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鸿雁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宋刻《庄子》郭注附音义本考述*
马鸿雁
《庄子》流传至今,郭象注文已成为通行注解,现存郭注《庄子》宋刻本有如下几种:
这六种宋刻本中,湖北本、续古本(卷七至十)、蜀刻本皆郭象注《庄子》,续古本(卷一至六)、分章本、纂图本以郭象注《庄子》为主,附加陆德明音义(以下略称为“郭注附音义本”),日藏本属于郭象注《庄子》与成玄英疏合刻(以下略称为“注疏本”)的形式*蜀刻本虽然在郭象注文后附有简略释音,然而卷端题名下仅题“郭象注”而未题释音者,所以仍旧归入郭注本中进行探讨。。对于湖北本、续古本(卷七至十)和蜀刻本的探讨,详见拙文《〈庄子〉宋刻郭注本考述》。本文以续古本(卷一至六)、分章本、纂图本三种郭注附音义本为考察对象,参校其他宋刻本探讨其版本关系,以此推进郭象注《庄子》宋刻本版本源流和诸种刊刻形式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一) 续古本(卷一至六)
续古本卷一至六为南宋建阳坊刻本,每半页10行18字,注双行24字,细黑口,四周双边,黑双鱼尾,同向,有书耳记篇名;卷七至十配“北宋本”,每半页10行17字,注双行22至26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续古本的递藏源流和续古本(卷七至十)的版本概述详见拙文《〈庄子〉宋刻郭注本考述》,此不赘述。。续古本(卷一至六)字近柳体,横细直粗。宋讳缺笔至“慎”字,应是南宋孝宗即位以后的刻本。
图一:续古本书影,《续古逸丛书》影印本
(二) 分章本
分章本每半页13行,行23字(郭序22字),小注双行28字,白口,左右双边,大多有书耳记篇名,双黑鱼尾,南宋末建阳坊刻本。分章本字近柳体,横细直粗。宋讳缺笔至“慎”字,应是南宋孝宗即位以后的刻本。
书中以○作为各篇的分章标记,每页多有取自原文的精要之语刊于天头,甚合“分章标题”之意。书中多使用“斈”、“斍”、“躰”、“恠”等异体字,以简化本字*“斈”,同“学”;“斍”同“觉”;“躰”同“体”;“恠”同“怪”。。经笔者校勘,陆德明音义有误刻他处者,如《徐无鬼》释文:“渠公:或云渠公,齐之富室,为街正,买捆自代,终身食肉至死。一云渠公屠者,与捆君臣同食肉也。”误刻在郭注“仁者争尚之原故也”之下,当在正文“然身食肉而终”之下。卷中有脱文者,多是由于上下句中有相同字词,脱漏处校勘不精造成的,如《齐物论》脱“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和郭注“虽未能忘彼此,犹能忘彼此”,《人间世》脱“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大宗师》脱“能外生;都遗也。已外生矣,而后”,《骈拇》脱“自是人之情性,但当任之耳。彼仁人何其多忧也。恐仁义”*“自是人之情性,但当任之耳”、“恐仁义”为郭注,“彼仁人何其多忧也”为《庄子》白文。,《在宥》脱“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天道》脱“上与下同道”,《田子方》脱“子无师邪?子方曰:有。曰:子之师谁邪?子方曰:东郭顺子。文侯曰:然则”,《天下》脱“是、莫之”等。
卷中有“甲”“宋本”“毛晋”“惪持”“荷屋所得古刻善本”“吴氏筠清馆所藏书画”“粤人吴荣光印”“邓于玉监藏经籍”“曾在周叔弢处”“周暹”诸藏书印*藏书印“毛晋”,白文甚粗,极少见,似伪。。卷一末有劳健题识:“戊辰二月桐乡劳健笃文观。”卷十末有周叔弢识语:“戊辰二月建德周氏重装。”《藏园群书经眼录》著录此书,有傅增湘按语:“乙丑岁暮翰文斋郭姓持来,似粤中黎氏书,收自孔氏岳雪楼,索二千元,还以七百元,不售。后归周叔弢。”*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01页。可知此书经广东藏书家吴荣光、孔广陶收藏,后由周叔弢购得。
图二:分章本书影,国家图书馆缩微胶片
(三) 纂图本
纂图本为南宋建本,元明递修。每半页11行21字,注双行25字。细黑口,左右双边,有书耳,双黑鱼尾。纂图本字体上横细直粗,宋讳缺笔至“慎”字,应是南宋孝宗即位以后的刻本。
