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三峡工程的历史与时代意义

2016-03-15 09:25邹学荣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年2期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三峡工程

【摘要】 三峡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是经济效益巨大的经济工程,又是彪炳千秋的社会民生工程;既是凸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政治工程,又是河、库和湿地保护修复的生态工程;还是凝炼移民精神的文化工程。工程顺利竣工,既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微观上全面落实结出的硕果,又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彰显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科学性、统一性、战略性、指导性。三峡工程虽然在全国的棋盘上仅是一个局部,但对我国实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证战略价值。

【关键词】 三峡工程 五位一体 美丽中国 生态建设 长江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02.003

“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众志绘宏图”,腾飞中国梦;三峡工程举世瞩目,百万移民世人关注;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建设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管理任务最艰巨、影响最深远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是综合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1993年6月,国务院三峡办批准《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大纲》(试行稿)并在宜昌等县实施移民规划试点,拉开三峡工程的序幕;2006年5月20日大坝封顶,三峡大坝全线建成;2009年整个三峡工程竣工,标志着正常蓄水位175m,总库容393亿m3,总面积1084km2,长632km,均宽1100m的河道型水库建成,三峡独特地理单元形成。工程历时20年,连续经受了6年试验性175m蓄水检验。2015年底,国务院长江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委员会完成各项工程的竣工验收,形成整体竣工验收报告。2016年第一季度,国务院审查批准《验收报告》则标志着三峡工程全面建成——最终落下胜利帷幕。

三峡工程虽然在全国的棋盘上是一个局部,但在推进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落实过程中的实证战略价值不容低估。全面探索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工程资源,降低负面效应的现实道路,深入揭示三峡工程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本质联系,科学认识其深远的战略价值,对于客观评价三峡工程功过是非,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为大型水利、生态工程提供借鉴,建设“美丽中国”都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峡工程概况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3年1月2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移民开发局、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1994年12月14日,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2006年5月20日大坝封顶,三峡大坝全线建成;2009年整个三峡工程竣工,全面完成移民、输变电、枢纽工程的建设。

移民工程。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百万移民跨世纪迁徙是古今中外最宏伟的工程。1992年10月开始,至2008年8月四期移民工程通过验收结束,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37.92万人(重庆111.96万人①、湖北25.96万人②)。迁建城市2座、县城10座、集镇114座、工矿企业1632家③;复建各类房屋5054.76万m2、公路830.32km、港口7座、码头270处、输变电线路2457.6km、通讯线路4556.3杆km、广播电视线路3541杆km④;实施文物保护项目1093处⑤。2009年到2013年,完成了移民工程扫尾任务和资金、竣工决算,拨付移民资金856.53亿元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在国务院三峡建委直接领导下,在渝、鄂省(市)委、政府精心组织下,经过库区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和无私奉献,移民工程建设规划任务全面完成,三峡工程建设开发性移民方针得到了较好落实。

枢纽工程。三峡大坝位于西陵峡中段,湖北宜昌三斗坪,枢纽工程由大坝及电站建筑物、通航建筑物、电站机电设备四部分组成:

大坝土石方开挖量8789万m3、填筑量3124万m3、混凝土浇筑量2689万m3均为世界第一;共用水泥1082万t、钢材25.52万t、木材160万m3、钢筋29.01万t。由右岸的非溢流、厂房、纵向围堰、泄洪溢流坝段和左岸的导墙坝、左厂房、坝后式厂房、非溢流Ⅰ、临时船闸、升船机、左岸非溢流Ⅱ等坝段组成的坝顶高程185m、最大坝高175m、坝顶长度1983m、轴线全长2335m的巨型拦河大坝2006年建成。

电站建筑由左、右岸电站、地下电站及电源电站组成,装机共32台,单机容量均为7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882亿千瓦时。电源电站安装2台单机容量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2012年全部投产。

通航建筑由船闸和升船机组成,永久通航船闸双线5级,船闸主体结构段总长1621m,可通过万吨级船队,设计能力为单向下行5000万t/年;升船机最大过船(客货船)吨位3000t级,最大提升高度113m、重量15500t,为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临时通航船闸实行单线单极,年单向下水通过能力为5152万吨。2015年7月已试运行,现已全部竣工并通过国务院长江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委员会的验收。

电站机电设备是最终产生发电效果的基础设施。机电主体设备选择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发电机推力轴承、主变压器、发电机大电流母线都是世界一流的;分别采用半水冷、外循环冷却、水冷、自冷等冷却方式。电工一次设备:高压配电装置选定为GIS,厂用电及坝区供电采用户外油浸式厂用电变压器。电工二次设备: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开放式、分层、分布系统;继电保护选择了全微机方式;枢纽通信采用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并在整个通信网中设置监测、管理系统。

枢纽工程动态总投资1263.85亿元⑦,经过6年试验性蓄水运行检验,安全性、可靠性达到并超过设计水平。

输变电工程。三峡输变电工程是三峡工程的又一主体工程。1997年开建,2007年完成。工程由92个单项工程组成,建成投产线路总长度为9248km和变电容量2275万千伏安、换流容量1800万千瓦的一流输变电设备。为配合地下电站建设,2010年完成葛沪直流增容改造工作,新增林枫直流输电300万千瓦。输变电工程推动了全国电网互联格局的形成,加快了直流输电项目国产化水平的提高,完成投资364.99亿元⑧,供电区域覆盖湖北、湖南、河南、重庆、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和广东10省(市)。

通过长期监测,移民工程全面完成了“搬得出”、基本“稳得住”、正在向逐步“能致富”迈进;枢纽工程“各项指标均在设计或预测范围之内,库区地质总体安全稳定,水库水质总体良好,三峡工程质量、功能等都得到了相应的检验”⑨;输变电主体工程和调度、计量、通信、继电保护二次系统工程运行安全、质量良好。

