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理论视角下对奥巴马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的分析

2016-03-16 10:18卢莎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年12期

卢莎

摘 要: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重要理论之一的语域理论,为公众演讲一类的语篇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在语域理论的指导下,从语场、语旨、语式三个方面分析了奥巴马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研究结果表明,奥巴马在语言的词汇-语法层面选择上随着演讲的进行产生变化,其政治演讲中的语言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本文证明了语域理论在分析政治演讲型语篇方面的可操作性和解释力。

关键词:语域理论;词汇语法特征;系统功能语法

一、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和分析的框架,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法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Halliday(1985)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语域理论框架,将这种决定语言特征的特定的语境因素归纳为“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在具体的语篇中,“语境的这三个组成部分趋向于决定意义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胡壮麟,1989)

二、理论简介

1.语域理论的历史发展

语域理论起源于英国的“语境主义”。语域这个概念最初是由Reid在研究双语现象时提出的(张德禄, 1987)。Malinowski(1923)最早提出了“语境”这一概念。Firth(1957)认为,语境包括言语事件参加者的相关特征,有关事物以及言语活动的影响。而Halliday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进一步将“情景语境”的概念发展成了“语域”。他指出,“语域是由与多种情景特征——特别是指语场、语旨和语式的意义相联系的语言特征构成。”(侯维瑞,1988)

2.语域与语篇的关系

2.1语场(Field)在词汇-语法层面的体现

语场指的是“正在发生什么事,正在发生的社会活动的性质是什么”(Halliday & Hasan, 1985)。在具体语篇中,语场是通过意义系统中的概念功能表达的,在词汇—语法层面,概念意义是通过及物性系统来体现。及物性系统是英语中表现概念功能的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

及物性系统包括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这六种过程。

2.2语式(Tenor)在词汇-语法层面的体现

语式指的是“交际参与者是谁,他们的性质是什么,他们的身份和角色是什么”(Halliday & Hasan, 1985)。在具体的语篇中,语式是通过意义系统中的人际功能表达的,在词汇-语法层面,人际意义是通过语气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的。

2.3 语旨(Mode)在词汇-语法层面的体现

语旨指的是“语言发挥什么作用,交际参与者期待语言在交际情景中能为他们做什么”(Halliday & Hasan, 1985)。在具体的语篇中,语旨是通过意义系统中的语篇功能表达的,在词汇-语法层面,语篇功能的实现是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协同完成的。

三、案例分析

1. 及物性系统分析

本文将奥巴马2014年北京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以下简称“奥APEC演讲”)分为5个部分来进行研究,旨在弄清有着不同目的的5个不同的部分及物性系统的不同。

表1 奥APEC演讲第一部分及物性分析

演讲的第一部分是开场部分。由上表可知,奥巴马在演讲中使用了较大比重的心理过程,语篇中的例子有know, think, recognize等。不仅可以表达他对于中国承办亚太经济论坛的感受,也能拉近其与听众的距离。此外,关系过程占据了总数的35.7%。大量关系过程的使用刻画了奥巴马对于主持人安德鲁的印象以及亚洲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表2 奥APEC演讲第二部分及物性分析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第二部分的及物性系统相比于第一部分有明显不同。物质过程占总数的65.6%,这表明演讲的该部分集中在描述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发生的活动和事件。这部分,奥巴马重点讲述了近几年来美国在经济复兴方面作出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表3 奥APEC演讲第三部分及物性分析

表4 奥APEC演讲第四部分及物性分析

在该演讲的第三部分中,物质过程以及关系过程分别占了66.7%和19.8%的比重。较多关系过程的使用说明,关系过程被用来描述美国的发展与中国之间的关系,物质过程则被用来重点强调美国对于中国崛起持欢迎态度,以及美国为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而颁布的一些新的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该部分的参与者中,we,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he world, 都高频地出现,以体现中美双方在谋求合作和面临挑战时的共同利益。总的来说,该部分大量使用物质过程与关系过程,目的在于有力地阐释中国和美国加强合作的必要性。

表5 奥APEC演讲第五部分及物性分析

最后一部分主要特征体现在心理过程的高频使用上,一些诸如know, believe, look forward to,see等表达感觉,反应和认知的动词被频繁使用以表达奥巴马对于与中国以及其他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合作的真诚愿望。

从该演讲五个部分的及物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奥巴马在演讲开头表达了他对于此次又来到中国的感受以及对于主持人安德鲁的主观描述,而最后则表达了他希望中美以及美国与亚洲经济体合作的美好愿望,所以第一部分和第五部分都使用了大量的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然而,中间三个部分的焦点在于中国与美国,亚太经济体与美国之间为促进合作而已经作出或者在将来需要作出的努力,并相应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因此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物质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及物性系统的选择依赖于演讲过程中语域的变化。

2. 语气和情态系统分析

表6 奥APEC演讲中的语气分析

从全文来看,陈述句占总数的96.1%。奥巴马的这篇演讲中绝大部分为陈述语气揭示了其演讲的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并与亚太经济论坛的参加者进行交流。

此外,奥巴马的演讲中出现了一次祈使语气:(60)But keep in mind……但是,从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来看,奥巴马是不可能对前来参加论坛的各国首脑和商界精英下达命令的。黄国文(2001)指出,日常交际中使用的祈使句,不仅仅有“指令”的意思,还有“要求或者说服”的意思。因此,奥巴马在演讲中使用祈使语气是为了更好的说服听众以谋求双方合作。

在对演讲的情态系统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演讲者试图与听众建立起友好的关系。情态动词的使用在演讲的中间三部分最为密集,目的在于以一种较为温和的语气传达美国的价值观,说服听众加强与美国之间的合作。在演讲中,奥巴马是比较主观的,在跟亚太经济论坛的与会者进行交流时并不是那么的有权威的、命令式的。

3.主位结构分析

据统计结果,该篇演讲中非标记性主位共128个,占83.7%;标记性主位共25个,占16.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演讲中非标记主位的数目大大多于标记性主位。“标记性主位在随意性的谈话中出现的相对较少。”(Eggins, 2004)也就是说,这篇演讲是写来用于发言的。在该演讲中,大部分的话题主位都是人称代词,如I, you, we等。I更是在演讲开始是被用作非标记性主位,体现了演讲者想要引起目标听众的注意,使得自己所传达的信息能够被接受。本文中也有很多用时间作为标记性主位的情况。

四、结语

本文从词汇-语法层面分析了奥巴马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并从语言特征进而分析该演讲的语场,语式和语旨。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演讲的推进,奥巴马演讲所选用的语言也随着语场、语式、语旨的变化而发生变异,由此也可见其演讲所选用的语言背后所隐含的目的。这也验证了语域理论在分析演讲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Eggins, S.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2nd edition. London: Continuum, 2004.

[2]Firth, J.R.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3]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4]Halliday, M.A.K. & R. Hasan.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Geelong, Vic.: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5]Malinowski, 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Supplement to C.K. Odgen & I.A. Richar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 London: Routledge & Kengan Paul, 1923.

[6]侯维瑞. 英语语体[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

[7]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8]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9]张德禄. 语域理论简介[J]. 现代汉语, 1987.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