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研究

2016-03-15 10:42张硕洋
大陆桥视野·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数据时代

张硕洋

【摘 要】大数据时代不仅为信息传播和沟通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网络新闻发展,同时也对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围绕大数据时代政府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加强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治理来进行研究,对充分合理地发挥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作用,以及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网络舆情;网络社会治理

一般来说,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用传统IT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服务的数据集合。[1]具有信息量大、类型多样、时效性强等特点。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兴起,各类网络数据规模和种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我国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网络数据监测和管理更加困难,对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

网络舆情即网络上的社情民意[2],主要涵盖两点:一是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的新闻事件、热点信息,二是公众表达的观点、态度、情绪和意见。大数据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普及,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各类新兴网络媒体存在门槛低、用户群庞大、信息量大、传播迅速、实时互动性强等特点,每个人都可以制造和传播新闻。

网络社会既包含网络信息、网络行为等直观因素,还涉及这些因素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等因素,网络舆情是网络社会中观点、矛盾、诉求的集中体现。在大数据时代,中国已经形成了规模巨大、构成复杂的网络社会,其所涉及和影响的领域,不仅包括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同时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管理的内容。如果说网络舆情治理是对网络传播的社会舆论信息的监测和管控,那么网络社会治理就是通过对网络信息、网络行为的治理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的调整,充分合理地发挥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作用。

二、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一)网络新闻新特点促使网络舆情监测难度进一步增加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约为5.55亿,较2014年底增加3572万,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为4.60亿,较2014年底增加了4420万。[3]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新闻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并呈现出新的特点,进一步加大了网络舆情监测难度。第一,传播平台众多,传播主体大众化。除门户网站外,BBS、QQ、MSN、微博、微信等用户群庞大的通信工具、社交网络也都在时刻传播新闻,公众只需要几个按键就能随时转发新闻资讯并加载评论。这使得新闻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第二,影像技术进步,传播内容多样化。随着影像设备和手机功能增强,公众可随手获取最新的新闻图片和影像,网络新闻传播形式已不仅局限于文字加简单配图,更多的是愈加高清的视频和图片,给公众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更具有说服力,也更难被之后的信息所改变。第三,搜索引擎发展,信息获取主动化。搜索引擎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并与语言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通过语音、图片搜索信息更为便捷,公众从以往被动接受信息,转为更准确、更快速的搜索和评论各类信息。

(二)网络舆情分析与应对难度进一步增加

网络舆情检测和分析手段落后。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包括多种数据源、数据种类和格式,规模之大超出传统数据库采集、存储和分析能力,谷歌执行董事长艾瑞特·施密特曾说“现在全球每两天创造的数据规模等同于从人类文明至2003年间产生的数据量的总和”[4]。如何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增强舆情信息监测、分析能力,并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严峻挑战。

网络舆情应对方法不当。例如,在以往的网络舆情应对中,一些地方政府经常使用删帖、禁言等封堵信息的办法,但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不是传播到某个网站被动等待浏览,而是迅速传播到多个网络平台,甚至每个人的手机中,删除网站信息容易,但是删除成千上万人手机中的信息恐非易事。网络新闻传播范围之广、速度之快使得封堵信息越来越难,这对政府的应对速度、方法提出了挑战。

(三)网络舆情更为深入的涉及社会关系

参考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5)》[5],可将网络舆情划分为涉警涉法、环保、反腐、财经、教育、医疗、国际热点等方面。网络舆情已不仅限于信息的传播,而是越来越深入涉及社会关系,并显示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愿望。以近年来的“滴滴专车”事件为例,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开始限制和处罚滴滴专车的同时,各大社交网络充满了为其鸣不平的用户,同时很多网络媒体和行业专家也都肯定“专车”服务,认为有利于社会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6]。该事件本身不仅是网络新闻传播,也不仅是政府部门表态,更涉及多项行政管理法规及行政法律关系,涉及专车服务包含的民事合同关系,同时也存在市场主体创新经营如何适应政府市场监管的问题。而公众和专家积极通过网络平台加以评议,甚至不乏专业意见,也显示出其希望参与社会治理的愿望。

三、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治理理念,完善治理方法

政府应该保持更加开放、包容和积极的心态,使网络治理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调整,在调整中完善。应更充分地发挥互联网作为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倾听民意和舆论监督平台的作用。对于存在的问题,应该改变治理策略,要从封堵不同的声音向增强自己的声音转变,要从简单处理网络舆情信息向深入调整网络社会关系转变,从对违法传播行为的处罚向进一步解决深层次社会矛盾转变。从而跳出“怀疑政府—封堵信息—抨击政府—矛盾加剧”的恶性循环,逐步建立“舆情引导—行为管理—调整化解矛盾”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建设,提升治理水平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于网络舆情监测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目前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检测主要停留在治安层面,应进一步建设迅速而有效的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主要作用:一是通过互联网了解社情民意,获取和分析最直接、最真实的公众诉求;二是随时了解和准确收集与政府各部门相关的舆情信息,并加以追踪;三是掌握突发事件和舆情信息的发生过程、最新变化及断未来走势,以便于政府选择最佳的干预时机和措施;四是有助于及时制止、处罚违法行为,防止违法舆情信息传播和失控;五是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从而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调整相关社会关系,缓和社会矛盾。

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可以在“云平台”存储、计算能力基础上,通过电子政务专网、终端存储和服务等设备共同构建,并通过专用程序为政府各级用户提供信息采集、处理分析、舆情管理等舆情监测功能服务。该系统可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单位,在各市、县逐级设置,共建网络舆情数据中心,并依职权和级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增强网络舆情监测的系统性和时效性。

(三)提高政府信息传播公信力,增加治理着力点

对于网络舆情治理来说,提高政府公信力已刻不容缓。某些政策的出台或者具体的行政处罚案件中,虽然政府可能有失当之处,但是由于公众的关注,再经互联网传播放大,各种谣言四起,就可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就必须建立及时、透明的信息公开渠道,在第一时间发布全面、准确、权威信息,向公众答疑解惑。目前大多数政府部门都已建立了政府网站和微博,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某些政府网站和微博建立之后,信息更新不及时、对公众的疑问没有反馈,逐渐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因此政府网站和微博,应及时发布更新与公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对公众的疑问要及时解答。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潜力巨大,各级政府应提高行政效率,将本地区网络平台整合起来,形成有效的信息网络,通过发布信息、积极互动,提高政府信息传播公信力。

(四)推进互联网法治体系建设,强化治理能力

法律是加强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治理的有力武器,在网络治理方面应坚决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虽然我国出台了一些互联网监管法规,但存在操作性不强、立法滞后、法律位阶不高、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再加上部分公众法律意识淡薄,治理效果十分有限。例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不仅立法位阶较低、条文简约,而且调整范围较小,主要是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规定,对网络舆情治理、网络行为规范仍然缺乏专门法规加以调整。鉴于此,我国需加快相关行政立法进程,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网络监管和执法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国杰.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年06期.

[2]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政法舆情危机应对实务手册[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版.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507/t20150723_52626.htm.

[4]孙培梁,林枫,昌志泷.大数据时代的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研究[J],载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年第3期.

[5]谢耘耕.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

[6]http://news.91.com/it/1506/21837851.html.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大数据时代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