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诗学下的语篇世界理论看《喧嚣与骚动》

2016-03-16 10:40刘波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年12期

刘波

摘 要: 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主要利用四个人物去展现他们眼中各自不同的世界,旨在反映战后美国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心理状态。本文利用认知诗学中的语篇世界理论主要研究读者是如何通过各叙述者的叙述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如何意识到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以及读者如何将对四个章节的理解拼接在一起,最终跨越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对文本统一的认识。语篇世界理论以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着眼于读者的阅读过程,它为人们了解在阅读该小说过程中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关键词:《喧嚣与骚动》;认知诗学;语篇世界

《喧嚣与骚动》讲述的是美国南部声名显赫的康普生一家逐渐走向衰落的故事。很多学者都曾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过研究。认知诗学框架下的语篇世界理论是鲍尔威尔斯提出的。这个理论主要研究读者是如何阅读文本,他们的思维是如何运作从而促成最终理解的形成。本文运用语篇世界理论,研究读者是如何跨越理解障碍,将四个叙事视角整合后形成统一的认知,最终成功理解福克纳的真实意图的。

1. 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将人的认知操作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人们逐渐意识到可以将认知诗学应用到文体学分析中去,从此,认知诗学应运而生。认知诗学与传统的文学批评不同,尽管这两个理论都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作者-文本-读者”这个三个因素中,文学批评只着重研究其中的一个因素,它分析作者是如何创作文本的,文本的艺术价值是如何体现的以及读者如何理解和欣赏文本的,至于文本创作的历史背景,社会和文化因素不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认知诗学则着重研究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认知诗学不仅关注文本,还强调文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尤其是文本与读者认知世界的互动。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结合自己对作者的认识、文本背景知识以及自己先前的经历,最终形成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在认知诗学中,除了读者和文本,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都在研究的范围之内。

2. 语篇世界

语篇世界由Paul Werth提出,他所著的《语篇世界:话语中代表概念空间》可以被视为语篇世界的奠基之作。此后,另一位语言学家Joanna Gavins尝试去改善Paul Werth的理论,他于2007年出版了《文本世界——简介》一书,这两本书对文本世界理论做了综合性的阐释。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理论进行研究。

语篇世界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实际上包括文本世界、话语世界、可能世界等等。总体来说,语篇世界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构建世界的因素和功能推进因素。构建世界的因素是语篇世界的基础,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等,而功能推进因素促成读者形成连贯的、完整的理解。由构建世界的因素在阅读的过程中促成各心智空间的不断形成,再由功能推进因素将这些心智空间串联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语篇世界,使读者最终形成对文本的完整理解。

3. 用语篇世界分析阅读《喧嚣与骚动》过程

《喧嚣与骚动》从四个人物的视角进行叙述,前三个部分使用第一人称和意识流的叙述方式,使读者站在叙述者的位置上观察事态的发展,体会叙述者的喜与悲。最后一个部分由“作者”重述故事,使读者又和“作者”一起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再度观察故事本身。语篇世界理论主要就是分析读者是如何突破这样混乱的叙述理解叙述者和故事,并最终将四个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对文本的完全理解的。

①班吉的语篇世界

第一章是由班吉叙述的,尽管已经33岁,但他的智力水平相当于一个三岁的小孩,因此,第一章的叙述非常混乱。叙述是从1928年4月7日开始的,班吉的思维一会着眼于当前,一会又游走到小时候与凯蒂一起的场景,一会又跳跃到凯蒂结婚前后。在这些跳跃的过程中,读者仍然能从语篇中找到线索,比如,凯蒂代表着过去,那么读者在阅读中发现凯蒂出现,就意识到需要跳转到另一个空间进行理解;另外,读者开始时读到有关某场景的描述,接着文本又跳转到对另一场景的描述,阅读完一段之后发现场景又回到初始,此时,读者也能判断出叙述者思维的变化并在不同的空间进行构建。这些线索将读者阅读过程中构建的语篇世界连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使读者在阅读完第一部分之后,突破混乱的叙述,实现对语篇的理解。

②昆丁的语篇世界

第二部分是由昆丁叙述的,叙述时间始于1910年6月2日,比第一部分的叙述早一些。刚开始的叙述很正常,读者从阅读初始就构建一个全新的语篇世界,但是随着阅读的继续,昆丁混乱的思维给读者造成了不小的障碍,不同于班吉的叙述,虽然班吉的思维也极度跳跃,但班吉的叙述基本都是过去和现实中的真实事件,只是他是以三岁孩子的思维进行叙述。昆丁的叙述不仅跳跃,而且让读者很难判断到底是真实发生,还是他自己的假想。那么读者到底是如何跨越思维的局限,形成对第二部分的准确理解的呢?事实上,文本本身仍然含有一些线索,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抓住这些线索,将他们用于语篇世界的构建当中,从而形成对第二部分完整的理解。

