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烸 铂
以笔为枪的战士——记著名诗人公木
■烸铂
著名诗人公木
公木,本名张松如,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教育家。1910 年5月生于河北省辛集市。1939年公木与郑律成合作,创作出《八路军大合唱》,其中《八路军进行曲》于1988年,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签署命令,颁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此后他又参与修订歌曲《东方红》歌词,创作电影《桥》、《白毛女》、《英雄儿女》的主题曲。1945年10月底,公木随东北文艺工作团到达沈阳,参与创建东北师范大学。之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历任东北大学教育长、中央文学讲习所所长、吉林大学副校长等职。公木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先后出版诗集《我爱》、《崩溃》及文学理论《老子说解》、《商宋研究》、《第三自然界概说》、《毛泽东诗词鉴赏》等40余部。
公木,原名张永年,现名张松如,1910年出生在河北辛集北孟家庄一个农民家庭。8岁时在外祖父家资助下入学读书,他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的。1922年,十二岁的公木升入深泽县河疃高级小学住校学习。他的老师曹席卿先生是前清的秀才,很有学问,民国后又在天津入过师范,虽是个旧人,却力主新学。曹先生献身教育工作,还不索报偿地让他的长子曹贡升侄儿曹俊升到校助教,俊升是刚从保定育德中学毕业的,有革命思想。在他的指引下,公木在这里除了学习英文、语文、史地、数学、自然等课程外,还读了《独秀文存》、《胡适文存》、《白话文范》、《白话书信》等新书。这些充满革命精神的书籍,打开了他的眼界,并开始练习用白话作文。
1924年,公木考入直隶正定省立第七中学。在中学的四年,正是中国大革命时期,校园里弥漫着一股革命的空气。十四岁的公木也曾满怀热情地参加了该校师生声援五卅惨案的罢课,深入四郊农村进行宣传,到石家庄去示威游行等革命活动。公木在这里受到了政治上的启蒙教育,激发了他反帝爱国的热情。
在中学时代,公木各科成绩均在前列,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器重。由于受国文教师赵召德先生的指导,熟读了唐宋诗词,开始练习作诗填词,并以魂玉等笔名向报刊投稿,其中的《脸儿红》等,被《大公报》、《晨报》等副刊采用,这诱发了他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后来公木说“吾十五而志于诗”便是从这里起步的。
1928年秋,公木进了北师大。在学校里,他刻苦学习,文学创作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同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处女作《脸儿红》。在求学的同时,他还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当革命处在低潮时,他不满蒋介石的黑暗统治,创作了白话小说《孟老先生歪传》,揭露了国民党与地方势力勾结的丑恶行径。在校期间,他和同学孙志远、赵慎余、刘西林等常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探讨中国的出路问题。他们还成立了“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研究社”,他们阅读了力所能及搜集到的一些杂志、小册子、各党派宣传品以及《共产党宣言》、《二月到十月》、《三民主义》等著作,联系中国的实际,研究中国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革命运动。1930年,公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不久,受团组织派遣,公木在北师大参加了北平左联师大分部成立的筹备工作,随后又在校园内发起并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联盟”、“华北左翼教师联盟”等组织,并参加了“北平文总”的活动。从此,他确定了一生的文学道路。
1932年冬天,鲁迅由上海回北平探亲,公木与王志之、潘炳皋三人以左联关系用学生代表名义,前往鲁迅家中拜访,与鲁迅就文艺界的问题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在聆听了鲁迅的教诲之后,他们提出此次拜访的目的:邀请鲁迅到北师大演讲,鲁迅欣然同意,于1932年11月27日到北师大作了题为《再论“第三种人”》的演讲。后来公木把他与鲁迅的这次会见记述下来写成了《鲁迅先生访问记》,发表在1933年6月出版的北平左联机关刊物《文艺月报》创刊号上,署名张永年。
1942年5月公木(后二排左六)参加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合影
