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轶事

2016-03-15 20:25李有观
世界文化 2016年3期
关键词:尼古拉普希金日记

李有观

俄罗斯著名诗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曾经非常希望游历中国,但是一直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20世纪初普希金的作品开始进入中国,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是普希金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随后他的其他经典作品也相继被翻译成中文。普希金未了的中国情结在其子孙中得到延伸——他的后人伊丽莎白·杜尔诺沃嫁给了华人罗德尼·刘。

18世纪初期俄国的知识界大力翻译和介绍了有关中国文化,古老的中国文明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着普希金,从此他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统计,在普希金拥有的各类藏书中,有关中国的书籍便有80多种,对这些书籍的广泛阅读和接触,使他加深了对中国的热爱与向往。普希金多么想亲自前往中国看看长城等闻名世界的古迹。

1828年,普希金结识了本国著名的汉学家尼基塔·雅科夫列维奇·比丘林神父(1777—1853),使他对中国的热爱与激情上升到新的高度。比丘林毕业于俄罗斯喀山神学院,曾任喀山某修道院院长和大司祭等神职,后任东正教使团团长,在中国住了14 年(1807年—1821年)。在中国期间,他学会汉、满、蒙、藏四种语言,精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颇有感悟和心得,并和不少中国人结下了深厚友情。

比丘林神父回国以后,在许多报刊上热情撰文介绍中国,流传很广,享有极高声望。他翻译并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著述,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成吉思汗家系前四汗史》《西藏青海史》《大清一统志》《通鉴纲目》和《西藏志》等等,并将多部译著赠送给普希金。其中一部译作就是《西藏志》,书中还附有从成都至拉萨的详细路线图,在书的扉页上则写有比丘林的亲笔题词:赠予善良的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译者深表诚挚的敬意,1828年4月26日。1829 年比丘林又把自己翻译的《三字经》送给普希金 , 并在书前写着: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惠存,译者赠。

随着与比丘林神父等汉学家的交往渐多,普希金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渴望尽早尽快地来到中国。他在《致友人》的诗中一吐心声:“出发吧,我已准备好,朋友们,不论你们想去哪里,我都将紧紧跟随,跟着你们去遥远中国的长城脚下。”诗中的“朋友们”系指帕维尔·利沃维奇·希林格(1786—1837)和比丘林。希林格是俄罗斯外交部的官员和东方学家,曾当选为圣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也是普希金的好友,正奉命组建使团,计划1830 年 2月前往中国西北地区考察边境贸易情况,比丘林则是该考察团的成员。而这两个人同普希金来往密切。正是在他们行动的启发下,普希金才产生这样急切的想法。

普希金非常希望随考察团前往中国,但是因为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12月发生在俄国的反沙皇专制制度的起义,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关系密切)失败,普希金的行动自由正受到沙皇政府的限制。为此,普希金于1830年1月7日写信给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大臣本肯多夫伯爵,提出前往中国的申请:“我现时还没有结婚,也没有担任官职,我想申请允许我随同前往中国的使团访问中国。”

然而普希金的申请被沙皇政府拒绝了,本肯多夫回信说:“沙皇陛下没有批准您关于允许您出国旅行的申请,认为这会使您耗费许多金钱,还会使您脱离正业,因此您想随同我国使团前往中国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再说使团的全部组成人员均已确定,如果没有事先通知北京宫廷,也就不能够由别人替换。”

在沙皇禁止他出国以后,普希金对中国的热切向望并未受到影响,他一如既往继续关心着中国的一切,即使在希林格率领的考察团已经出发三个月之后,普希金仍然在认真研读中国历史的书籍。与此同时,普希金在圣彼得堡皇村中学读书时的同学,著名的十二月党人别斯图热夫、丘赫尔别克被流放到西伯利亚,都曾到过俄中边境,他们在寄给普希金的信件中详尽记述了有关中国边境地区的所见所闻,这些都引起普希金的热情关注。虽然普希金未能随希林格的考察团前往中国,但他在其所编辑的《文学报》上,一连数期刊登希林格、比丘林在中国大西北地区考察当地风土民情所写的信札或相关报道,向俄罗斯公众介绍中国的最新情况,增强和促进了俄罗斯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普希金曾经数十次地提到中国,提到那里的人民,提到北京。甚至在构思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时,按照他最初的设想,应当提到中国的孔子。普希金是从1823年开始写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的,也就是说,早在他认识那些汉学家之前,就对中国的孔子有所了解。大概,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国许多思想家的名字,普希金在圣彼得堡皇村中学读书时就听说了。也许,早在孩提时代,小普希金就听说过中国这个神秘的国家,知道有佛塔和宫殿、珍贵的玉佛、灯笼、风筝……