尽管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叙述都异常混乱:班吉主要回忆孩提时期和凯蒂结婚前后,昆丁的思维则是在自杀之前和凯蒂失贞之后跳转,但是读者仍然能够通过寻找出各空间之间的联系,构建语篇世界,实现对文本的理解。

③杰生的语篇世界

第三部分从杰生的角度进行叙述,回忆始于1928年4月6日,他主要对“现状”进行描述,对过去的回忆只是集中在凯蒂使他失去工作以及家庭变卖农场供昆丁读书等细节上。他为人自私自利,在他的世界里,钱是最重要的东西。然而,他也是这个家庭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爱钱的他偏偏扛起家族的重担,照顾整日自怨自艾的母亲和顽劣的小昆丁。作为家族中唯一一个正常人,他的叙述很整齐,思维也不像昆丁和班吉那样跳跃,所以读者理解起来不会有任何障碍。读者在阅读第三部分的过程中,语篇世界的构建多集中于“现在”,只是在开头部分提到父亲带回小昆丁时,需要跳转到另一个空间对过去进行理解。因此,整个语篇世界的构建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更新的过程,第三部分实际上是对前两部分的补充。

④福克纳的语篇世界

最后一部分由作者以全知视角进行叙述。读者此时不再以故事中人物的身份观察事态的发展,而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看故事再重新演绎一遍。第四部分主要仍是对“现在”的描述,对于过去的回忆是通过人物和对话完成的,这一部分有大量的直接引语,读者在构建语篇世界的过程中直接将他们置于“现在”的空间下进行理解。不同于前三个部分,第四个部分中有很多是对迪尔西这个黑人女仆进行侧面描写,另外是对前面三个部分的补充。第四部分结束之后,整个故事全部展现给读者。至此,读者脑中也形成了完整的语篇世界。

⑤四个语篇世界之间的联系及意义

阅读《喧嚣与骚动》的过程中,读者基于四个部分共建构了四个语篇世界,建构新的语篇世界并不意味着前一个建构的语篇世界就不复存在了,相反,这四个语篇世界是共存的,他们之间相互关联。整个阅读过程中他们不断地被修改,更新读者对语篇的认识。与此同时,这四个语篇世界又相互独立,他们各自代表着叙事者对外部世界的不同认知。正是由于四个语篇世界的相互联系,读者才得以对故事本身形成全面的认识,也正是由于四个语篇的相互独立,读者才得以通过人物各自的叙述更好地把握人物特性。由此可以看出,语篇世界在读者建构语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仍然有很多现象是语篇世界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但是语篇世界理论为我们解读读者的阅读过程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4. 结论

《喧嚣与骚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因其独特的叙事视角,文体风格和社会价值而著称。历史上有很多文体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过研究,本文利用认知诗学框架下的语篇世界理论,从另一个层面对它进行阐释,主要分析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是如何建构语篇世界的,各个语篇世界是如何联系在一起,促成读者形成最终理解的。鉴于本文作者知识的局限以及小说本身的复杂性,对于文本的分析远没有穷尽,有些问题还不能给出完美的解释。相信随着文体学不断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会得以解决,读者在文体学分析中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认知诗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文体学派别,也会有更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William,Faulkner,The Sound and the Fury[M].A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1994.

[2]Geert,Bro ne,Jeroen V,Cognitive Poetics——Goals, Gains and Gaps[M].Berlin , 2009.

[3]Fiedman,N. Point of View in Fiction[M].In P.Stevick, 1967.

[4]Fauconnier,G,Mental Spaces[M].Cambridg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5]Geoffrey, N. Leech, Michael H. S,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6]Joanna, Gavins,Text World Theory : 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 :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7.

[7]Peter, Stockwell, 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London and New York[M].2002.

[8]Stanzel,F.K.A Theory of Narrativ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9]李汉雄.福克纳怎样写〈喧嚣与骚动〉[J].语文天地.

[10]梁晓辉,刘世生.关于文本世界的界定标准[J].中国外语,2009(11).

[11]马岚.一曲美国南方没落贵族的挽歌——评威廉·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10).

[12]申丹,韩加明,王丽亚.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

[13]台园园.论威廉·福克纳〈喧嚣与骚动〉中班吉部分的功能与技巧[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3).

[14]王凤琴.语篇世界理论及其应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基金项目:池州学院研究生项目(2011RC005)

(作者单位:池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