三峡工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价值

三峡工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显性战略价值集中在发电、航运两大产业;隐性战略价值在于缓解淡水资源贫乏、储备灌溉水源两大领域。

三峡工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显性战略价值。第一,发电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价值。三峡电站库容世界第24、发电量第一,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电站:装机容量为2240万千瓦,约占2014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3亿千瓦的7.5%⑩;2014年发电量988亿千瓦时,超过巴西和巴拉圭共同拥有的伊泰普水电站,创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世界最高纪录,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年度发电量最高的水电站⑪;约占全社会当年用电量55233亿千瓦时的1.8%,足够全国第一产业的全部用电,相当于武汉市两年半的用电量;上网电价平均为每千千瓦时250元,年发电销售收入约250亿元,落地电价平均为每千千瓦302.39元,每年含税利销售收入约298.8亿元;与火力发电相比,每年可替代4000~5000万吨原煤,按标准煤价计算节省200~250亿元/年⑫。除电站和输变电设备折旧、大修、大坝维护、移民后扶、环境修复外,不用消耗新能源。

三峡电站不仅发电本身产生巨大经济效益,而且大大提高了我国能源供应能力,突破了华中、华东、华南十省(市)的电力瓶颈,减少因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元/年,有力地促进了受益地区一、二、三产业发展。

发电收益和促进受益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实在微观上、体现在中观上,直接对我国经济建设起着战略促进作用。

第二,航运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价值。三峡水库蓄水175m,坝前水位净提升113m,川江660km航道维护水深从2.9m提升到3.5~4.5m⑬,干线航道宽度明显增大,已达到一级航道标准;万吨级船队及5000吨级单船由上海吴淞口可直达重庆朝天门,重庆船队可以直航出海;航道水位提高把139处险滩、77处急流滩、23处浅滩全部淹没,将数万块巨礁深埋水底,将湍急的水流变得平缓——取消了25处绞滩站和27处单行航道⑭。枯水期增加调节流量1000m3/s,将成库前川江货物最大通过量1800万t提升到2013年的1.44亿t,水运货物周转量提升到1983亿t、货物吞吐量提升到1.37亿t,年均增长分别为20.2%、26.9%、14.8%⑮;每马力拖带货物能力提高了十倍,运输成本降低了35%~37%,大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重庆港真正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集装箱集并港、大宗散货中转港、滚装汽车运输港、长江三峡旅游集散地以及邮轮母港。成库蓄水航运量成倍增长,运距明显增长,安全事故大幅度下降——既无驳船触礁、急流逆水行舟之虞,又能增加运量、减少万吨船队中转。高峡出平湖、艰险航道变坦途、巨轮穿梭申渝间——川江“黄金水道”实至名归。

成库不仅改善了主航道,也改善了长江支流航道:通航里程仅乌江、嘉陵江、香溪、龙河等就延伸到500km左右;不通航的支流、溪沟也变宽阔了,水深可供中小型船舶航行;支流通航船舶吨位从 500t级提升到 2000t级⑯。

三峡工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隐性战略价值。第一,储水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价值。淡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世界级难题,全球各国兴修库容10亿m3以上的特大型水库的战略目的之一就是缓解淡水资源不足。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人均仅2300m3,是世界人均的1/4。据统计,全国600个城市中有400个供水不足,100个严重缺水⑰。“长江三峡水库控制着长江上游近100万km2流域面积的水量”⑱,年均径流量为10000亿m3。三峡大坝径流量为4510亿m3,这些都是白花花的银子;三峡水库正常蓄水可达393亿m3,相当于1.3~1.7个鄱阳湖。这些淡水资源除发电、航运、补水以外,虽未全部开发利用,却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淡水银行”——储备了丰富的淡水资源;一旦开发利用,必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1.5个鄱阳湖,随时准备开发利用,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隐性战略价值实难估量。

第二,灌溉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价值。长江中下游本来降雨充沛,但全球变暖后,冬、春两季干旱范围却超过90%;20世纪90年代集中于春季,一般时段集中在冬季。在过去二十年中,接近 1/2 的年限干旱范围在90%以上⑲。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天然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粮食通过漕运直达京师,可满足1/3中国人的口粮;然而近年来干旱威胁着天然粮仓,“靠天吃饭”的思维惯性亟须遏制——引水灌溉则成为必然。尽管目前国家还未纳入建设规划,但蓄水却为灌溉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淡水资源;一旦国家将其纳入规划——在长江中下游建立纵横交错的灌溉渠——将有约80万平方公里的耕地得到有效灌溉,4亿余人受益,经济效益显著;尽管这一设想尚未实施,但其具有隐性战略价值——灌溉能力却是具备的。

三峡工程对我国政治建设的战略价值

三峡工程顺利竣工对我国实现一个“中国梦”“两个百年目标”坚定“三个自信”,落实“四个全面”的政治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实证战略价值。

实现一个“中国梦”的实证战略价值。中国“三峡梦”是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设想;1932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专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进行了第一次勘测、设计开始启动;1944年“萨凡奇计划”将设想转化为工程开发方案;194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成立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及三峡勘测处从组织上落实了三峡工程的调研、设计的权力机构;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毛泽东提出“先修……三峡水库”,1958年又提出“高峡出平湖”的伟大梦想;1970年兴建葛洲坝工程,为三峡工程积累经验;1985年邓小平曾设想过“中坝方案”;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几代人的“三峡梦”开始走向现实;2016年一季度三峡工程总体验收标志着“三峡梦”完全变成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远比“三峡梦”道路曲折、工程系统、影响深远、价值宏伟;虽然“三峡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部分——尽管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但一滴水珠能映出整个太阳——正是“三峡梦”成为现实证明了“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一定能实现!

