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以苗族、侗族、汉族大学生为例

2016-03-15 07:30杨继玲汤永隆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侗族负相关汉族

杨继玲 汤永隆

(西南大学 心理学部,重庆 北碚 400700)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以苗族、侗族、汉族大学生为例

杨继玲 汤永隆

(西南大学 心理学部,重庆 北碚 400700)

大学生的自我统一性与应对方式两者之间的关系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以34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考察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统一性中的成就型、弥散性、排他性、延缓性与应对方式中的问题解决、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分别呈现出相应的负相关或者正相关。研究结果为我们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指导。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应对方式

一、前言

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在心理学的诸多领域十分常见,在人格研究中占据主要地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如何建立完善的自我以及选择适当的应对压力方式以保持心理平衡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影响。

(一)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self identity)是埃里克森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埃里克森强调同一性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定义。它有时指个人独特的意识感,即个体对独一无二的"我"这一存在的主观感觉;有时指的是经验连续性的潜意识追求,即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我同一的追求;有时则指的是集体理想一致,即与特定的群体之间,有一种连带感、一体感。[1]马西亚(James.E.Marcia,1966)建立了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理论模型,并划分出了同一性水平状态四种经典类型:成就型,表明个体考虑了各种实际选项,做出了选择,并实践选择;延缓型,表示个体延迟做出个人生活或职业的选择和承诺;排他型,个体过早地将自我意象固定化,没有考虑各种选择的可能,而停止了同一性的探求;弥散型,个体经历了一段颇长时期仍未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个体常常无法发现自我,一直使自己处于一种散漫的无所依附的状态之中。[2]根据前人的研究理论,本研究认为自我同一性即青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二)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coping style)又称应对策略,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作出认知评价以及继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状态所采取的措施。根据应对方式的内部构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应对方式,即素质观点、情境观点及两者融合的综合性观点。[3]

根据以往的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例如全宏艳、何资桥、胡畔(2010)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尊、社会支持与具体的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相关。[4]刘兴华、孟长治、陈文君(2011)对大学生觉知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大学生的觉知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有关联,觉知既可以通过自我概念间接影响应对方式,也可以直接影响应对方式。[5]朱翠英(2007)研究表明:不同性别、年级的大学生在应对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6]因此可以看到应对方式与自尊、社会支持、个体自我概念以及自我同一性存在显著相关。

(三)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不是很多,其中主要有例如丁雪红(2011)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高自我同一性与积极应对方式有较显著相关,与消极应对有弱的负相关;低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有弱的负相关。[7]韩佩玉等(2013)在对于大学生的自我统一性与应对方式的研究中指出同一性总体延缓的被试更多地使用幻想、退避的应付方式;同一性总体获得的被试更多地使用问题解决和求助的应付方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个体的应付方式。[8]

(四)问题提出

虽然我国关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我国大学生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比较少,特别是对于处于偏远山区的苗族和侗族。已有的研究如杨巧芳、张进辅(2011)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研究,也只是研究了自我统一性而没有涉及到应对方式。[9]

根据本研究目的提出以下假设:

1.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与民族差异;

2.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与民族差异;

3.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五)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苗族、侗族和汉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了解这几个民族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方面的差异以及与应对方式有何种关系,从而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和完善,并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对苗族、侗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可以弥补国内研究的不足。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也可以为以后关于少数民族学生以及自我同一性和应对方式的研究提供参考,丰富已有研究。更好的利用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的研究结果来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取样法,数据收集时采用整群抽样方式,从贵州省六所高校抽取被试400人,男生200人,女生200人,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2份,其中有效问卷346份。问卷回收率为95.5%,有效率为90.57%。

(二)工具

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采用的是郭金山(2002)修订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EOM-EIS-2),该量表采用6点计分,从1到6代表"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量表共计64道题目,共有4个维度:成就型、延缓型、排他型和弥散型。已有研究通过测试所得此量表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1、0.82、0.87、0.91,通过此可以说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10]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α=0.85,说明总量表在本研究中具备了较理想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2.应对方式问卷。

应对方式问卷由肖计划在2006年编制,该问卷由6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问题解决、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共有62个题目,分为两点计分。[11]本研究中6个总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α=0.75,说明总量表在本研究中具备了较理想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3.施测程序。