纂图本卷前有庄子太极说、周子太极图并图说,书中在郭象注文和陆德明音义后增加了“互注”35处、“重意”5处*黄镇伟《坊刻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页):“所谓互注,就是在一书中某句文下,将其他经书注中出现的同一文句标引出来,类似引文索引。所谓重言,是指在一书某句文下,将本书其他篇章中文字相同的词句一一注出;重意,是在某一句文下,注出本书其他篇章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而纂图,就是绘图,是指书中有插图。”。“宋刻经、子,有纂图互注重言重意标题者,大都出于坊刻,以供士人帖括之用”*叶德辉:《书林清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2页。。书卷破损严重,书版断裂漫漶,缺页及残页较多。缺页者,如郭序、卷一《逍遥游》首页至第9页、第21页、第25页至卷一末缺,卷二第18页以后缺,卷三第3-7、9、10页缺。从卷四开始有识语记载每卷存佚书页,可知:卷四存21页(2-14、17-24),卷五存26页(1-26),卷七存31页(1-30、32)。十卷中只有卷六、八、九、十四卷仅残而不缺页。书中有墨丁,个别文字有修补。书卷整体印刷字迹黑粗,笔划稍繁者即如墨块。卷中仅见“国立北平图书馆所藏”印,他印无见,尚不知收藏缘起。
图三:纂图本书影,国家图书馆缩微胶片
版本之间的研究可以从版式、字体、刻工、避讳、文字异同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以此梳理其版本关系。
(一) 版式、字体、避讳等的比较
根据上文的版本著录,三种郭注附音义本皆属于建本,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对建本的总体版式特征有所介绍:
南宋前期承袭浙本多白口,中期以后多转为细黑口,前期承袭浙本多左右双边,中期以后多转为四周双边,多双黑鱼尾,书名卷次和浙本同样在上鱼尾下方,也用简称,上方有时也记本页字数,下鱼尾下则记页次,在页次下再加一道横线,接上细黑口,不记刻工姓名。开始用书耳。书耳便于读者翻检篇目,因为当时是蝴蝶装,黑口便于装册时折叠,都有点创造性。福建地区的官刻则或白口或细黑口,或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或单黑鱼尾或双黑鱼尾,刻工姓名或有或无,无书耳,一切均在建阳坊刻和浙本官刻之间。*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6页。
相较于湖北本、续古本(卷七至十)、蜀刻本这三种郭注本,郭注附音义本在版心下端没有刻工姓名,但是增加了书耳,这是建本的共同特点,同时鱼尾由单黑鱼尾转为双黑鱼尾,书口由白口趋向细黑口,边栏由左右双边趋向四周双边。续古本(卷一至六)书卷完整、版式清晰,分章本和纂图本的缩微胶片所呈现的版心处较为模糊。三种郭注附音义本的书名不同,体例不一致,双黑鱼尾、细黑口、有书耳等版式特点总体上却都符合建本的特征。
行格上,中字本每半页10—12行,每行20字左右,续古本和纂图本皆入其列;小字本每半页13行以上,每行23字以上,分章本当属其中。字体上,续古本(卷一至六)和分章本较为秀美,横笔细、直笔粗,字近柳体,二本较为相似。纂图本也是横笔较细、直笔较粗,与二本的字体柔和、笔划饱满相比,纂图本笔划略为方折,刀工有所不逮。另外,从避讳来看,三种郭注附音义本讳字皆至“慎”,都是南宋孝宗即位以后的刻本。相较于郭注本,郭注附音义本的三种刻本作为建本避讳相对宽松,尤其是纂图本,“玄”、“弘”、“殷”等字皆不避,这是书坊刊刻的科考应试之书,具有坊刻本的典型特征。分章本天头处刊刻的精要语同样遵从避讳原则,如“弦”字,正文中的缺笔字有时加墨围,如《庚桑楚》正文“乃今有恒”的“恒”字,《让王》正文“匡坐而弦”的“匡”、“弦”二字,使人一目了然。
(二) 文字异同的比较
三种郭注兼音义本都在南宋孝宗时期福建地区刊刻,刻书时间和地点相一致,对其文字异同的比较更为重要,以揭示其版本关系。续古本(卷一至六)属于郭注兼音义本,三者比较的大范围即是卷一至卷六中的《庄子》白文和郭象注文。纂图本残缺比较严重,卷六、八、九、十书页残损,其余卷数皆有缺页。拙论以较为完整的第六卷为例,比较三本文字异同,以续古本文字为底本,涉及到的参校本有湖北本和蜀刻本,日藏本仅有卷一、卷七至卷十共五卷,不在此范围内。