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实证战略价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中央提出的宏伟战略目标。三峡工程虽然在“双百”工程中微不足道,但三峡工程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提速、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事业进步、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加强对库区推进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战略价值不可低估;储备淡水资源、破解能源瓶颈、防范洪灾、改善生态环境、“南水北调”补水、改善川江航运,对助推长江中下游区域性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的战略价值明显。

坚定“三个自信”的实证战略价值。三峡工程移民、防洪、发电、航运、工程规模、混凝土总方量、船闸水头高度、内河船闸级数、升船机承船吨位、升船机难度、金属结构总量等十一项指标居世界之最;坝址年径流量、洪水流量、校核洪水洪峰量、泄洪能力、导流洪峰流量、截流流量、施工期通航运量、混凝土浇筑总强度、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施工、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强度等十项指标也居世界之首。这样宏伟的跨世纪工程在二十年顺利竣工,即使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资本主义方式、走资本主义道路,也困难重重。三峡工程至始至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移民搬迁、工程投入、后期扶持都是在分析基本国情基础上的科学决策,巨大的经济效益集中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精神决策、实施、监督,全国人大通过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前期补偿、后期扶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移民精神助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三峡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生态修复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成功验收强有力地证明了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不断繁荣富强,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更加坚定。

三峡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一次重要实践,是理论向实践的飞跃;三峡工程催生了工程移民学、移民社会学、水库经济学、水库生态学,丰富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实践向理论的升华;尤其是“三峡梦”成为现实,有力地证明“中国梦”理论具有巨大的现实性,更加坚定了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复兴的“理论自信”。

三峡工程巨额投资、百万移民安置、对口支援无不显示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三峡工程总投资2485.37亿元是在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的1993年启动的;能集中人、物力、财力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工程决策启动提供了坚实的底气;这在其他制度国家(包括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想象的。“总规模是否承受得了?财政能不能承受得了?物价能不能承受得了?企业能不能承受得了”⑳摆在顶层决策面前;党中央国务院最后能够下决心的制度依据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时22年证明了所有的国家风险化解——工程圆满通过鉴定。百万移民“风险可是大得不得了”,移民安置、公用设施、城市建设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三峡工程运用“前期补偿、后期扶持”的政策,坚持“三包干、三还原”原则,第四期移民工程顺利验收标志着百万移民跨世纪迁徙完成。对口支援体现了“一家有事,百家支援”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开展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对口支援的通知》后,全国16个省(区)、4个城市、国务院各大部委、全国名优企业对口支援库区;2012年底,对口支援引进资金1321.57亿元,移民劳务输入97507人,大大地提高了库区的造血功能。投资风险顺利破解、百万移民成功安置、对口支援成效显著无不显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制度自信”进一步深入人心。

落实“四个全面”的实证战略价值。三峡工程对于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证战略价值在“两个百年目标”中已作研究,兹不赘述。

三峡工程竣工是我国深化改革的结出的硕果:枢纽工程建设推动了由计划向市场的根本转变,开发性移民、“双包干”、“三还原”、“前期补偿、后期扶持”、资金发放监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移民部门综合管理,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移民工作领导管理体制等无不是改革创新的产物——三峡工程是改革催生的,又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建成的——工程从微观上趟出了一条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子,为我国全面深化提供了可以摸着的“石头”,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证战略价值十分清晰。

三峡是依法建设的重大工程:国务院第299号令《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的公布拉开了依法移民的序幕,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43个,重庆市出台的政策法规32个,正是这些政策法规保证了依法建设枢纽工程、依法移民、依法重建库区、依法建立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依法治理地质灾害、依法治理污染;正是政策法规的规范功能保证三峡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移民工程、环境治理有条不紊的进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三峡工程顺利实施的保障,三峡工程的成功经验证实了实施全面依法治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三峡工程是我国通过建设实现从严治党的典范:工程资金量居全国工程建设之首,为权力寻租、腐败滋生提供了可能;资金管理既是工程建设的中心环节,也是国际国内关注的热点。在党中央、国务院、中纪委的直接关注下,库区各级党委、纪委、监察部门运用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等有效手段强化对移民资金的监管,坚决查办案件、严肃处理有关移民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成效显著,使审计有问题的移民资金占总资金比例由1997年最高的20%下降到1%以下,涉及移民资金的违法违纪案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坚持教育、监督、惩治三位一体,把审计、督查、监督、跟踪、整改有机结合,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交叉式监督制约机制,既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又规范了干部的行为,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监管的实证经验。

三峡工程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

伟大的实践创造不朽的文化,三峡工程不仅建成了一座辉煌的物理丰碑——三峡大坝,也铸起了一座精神丰碑——三峡文化。百万移民和广大移民干部用自己崇高的品格和血肉之躯锻铸的顾全大局、舍己奉公、万众一心、艰苦创业、开拓开放的移民精神是三峡文化之魂。

顾全大局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而三峡工程的实施又不得不让淹没线以下的库区人民撤离;为支持国家建设,库区移民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举家搬迁,离开世代生活的家园。“生产体系被破坏,生产型的财产和收入来源丧失,乡村原有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网被破坏,家族群体被分散,弄不好将引起长期严重的生活困难,并造成贫困和环境破坏”。小家与大家的冲突、情与义的博弈、被动搬迁与主动移民的较量困扰着百万移民;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舍小家爱国家、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激励着库区移民慷慨迁家。尽管“三天不见长江,吃饭都不香”的故土情怀萦绕心间,但“毁家纾难”、舍家报国的爱国主义境界也不断升华。十年搬迁,移民16.5万外迁奔赴11个省市,110余万就近后靠——从河谷来到半山;顾全大局、热爱祖国是百万移民顺利搬迁的文化动力源泉;十年建设,百万移民重建家园,300余万人外出务工,重新选择谋生手段,虽然道路艰辛,却无怨无悔。

正是顾全大局的移民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文化的新内涵,凸显了民族文化的时代特色。