虽然普希金本人未能如愿踏上中国的土地,但是在七八十年之后,他的作品却跨出国门进入中国。20世纪初普希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出版的有关俄罗斯的百科全书中。

1903年中国的读者看到了普希金创作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的第一个中译本,它有个不寻常的书名《俄国情史:斯密士玛丽传》。这是中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俄罗斯文学作品。随后,普希金的作品《驿站长》《暴风雪》《村姑小姐》《莫扎特和萨列里》的中译本相继问世;中国的报刊也开始不断刊登普希金的经典作品。中国人非常喜欢普希金的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它至少有6种译本。

中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瞿秋白曾经赞赏说:“普希金的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是他最伟大的作品。”在中国的普希金研究者中,名气最大的是戈宝权,这位著名的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苏联文学专家曾经不止一次地踏上俄罗斯,走访普希金的故地,包括莫斯科、圣彼得堡和米哈伊洛夫斯科耶等。中国人认识了普希金,认识了俄罗斯,认识了俄罗斯的文化。

1937年是普希金逝世100周年,世界许多地方举行了纪念活动。这一年的2月,在中国政府、旅居上海的俄国侨民和法国外交官的努力下,在上海市建成了普希金纪念铜像,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这是在亚洲的第一座普希金纪念像。后来这座纪念像成为中国苦难岁月的见证:1937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并全面进攻中国,日本军队占领上海后,普希金铜像于1944年11月被拆除,直到1947年2月才重新建立起来;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它再次被拆除,1987年普希金逝世150周年时普希金纪念像第三次在上海原址落成。

中国成立了普希金研究会,定期举行普希金研讨会,举办各种文学和艺术活动。在普希金的重大纪念日大量出版他的作品。1999年普希金诞辰200周年时,中国举行了非常隆重的庆祝活动。

普希金的中国情结在他身后仍然在延伸。20世纪中期,普希金的后人——17岁的伊丽莎白·杜尔诺沃嫁给了华人罗德尼·刘,婚礼是在新娘的家乡法国巴黎举行的,后来他们定居美国夏威夷檀香山附近,5个孩子相继在那里出生。为纪念伟大的先祖,他们给一个孩子取名为亚历山大·刘(亚历山大是普希金的名字,普希金为姓)。

如果普希金地下有灵,得知他的后代有着中国人的血脉,他的同名子孙在轻松地讲汉语的同时还能用俄语读他的诗歌,他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许多人都知道,俄罗斯的普希金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鲜为人知的是,他也是一位美术家。只要查阅普希金的手稿,就能够发现稿纸上面画有许多草图和速写,使人眼花缭乱。这些图画的线条轻盈、急速、飞舞,完全符合普希金的气质和性格。

普希金的绘画作品包括肖像、风景、马匹和花卉等,还有为自己的文学作品所配的插图。普希金擅长的是肖像画,他只需要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人物典型的特征,有时比一些专业画家的肖像画还要真实。在普希金的一系列肖像画中,有伟大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和狄德罗,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有俄国剧作家格里鲍耶陀夫和俄国诗人雷列耶夫等,肖像传神,栩栩如生。

在普希金的另一些素描中,还可以看到许多精巧优雅的妇女侧面像。公爵夫人叶·克·弗隆卓娃是当时非常迷人的女性之一,她的侧面像常在普希金的笔下出现。普希金用淡淡的几笔表现出美貌少妇安·彼·凯恩妩媚的形象。他画的年轻的卡坚卡·维里亚舍娃的肖像,仿佛是一首肖像诗,描写出这位美丽少女的“碧蓝的眼睛”和“可爱的面庞”。