1933年早春的一天,公木正在教室上课,一位同学悄悄告诉他:快跑,特务来抓你了。原来公木频繁的社会活动早已引起了特务的注意。公木匆匆离开了学校,回到了河北老家。不久,他回到了北平,又经人介绍来到了山东滋阳县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教书。之后,他辗转于河北正定和北平之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公木来到西安在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林伯渠同志。林老建议他去延安,说到延安可以教书。1938年8月,公木来到延安,他先去了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四个月。在这里,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结业后,分配到抗大政治部宣传科,任时事政策教育干事。新的天地、新的生活,使公木的创作热情又燃烧起来。他用笔抒发着对子弟兵的一片深情。
1939年春,公木和郑律成同住在延安南门外西山坳的一个窑洞里。一天,郑律成偶然翻阅公木的笔记本,发现了一首《子夜岗兵颂》的短诗,便背着公木把它谱成了一首独唱歌曲。曲谱好后他唱给公木听,公木激动不已。郑律成对公木说:你是从前方来的,经历过战地生活,让我们携手合作,为八路军而歌唱吧。公木欣然赞同。当时,《黄河大合唱》刚刚演唱过,很受群众欢迎。他们也想搞一部大合唱。经过商量研究,他们决定写一部《八路军大合唱》。两人配合默契,仅用一周的时间,公木便写出了《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炮兵歌》、《骑兵歌》、《军民一家》七首歌曲,每写出一首,郑律成便迅速谱成曲,加上已有的《子夜岗兵歌》,共八首。他们把这《八路军大合唱》油印出来,郑律成亲自到各连队教唱。就这样,战斗的歌声回响在延安城。其中,《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得到军委政治部的批准,发表在《八路军杂志》上,得以广泛流传。当中国革命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发展为解放军后,《八路军进行曲》随之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65年,《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军委主席邓小平签发命令,将此歌曲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969年,公木在吉林省舒兰县法特公社西良一队劳动
1940年,公木与萧三、刘御、师田手、海棱等同志共同发起并建立了“延安诗社”,开展街头诗、朗诵诗运动,编印了《新诗报》。1941年,公木被调到军委直属队政治部,任文艺室主任,主编《部队文艺》。在延安,公木这位“业余诗人”的才华有了施展的天地。
1942年5月,延安文艺整风开始,公木收到毛泽东同志和凯丰同志联署的请柬,于5月2日前往中共中央办公楼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会上,他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问题的重要讲话,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使他在“大众化”问题上,纠正了头脑中潜在的“大众化”的偏向。整风后,1942年9月,公木被调到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任教。这期间,由于创作的丰收,加上不断的揣摩、总结,使公木在诗歌理论上又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观念,即“新歌诗、新诵诗”。
1944年冬,公木与鲁艺戏音系的孟波、刘炽、于蓝、唐荣枚四同志,一道赴绥德地区,下乡参加秧歌运动并采录民歌。这期间,他在诗歌创作上,更加有意识地向陕北民歌学习,相继创作了一些诗篇,以及长诗《共产党引我上青天》。著名歌曲《东方红》也是由公木在采风时收集到,并加以整理、改编、增添歌词后,才得以传唱开来的。后来,公木把采集的民歌,与何其芳同志合作加以整理,编成了一本《陕北民歌选》。
1945年,日本投降后,公木参加舒群、沙蒙为团长的东北文艺工作团,9月2日赴东北开展革命工作。在沈阳,为召开庆祝大会准备节目时,公木把陕北采风时搜集到的陕北民歌《移民歌》改写后唱出去。公木在《移民歌》第一段歌词的基础上又续写了三段歌词,经作曲家刘炽在骑白马小调的基础上略作加工,当晚登台演出,报幕为:东方红——陕北民歌,《东方红》就这样诞生了。歌词的第四段是写东北民主联军的,但是到东北后不久,民主联军的番号就被撤销了,这段歌词自然也被淘汰,剩下的三段就是现在我们所爱唱的《东方红》初稿。
这是在内战逐渐打起来之后,在解放战争的气氛中编唱的,曾由黄耘编进《东大合唱集》。当年,长春、哈尔滨等地广播电台也曾播唱过,都是按“陕北民歌、张如松改词”署名的。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印的“民间文学丛书”《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当中,也收录了它。然而不知何故,歌词作者却变成了别人。