舍己奉公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了凡四训》将在“舍得”中成就自身并达到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作为“禅之真谛”;后来演变成为中国文化亘古不变的精髓。这种文化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被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发扬光大。“实无所舍,亦无所得”——库区百万移民“舍弃”了种熟了的土地、住熟了的房屋、混熟了的人际关系、习惯了的山水环境和生活方式;“得到了”三峡工程的顺利竣工——发电、航运、补水、防洪的巨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留住了393亿m3的淡水资源,移民个体也“得到了”舍己奉公的精神财富。

艰苦创业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艰苦创业、吃苦耐劳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三峡移民演绎得淋漓尽致,并赋予了崭新的内涵。百余座城市、县城和集镇、数千万平方的房屋、千余家工矿企业、近千万千米公路、数百处码头、近十座港口、两千余万千米输变电线路、近万杆千米通讯电视广播线路、一千余处文物、十五年间在新区安居落户——搬迁、复建规模之宏大、涉及面之广史无前例,世界第一。16万外迁移民拖家带口、挈妇将雏辗转数千里,重建家园,其难度可想而知。但百万移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实现了凤凰涅槃,今天库区儿女正在将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继续运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

开拓开放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开放是一个民族腾飞的翅膀。开拓创新既是破解三峡工程这个斯芬克斯的谜底,又是二十年积淀的三峡文化精髓。三峡枢纽工程实现了河道截流技术、大坝混凝土浇筑、船闸高边坡开挖稳定、70千瓦水利发电机组制造、大型水利发电机组安装等五大技术创新;移民工程在安置方式、措施、渠道、终验,资金使用、监管,思想政治工作、后期扶持方式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建立“一体两翼”的移民模式,“中央统一领导、分省负责、县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开发性移民政策支撑平台——实现了体制和平台创新。

三峡工程是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而启动的,坚持开放、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为工程的顺利竣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工程论证借鉴美国经济学家潘绥(G·R·Passhal )、萨凡其博士(Dr·John·Savage)和前苏联126位专家的调查规划研究成果;工程移民借鉴了世界银行非自愿移民安置的相关政策;工程修建中向外国友人开放并接受媒体采访;工程设计借鉴国外大型水库修建的相关经验;设备配件从美、意、德等国进口一部分,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纳入工程建设中。正是插上开放的翅膀,三峡工程才创造了二十项世界之最。

不断地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抽象新结论的思维惯性积淀成为开拓开放的文化理念为中华民族创新开放的文化传统增加了一块新的璞玉。

万众一心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三峡工程事关“双百”工程的全局,工程效益将惠及全国人民,它不是库区的工程,而是国家工程、民族工程、全民工程。全国20个省(市区)、党中央国务院直属29个部委对库区实施对口支援,到位资金一千余亿,安排移民劳务十万余人次,培训移民五万余人次;外迁移民接收地识大体、顾全大局,二十余万异地安置移民安居乐业,促进库区与全国建设共同发展。众人拾柴火焰高,三峡工程的顺利竣工使我们民族经受住了一次综合考验——识大体、顾大局、争为工程做贡献、万众一心系三峡——三峡凝聚全国情的团结协作精神异彩纷呈。正是这种万众一心的凝聚力,构成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成为破解世界级难题密码的杀手锏。

移民本位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开明封建君主治理国家的价值取向,也是华夏文明的优秀传统之一。我党将这一传统上升为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从中央到地方都坚持移民本位,多少移民干部把“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作为座右铭;着眼“迁得出”,不惧千辛万苦,哪里有问题、哪里有困难、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移民干部的身影;“稳得住”是对移民干部更大的挑战,也是更艰巨考验:与移民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殚精竭虑,带领移民安稳致富。正是成千上万的移民干部坚持移民本位的价值理念,用自己的真情和心血塑造了人民公仆的伟大形象,用自己心血和生命谱写了无数以移民为本位的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他们是移民政策的执行者,也是移民文化的创造者,正是他们以自己的移民工作实践解读了移民为本位的真谛,丰富了移民文化的内涵,为华夏文化添砖加瓦。

移民文化建设方式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移民精神与“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一样是新时期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因子,这些因子尽管是华夏文化大厦中一块小小的砖头,但却是支撑大厦不可或缺的成分。作为中华民族亚文化的三峡文化不仅从实体上丰富了文化内涵,还从实践上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工人运动不会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移民文化也不可能从移民中自发产生,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级干部自觉训练、总结、激励、规范、宣传中积极建设形成的。

移民文化建设自觉训练是基础。2004年《重庆三峡库区移民培训规划》颁布,尔后又出台了“双千工程”;截至2007年底仅重庆库区就培训移民387588万人次。不仅政策培训、思想教育有利于移民文化建设,技能培训也助推移民文化建设;当然,各级移民干部与移民面对面的对话、交流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建设。 正是这种自觉训练,才在移民群体中逐渐形成移民精神。

移民文化是在移民实践中形成的。国务院三建委、鄂渝两省市都十分注意移民经验总结:一、二、三、四期移民验收都有完善的总结报告,后期扶持也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在总结过程中提炼带有普遍性的移民精神因子,归纳升华为移民文化。正是这种自觉总结,才使移民精神从经验上升到了文化,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内涵。

库区十分重视文化的激励机制建设。到目前为止仅重庆市就表彰了217个移民先进集体、306名先进工作者,开展移民先锋、移民核心、移民模范、创业致富先进典型等评选活动,从正面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民精神,以激励干部、移民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三峡库区十分重视移民文化建设的规范性。运用法律、法规、政策旗帜鲜明地公开党和政府在文化建设上的主张,提倡发扬光大三峡移民精神;反对不顾大局、“等靠要”、抱怨、焦虑、恋旧等心理心态和思想倾向对文化的影响。还通过建立各种责任制、借助舆论的导向功能约束干部、群众对移民文化建设的不良行为,让文化建设在政策法规的规范下健康发展。