在普希金的一大批手稿、札记和书籍的空白处,还留下了他的许多自画像。虽然许多画家都曾试图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普希金的外部形象和神情,但现在看来,能够引起人们长久品味的还是普希金为自己画的自画像。普希金的自画像一般是侧面像,形象有时是青年,有时是中年人,甚至是秃顶老人;装束有时是穿农民服装,有时披高加索斗篷,有时戴哥萨克毛线高帽。

与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一样,他的这些绘画也是他留下的宝贵遗产。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开创了一个群星灿烂的鼎盛时代,伟大诗人普希金就起到了开拓者和奠基人的作用,他的一系列作品对俄罗斯文学的形成和丰富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只有从普希金开始,才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俄国大文豪高尔基也曾指出:“普希金是一位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奠基人。”伟大的革命导师也非常喜爱普希金的作品。马克思在50多岁开始学习俄文时,曾经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了普希金的许多诗作;恩格斯曾把普希金的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一些章节译成德文;列宁在被沙皇流放期间所最爱读的文学作品就是普希金的诗文。

普希金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异常丰富的文学遗产。在俄罗斯,对普希金作品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普希金学”,他的大量手稿都收藏在普希金故居和普希金博物馆里。然而,有关普希金是否还有《一号日记》的问题至今是个谜,几十年来一直引起“普希金学”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普希金《一号日记》的不解之谜是由普希金的孙女叶莲娜·普希金娜所引起的。1920年,侨居国外的叶莲娜突然向外界宣布,她祖父普希金的一部分日记现在正由她收藏着。因为普希金在决斗中遇害以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稿时发现他的一部日记的扉页上注明编号为“二”,所以“普希金学”的研究学者们把叶莲娜可能收藏的日记称为《一号日记》。那么,究竟有没有这个《一号日记》呢?专家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普希金学家认为普希金的《一号日记》是有的。造诣颇深的学者法因贝格在他所著的《失落的日记》一文中断言存在普希金的《一号日记》,并且认定目前正收藏在侨居国外的普希金的后代手中。这份手稿最早曾由普希金的长子亚历山大·普希金保管,尔后几经辗转又到了他女儿叶莲娜手里。1923年,叶莲娜在给友人的信中还特别强调自己手中还保存着祖父普希金没有发表过的日记以及其他手稿,根据她父亲的嘱咐,这些资料在普希金逝世100周年(1937年)之前不得公开发表,因为《一号日记》中所抨击的那些人在此之前还活在人世。另一位著名的普希金学家戈富曼在其《再论普希金之死》一文中写道:“普希金的《一号日记》将使人们了解到导致这位伟大诗人参与那场悲剧性决斗的真相,这些资料比普希金学家所掌握的史料更为丰富完整。”为了使普希金珍贵的文稿不致流散于异国他乡,俄罗斯普希金故居和普希金博物馆的人员利用各种途径努力寻找普希金的遗稿。但是,由于一直未能找到叶莲娜在国外的确切行踪,寻找普希金《一号日记》的活动至今一无所获。

普希金的绘画作品

另一些研究者则对此持反对意见,断然否定普希金《一号日记》的存在。著名的普希金学家莫扎列斯基说过:“我愿用自己的脑袋担保,除了现有的日记以外,根本不存在普希金的其他任何日记。”叶莲娜的哥哥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也认为:叶莲娜凭空臆造出关于普希金《一号日记》的故事,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身价。叶莲娜的外甥女梅泽卓娃也赞同地说:“叶莲娜舅妈根本不可能有普希金的日记,因为普希金当年留下的全部文稿资料都保存在普希金的长子那里,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普希金写的《一号日记》。”

关于普希金《一号日记》的真相究竟如何,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颇有见解的看法,但是覆盖在《一号日记》之上的神秘面纱一直未能揭开。为了使普希金留下的珍贵文稿不致流散各地,俄罗斯“普希金学”的专家学者们还在孜孜不倦地寻找诗人普希金《一号日记》的踪迹。

俄国的伟大诗人普希金是如何死的·可能许多人都知道,他是为了保护自己夫人纳塔利娅·尼古拉耶夫娜的名誉,与情敌、在近卫军担任宪兵队长的法国人乔治·丹特斯决斗,结果中弹而不治身亡。但是鲜为人知的是,侵犯普希金夫人以及普希金本人名誉的,不是丹特斯,而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