其一,异于诸本的文字:
1. 续古本(卷一至六)异于诸本者:
2. 分章本异于诸本者:
(1) 【郭注】“穷百川之量而县于河,河县于海,海县于天地。”(《秋水》)分章本第二个“河”字作“古”,误。
(2) 【郭注】“若如惑者之说,转以小大相倾,则相倾者无穷矣。”(《秋水》)“小大”,分章本二字互乙。
(4) 【郭注】“应理而动,而理自无害。”(《秋水》)“自”,分章本作“目”,形误。
(5) 【郭注】“掩御群生,反之分内而平往者也。”(《秋水》)分章本“往”作“徃”,同。
(6) 【白文】“天下有至乐无有哉。”(《至乐》)分章本“无”作“尤”,形误。
3. 纂图本异于诸本者:
(1) 【郭注】“累生于逆物。”(《刻意》),纂图本脱“于”。
(2) 【郭注】“若夫自隐而用物。”(《缮性》)纂图本“用”作“思”,形误。郭注无“思物”,有“用物”,如《知北游》“用物而不役己,故不匮也”“还用物,故我不匮”,《则阳》“故用物之知,则无所不知”。
(3) 【郭注】“愈得迹,愈失一,斯大谬矣!”(缮性)纂图本第一个“愈”字作“然”,误。
(4) 【白文】“不以知穷天下。”(《缮性》),纂图本“不”下脱“以”字,误。
(5) 【郭注】“自得其志,独夷其心。”(《缮性》)纂图本“夷”作“役”。此句与下句“而无哀乐之情”承接,“夷”义为长。
(6) 【郭注】“跂尚之情无为乎其间。”(《秋水》)纂图本“跂”作“故”、“情”作“皆”,皆误。郭注“岂跂尚之所及哉!”(《逍遥游》)亦作“跂尚”。
(7) 【郭注】“穷百川之量而县于河,河县于海,海县于天地。”(《秋水》)纂图本两个“河”字皆作“海”,误。纂图本“天地”之上脱“海,海县于”四字。
(8) 【郭注】“故秋豪无以累乎天地矣。”(《秋水》)“天”,纂图本作“大”,形近而误。
(9) 【郭注】“物有定域,虽至知不能出焉。”(《秋水》)纂图本“域”作“或”。《说文·戈部》:“或,邦也。从口,戈以守其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
(10) 【郭注】“将以申明至理之无辩也。”(《秋水》)“辩”,纂图本作“辨”,通“辩”。
(11) 【白文】“失而不忧。”(《秋水》)纂图本“失”作“夫”,形误。
(12) 【白文】“垺,大之殷也。”(《秋水》)“垺”,纂图本作“埒”,形误。《释文》:“垺,徐音孚,谓盛也。”
(13) 【郭注】“约之以至其分。”(《秋水》)“分”,纂图本作“小”。此句注解原文“约分之至也”,纂图本误。
(14) 【郭注】“此犹小鸟之自足于蓬蒿。”(《秋水》)“蒿”,纂图本作“高”,形误。
在以上一本异于诸本的21例中,《庄子》白文共有5例(续古本(卷一至六)、分章本各1例,纂图本3例),郭象注文共有16例(分章本占5例,纂图本占11例),分章本和纂图本在刊刻中注文的双行小字比正文单行大字讹误更多。续古本(卷一至六)异于诸本者仅有1例,形误;分章本异于诸本者共6例,误字4例,倒文1例,异体字1例;纂图本异于诸本者共14例,其中误字10例(形误5例),脱文3例,通假1例,异体字1例。纂图本刊刻中自行产生的讹误最多,续古本(卷一至六)最少。
其二,二本同而异于其他宋刻本的文字:
续古本(卷一至六)、分章本和纂图本中,考察其二本相同而异于他本的文字,可知三本中有无版本相近者。
1. 续古本(卷一至六)、分章本同而异于他本者:无。
2. 分章本、纂图本同而异于他本者:
(1) 【郭注】“此发辞气者,有似乎观大可以明小,寻其意则不然。”(《秋水》)“辞”,分章本、纂图本作“辝”,“辞”的古字。
3. 续古本(卷一至六)、纂图本同而异于他本者:
(1) 【郭注】“乃与天地合恬惔之德也。”(《刻意》)续古本(卷一至六)、纂图本同,他本“合”下有“其”字。
(2) 【白文】“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缮性》)续古本(卷一至六)、纂图本同,他本“博”作“愽”,同“博”。