移民精神要在移民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必须从外部灌输进去”,推广宣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全国各大媒体关注三峡移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都开办了三峡移民专栏节目,重庆市、湖北省多次举办三峡工程移民先进事迹报告活动——在全国各地宣传移民精神;三峡库区各级党政通过现场、院坝会等形式灌输政策法规、移民文化;重庆库区还采用阶段性任务与移民精神专题宣传:“蓄水后访移民”“决战156米”“你在他乡还好吗”“十年移民好新闻评选”“著名作家访库区”“直辖十年看移民”“全国网络媒体库区行”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强化宣传灌输,让移民文化不仅深入库区,而且辐射全国。

三峡工程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

三峡工程防洪、补水、重构、发展、稳定、后扶对于我国社会建设都具有重大的实证战略价值。

防洪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洪水灾害最为严重、频繁的地区:据史书记载,从唐代至清代1300年间,长江流域共发生巨大洪灾223次;1860年~1870年间,洪水先后冲开藕池和松滋两口,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遭到毁灭性的冲击;1931、1935年,两次特大洪水灾情遍及川、鄂、湘、赣、皖、苏6省,受灾农田分别为4620、2264万亩,死亡人口分别为14.5、14.2万人;灾害后数以千万计的灾民流离失所,社会急剧动荡。新中国成立后,1954、1991、1998年,三次特大洪水淹没农田分别为4755、15000、33435万亩;死亡人数分别为35000、1163、4150人;经济损失91年为484亿元、98年为2551亿元。虽然党和国家采取了措施,没有一人无家可归,灾后重建有序进行;但房屋大量倒坍、粮食大部分颗粒无收、灾后疾病流行,数年才得恢复元气,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建设的正常进程。

五十年代开始建立了荆江分洪工程,九十年代完成了堤防和分洪区建设,但荆江河段只能承受40年一遇的洪水,况且分洪只能缓解荆江河段的灾害袭击,下游仍受洪灾困扰。三峡工程在蓄水166.7m时就可有效防止百年一遇的洪水,蓄水175m时可防止千年一遇的洪水,防洪库容为221.5亿m3,相当于一个鄱阳湖,工程从根本上消除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

三峡工程防洪功能将洪灾危及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变成永远尘封的历史——长江中下游地区人民不再担心洪水引起的生命财产安全。三峡工程对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解民生之忧的社会建设实证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补水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水资源是与粮食、石油资源并列的三大战略资源”。我国三北地区严重缺水:供水不足、严重缺水的城市占比约为2/3、1/6;水是生命之源、无水则民自乱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党中央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新建了“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规划从丹江口水库调水300亿m3/年,而丹江口以上的来水扣除汉江流域自用仅余100亿m3/年,缺口200亿m3/年,三峡水库可为汉江补200~300亿m3/年。源源不断的水源通过“南水北调”哗哗哗地流向三北地区,以缓解北方缺水。

正是为“南水北调”补充足够的水源助推破解北方缺水难题,为北方数亿人民提供健康饮水,为数亿亩耕地灌溉、城市建设、企事业发展提供淡水资源;这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将多谋民生之利落到实处的社会建设实证战略价值重大。

重构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三峡工程百万移民搬迁引起原有的生存条件、社会环境、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家族群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旦处理不当必然造成强烈的社会冲突。就近后靠移民搬迁建成一千余个移民社区——移民相对集中,但对土地、供水、供电、读书、社会服务等需求的增加占用了安置区原居民的资源,原居民与移民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社会重构步履维艰。三峡库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向原有居民和移民提供完善的教育、供水、卫生和社会服务,避免了冲突,营造了良好的气氛;让移民参与社会管理,使其在参与中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建立新的社会组织、社会关系、邻里关系——把移民社区融入库区这一大集体,实现了三峡库区社会重构:一个祥和、安康、稳定、发展的和谐库区社会展示在世人面前。

正是三峡库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库区社会硬环境脱毛换羽;也正是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思想工作,实现了库区社会软环境重生;这对于我国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证战略价值。

发展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发展才是硬道理,三峡库区集中了1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绝对贫困人口80.2万,特困村1807个。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库区各级政府抓住千年难逢的发展机遇,充分运用移民补偿资金帮助移民新建住宅和城市基础设施;运用产业发展基金发展库区经济;运用地质灾害、水环境治理两个专项资金修复库区生态环境;运用企业特殊政策资金、库区产业发展资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发展产业、促进社会进步。二十年来,贫困县连片、经济发展落后的库区社会结束了长期停滞不前、发展缓慢的局面,一个日新月异的新库区拔地而起。

正是三峡库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发展产业为重心、解决移民就业为首位、精准扶贫为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润滑剂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移民安居乐业、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对我国以发展“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证战略价值。

稳定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巨大的工程都需要巨大的搬迁,搬迁安置质量决定社会稳定。世界著名的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印度水利工程等因移民问题导致移民转化为流民,长期困扰这些地区的社会治安。我国隋末大运河修建,直接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社会大动乱;新中国成立后,“新安江水电站的移民,40年过去了,问题还没解决”;瀑布沟等水电站的移民问题遗留至今,影响着社会稳定。三峡工程实施开发性移民,库区各级党委政府在移民安置上坚持“以人为本”和“前期补偿、后期扶持”的原则,把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移民安置的首要任务,《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库区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移民就业促进库区繁荣稳定的决定》使其尘埃落定。优先发展库区教育事业,形成“3+1”的移民创业培训模式;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人员已突破1000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仅2006年重庆库区支出低保资金3.99亿元,低保补助资金3.009亿元,失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五保、优抚、社会福利、医疗救助的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

正是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移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才实现了库区二十年来的社会稳定,并向长治久安迈进。库区社会建设的实践,对于我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社会建设具体目标提供了实证案例。