对此,曾有人劝公木说明真相,公木说:我曾几度介入《东方红》编词,从未想到著作权方面的问题。后来这首歌曲逐渐产生了“神圣性”,且将《移民歌》的作者与《东方红》载入文献,张布在延安历史博物馆,就不必再说什么了。
1945年10月,公木来到沈阳后,被任命为本溪市委宣传部长。1946年1月,公木参加筹办东北公学(东北大学的前身),后任东北公学书记、教育长。
1950年,正当学校向正规化转变的问题讨论时,公木受到了错误的批判。以校长张如心为代表的部分老干部认为,从短训班过渡到正规大学,主要是谁领导谁的问题;而以公木为代表的部分中年领导干部则认为老干部也能领导好,但前提是必须钻研业务,学校要有学术研究空气,对知识分子要给予信任。学校党组织多次召开党员干部会议,令公木进行检讨,他被错误地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受到了留党察看的处分,1951年被调至鞍钢任教育处长。
不久,东北局复查案件时,撤消了对公木的错误处分。公木遵照毛泽东关于“出钢铁,出人才”的指示,全力投身于职工和干部的培训工作,经常为职工讲课、做报告,到工人中了解情况,为鞍钢开辟了一个教育网。同时,还以忘我的精神编写了《教育》和《速成培养工人技术员的经验》,由公司和东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形成了上至经理下至工人,人人学习受教育的新局面,为全国职工教育工作树立了榜样。1953年8月,公木写了“鞍钢培训工作检查总结报告”这个报告在大会上宣讲后印成文件上报中央。毛主席看了这份工作报告很满意,让中央办公厅打电话表示祝贺。这是对鞍钢教育处工作的最高奖赏。作为教育处长的公木激动之余,连夜创作出《黄花颂》、《鞍钢放歌》等几组立意新颖、笔调活泼的文章。后来,公木去沈阳作家协会工作,还写了《寄鞍山》一诗,表达了对鞍钢的怀念之情。
1954年8月,公木调中国作协沈阳分会工作。10月,调北京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任副所长、所长、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58年7月,在反右倾斗争中,他又被错划为右派并被开除党籍,调去吉林省图书馆任馆员。自此,他被迫离开诗坛,转入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研究。
1962年1月,公木调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1963年应邀为电影《英雄儿女》写出了雄壮的主题歌《英雄赞歌》。
1978年的春天,电影《豹子湾的战斗》公映之后,由公木作词的电影插曲和片尾曲伴随着著名歌唱家王昆的歌声,在全国各地传唱起来。公木许多过去只能压箱底的诗歌作品,在这时得到的发表机会也多了起来。许多人这才知道,经历了政治领域的疾风暴雨后,这位久违的老诗人还活着。公木的名字又开始在各种传媒上出现了。
1978年,一些电台又开始播放公木作词的《解放军进行曲》了。这一年的4月29日,公木收到老友寄来的一张《解放军报》,上面刊载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并重新标有公木的名字。这个迹象无异于是要拨乱反正的前奏了。1978年11月中旬到12月底,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相继召开。12月25日,胡耀邦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兼宣传部长。他上任后,文艺界回春的脚步加快了。
1979年1月,公木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问题终于得到彻底改正,并恢复了党籍。在吉林大学中文系的党支部大会上,已是白发苍苍的公木坐在同志们中间,微笑着,泪水却顺着眼纹流了下来。吉林大学成立落实政策办公室,为公木这些受委屈的同志们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根据党组织的规定,被中断了20年的党籍可以免交党费,但公木依然如数进行了补交。而对于补发的工资,公木则婉言谢绝了。
公木的一生,起起伏伏,但他从没忘记自己是“滹沱河的儿子”,滹沱河畔是他的故乡,他深深眷恋着这片热土。公木最关心的还是家乡的教育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他一生虽不富裕,但他尽其所能地帮助家乡教育事业。他把自己多年省吃俭用攒下的一万元人民币和日本友人赠送的50万日元捐给了辛集的教育事业。公木一生嗜书如命,他共积累了三万余册图书,在他百年之后,没有留给后人,而是全部献给了家乡,为家乡作了最后一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辛集人民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儿子,辛集市政府专门用公木捐助的资金设立了“公木奖学金”,为公木捐献的图书专门设立了“公木书屋”。
1998年10月30日公木病逝于吉林长春。如今,公木先生的塑像矗立在吉林大学的校园内,公木安葬于河北省辛集市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