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岱
摘 要:《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性短篇小说。本文试图用荣格的人格理论分析小说主人公艾米丽性格扭曲的根本原因,挖掘小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艾米丽;人格面具;阴影;南方淑女;价值标准
一、引言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属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它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生活在南方的没落贵族小姐艾米丽的形象。小说描写了南方旧时代的衰亡,讲述了艾米丽小姐的爱情故事和悲剧性的人生。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这部小说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研究方法大多局限于女性主义、叙事方式以及修辞等范围。本文运用卡尔·荣格的人格理论对艾米丽的悲剧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导致艾米丽性格扭曲的原因。
二、人格面具与阴影
荣格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理论对很多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格面具和阴影是荣格人格理论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人格面具原本指的是演员为扮演戏中的某个角色而戴上的面具。但在荣格的人格理论中,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展示给外界看的伪装,是“保证一个人能够扮演某种性格,而这种性格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1]。荣格在论述人格面具的同时,还提出了阴影概念。他指出,阴影是“不受社会欢迎的情绪、观念、欲望和动机”[2]。
综上所述,个体为了适应社会而舍去个人意愿戴上人格面具,以求内在意愿与外界标准之间达成一致。但是如果过度强调人格面具,忽视其与阴影的整合,那么个体在人格面具的长期笼罩之下就无法表达真实的自我,导致个体在内外不和谐的冲突中迷失自我,对个体的精神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三、艾米丽的“南方淑女”面具
荣格认为,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成熟,个体必须拥有一个富于弹性并且灵活多变的人格面具。“人格最外层的人格面具掩盖了真我,使人格成为一种假象,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故同他的真正人格并不一致。人靠面具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决定一个人以什么形象在社会上露面。”[3]只有这样,个体才能与自我保持和谐,太过僵硬或虚假的人格面具都可能使个体变得抑郁或暴躁。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以主人公艾米丽·格里尔森小姐的葬礼开篇。艾米丽过世后,全镇的人都去送葬,男子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为什么艾米丽被称作“纪念碑”?这个充满悬念的词所具有的内涵在福克纳对艾米丽的刻画中得到了阐释。福克纳把十九世纪的美国南方设置为故事的背景。美国内战之前,艾米丽小姐家是镇上显赫的贵族家庭,但是内战结束之后,南方旧有的制度坍塌了,艾米丽家的辉煌也不复存在。但是艾米丽却始终留恋昔日南方的文明,竭力维护旧时代的价值准则。那些南方旧的体制维护者能从艾米丽身上看到南方过去的辉煌,在他们眼中,艾米丽是南方淑女的代表,是南方旧传统价值的象征:“艾米丽小姐在世时,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4]
社会对艾米丽的期望和这些传统和义务成为艾米丽戴上的一副“南方淑女”面具,让她的心灵备受摧残。众所周知,美国南方社会是男权社会和清教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而清教的核心思想是禁欲主义。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美国南方社会所期待的完美女性是理想化的贞洁神圣的淑女。南方社会的价值标准要求女性具备纯洁、柔美、优雅、顺从等特征。而在所有这些特征当中,女性的纯洁(贞洁)是放在首位的。这样的价值标准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违背人性的,它否定了女性的性意识。
作为显赫贵族的一员的艾米丽既然生活在那样一个深受南方传统妇道观影响小镇,就必然要按照社会对白人贵族女性规定的轨迹生活,即必须成为一个纯洁、顺从和完美的淑女。按照荣格的说法,艾米丽必须要戴上一副“南方淑女”的人格面具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事实上,艾米丽从小就是以淑女的标准来培养的,这点可以从小镇居民看待艾米丽一家的态度得知:“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爱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4]福克纳的这段描写让艾米丽美丽、纯洁、顺从的形象跃然纸上,也把她父亲那种骄傲、专制,俨然一副艾米丽贞洁捍卫者的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福克纳写道,艾米丽的父亲赶走了所有追求她的青年男子,“抢走了她的一切”,导致她年近三十还尚未婚配。
后来艾米丽的父亲去世,表面上艾米丽似乎摆脱了父亲的控制,本该按自己的意愿去追求自己的生活,但可悲的是,艾米丽为了遵循南方的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为了维护完美的淑女面具,拼命压制自己的真我,固执地捍卫着她的淑女形象。如此僵硬虚假的面具戴久了,艾米丽根本辨别不清哪个才是真实的自我,而悲剧性地把自己等同于那个社会认同的淑女典范。艾米丽太沉迷于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在社会标准的影响下形成了对自己的错误认识,让这副淑女面具控制了她的人生,最后在人格面具与阴影的冲突中崩溃而变态。
四、艾米丽的阴影
荣格的人格理论中的阴影可以理解为人的真实个性,具有动物性的低级的种族遗传。由于阴影常常包括一些与传统观念或社会准则不符的欲望和行为,因此个体倾向于刻意隐藏用人格面具压制阴影,以便得到社会认同。但是阴影却不会被彻底征服,荣格认为,人格中被压抑的阴影只会暂时隐退到无意识当中伺机反扑。如果人格面具太过虚假,或者太过僵,并且长期压制阴影,就会迫使阴影爆发出来,导致人物性格的扭曲,甚至激发出人的战争欲望。然而,如果自我能够正视和接受阴影,把阴影整合到整个精神中去,就会变得富有活力。
作为一个年轻女性,艾米丽自然同所有女孩一样,期待美好的爱情。她的父亲过世后,艾米丽爱上了来自北方的包工头荷默·伯隆。按照南方旧社会的价值观念,荷默的社会地位以及北方人的社会背景完全配不上贵族出身的艾米丽。他们的恋情遭到了镇上居民的非议。但是渴望幸福生活的艾米丽曾脱掉自己的淑女面具,听从内心的声音,和荷默一同出现在镇上。然而,这个被艾米丽认做可托付终身的人却无意成婚。这对艾米丽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再加上镇上居民和艾米丽亲戚对这段感情的强烈反对,艾米丽人格中的阴影终于爆发出来:她毒死了荷默。荷默死后,艾米丽在封闭的大宅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与荷默的尸体同床共枕长达四十年之久。艾米丽这样的变态行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人格阴影在长期的淑女面具压制下爆发的结果。
五、结束语
福克纳笔下的艾米丽一直活在南方旧有的价值标准之下。她的性格之所以会扭曲变态是因为她过度强调人格面具,而忽视了其与阴影的整合。福克纳的这部小说不仅向我们展现了美国南方旧有价值观对女性心灵的摧残,而且启示我们要正视自己,只有正确处理好阴影与人格面具的关系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Jung, C. G. “The Relations between Ego and the Unconsciousness [A]. In V. S. De Lazlo (ed.) The Basic Writings of C. G. Jung [C]. New York: Random, 1959.
[2]Jung, C. G. The Personal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 In R. W. Marks (ed.) Creative Idea in Psychology [C]. New York: Bantam, 1966.
[3]Jung , C. G. The Archetype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 2nd ed.) [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8.
[4]福克纳,杨岂深 译.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作者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