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效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2016-03-16 00:03闫铁矛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现象科学探究

闫铁矛

摘 要: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实验现象最直观地引起学生视觉冲击,刺激学生的感知,唤起思维。

关键词:物理实验;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99-01

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实验现象最直观地引起学生视觉冲击,刺激学生的感知,唤起思维。其优势在于现象明显、排除干扰、可重复。八年级教材第一节“绪言”课中,设计多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些力、热、电、光的现象,并动手操作简单的仪器,在学生眼前揭开一个崭新的世界。许多新奇的问题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因势利导,使学生的好奇心逐渐转化为探求科学知识的持久兴趣和饱满热情,即由直接兴趣发展到间接兴趣。物理实验在给学生“震撼”视觉感的同时也引起了强烈的好奇心,产生好奇心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出发点。因此、做好有效物理实验教学尤为重要,现就我的几点见解与大家予以分享:

一、注重实验材料的有效性

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1、探究材料应具有典型性和简易性。典型简易的材料可以起到“一材多用”的作用,但教师在选择典型的材料时,也不能把一个单一的材料搞得过于复杂,致使学生无从下手,无法自主探究,因此,选择材料时,我们必须注重实验材料简单易操作,便于学生建立与科学问题、探究结论的联系,已成为不少科学教师的共识,这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获得成功体验的重要保证。如教《电磁铁》一课时,如果学生随便拿一个铁钉做成电磁铁,进行其性质的实验,通电后电磁铁能吸引大头针,然而断开电,有的不能吸引大头针,有的还能继续吸引。实验效果不理想,甚至使实验失败,实验结论与电磁铁的性质却不同,使学生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发现了不正确的规律。所以,教师在实验前,应进行铁钉的去磁处理,才能让学生实验时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能让学生亲自发现自然规律与科学知识。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有了强烈成就感、满足感,膨胀了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欲望和内在动力。

实验课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好。

2、探究材料应具有丰富性和层次性。材料是引起和形成学生探究发现经历的工具,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对象。学生需要在用和改造材料的过程中完成发现,并改变自己的原有认识,材料应该是蕴涵着比较典型的科学概念,能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关键在于通过这些材料,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因此材料要有丰富性和层次性。如《沉与浮》一课,提供了泡沫塑料块、木块、石块、瓶子、橡皮筋、钩码、气球、塑料袋、等探究材料。当学生感知了上浮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且了解了浮力的方向、物体上浮和下沉的规律后,就让学生自选材料,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上浮。有的学生用泡沫塑料块或木块把沉在水底的钩码吊上来,有的倒去瓶子中的水使瓶子上浮,??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各项科学探究活动,还能为学生探究过程的创新提供条件。

3、探究材料应具有开放性

在实验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应具有开放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使实验材料更加充足。如教学《导体与绝缘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绝缘体”时,教师除准备好一些导体与绝缘体材料外,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些材料,使实验材料更加充足。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探究下,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实验,从而知道这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达到实验目的的同时,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与大胆尝试的意识和精神。

二、注重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为了让实验探究过程真正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增强实验探究过程的有效性,科学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让实验探究过程避免盲目性。教学不要低估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但也不能高估,过高或过低估计学生实际能力,都会适得其反。在实验课教学中,只有明确实验过程、实验目的,学生才能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才能达到实验预期的效果。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针对不同实验,有时可以让学生自学实验方法和步骤;有时教师必须亲自讲清楚,必要时进行演示,使每个实验学生都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如教学《摩擦起电》一课时,要让学生进行毛皮与胶棒、丝绸与玻棒互相摩擦,再互相接近,观察会发生的现象。实验前可以让学生自学实验的方法、步骤及观察目的,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指导学生认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棒和毛皮摩擦过的胶棒,当玻棒与胶棒相互接近时,有什么现象?同一种棒接近时有什么现象?两种情况发生的现象一样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如此实验过程和实验目的就很明确了,学生能排除其它干扰,很快探究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的效果。学生实验操作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指导有着直接关系。又如《声音是怎样产生》一课,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声音是物体“动”的结果,引导学生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方案,并让学生,说说实验方法、过程,猜测物体发声时,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所以关键在于教师要真正认识学生科学学习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使探究过程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2、注重学生实验习惯的养成。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形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要求的习惯。如酒精灯、夹试管、显微镜、滴管等使用的方法。

3、让学生做到“动”“静”结合。学生实验时,可能由于某种好奇的驱使,一时忘却了实验的目的;或者由于一个实验的成功体验,而继续注意这个实验,不在进行下面实验;或许他实验现象出现后,没有思考。这样学生的实验结果得不到交流、不能进行讨论,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掌握正确的规律。所以,在实验课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做到“动”、“静”有序,要“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如研究《运动与摩擦力》中摩擦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那些因素无关,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时,学生研究出一种因素后,如果出现上述情况,这是教师可适当“导”、“点”、“拨”,让其继续深入探究,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的习惯。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应努力通过开展有效实验教学为学生展现出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猜你喜欢
现象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科学拔牙
猜谜语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