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创建燎原农场事略

2016-03-15 08:39鲁京京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上山下乡知青

【摘要】黑龙江省首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先进集体、爱辉县首届知识青年建设山区先锋队建立的农场燎原农场是一个纯知识青年农场。将燎原农场作为千千万万知青农场的缩影,通过研究知青创建燎原农场的历史,可观知青上山下乡在黑龙江省的历史过程、为开荒支边做出的贡献,作为正面的典型记录知青垦荒的历史。

【关键词】燎原农场 知青 上山下乡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知青史研究,批准号:12C0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36-01

一、燎原农场知青源流

1965年8月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下,爱辉县组织了县首届知识青年建设山区先锋队,该队由81名初、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组成,在距县城西北60公里处的桦树排子建立了营林新村。1968年4月新村迁至罕达汽大队以西的九道沟,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开荒种地,建立农场,并将此农场定名为燎原农场。从此,知识青年相继分期分批到农场落户,至1970年止,农场先后接收知识青年600余人。这其中,知识青年主体来自爱辉县,但还有一批特殊的群体——来自四川的知识青年插队到燎原农场。1964年,毛泽东主席根据当时的国际冷战局势及中国所处的恶劣周边环境,作出了加强三线建设的决策。祖国的大西南,特别是贵州省和四川省,成为了当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为了三线建设繁重任务的需要,一机部于1965年初在四川设立了西南工作组,负责实施三线建设的规划、选厂、设计、搬迁等工作。东方锅炉厂的兴建在这种大背景下摆上了议事日程。当时中国锅炉制造的老大——哈尔滨锅炉厂动员一批最好的设备支援东方锅炉厂的建设,不少职工为了三线建设,离亲别友,抛妻别子,远离故乡,来到川南腹地的自贡,并从此在自贡扎下了根。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而正是这批三线的建设者及其子女们再一次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从大西南来到燎原农场,为北大荒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开荒建场

1965年,81个知识青年喊着“脚踏荒原炼红心”的口号,带着国家无偿提供的五台东方红54和东方红75开赴荒原。近三年的时间,青年们开垦荒地60余垧,种植果树4,000余颗,植树37万余株,采伐木材4,000立方米,被评为全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先进集体。自新村迁往燎原农场后,从1968年起,农场土地面积迅速扩大,到1980年有耕地3.9万亩,播种面积1.7万亩,粮豆薯总产88.6万斤。

(一)四度转点,三度开荒建场

1968年,在桦树排子完成林业生产的任务后,为配合爱辉县建三线,燎原农场知青离开桦树排子。除少数几人留守刘地营子备秋收外,知青的大队人马被分成三部分——罕达气建粮库、建设九道沟及搜山捕特。1968年秋,燎原农场的大部分知青移师罕达气镇政府所在地罕达气建粮库。在这里,知青们或住在老乡家,或住在废弃多年的房屋里,为建设黑河西部山区战备储备粮库贡献力量。

同年,部分知青从罕达汽迁至九道沟,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开荒种地,建立农场,并将此农场定名为燎原农场。1968年2月,爱辉县委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从战备需要和农场发展前景及改变爱辉县“沿江一条线,内低空一片”的不合理布局出发,决定让燎源农场这支生力军离开桦树排子,配合爱辉县建三线,向爱辉县西北挺近转移。后经有关部门和农场多次勘探和论证,县委最后决定农场场部设在九道沟。九道沟原是无人居住的荒原,仅仅是开垦土地一项工程就用了三年的时间。

1968年9月爱辉县确定燎原农场为县五七干校,在变场为校后,燎原农场又由九道沟搬迁到根里河北,原红旗农场场部,现罕达汽镇镇政府所在地。1969年3月,经过五个月的时间,干校与农场又分开,农场扔搬迁到九道沟。

1968年6月,爱辉县成立了“爱辉县三线指挥部”,三线建设准备在金水全面展开。县委为建金水三线,将燎原农场调到金水,场部也设在金水。金水三线建设热火朝天,仅一年时间爱辉县三线建设就初具规模,保证了部分单位从黑河撤出迁到金水。并在金水开荒2000亩,在幸福点开地近4500亩,并组建了一分场。1972年在原幸福点建了三分场,1973年建了四分场,1973年10月五分场筹建小组成立,冬季在红林进行了采伐清荒。

(二)成绩突出

燎原农场由于在开荒种地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注和嘉奖,1966年、1967年农场被评为爱辉县上山下乡先进集体,196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林业先进集体、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标兵、黑龙江省首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先进集体。1968年贾绪祥作为黑龙江省知青代表参加了北京国庆观礼,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9年钟才代表农场参加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1977年6月30日黑河地区上山下乡知青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在北安召开。农场被评为先进集体标兵。赵奎武、付中贤、刘海洲作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出席了会议。1978年三分场以粮食总产197万斤,盈利27万元,与爱辉公社等10个单位被爱辉县评为“农业学大寨红旗标兵单位”,荣获奖旗一面,奖金1000元。

三、后知青时代的燎原农场

现燎原农场已不存在,1981年燎原农场与红旗农场合并为金水农场,也就是现在的黑河市最大的乡镇罕达汽镇所在地。从1965年到1978年整整14年间,知青在此屯垦戍边,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手拿枪保卫边疆,一手拿镐建设边疆。燎原农场从一片荒原发展为拥有八个分厂的大型国营农场,从无到有,开荒种地、铺路架桥,设立了乡级的卫生所、供销社、学校、九二九扑火分队等公共服务机构,并且建设了拖拉机修理分厂、火磨分厂、采煤队等工业,使燎原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青到农村变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且农场也吸收了大量的关内移民,培养了大批的农业、林业、拖拉机技术员等,减轻了城镇人口的压力。燎原农场只是千千万万知青农场的缩影,但从大方向上讲,知青农场的建立减轻了整个国家的负担,化解了诸多矛盾,给现在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顾洪章主编,《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鲁京京,1984年黑龙江省黑河市生人,硕士研究生,现为黑河学院中俄边疆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师。

猜你喜欢
上山下乡知青
知青岁月
上山下乡
难忘知青岁月
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新探索—上山下乡运动
游蓟县梨木台
——纪念上山下乡48周年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二 知青的婚姻选择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
难忘的知青往事(一)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发起及坚持上山下乡运动的动因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