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测试方法,统一主试和指导语。先完成自我同一性状态的量表,再完成应对方式问卷,问卷当场收回。完成问卷大约需要20分钟。

4.数据分析。

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等方法来检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应对方式之间的差异与相关性。

三、结果与分析

(一)自我同一性的差异研究

1.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差异。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自我同一性的性别差异比较

注:*表示p<0.05

通过表2可以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方面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在人际关系领域中排他型与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排他型和弥散型,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得分;不管是意识领域还是人际关系领域,成就型和延缓型男女生得分不存在差异。

2.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差异。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

表3 自我同一性的年级差异比较

注:*表示p<0.05

根据表3可知,各年级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多个维度差异显著。通过进一步事后比较检验: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成就型维度上,大二学生与大一学生存在差异;在排他型维度上,大三学生与大一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关系领域,排他型和弥散型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排他型方面:大一学生与大二、大三学生都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不存在明显差异;弥散型方面:大一学生与大二、大三均有明显差异。

3.不同民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差异。

对不同民族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

表4 自我同一性的民族差异比较

注:*表示p<0.05

由表4数据可知,汉族和苗族在排他型维度上,汉族和侗族在成就型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进一步事后比较检验:在自我同一性的成就型维度上:汉族和侗族存在显著差异,且汉族的得分显著高于侗族;在自我同一性的排他型的维度上,苗族和汉族存在显著差异,且汉族得分显著高于苗族。

(二)应对方式的差异研究

1.不同性别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

表5 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

注:*表示p<0.05

表5的数据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求助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在面对困难时,女性大学生比男性大学生更多的使用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

2.不同年级段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

对不同年级段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6。

表6 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比较

注:*表示p<0.05

表6的数据结果显示在解决问题和求助两个维度上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通过进一步事后比较检验:在解决问题方面,大三学生与大一、大二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与大二学生亦存在差异;在求助方面,大一学生与大二、大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3.不同民族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

对不同民族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7。

表7 应对方式的民族差异比较

注:*表示p<0.05

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应对方式上存在民族差异,通过进一步事后比较检验:在求助维度上,汉族大学生与苗族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合理化维度上,侗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三)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将自我同一性量表四个维度得分与应对方式量表的六个维度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见表8。

表8 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矩阵相关分析

注:**p<0.01

从表8可以看出,问题解决与退避呈明显的负相关;合理化与求助呈正相关;退避与幻想呈正相关;成就型与求助、退避、呈负相关,与问题解决呈正相关;弥散型与问题解决呈负相关,与呈退避正相关;排他型与自责呈弱负相关,与求助呈正相关;延缓型与幻想、合理化呈正相关。

(四)讨论

1.不同性别、年级、民族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上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男生在排他型和弥散型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女生,这可能与传统教育、家庭、社会环境对男生和女生的期望不同有关。

同时,研究结果也显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存在年级差异。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由寻找到获得。在这过程中,自我同一性危机在各年级中解决的程度也不一样。排他型的特点是基于父母或权威人物的意见、建议和期望确定自己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等,大一学生处于一个转折期,他们还没有从被父母监管的状态中走出来,对父母的依赖较强,遇事会先寻求父母意见,因而排他型得分在三个年级中最高,但随着年级增高,大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念,不再一味的听取父母的意见。成就型的特点是个体已经经历了探索,成功的解决了同一性危机,并产生了有别于他人的自我价值观念,大二学生已经能够摆脱父母的影响,独立的面对问题,而大三学生因为即将面临毕业等问题,自己没有足够的经验,所以这一时期他们会去寻求父母或老师的建议,因此大二学生的成就型得分是最高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排他型维度上,汉族学生得分明显高于苗族学生,由于受本民族文化影响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苗族大学生不会像汉族大学生一样接受太多外界信息,他们大多保存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观念;在成就型维度上,汉族学生得分高于侗族学生,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是,汉族学生由于从小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先进思想观念的影响,在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更有利的条件;而侗族学生则没有这么有利的环境,再加上生活在偏远山村,信息接收速度慢,信息量少。

2.不同性别、年级、民族的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面对压力时,男生比女生更能用积极行动的方式去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女性较男性倾向使用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原因在于:(1)来自社会的期望值不同。(2)社会支持不同。(3)男女生的性格特征差异影响。