(3) 【白文】“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缮性》)续古本(卷一至六)、纂图本同,他本“存”作“行”,误。成疏:“古人轻辩重讷,贱言贵行,是以古人之行任其身者,必不用浮华之言辩,饰分别之小智也。”王叔岷《庄子校诠》:“案道藏成疏本、林希逸口义本、赵谏议本、覆宋本‘存’皆作‘行’,褚伯秀云:‘行身当作存身,上文可照。’其说是也。此承上文‘此存身之道’而言,成疏‘行任其身,’据误字强为之说耳。”
(4) 【白文】“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秋水》)续古本(卷一至六)、纂图本同,他本“太”作“大”,古今字。
(5) 【郭注】“俛然而自得矣。”(《秋水》)续古本(卷一至六)、纂图本同,他本“俛”作“悗”,是。《庄子·大宗师》:“悗乎忘其言也。”郭注:“不识不知而天机自发,故悗然也。”成疏:“悗,无心貌也。”悗然,即无心貌。《人间世》郭注“悗然不觉妙之在身也”,《大宗师》郭注“悗然不识言之在口”,《知北游》郭注“悗然不觉乃至”,悗然皆是此意。《秋水》篇此句下有《释文》:“俛然,亡本反。”《人世间》和《知北游》郭注下《释文》均作“悗然,亡本反。”俛然:切近貌。《荀子·正名》:“俛然而类,差差然而齐。”杨倞注:“俛然,俯就貌。”
(6) 【郭注】“唯无择而任其所遇者,乃全耳。”(《至乐》)续古本(卷一至六)、纂图本同,他本脱“者”字。
在二本相同而异于他本的文字中,没有续古本(卷一至六)、分章本同而异于他本者,分章本、纂图本同而异于他本者仅1例异体字,续古本(卷一至六)、纂图本同而异于他本者共6例:误字2例(他本误者1例),脱衍文2例,异体字1例,古今字1例。由此可见,二本相同者比例很小,续古本(卷一至六)和纂图本较为相近。
其三,三本同而异于其他宋刻本者:
校勘续古本(卷一至六)、分章本和纂图本有无共同异于他本者,可知三本的一致率,以及他本和三本的异同情况。
1. 三本同而异于他本者:
(1) 【白文】“此道引之士”(刻意)“道”,他本作“导”。成疏:“斯皆导引神气,以养形魂。”《释文》:“道引,音导,下同。李云: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王叔岷《庄子校诠》:“案唐写本、赵谏议本、覆宋本‘道’皆作‘导’,与李注、成疏合。道、导古通,《文选·东方朔画象赞注》《后汉书·崔骃传注》及《华佗传注》引此亦皆作导。”
(2) 【郭注】“则虽历乎险阻之变”(刻意)“险阻”三本同,湖北本作“阻捡”、蜀刻本作“阻险”,“捡”字形近而误。王叔岷《庄子校诠》:“案唐写本‘险阻’作‘阻险’……道藏成玄英本,赵谏议本,覆宋本,‘险阻’亦并作‘阻险’。”二词古代典籍中皆有,义同。
(3) 【白文】“两涘渚崖之间。”(《秋水》)“崖”,他本作“涯”。《释文》:“崖,字又作涯,亦作厓,并同。”“崖”、“涯”古通,“涯”同“厓”。
(4) 【白文】“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秋水》)“鼃”,他本作“蛙”。《庄子集释》引王引之曰:“鼃,本作鱼,后人改之也。”王叔岷《庄子校诠》:“鼃、蛙,正、俗字。王氏谓‘旧本作鱼’,是也。盖后人既改‘井鱼’为‘井鼃’,复易鼃为蛙耳。”
(5) 【白文】“拘于虚也。”(《秋水》)“虚”,他本作“墟”。《释文》:“于虚,音墟,本亦作墟。《风俗通》云:‘墟,虚也。’崔云:‘拘于井中之空也。’”王叔岷《庄子校诠》:“虚,墟,古、今字,作虚是故书,本书此例甚多。”
(6) 【白文】“吾在于天地之间。”(《秋水》)他本“在”下脱“于”字。
(7) 【郭注】“将奔驰于胜负之竟而助天民之矜夸”(秋水)“竟”,他本作“境”。《释文》:“之竟,音境。”竟,通境。蜀刻本脱“将”字。
(8) 【白文】“故生而不说。”(《秋水》)“说”,他本作“悦”。《释文》:“不说,音悦。”说、悦,古今字。
(9) 【白文】“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秋水》)“女”,他本作“汝”,古今字。《释文》:“女恶,音汝,后放此。下音乌。”
(10) 【白文】“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秋水》)“泛泛”,他本作“泛泛”,同。《释文》:“泛泛,孚剑反,字又作泛。”
(11) 【白文】“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惙。”(《秋水》)“惙”,他本作“辍”,“惙”通“辍”。《释文》:“不惙,本又作辍,同。丁劣反。”成疏:“辍,止也,弦歌不止也。”
