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璇+康莹
“一部电影制作完成后,它并没有完全地完成,它只完成了其中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是需要在电影院完成的。”导演此时的责任,就是“得在观众进场之前,做到我能做的一切,我觉得这也是电影的一部分”
以16.11亿元票房登顶2015年国内2D电影票房榜首、国产电影总票房年度亚军,《港囧》仍然没有让徐峥松口气。
从影片上映第一天就认真查看影评,感觉就像在好评和差评之间“坐过山车”,但即使被“吐槽塞到了冰水里,认同观众所有的感受。”徐峥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观众的两极反映,是因为《港囧》与《泰囧》的不同。
比如,让“大叔”也成为“囧”系列的观众。徐峥在努力实现从“屌丝认同”到“大叔认同”的变化。
作为最早的“产品经理型导演”,徐峥引领了风气。2015年那些备受关注的电影——《北京爱情故事》《唐人街探案》导演陈思诚、《战狼》导演吴京、《左耳》导演苏有朋、《分手大师》《恶棍天使》导演邓超都由演员转行。董成鹏、易小星以网剧起家,郭敬明、韩寒和执导《剩者为王》的落落,则是作家转导演的代表。
虽然坦言“做产品经理型导演并没有什么丢人的”,但徐峥也形容自己仍是文艺青年,“我还从事着文艺工作”。
比如除了仍在做先锋话剧,还要深化“囧”系列的主题。他希望自己的电影有一种“一如既往的心灵成长的东西”。
现在,《港囧》制片人、真乐道公司CEO刘刘看到的是徐峥的第二次转身,“不只依靠票房,也可以让徐峥成为一个商业导演。”
中年危机之囧
用刘刘的说法,《泰囧》就像“一个山一样高的标准”。由此,从导演到制片方压力倍增。
上映之前,《港囧》团队对中国的电影产业作了数据调研。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新增银幕数近1400块,这说明《港囧》比《泰囧》有更大的票房空间。
《港囧》上映前3天平均每日票房增长2亿元,结果和《夏洛特烦恼》正面遭遇。二者的相遇也引起了话题。
在刘刘看来,这种竞争不存在谁抢谁的票房,而是在共同拉动市场大盘。
如中影股份副总经理周宝林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种议论话题会催生现象级票房的产生,可能前七个亿票房的观众是为看电影,后七个亿是为了和朋友有社交的共同话题。”
除了来自票房的压力,徐峥如何延续“囧”系列电影的口碑也是问题。
徐峥的前搭档、《泰囧》和《煎饼侠》的制片人陈祉希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大家是抱着《泰囧》的情怀和喜剧的基准线去看《港囧》的,当你低于那个点,观众就会有落差。”
刘刘把“囧”解释为“当代人的困境与困境中的心态”。“囧”系列电影就是要呈现人们如何解决它。
基于这个“囧”字,徐峥的最新决定是做“中年危机”题材,将“喜剧”和“怀旧”结合,探讨“囧”的核心——“心灵成长,走出困境”。
这就是《港囧》。
“我们把女性情感元素、初恋元素、怀旧元素和家庭元素都加了进来。”刘刘说,目的是扩大观影人群,“要让成熟的中年人、喜欢看忧伤剧的人也进入影院。”
但这也挑战了观众对“囧”系列的预期与固有印象。《泰囧》编剧束焕这样对《瞭望东方周刊》解释:“《港囧》是一部更‘成人的喜剧电影,加了更多情怀之后,观众单纯想笑的愿望也许就落空了。”
不过徐峥发现,观众还是更愿意接受直接单纯的东西,到电影院笑一笑、放松一下就很好。
其实,他更希望观众能抹去对《泰囧》的爆笑式记忆。他承认自己在《港囧》里做得“很贪心”:“不希望观众看我的电影只是笑,还希望有小感动,感觉这样才是成功的”。
不过说到底,如徐峥自己所言,他现在还完全不是一个职业化的、什么类型都能拍的导演。
他的路子就是把电影当成工业产品、以观众需求为导向。
对于一些批评,徐峥曾解释,文艺片不比商业片高级,都是把一个由自己表达的完整作品呈现给观众。“一部电影制作完成后,它并没有完全地完成,它只完成了其中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是需要在电影院完成的。”
导演此时的责任,就是“得在观众进场之前,做到我能做的一切,我觉得这也是电影的一部分”。
情怀与票房的两难
“他做演员的时候就是一个很有整合能力的人。”刘刘回忆,2005年徐峥和妻子陶虹首度联袂出演了他们的第一个话剧《最后一个情圣》。他对灯光、舞台的设计与整合都提出自己的构想,不仅在意个人的表演,还非常照顾对方的戏。