后扶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党和国家承兑三峡工程“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生产扶持相结合的方针”,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务院三建委《关于三峡库区后期扶持工作的意见》、财政部《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采取以项目直补、困难补助、保障基本生活、调整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后期扶持政策。仅重庆市享受农村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就有350246万人,涉及27个区县、375个乡镇、6726个社,截至2011年底,累计兑付农村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10亿元。前期补偿、后期扶持是我国移民安置模式的创新。

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在增加移民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加快产业发展、保障移民民生、促进和谐稳定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对于我国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社会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实证战略价值。

三峡库区这一独特地理单元,重构了一个全新的微观社会,在重构过程中形成的具体经验和取得的成就为我国社会建设提供了成功的实证经验;但库区社会发展稳定还需长期关注。

三峡工程对我国生态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

三峡工程促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库区生态修复,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于“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的战略部署,推进全国生态建设具有巨大的战略启迪价值。

生态屏障对我国生态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三峡蓄水、地理因子重组、独特地理单元形成,生态屏障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把三峡库区建成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30年来的努力,库区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农村生态富民家园、自然保护区、生态经济区建设等重点工程。目前为止,库区森林覆盖率超过了30%;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比例比成库前下降了20%以上,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初具规模。

第一,退耕还林。成库以来,库区着力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等工程,累计完成造林2000余万亩,全面管护天然林资源2079万亩。同时,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于2004年正式启动,已完成改造林100余万亩,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使库周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同类地区前茅。

第二,水土保持。移民就近后靠安置曾一度时期毁林开荒,加速了库区的水土流失;移民外迁政策出台后,人口压力有所缓解,开发力度有所降温。1998年全国性的洪灾的警醒,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库区加大了水土保持监管工作,有效地减少了人为水土流失;同时,以沿江、沿路、沿城、沿库地域为重点区域,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园,加快推进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到目前为止,库区已开展水土流失治理20000平方公里以上,使库区水土流失的状况得到了有效控制。

第三,生态富民。成库后,库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的点面源污染很难控制,库区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评和排污申报试点,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生态农业试点,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生态富民的口号日益深入移民内心,生态农、林、牧、渔、旅、服务等产业在库区崛起。

第四,自然保护。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工程,成功地迁地抢救珍稀植物164种、23841株;到目前为止,已建立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4个(其中,市级自然保护区11个),建立迁地保护植物基地3个,库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第五,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打生态牌、建生态农业园,优质柑橘产业带、草食牲畜饲养示范区、绿色食品加工区、农业生态旅游区、中药材基地“一带三区一基地”的建设卓有成效;生态工业园、生态旅游线的建设进入快车道;生态林业不仅从生态保护上发展较快,还从生态加工上初具规模;在对污染重、效益差的工业项目关停并转800余家的同时,严令禁止影响环保的工业项目在库区落户,亚洲最大的印染企业查氏集团曾准备在库区安家,但库区从保护环境出发,依然把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看好的查氏拒之门外,严格按照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选择发展项目,生态经济区建设已具雏形。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以保证入库水质稳定,水库库岸、长江江岸稳固,350km2消落区不因水涨落而造成巨大的物理变化而构筑的水土屏藩。三峡库区生态修复不仅对于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推动重大水利工程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强化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证战略价值宏大。

生态优化对我国生态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三峡成库蓄水淡水湖泊形成,对于流量、气候调节和水质改善能力提高以及降沙、减排功能增强作用巨大——确实具有优化库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功能。

第一,流量调节。三峡成库以前,三峡洪水期流量一般高达40000~80000m3/s,枯水期流量一般为3000m3/s,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的差值可达50余米。夏季涨水流速加快、流量增大;冬季水枯,流速减缓、流量降低,这是江河自然调节流量的过程。成库后,汛期145m水位时一般维持入库流量17500m3/s,出库流量22200m3/s的水平并根据水源情况蓄水一般维持175m水位。枯水季节调节流量5860m3/s,始终让水库的水位维持在155~175m之间,实现洪季不洪、枯季不枯以平衡流量。三峡水库调节流量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洪水季节的削峰和干旱季节的补水;可以稳定长江中、下游洲滩和湖区的水位,减少钉螺扩散的机会,为血吸虫病的防治创造条件。这种调节功能是水库本身具备的,三峡成库后强化了这一功能,对库区的生态环境的优化起了积极作用。

第二,温度调节。三峡成库以前,重庆位居三大火炉之首,夏天平均气温在36℃左右,7月份平均温度在38℃左右,40℃的高温也常见;冬季多雾平均温度是9~13℃,天气较冷。成库后,冬季的增温速率达0.24℃/10a,夏季气温整体呈下降趋势;冬暖夏凉已经成为重庆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与三峡库区蓄水有一定的关系——水体、湿地具有明显的“冷岛效应”,水域及其附近的温度一般都较低。三峡水库3.93×1013m3的水体有效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显著改善城市热环境状况。三峡水库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是很明显的,重庆成为全国适居城市已经为期不远了。

第三,水质改善。三峡水库具有自动改善库区和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水质的功能。水流速度和断面流量是水质净化的基本条件,径流量与污水量的稀释成正比,加大径流量是降低污染物浓度的有效手段。长江两岸每天的排污量基本上是相同的,三峡峡口每天的径流量是有差异的。九至十月因蓄水入库的径流量较大,库水污染物浓度较低;393亿m3的库容在12月至翌年4月参与稀释库区排放的污水,有效改善水库枯水期的水质。三峡水库在枯水期可增加下泄流量每秒近2000m3,也有利于改善长江中、下游枯水期的水质。