根据结果显示,在求助维度上汉族大学生比苗族大学生得分高;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是苗族的独特的文化,他们遵循的是祖先流传下来的观念,在遇到挫折时都会采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不会去寻求外界的帮助;在合理化维度上侗族大学生得分比汉族高,侗族学生得分高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处世理念是顺应自然,所以在面对压力时,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考验,自己要以平常的心态去接受。

根据结果显示,在解决问题这一维度上,大三学生得分最高,大二次之,大一学生得分最低,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大三学生在人格等各个方面发展的比较成熟,在面对困难时大多会采用比较积极的适宜的方法去解决,而大二和大一学生心智、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完全独立,所以得分比大三学生低。在求助这一维度上,大一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主要因为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第一次离开父母,在面对新环境时,没有安全感,所以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会选择向外界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而大二、大三学生对周围环境很了解,不会有这种感觉,并且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在面对挫折时,大多能够自己解决。

3.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相关性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表明:成就型与求助、退避、呈负相关,与问题解决呈正相关;弥散型与问题解决呈负相关,与呈退避正相关;排他型与自责呈弱负相关,与求助呈正相关;延缓型与幻想、合理化呈正相关。

对于自我同一性成就型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经历了一段探索,解决了同一性危机,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在面对挫折时,能采取更积极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一类学生已经取得了自我同一性的稳定,有一套自己的应对困难的方式,一般不会选择去寻求他人帮助。

对于自我同一性弥散型的学生而言,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价值定向,未能解决同一性危机,经常体验到冲突,迷茫而不知所措,所以在面对困难时,很难采取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容易产生退缩心理。

对于自我同一性延缓型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未能形成稳定的状态,暂时不能做出选择,但是他们有试图亲自去做一些试验,摒弃不适合的东西,发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寻找根源。

对于自我同一性排他型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缺乏主见,遵从他人的目标、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倾向于与父母保持密切的关系,并采纳父母的价值观,他们喜欢有组织、有秩序的生活,尊重权威。所以在面对困境时,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个体而言,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求助这一方法,通过寻求他人帮助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五)结论

1.在自我同一性方面,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排他型和弥散型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低于女生。

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意识形态领域,自我同一性的成就型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二学生得分最高,大三学生其次,大一学生最低;自我同一性的排他型亦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大三学生得分最高,大二略低于大三学生,大一学生得分最低。在人际关系领域,排他型和弥散型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排他型方面:大一学生得分远远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弥散型方面:大一学生得分最高,大二次之,大三最低。

3.汉族和苗族在排他型维度上,汉族和侗族在成就型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

4.在应对方式方面,在求助这一维度上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在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5.在解决问题这一维度上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大三学生得分最高,大二次之,大一学生得分最低;在求助这一维度上亦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

6.在求助和合理化这两个维度上显示出明显的民族差异,在求助维度上汉族大学生比苗族大学生得分高;在合理化维度上侗族大学生得分比汉族高。

7.成就型与求助、退避、呈负相关,与问题解决呈正相关;弥散型与问题解决呈负相关,与呈退避正相关;排他型与自责呈弱负相关,与求助呈正相关;延缓型与幻想、合理化呈正相关。

四、建议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发现不同性别、年级和民族的大学生之间在自我同一性向与应对方式中存在较高相关与差异,为此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在对不同民族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时,要根据不同民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类型和应对方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有效地调整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帮助学生尽快的建立完善的自我,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相对男大学生而言在自我发展以及面对挫折时的应变能力要弱,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根据性别的差异来进行。

[1] Erikson EH.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M]. Englan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1968:559.

[2] Marcia J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 [J]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6(3):551.

[3]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4):164.

[4] 全宏艳、何资桥、胡畔.大学生的自尊、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1.

[5] 刘兴华、孟长治、陈文君.大学生觉知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98.

[6][11]朱翠英.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3.

[7] 丁雪红.同一性高低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应对方式和宿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92.

[8] 韩佩玉,陈秋燕,蒋舒阳,张金芳.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应付方式的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3(16):77.

[9] 杨巧芳、张进辅.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19.

[10] 郭金山.同一性的自我追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2:82-83.

2016-10-10

杨继玲(1990-),女,回族,西南大学心理学教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侗族负相关汉族
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糖尿病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呈负相关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更 正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翻译心理与文本质量的相关性探析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焦虑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