或者因这种整合思维,促使徐峥从演员跨界导演,又从导演变身为一个“商业精英”。
在《港囧》上映前,徐峥将自己在真乐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所占的47.5%票房净收入以1.5亿元的价格卖给了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
这是以一场“自买自卖”。徐峥和宁浩在“21控股”分别有19%的股权,拥有24%股权的大股东董平是阿里影业前主席。
经过股权变动,“21控股”更名为“欢喜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最终,真乐道公司在《港囧》上映前就稳赚了1.5亿保底票房,欢喜传媒则依托《港囧》的票房大卖,刺激股票大涨。
“‘商业导演是个很宽泛的词汇,不是只说票房,也涉及这些商业上的思维。”刘刘认为,徐峥拍《港囧》已经凸显了他作为商业精英的能力。
《港囧》首场发布会后,人们开始注意到,徐峥对自己的定位不仅是导演。
媒体把这场发布会上的徐峥戏称为“徐布斯”:他模仿乔布斯的苹果产品发布会来介绍自己的电影。
虽然发力营销,但徐峥又深感矛盾:“作为导演和演员,我非常希望有一点点突破,但是作为制片人,我又希望在商业上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
“导演一直在强调‘升级感,不只是喜剧和动作的升级,更是情感和情怀的升级。”《港囧》编剧苏亮觉得,虽然这给电影带来了争议,但也是一次有价值的探索。
情怀与票房,陈祉希觉得,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产品经理型导演”给自己设计了更大的难题。当然,这种复合身份也许会导致创作者被资本市场绑架。
到了《港囧》正式的创作阶段,刘刘和徐峥还是决定“不要完全被观众牵着走”,但在营销环节更下足功夫。
“我从没有遇到这么难以宣传的电影,因为我自己不知道对观众说,这是怎样的电影。”即使徐峥如此形容,他看起来还是在宣传上玩得比别人溜,方法比路演和新媒体营销这些固定玩法更新鲜。
除了“徐布斯”发布会,他还玩“名称长到一口气念不下来”的记者见面会,搞《港囧》“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连庆功宴也做成团拜会形式。
《蒙面歌王》做猜评嘉宾、参加《极限挑战》等在电视综艺上进行跨界营销,在徐峥身上都显得已是老套路。
如果说《泰囧》是摸着石头过河,到了《港囧》,徐峥“从开发的时候就会注意观众的需求,从根本上来说想要给市场一个标准的商业片”。
类型带来的生意
《港囧》虽有《泰囧》带来的压力,但“囧”品牌可靠的票房号召力,也给了刘刘迈向“新起点”的信心。“当票房达到5亿元肯定不是问题时,我们就开始考虑如何在商务合作上打开另一片天地。”
围绕电影的商业品牌合作目的远非填充影片的制作宣发成本,而是在电影和商业品牌的互动中实现强效的宣传营销功能。
长久以来,广告植入总是让电影创作人员觉得有些拉扯。
不过刘刘说,徐峥对于和商务合作伙伴接洽是“全力配合”。
作为都市题材、拥有“囧”品牌的《港囧》找商业植入并不难——徐峥的邮箱有段时间被商务合作的邮件狂轰滥炸,难在如何选择能融入剧情、甚至推动剧情的品牌,如何设计表现方式。
用徐峥的话说,就是剧本先行,根据剧本里的道具、列着单子反过来寻找客户。
刘刘认为,好创意完全可以让广告植入在影片中“软”下来:比如大象避孕套的出现是剧情需要,也符合喜剧调性;浦发银行的双层大巴的确在香港满大街都是,不会让人觉得它在影片里出现是广告植入。
也有创意和合作伙伴意见相左的情况。影片中,人物被谋害,从高处跌落的背景是人寿保险的广告牌。这带有一种喜剧反讽效果,但保险公司最初并不满意。
片方最后以“不要等到有事情再想到保险”为解说说服了商家。
“在喜剧中合作,要力劝商家能玩得开、玩得起。”刘刘说。
《港囧》中有14个植入品牌,包贝尔手拿的佳能DV卖脱销了。佳能高层对徐峥的团队说,从来没见过和电影合作可以这样。
在衍生品方面,电影上映前后,包括T恤、帽子、手机壳、囧月饼、囧面膜等一系列IP衍生项目就已经按照计划和节奏渐次出炉。和阿里巴巴合作的《港囧》定制版“有戏”月饼,首批10000盒在8月28日于天猫上架,短短25秒就被抢购一空。
刘刘认为,“囧”验证了“如果类型明确,观众就会埋单。”
“囧”系列远未结束。徐峥和刘刘希望“囧”系列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新的,有创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