第四,泥沙拦蓄。三峡蓄水,上游水流速度减缓,泥沙入库量明显下降,原设计值为5.3亿t/年,实际测算值为2亿t/年。长江泥沙分推移质和悬移质两种。粗砂和卵石作为推移质泥沙,每年到达三峡上口奉节为70.3万t、水流速度减缓后推移质泥沙很少进入库区;悬移质泥沙溶解在水中每年到达三峡下口宜昌为5.23万亿t,悬移质泥沙可以通过冲沙闸冲走。泥沙是一把双刃剑:水库拦蓄大量泥沙减少了下游、特别是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改善生态环境、延长湖泊寿命;但又必然导致库底泥沙淤积增厚。对拦蓄的泥沙通过“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利用汛期洪水通过底孔大量排沙减少泥沙在水库中的淤积,延长水库寿命又成了必然;从整体上看,泥沙拦蓄、排放是三峡水库生态环境自动修复的功能之一。

第五,废气减排。水力发电不耗水、不生污水。三峡水电站与燃煤电站相比,相当于每年少燃标准煤4000~5000万t,按中国标准1吨标煤2.36~2.37tCO2测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亿t,减少二氧化硫120~200万t、氮氧化合物37万t、煤渣1000~2000万t、灰尘1000~1500万t,有效减轻酸雨的危害;虽然这种测算是以假设为前提——实际并未产生,但确实与同等燃煤电站比对于水、空气、人居环境的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峡工程留住淡水,促进自然生态优化功不可没,这对于通过修建水库构建生态廊道,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证战略价值。

生态修复对我国生态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水污染加剧、生物生态系统改变、地质灾害频发等,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库区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第一,治水。库区各级政府采用认真防治三废、竭力防治次级河流污染、彻底打捞漂浮物等措施治水,从而保证水质达标稳定。

三废防治到位:防字当头——采取综合措施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防止生态环境人为破坏。治不落后——三峡移民搬迁以来,仅重庆库区(含库区及影响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40余座、垃圾处理厂近30座,大部分实现了稳定达标运行。建成项目服务区范围内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率已分别达到72%和90%,目前这些项目运行良好;三废的重点是工业,重庆库区纳入国家规划的65个重点工业污染防治项目已经完全建成运行,取缔、关闭和淘汰了3300余家(个)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小型企业(矿),全面实行了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申报登记及许可制度,积极推进了清洁生产审核和试点。2004年以来,坚持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4.6%和71.5%,比1997年提高了31.2和18.3个百分点;船舶三废处理十分到位,部分流域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开始,库区航行的客货船已基本配备了固体垃圾储存设施,并在重庆主城、万州、巫山等主要客运港区设置了固体垃圾接受船舶;30马力以上的机动船舶已基本配备了油水分离设备和污油水储存装置;开展了船舶生活污水治理示范推广,在130余艘船舶上安装了一体化生化处理装置,新建船舶已全部安装了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并初步完成了主城区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餐饮娱乐船舶三废处理工作。

次级河流污染防治得力:三峡库区流域内的21条次级河流,已全部完成流域综合规划、整治工作;桃花溪、清水溪、桃花河、澎溪河、梁滩河、御临河等项目大部分已建成。近5年监测的66条次级河流168个断面中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比例达到64.7%,比1998年提高了24.5个百分点。

漂浮物打捞彻底:三峡截流后,由于水流速度减慢,漫江漂浮物影响航运,2003年6月蓄水至今,重庆市财政共安排库区投入清漂专项经费6660万元,打造、购置水域环卫趸船、执法艇、作业船、机械化清漂船共27艘,配备压缩垃圾式运输车13辆,已投入运行;同时9个区县还配备600名清漂工人、长期租用200艘船、58辆漂浮垃圾压缩式运输车,专门负责重点区域的轻漂工作;规划并批准建立6个水域环卫清漂专用泊位岸线,为轻漂船舶停泊、运输车转运提供方便。清漂专业队分段承包,打捞收购漂浮垃圾,共清理水域垃圾30余万吨,有效改善了江面的清洁及大量漂浮物沉淀库底的状况。

库区通过认真贯彻《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重点解决生活和工业污染问题,坚持标本兼治、防治结合,确保库区水环境质量稳定。2011年底,重庆长江、嘉陵江、乌江等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满足Ⅱ类干流的比例达到80%以上,比2000年提高了30余个百分点。

第二,修复生物生态系统。“三峡库区现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近50种,国家Ⅰ级和Ⅱ级保护动物共37种”;由于水位上升与动植物原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幅员面积的比例不足1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5个百分点。据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等单位调查,“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库区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丰都车前、宜昌黄杨和鄂西鼠李等5种植物受到的影响最大”,崖柏、红豆杉、兰科植物等植物也受到威胁。三峡工程将使林麝、黑叶猴、梅花鹿等陆地动物面临生存挑战;特别是“约40种鱼类受到不利影响,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常年在干、支流深水底层生活的圆口铜鱼、长鳍吻鮈、圆筒吻鮈、岩原鲤等10余种上游特有鱼种”;“一类保护动物白豚、白暨鲟、中华鲟,二类保护动物长江鲟、江豚、胭脂鱼等珍稀、濒危水生动物也有一定影响。”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森林覆盖率离国家要求45%的目标还差15.9个百分点;树种结构单一,马尾松占一半,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频繁,灌木林较多,植被覆盖较差。

三峡库区以珍稀濒危重点动植物抢救性保护为重点,实施库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加快库区珍稀濒危动植物园建设,在万州、巫溪、武隆等地建设野生动植物抢救繁育基地,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申报工作。规划新建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省(市)3~5个,使三峡库区60%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恢复和发展,降低了工程对珍稀濒危动植物的负面影响。

第三,防治地质灾害。成库后,库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和机制正逐步形成,防灾预警体系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底,三峡库区滑坡治理累计投入79671万元,2011年投入2952万元,已基本完成库区二级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对纳入规划的1412处(段)地质灾害点实施了防治,建立监测点1034处,有力地保障了三峡水库蓄水和库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地质灾害一、二、三期工程顺利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地质灾害应急系统已经建立并开始运行;特别是健全库区地质灾害预警快速反应机制成效卓著——仅2004、2005两年成功报警67次,避免5746人伤亡、7750.9万元经济损失。涪陵区南沱镇滑坡、万州区铁峰乡特大型滑坡都被成功预报。

