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淑苗
(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医院 干部保健科, 海南 海口, 570208)
循证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吴淑苗
(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医院 干部保健科, 海南 海口, 570208)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成2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予循证护理,观察护理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2组BI、FMA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 CSI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 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 治疗后, 2组的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心理状况、躯体功能上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 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加显著(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提升脑梗死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效果,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循证护理; 脑梗死; 偏瘫; 肢体康复训练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脑组织缺氧、缺血,进而引起脑组织坏死和脑软化,导致局限性脑功能障碍。该疾病具有发病迅速、高致残率特点,容易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或局限性癫痫发作等,对患者生存质量构成威胁。有研究[1]称,对脑梗死患者采取综合护理能促进患者语言和肢体功能康复,对改善预后有很大作用。本研究观察了循证护理在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康复训练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2组。对照组中,男35例,女18例;年龄45~75岁,平均(61.3±4.2)岁;病程6个月~2年,平均(8.7±1.2)个月;左侧偏瘫29例,右侧偏瘫24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19例;年龄43~77岁,平均(61.6±4.5)岁;病程7个月~2.5年,平均(8.9±1.1)个月;左侧偏瘫30例,右侧偏瘫23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病情稳定,年龄40~80岁,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中的诊断标准[2],存在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但无失语和严重智力障碍,有一定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排除标准:严重意识障碍者,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损害者,语言不清无法沟通者,出现新梗塞或出血灶,病情反复者。
1.2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如指导饮食和用药,食用高蛋白、营养丰富物质,加强心理护理,减轻焦虑、抑郁等,定期翻身,予按摩、防止压疮形成等护理,并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予循证护理,先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由病区护士长、责任护士等组成,均接受循证护理知识培训,掌握循证护理方法),再确定护理中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偏瘫患者疗效,减少后遗症),其后查阅资料,寻找循证支持,根据提出问题,应用计算机网络探索有关文献,找出相关资料,并对证据真实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对获得的证据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工作条件和患者及其家属情况制定护理计划并逐步实施。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包括体位、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物理治疗、坐位训练、站位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
1.3疗效评定[3]
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Hoffer步行功能分级(FAC)评价步行能力;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分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价下肢痉挛情况;采用QQL-C30评价生活质量情况,评价内容包括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心理状况和躯体功能4方面,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1.4疗效判断
以中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4]进行,基本治愈为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无残废等情况发生;显效为患者功能评分减少46%~89%,轻度残废;有效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为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变化。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将调查统计的内容作为变量,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总疗效比较
对照组基本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2组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BI、FMA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CSI则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BI、FMA、CSI上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 见表2。
2.3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2组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心理状况、躯体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 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 见表3。
3讨论
神经康复功能训练介入能极大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但对于何时进行康复治疗尚观点不一。研究[5]称在脑梗死发病后1~3周可进行康复训练,而对于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和神经体征48 h不再发展的患者则可进行康复锻炼。本院经验是在脑梗死7 d内,脑出血2周内患者,且病情进展过程存在多方面压力和情绪波动的患者则不宜进行功能训练。本研究中,脑梗死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以抑郁和焦虑为主,而心理防护机制能直接影响康复的成败,患者处于兴奋和良好情绪时神经肌肉调节处于最佳状态。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多沟通和交流,表达自己感受,营造良好的休养环境,避免不良刺激和伤害患者自尊的行为,让患者参与制定康复训练计划,给予正面、肯定的反馈,应用疏导法耐心倾听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使其精神解脱[6-7]。在体位护理上,因偏瘫会造成关节挛缩变形,影响患者肢体恢复,故仰卧位时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和腕关节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上肢放在枕头上,患侧卧位则肘伸直,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前置体前支撑枕上,踝关节尽量保持90°[8-10]。
表2 2组相关指标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P<0.05。