(12) 【白文】“谓东海之鳖。”(《秋水》)“鳖”,他本作“鼈”,“鳖”同“鼈”。《释文》:“之鳖,必灭反,字亦作鼈。”
(13) 【郭注】“百姓足则吾身近乎存也。”(《至乐》)“足”,他本作“定”。王叔岷《庄子校诠》:“案赵谏议本,道藏褚伯秀本,‘足’并作‘定’,盖涉上文‘则定矣’而误。”
(14) 【白文】“若果养乎。”(《至乐》)“若”,他本作“汝”,义同。《释文》:“若果,一本作汝果,元嘉本作汝过。”
2. 三本和蜀刻本同而异于湖北本者:
(1) 【郭注】“然其迹,则贵守之迹。”(《刻意》)第二个“迹”字,湖北本作“也”。王叔岷《庄子校诠》:“唐写本‘之迹’下有‘也’字,赵谏议本‘之迹’作‘迹也’,‘迹’上盖脱‘之’字。覆宋本、世德堂本、焦竑本,‘之迹’并作‘之也’,‘也’上盖脱‘迹’字。”蜀刻本即赵谏议本,和续古本(卷一至六)同作“之迹”,而非“迹也”二字。此句郭注原文:“与神为一,非守神也;不远其精,非贵精也;然其迹,则贵守之迹。”从“神”与“神”、“精”与“精”的词意对应来看,此处当是“迹”字。根据唐写本郭注,续古本(卷一至六)等“迹”下脱“也”字,湖北本“也”上脱“迹”字。
(2) 【郭注】“夫无以知为而任其自知。”(《缮性》)“无”,湖北本作“元”,形近而误。
(3) 【郭注】“若以此冒彼。”(《缮性》)“此”,湖北本作“比”,形误。
(4) 【白文】“号物之数谓之万。”(《秋水》)“谓”,湖北本作“为”,误。
(5) 【白文】“不贱贪汙。”(《秋水》)“汙”,湖北本作“汗”,形误。
(6) 【白文】“今子之使万足。”(《秋水》)“子”,湖北本作“予”,形近而误。
(7) 【郭注】“不可强相希效。”(《秋水》)“效”,湖北本作“放”,形误。
三本相同而异于他本者共14例,其中通假4例,异体字3例,古今字3例,倒文1例,衍文1例,他本误字2例。对比《经典释文·庄子音义》,14例中有10例见于《释文》,《庄子》白文和郭象注文的用字与《释文》中的音义单字相同,三本与《释文》所采用的《庄子》文字更有一致性。尽管三本和湖北本、蜀刻本同属南宋初期刻本,但是刊刻地区各异,三本作为建本的一致性在和湖北本、蜀刻本比较时彰显出来。三本和蜀刻本同而异于湖北本者共7例:脱文1例、湖北本误字6例,这个比例远小于三本和湖北本同而异于蜀刻本者。这说明蜀刻本虽附有简明释音,且和三本同属于南宋孝宗时期刊刻,但是刊刻地区不同,它和郭注附音义本既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所据底本也有差异。
三种郭注附音义本中,分章本各篇有分章标题,纂图本则有纂图互注,虽然形式各异,皆由南宋孝宗时期福建地区的书坊所刻,以供士人应试之用,三者在鱼尾、书口、书耳、刻工等版式上共同具有鲜明的建本特征。内容上,续古本(卷一至六)只有前六卷属于郭注附音义的注释类型,纂图本在历代流传中缺损严重,仅卷六、八、九、十不缺页,分章本则为完帙。通过一本异于诸本的比较,纂图本刊刻不精造成的形误所占比例较大,讹误率最高,续古本(卷一至六)自身刊刻产生的讹误最少,是较为上乘的建本坊刻之作。通过二本相同而异于他本的文字比较,三本之间版本上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续古本(卷一至六)和纂图本的文字较为相近。三本和他本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建本的共同性,三本一致率较高,三本用字和《经典释文·庄子音义》中的音义字词多有相同,与《庄子音义》所采用的《庄子》白文和郭象注文更有一致性。三本和附有简明释音的蜀刻本没有版本上的直接承继关系,所据底本有异,蜀刻本不是郭注本和郭注附音义本之间的过渡。三者综合比较,续古本(卷一至六)可以作为郭注附音义本的代表性版本。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本文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郭象〈庄子注〉版本研究》(2012年5月)第三章第二节的基础上修改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