在党的领导下三峡库区人民运用治水、修复生物生态系统、防治地质灾害等手段积极修复因工程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创伤,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对库区及鄂渝两省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功能发挥,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积极意义,而且对于全国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具有长远的实证战略价值。

生态补偿机制对我国生态建设的实证战略价值。三峡库区与三江源一样,都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也是中央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战略的支撑节点。三峡库区面临二难选择——加快发展经济必然对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巨大压力;保护生态环境就必然限制开发。况且三峡工程的建立本身受益的是长江中下游,直接受益的是三峡总公司。40余万亩耕园地被淹,“人多地少——根本性矛盾突出”;水流速度减缓,水的自净能力降低;次级河流富营养化严重,水质下降;地质灾害频发,库岸再造工程浩大;消落区崩滑体控制困难等生态问题——库区埋单。一方受益,一方付出——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摆在了面前。

按照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谁付费”;“谁损害,谁埋单”。库区两千万人民恳请国家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立场出发,妥善协调东西部、长江上下游的利益关系,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具体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限制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的开发范围、力度。只准开发与生态环境优化有关的产业,实施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养殖、生态旅游工程,不准对生态有破坏嫌疑的产业在库区安家落户,已有的强行搬出。限制的结果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越建越好,对水库、长江流域的屏藩功能发挥充分,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却缺乏后劲——千万库区人民生存、就业问题凸显。这就必然要求建立一种生态补偿机制——补偿资金足以维持三峡库区的生态修复、生态屏障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实现库区移民基本就业和不低于全国的平均生活水平。

二是设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基金。基金来源分三部分:三峡水电补偿生态建设基金,在三峡总公司发电收入中按上网电价每度提取0.01~0.015元,作为生态建设稳定补偿的主体部分;受益地区税收补偿生态建设基金,由中央财政从长江中下游发电、防洪和南水北调受益的地区上缴税收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作为生态建设稳定补偿的重要部分;社会关注库区生态建设,愿意为库区生态建设出力的个体、社会团体捐赠,作为生态建设补偿的机动补充部分。所有资金由中央财政统一提取、统一划拨、专款专用,由国务院三建委办公室统一掌握,并出台相关政策,采用项目资助方式根据长江上游的生态治理、修复、建设等情况分项资助,实施全面监督控制。

三是加大中央财政对长江上游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专项。以2015年转移支付额为基数,每年对库区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幅度不低于20%,以弥补因生态保护、限制开发给库区带来的税源损失;支持库区发展生态产业、公益事业,为库区群众提供基本就业岗位和基本生活保障,以保证库区人民将视角聚焦在生态屏障建设上。

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机制尽管还停留在呼吁层面,但2011年由财政部和环保部牵头组织,每年安排补偿资金5亿元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已经在新安江启动实施。如果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机制能够建立,无疑对于“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战略价值。

三峡工程全面推动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建设,生态优化升级,生态修复提速,助推生态补偿机制出台,对于全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深远的实证战略价值。

三峡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是经济效益巨大的经济工程,又是彪炳千秋的社会民生工程;既是凸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政治工程,又是实施山水林江生态修复工程;还是凝炼移民精神的文化工程。三峡工程是“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让“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明智选择;”工程的顺利竣工,既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微观上全面落实结出的硕果——在一个节点上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有机统一;又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彰显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科学性、统一性、战略性、指导性,其实证战略价值显著!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峡库区独特地理单元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研究”阶段性成果和重庆市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三峡库区地理单元的独特性与经济发展研究”结题成果,项目批准号分别为:11AZD099、11skb27;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罗琴是本文的共同作者)

注释

重庆市长江三峡移民工程竣工验收委员会:《长江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重庆市移民工程初验报告》,2015年4月。

《湖北完成三峡及南水北调中线移民逾44万人》,人民网,2015年3月3日。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三峡移民工程》。

王显刚:《三峡移民工程700问》,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7年。

王珂:《三峡工程决算金额逾 2000 亿挤占挪用移民资金2.79亿》,《人民日报》,2013年6月8日。

审计署:《三峡工程动态总投资2485亿元》,财新网,2013年6月7日。

《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工作解读》,新华网,2014年7月4日。

《我国水电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约占全球水电装机容量1/4》,人民网,2015年5月20日。

《三峡电站年发电988亿千瓦时首次居全球首位》,新华网,2015年1月1日。

王啸雷:《三峡工程取得七大航运效益》,中国水运报,2014年10月24日。

《三峡工程助力长江经济带起飞带来巨大航运效益》,人民网, 2014年11月6日

甘宇平、谭栖伟:《当惊世界殊》,重庆出版社,2007年。

邹学荣:《三峡库区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张海阔:《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变化的主要特征分析》,《北京农业》,2015年第8期。

《朱镕基:三峡工程风险大在国家》,人民网,2013年8月7日。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对口支援概况》。

伍新木:《跨世纪的迁徙——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伍新木、任俊霖、孙博文等:《基于文献分析工具的国内水资源管理研究论文的可视化综述》,《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3期。

刘晓冉、程炳岩、张天宇等:《近46年重庆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分析》,《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年第1期。

何泽能、左雄、白莹莹等:《重庆市城市高温变化特征分析及对策初探》,《高原气象》,2013年第6期。

邹学荣:《我国土地政策面临的矛盾及制度和政策设计》,《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209~215页。

《习近平: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新华网,2016年01月07日。

责 编/凌肖汉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
科技支撑摇高峡出平湖
——三峡工程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长江经济带股权交易所建立与管控措施
三峡工程外迁移民安置研究
三峡工程景观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