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能刺激运动通路上各个神经元,调节其兴奋性,以获得正确运动输出,促进实质性康复。护理时,上肢被动运动肩关节要屈曲和伸展,内收和外展,内外旋转,肘关节屈曲伸展旋转,腕关节屈曲和伸展,内外旋[11-12]。下肢被动运动髋关节要屈曲和伸展,内收和外展,膝关节要伸展和屈曲,足踝关节则内外旋,屈曲和伸展,每日2回,每回活动5~10次关节,从肢体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从大关节到小关节[13-14]。物理治疗、坐位训练主要是对躯干前后、左右平衡和旋转活动平衡进行练习,以避免长期卧床造成心肺功能下降。研究[15-16]称,在耐力达到30 min以上则可进行站位训练和步行训练,护理人员协助患者靠墙站立,逐渐过渡到患者独自站立,指导患者进行平衡训练,可手扶床尾,后逐渐多方向摆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则是以日常生活情况进行训练,逐渐训练则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17-18]。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I、FMA、CSI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循证护理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能有效预防肌肉痉挛和肌肉张力下降,减轻过度使用健侧肢体和减少患肢不必要的肌肉活动。在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心理状况、躯体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这说明循环护理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改善偏瘫症状。此外,观察组基本治愈率39.62%、总有效率92.45%, 显著优于对照组,可见循证护理疗效显著。总之,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能改善患者肢体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戚青花, 任磊. 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致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14): 73.
[2]韩凤伟, 杨玉香, 程艳芬, 等. 循证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肢体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26): 68.
[3]董丽. 循证护理在脑卒中患者肢体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0, 33(5): 343.
[4]魏蓉. 循证护理对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骨折患者功能锻炼的影响[C]. //中华护理学会第9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 2012, 3(4): 465.
[5]崔桂芬, 杨薇, 刘海霞, 等. 循证护理在改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3(15): 145.
[6]钟美容, 胡艳宁, 莫海花, 等. 循证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1(8): 724.
[7]吴月意, 冯仕娜, 伍秀珍, 等. 循证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4, 9(7): 66.
[8]卢桂花, 赖海燕, 莫明玉, 等. 脑出血患者偏瘫急性期体位护理的循证研究[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27(6): 980.
[9]冯云, 何永姬, 陈远, 等. 循证护理在改善脑出血偏瘫功能康复及抑郁状态中的应用效果[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 7(8): 102.
[10]罗小红. 循证护理在脑外伤偏瘫患者常见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医学信息, 2014, 1(16): 129.
[11]张艳. 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临床护理体会[J]. 大家健康: 学术版, 2015(7): 243.
[12]徐道岚. 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 2(6): 159.
[13]安文峰. 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研究[J]. 医学信息, 2014, 27(12): 257.
[14]周兴美. 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的护理对策[J]. 医药前沿, 2015, 5(2): 83.
[15]周立红. 早期护理干预与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31): 59.
[16]蒋兴荣, 谭洁, 胡建方, 等. 认知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康复的影响[J]. 华夏医学, 2013, 26(5): 955.
[17]吴航, 聂震球, 赖美春, 等. 强化步行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肢体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7): 794.
[18]唐月嫦, 张丽, 李凤桃, 等. 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19): 152.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care i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f hemiplegic limb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U Shumiao
(CadreHealthcareDepartment,HaikouPeople′sHospitalofHainanProvince,Haikou,Hainan, 570208)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care i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f hemiplegic limb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A total of 106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evidence-based care, the relevant indexes changes of two groups after nursing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basic cure rate and total efficienc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treatment, BI and FMA in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5), and CSI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5),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etter outcome in BI, FMA, and CSI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5 ). After treatment, life ability, cognitive ability, mental status, and physical fun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treatment before (P<0.05),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etter outcome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Evidence-based nursing can enhance efficacy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improve prognosis and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evidence-based care; cerebral infarction; hemiplegia;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收稿日期:2015-11-04
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4-018-03
DOI:10.7619/jcmp.20160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