俄罗斯作家亚历山大·济努霍夫写的《普希金……》一书,根据沙俄时代不许透露,苏联时代又不便公开的档案材料,揭开了其中的内幕。

1836年5月23日,普希金的小女儿纳塔利娅·亚历山德罗夫娜出生。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历来喜欢子女的普希金,对小女儿却非常冷淡。原因在于普希金夫妻结婚就开始产生的醋意和猜疑。

1830年11月5日,即普希金结婚前三个月,他在给好朋友的一封信中,就提到了他那18岁的未婚妻尼古拉耶夫娜的冷淡:“我猜不透她的心,可能这颗心外面包着坚硬的树皮,还佩有三把利剑。她写给我的信虽然语气殷勤,但没有一点热情……”尼古拉耶夫娜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则说:“只有上帝和少数几个人才具有打开我心灵的钥匙……”普希金给尼古拉耶夫娜母亲的信说:“但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能赢得令爱的芳心。”

尼古拉耶夫娜是位美女,当普希金在舞会上首次见到她时,即被她的美丽所倾倒。他们在莫斯科教堂结婚时,出现的两个偶然情况——十字架和《圣经》掉到地上、蜡烛熄灭——被普希金认为是不祥之兆。几天以后他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我预感,我与尼古拉耶夫娜的结合未必会善终。”

果然,新婚的普希金夫妇在莫斯科的日子并不和美。普希金写诗抱怨新娘“态度冷淡,毫无激情”;结婚以后差不多年年生孩子(在1831—1836年间,尼古拉耶夫娜生了四个子女),破坏了她的情绪和健康。普希金去外地时,夫妻俩很少通信。尼古拉耶夫娜写给普希金的信,在普希金死后即被她销毁。但她信中的一些内容,从俄罗斯国家档案中保留的普希金1833年的部分回信中也可揣测一二。普希金在回信中说:“坦白地告诉你,我像新生婴儿一样清白,对你问心无愧。在旅途中只注意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对年轻的少女们看都不看。”

对才21岁的尼古拉耶夫娜来说,34岁的丈夫普希金已经好像是老头儿,既不富有,又没有地位,全身永远散发着墨水味。

普希金脾气比较暴躁。当有关许多男人追求尼古拉耶夫娜的绯闻传到他耳朵时,他曾经狠狠地责备她,说她“卖弄风情”过分了。

沙皇尼古拉一世实际上只比普希金大3岁。他第一次见到尼古拉耶夫娜这位美人时,才37岁。尼古拉一世在位30年,以残暴专横出名。可以想象,普普通通的普希金竟然成了万民拥戴的天才,而且还拥有绝代佳人,他这个皇帝怎么咽得下这口气?可是,尼古拉耶夫娜名花有主,无法使她担任“宫廷侍女”,服侍皇上。怎么办?

于是,尼古拉一世宣召普希金为御前侍卫,以便能够接近尼古拉耶夫娜。

普希金既然当上了御前侍卫,就得带夫人参加皇室舞会。久而久之,他成了上流社会的笑柄,人们讽刺他“天天赶舞会,让娇妻招摇过市”。

尼古拉一世还有一件能制伏普希金的武器,即国家档案。普希金从1830年起开始写历史小说,写完《普加乔夫史》以后又动笔写《彼得大帝史》,这样他就离不开国家档案,而查阅档案必须经沙皇恩准。

1834年夏天,为了摆脱尼古拉一世,普希金意欲辞去御前侍卫一职。随后他给尼古拉耶夫娜的信中说:“我被本肯多夫伯爵(尼古拉一世的大臣)骂了个狗血淋头,只好收回辞呈。这下你满意了吧?”可能是看在尼古拉耶夫娜的面子上,尼古拉一世恩准普希金请假半年,并批准给其贷款3万卢布。

1834年初,普希金认识了他未来的情敌、在近卫军担任宪兵队长的法国人乔治·丹特斯,并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丹特斯身材魁梧,仪表堂堂,是尼古拉耶夫娜的姑表兄弟。事实上,安排丹特斯追求尼古拉耶夫娜,产生绯闻,转移视线,“遮掩”皇上,是本肯多夫伯爵的主意,而且沙皇本人也是知道的。否则,丹特斯即使吃了豹子胆,他也不敢和皇帝争风吃醋。

