态,更深则是达到法性本体的寂然之态。

第二种说法,是分为相待止观和绝待止观。相待止观中,止分为止息止,停止止,非止止。止息止是指“诸恶觉观,妄念思想寂然休息”;停止止指“缘心谛理,系念现前,停止不动”;非止止指“别约谛理论相待,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无明亦非止,非不止无明为不止,法性亦非止,非不止而唤法性为止。

第三种是最具特色的的“三止”之说:

一体真止者,诸法从缘生,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知因缘假合幻化性虚名为体,攀缘妄想得空即息,空即是真故言体真止。

二方便随缘止者,若三乘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入真,真则不异,但言烦恼与习有尽不尽,若二乘体真不须方便止。菩萨入假正应行用,知空非空故言方便,分别药病故言随缘,心安俗谛故名为止,经言动止心常一亦得证此意也。

三息二边分别止者,生死流动涅盘保证,皆是偏行偏用不会中道,今知俗非俗俗边寂然,亦不得非俗空边寂然,名息二边止。(三止)[1]24

这里遵从了空,假,中三层来论述的内在逻辑。

第四种说法是指奢摩他,也就是通常的止息之意。

对于观义与止义相类似亦有四种说法第一种直说,为明,寂而常照,发菩提心,无发无碍,一念,等主要是心灵的洞明,乃至由寂止带来的自然的呈现为观。

第二种说法是贯穿义,观达义,对不观观义。这与上面“止”意相同。结合上面止义可以图示为:

第三种是最有特色的“三观”说法:

从假入空名二谛观,此名出璎珞经所言二谛者,观假为入空之诠空由诠会。能所合论故言二谛观,又会空之日非但见空亦复识假。如云除发障上显下明,由真假显得是二谛观。今由假会真何意非二谛观,又俗是所破真是所用。若从所破应言俗谛观,若从所用应言真谛观,破用合论故言二谛观。

从空入假名平等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者,若是入空尚无空可有何假可入,当知此观为化众生,知真非真方便出假故言从空,分别药病而无差谬故言入假,平等者望前称平等也。前观破假病不用假法但用真法,破一不破一未为平等。后观破空病还用假法,破用既均异时相望故言平等也。

中道第一义观者,前观假空是空生死。后观空空是空涅盘,双遮二边,是名二空观为方便道得会中道。故言心心寂灭流入萨婆若海,又初观用空后观用假,是为双存方便,入中道时能双照二谛。(三观)[1]24

此亦用空,假,中相融的内在逻辑来说明。

止义还可以与其它讲法相通:

诸余经论或名远离,或名不住不着无为寂灭,不分别禅定弃除舍等,如是一切皆是止之异名。[1]22观义也如此:

余处或名知见明识眼觉智慧照了鉴达等,如是一切皆是观之异名。[1]22

更为奇特是在圆融义上智者大师认为止义与观义本身相同:

止亦名观亦名不止,观亦名止亦名不观。[1]22智者大师为了规整教法,把止观与其它教义相通相,如提到:

止观等者名为舍相,舍相即是通于法身。[1]22

今更广论摄法即为六意,一摄一切理,二摄一切惑,三摄一切智,四摄一切行,五摄一切位,六摄一切教。此六次第者,有佛无佛理性常住,由迷理故起生死惑,顺理而观是故论智,解故立行由行故证位,位满故教他,事理解行因果自他等次第,皆止观摄尽也。[1]29

智者大师实是借止观之名来统释诸教法,其有“止观诸佛之师”之谓[1]3。其在《摩诃止观》以圆顿为归趣,以三止三观为特色,“实是一谛方便说三”[1]28。

三、华严的止观思想

杜顺大师是一代奇僧,在华严的圆融禅观上多归于杜顺大师。在华严宗现存的经典所涉及禅观有:

智俨大师:《华严一乘十玄门》,《华严五十要问答》。

法藏大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三昧章》,《华严游心法界记》,《华严经探玄记》。澄观大师:《华严法界玄镜》,《答顺宗心要法门》。宗密大师:《注华严法界观门》。(《禅源诸诠集都序叙》为总结禅法和融通禅宗之作)

以上最核心的为法界观与华严五教止观,两者实则相通,理上可以整合于法界观。但华严五教止观中,对止观的全体和方便的论述是法界观所不及,因此,对于华严圆融禅观应两者参看。此两种禅观,从现记载来看都是归于杜顺大师。

据华严教义:“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因此可以“一真法界”总摄华严法界观相:

华严圆融止观主要在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即事事无碍观。理事无碍观分为十门,对于这十门,理事无碍观中开头有两句:

澄观大师认为,此两句总摄理事无碍观:

在理事无碍观的末了还有对本观的总结:

此上十义同一缘起;约理望事,则有成有坏,有即有离;事望于理,有显有隐,有一有异。逆顺自在无障无碍,同时顿起,深思令观明现,是谓理事圆融无碍观。[5]679

将以上大义可以示图如下,更为明了:

理事无碍观在《华严五教止观》中对应于事理圆融门,在事理圆融门中说所的义趣与理事无碍观相同:

夫事理两门圆融一际者,复有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心真如门者是理,心生灭者是事。即谓空有二见,自在圆融,隐显不同,竟无障碍。[5]511

为了更能形象的理解理事关系,《华严五教止观》举波水之喻来揭示理事无碍的奥秘:

事事无碍观,也称为“周遍含容观”,对于此观,《华严法界观》总摄为:

事如理融,遍摄无碍,交参自在。略辩十门。[5]680

就事来说是彼此相碍的,约理来说则不存相碍,此观以理融事,事则无碍。理如同虚空,遍一切处,含一切法,这样事如理融,遍摄无碍。遍是周遍,摄是含容。交参即互入。此观也有十门。在《华严三昧》中,认为可以“即于缘起法上,消息取之”方便入于法界:

云何方便入法界耶?答言入方便者,即于缘起法上,消息取之。何者?即此缘起之法即空无性,由无性故幻有方成。然此法者,即全以无性性为其法也。是故此法即无性而不碍相存也。若不无性,缘起不成。以自性不生皆从缘故,既全收性尽。性即无为不可分别,随其大小性无不圆,一切亦即全性为身,是故全彼为此。即性不碍幻相,所以一具众多,既彼此全体相收,不碍彼此差别也。是故彼中有此,此中有彼。故经云:法同法性,入诸法故。[5]513

诸法无尽相融缘起的根本原因是缘起之法即空无自性,因此能够全体相收而不碍彼此差别,彼中有此,此中有彼。

四、止观相通

天台华严的止观思想在基础上是有相通的,如法藏大师认为止观两门共相成助,其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中引《起信论》中的止观思想说到:

云何更要入止观两门耶?答起信云: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之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此义故,止观两门共相成助不相舍离。若不修止观,无由得入菩提之路。华严云:譬如金翅鸟以左右两翅鼓扬海水,令其两辟观诸龙众,命将尽者而搏取之。如来出世亦复如是,以大止妙观而为两翅,鼓扬众生大爱海水。令其两辟观诸众生,根成熟者而度脱之。依此义故,要修止观也。[5]639

这里,法藏认为,止可以对治凡夫贪着世间和声闻缘觉的怯弱之见,而观可以对治二乘不起大悲不趣入大乘之过,因此止观两门共相成助,止观需双修。对于止与观,法藏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中有五止六观之说:

五止:一者照法清虚离缘止;二者观人寂怕绝欲止;三者性起繁兴法尔止;四者定光显现无念止;五者事理玄通非相止。

六观:一者摄境归心真空观;二者从心现境妙有观;三者心境秘密圆融观;四者智身影现众缘观;五者多身入一境像观;六者主伴互现帝网观。[5]637

对与如何起止法藏认为依“随缘妙用无方德;威仪主持有则德;柔和质直摄生德;普代众生受苦德”而行,“当相即空,相尽心澄”,从而修止。入此止门,指“性相具泯体周法界,入无入相名为入”。法藏对于如何修止观,其认为初可依借《起信论》中所说:

问:止观两门既为宗要,凡夫初学未解安心,请示迷徒令归正路。

答:依起信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随心外念境界,然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归正念,常勤正念唯心识观一切魔境自然远离,凡夫初学邪正未分。魔网入心欺诳行者,又无师匠咨问莫凭,依四魔功将为正道,日月经久邪见既深,设遇良缘终成难改,沈沦苦海出离无由。深自察之无令暂替。此义如起信论中说也。[5]639-640

这里起信论中所说止观,以遣除诸相,系心正念,作唯识观为要点。可以看到,华严的观法与唯识观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之相对,天台的观法则与中观有天然的联系。

法藏对于起观,认为“依前五门即观之指,而起即止之观”。因此在华严的圆融止观中是即止即观的,如《解深密经》所说的奢摩他与毗钵奢那双运。在华严中,“理事无碍法如是”,“定慧双融离分齐”,“一多相即绝前后”,“大用自在无障碍”,这些原因造就了“即止即观”的特色。这里颇似天台的绝对止观。

整体上对于止观之法,依于以上天台华严以及深密所说,大略可以将止观之内容与过程示图如下:

以上是对止观之基础来说,天台华严止观有相通的地方,或者说了解天台止观与华严止观有些共同的前提。

[1]《大正藏》,第四十六册.

[2]《大正藏》,第十六册.

[3]《大正藏》,第三十册.

[4]《大正藏》,第三十五册.

[5]《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On the Zhiguan Thoughts of Tiantai and Huayan

Zhao Dinghua

(College of Marxism,Taizhou University,Taizhou,Zhejiang 318000)

The harmonious idea of Tiantai and Huayan was originally derived from Buddhism.The concept of Zhiguan In India Buddhism is Samatha and Vipasyana hlagtong.In China the meaning of Zhiguan is beyond the meaning of Samatha and Vipasyana hlagtong.The characteristic of Tiantai Zhi⁃guan is Sanzhi Sanguan and Perfect meditation is it’s destination.The core of Huayan Zhiguan are Fa⁃jie Zhiguan and Wujiao Zhiguan of Huayan.The thoughts of Tiantai Zhiguan and Huayan Zhiguan have the same basic thoughts.It’s the precondition of understanding of Tiantai and Huayan.

Tiantai;Huayan;Zhiguan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6.05.001

2016-06-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2YJCZH30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项目(15NDJC096YB)

赵锭华(1975- ),男,浙江东阳人,讲师,南京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猜你喜欢
圆融天台智者
在天台(组诗)
智者说
智者说
天台植物
天台植物
无尽圆融
天台
智者善比
圆融中心
稚拙率真 圆融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