本肯多夫的这一招果然奏效。1835年夏天,当时盛传沙皇和尼古拉耶夫娜有染;而到了秋天,在传闻中丹特斯取代尼古拉一世博得美人青睐。社会上议论纷纷,说普希金绿帽子“加冕”;还有人给普希金送匿名信,暗示丹特斯和尼古拉一世给他戴上双重绿帽子,“祝贺”他由御前侍卫荣升为“绿帽骑士”。

普希金并不是傻瓜,匿名信证实了他所担心的事。他写信警告尼古拉耶夫娜:“不要与皇上调情!”然而,此时的尼古拉耶夫娜已经欲罢不能,而且她还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为她姐姐谋得了“宫廷侍女”的厚遇。

普希金为此深感不安,1836年5月9日,他写信劝告尼古拉耶夫娜,“朴素是女人最美的装饰。”十多天以后,他夫人生下了女儿亚历山德罗夫娜。

按照计算,普希金的夫人应该是在1835年9月5日至15日受孕的。那时普希金在哪里呢?当时普希金在他的家庭庄园——位于普斯柯夫州的米哈伊罗夫斯科耶。而其夫人尼古拉耶夫娜则留在彼得堡郊区的帕夫罗夫斯克。正好,尼古拉一世于1835年8月26日因马车事故身体受伤,9月9日至20日在帕夫罗夫斯克以北的皇家园林休养。普希金的离开,为沙皇与心上人尼古拉耶夫娜幽会创造了难得的良机。

尼古拉耶夫娜怀孕以后,迫切需要让丈夫普希金回来遮丑。1835年 10月2日,普希金在外地接到了尼古拉耶夫娜的第一封来信。在这之前,普希金曾于9月14日、21日和25日三次给妻子去信,但是都如石沉大海。

普希金感觉到是自己老了。他在25日的信中说:“昨天我在庄园看见一个认识的妇女,我说她的容貌变了,她回答说:我的主人,你也老了,没有以前那么好看了。确实,虽然我从未漂亮过,但总算有过年轻的时候……”

普希金的小女儿亚历山德罗夫娜渐渐长大。她的舅舅在给她大姨的一封信中写道:“小姑娘长得非常漂亮,身材也比同龄女孩儿高得多……”是啊,女儿高个子,不像普希金(身材比较矮),也不像她的哥哥姐姐……普希金难道心里不明白?他在与丹特斯决斗时,心中的死敌想必是当今皇上。

普希金死于决斗后,小女儿亚历山德罗夫娜出落为一名美女,在17岁那年与沙皇宪兵第三局局长列安季·杜别尔特的儿子米哈伊尔结婚。杜别尔特与1835年至1837年期间的普希金、沙皇尼古拉一世、丹特斯的恩怨有直接关系,这门婚事可能是钦定的。从新婚之日起小夫妻俩就不和睦,于1862年离婚。亚历山德罗夫娜离婚后带着三个孩子可不寂寞,经常出入皇室舞会,不久就被纳沙乌斯基亲王看中,于1867年再嫁。她长期居住在国外,1913年去世时,其女儿索菲娅在法国的别墅里。

1891年,索菲娅嫁给了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大公。这门婚事受到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坚决反对。他恼怒地写信给纳沙乌斯基:“该婚事未经我批准,有违俄罗斯国家律法,故应被视为无效。”

亚历山大三世为什么会龙颜大怒?因为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大公是尼古拉一世的嫡孙,而索菲娅实际上是尼古拉一世的外孙女,他俩应该是表兄妹关系。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有一条基本戒律:禁止近亲通婚。

索菲娅与米哈伊尔·罗曼诺夫生的女儿娜杰日达后来嫁给了英国乔治亲王,他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丈夫菲利普亲王的叔父。 不知道底细的人,可能会以为俄国大诗人普希金的后裔与英国皇室有血缘关系呢……

猜你喜欢
尼古拉普希金日记
尼古拉:通快中国再创好成绩
尼古拉·特斯拉:现代普罗米修斯的非凡人生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淘气尼古拉带你游法国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我曾经爱过你
我曾经爱过你
黑白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