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灵异记》的民众救济特征

2016-03-15 22:21秦梨丽
文化学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救济佛教民众

秦梨丽

(运城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文学评论】

《日本灵异记》的民众救济特征

秦梨丽

(运城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日本灵异记》是记载平安初期日本灵异故事的佛教说话集,反映在以天皇为首的统治下民众的疾苦生活。残酷的现实促使民众渴望得到救济,而佛教的影响及教化目的赋予这种救济以因果报应的特色,即只有行善才能得到救济。同时,民众的救济渗透着根深蒂固的土著思想,具有鲜明的本土特征。

《日本灵异记》;民众;救济

景戒撰写的《日本灵异记》全称为《日本国现报善恶灵异记》,成书于822年,是日本第一部佛教说话集。本书分上、中、下三卷,旨在彰显日本本国的灵异故事。[1]这对考察当时日本社会思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佛教的目的是教化民众,其关注对象是与贵族上层相对的下层民众,所以这一时期佛教与大众的关系就变得尤为突出。本文即立足于此,拟从民众救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探索这一时期民众的思想状况。

一、救济的社会性

景戒所处的时代正是日本的律令制社会时期(公元7世纪后期-10世纪)。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天皇权系一身。皇室安稳对国家政权的影响至关重要。皇太子道祖亲王、黄文王、盐烧王、大炊天皇被杀害等事件(下·38)*文中引用《日本灵异记》的地方,都用小括号注明卷数和页码,不再单列为参考文献。[2]便证明当时的政局十分不稳。此外,实行班田收授法。公民负担租、庸、调、杂瑶等义务。下卷第十四话就提到,一些官员的工作就是搜寻逃税人、乱征杂役、强征税物和劳役等。有人外出逃亡,专门设立搜寻逃税人的行政职位说明逃亡百姓不在少数;又有人成为私度乞食僧,在书中有关的描写也很多。此外,饥荒、瘟疫等灾害频发,这更加重了大众的苦难。中卷第一话提到当时很多百姓死于瘟疫的事实,乞丐倒在路边的景象也是一种反映(上·4)。生活在残酷现实中的人们是渴望得到救济的。不难想象,景戒正是感受到大众的诉求才撰写了《日本灵异记》。

二、救济的佛教性

“说话”,故事多有明显的编纂动机和说教意图[3]。景戒正是想通过佛教故事来教化大众,无疑,大众的救济也是佛教性的。

首先,故事的要素很多是佛教的。救济主体多为观音菩萨、吉祥天女、药师佛等诸佛。故事多以主人公向佛祈愿或供奉佛像而得到救济为故事背景。例如,行善法师就是在无法渡河时向观音祈愿,于是便出现观音化身的老翁载其过河(上·6)。此外,地狱、阎罗王和鬼等这些佛教名称也多次出现。

其次,用佛教的因果报应来体现人的善恶报应。人能够得到救济,是行善的结果,即善有善报。反之,则恶有恶报。景戒正是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故事来教化民众,引导人们走上被救济之路。那么,在佛教的因果报应中,人们如何得到救济?

善行即得救济的原因和方式体现在四方米娜。一是积累功德。置染臣鲷女因救了蟹和蛙之命并将其放生而被报恩(中·8),丹生直弟上则因修建佛塔而得善报(中·31)。二是向佛祈愿,包括长期敬信三宝和遇事求助于佛两种。上卷第五话属于前者,上卷第十七话属于后者。三是僧侣勤于修行。义觉法师便因广学佛教,念诵般若心经时出现了光从口出的奇异现象(上·14)。也有僧侣因勤学苦诵和弘扬佛法而得善报(上·21)。四是高尚的品格。造麿之妻便是因具有勤俭持家等优点而最终得以升天(上·13),高市万侣因对庶民心怀仁德而得善报(上·15)。

另一方面,景戒通过恶有恶报,从反面说明民众得到救济的方法。不被救济反被惩罚的恶行也分为五种。一是违反纲常伦理。纲常伦理是中国儒家的思想主张,但景戒却借此强调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对母亲不敬、甚至残忍杀害母亲会得恶报(上·23,中·3),女子有失作为母亲和妻子的行为也会得到恶报(下·16)。二是杀生。不杀生是佛教的第一条戒律,不仅指不伤害人的性命,亦指不伤害动物的性命。书中就有因捕鱼而得恶报的故事(上·11)。三是偷盗。不偷盗是佛教第二条戒律。佛经认为擅自把他人财物占为己有的行为都是偷盗。在书中,这些恶行甚至包括借他人之物而不偿还、奸商偷奸耍滑、官吏假公济私等行为。四是邪淫。这触犯佛教第三条戒律。丹治比经师就是因此被残忍地结束了生命(下·18)。五是不信三宝,恶对乞食僧。景戒对乞食僧寄予了相当大的关注,各卷的此类故事数量颇多。冒犯智僧的人也难逃恶报(中·7)。恶行导致恶报,反之则得善报。人们避免犯下这些恶行,才能得到救济。

三、救济的本土性

《日本灵异记》的救济故事鲜明地显示了其佛教特色,展现了其本土思想性格。

首先,现报占绝对地位。《日本灵异记》全名为《日本国现报善恶灵异记》,作者在书名里便表明了自己的现报意识,体现了民众希望在现世就得到救济的强烈愿望。日本文化的性格决定其大众对现世利益的重视。因此,全书现报数量几乎是非现报的三倍多,且非现报也都是为了强调现报而存在[4]。此外,很多主人公都是遇难临时向佛祈愿就得救济,极端地表现了现报现象。他们关心的不是死后的问题,而是现今世界,甚至是眼前之事。

其次,救济大多是关于自身的实际利益,如救命、得衣食钱、升官、医病等。越智直等八个俘虏就是向观音菩萨祈愿而最终脱离危险(上·17);另有人向药师佛祈愿眼睛复明并最终得以实现(下·11);甚至还有主人公仅仅祈求妙见菩萨将自家所丢绢衣找回(上·34)。可见,其所追求的并不是超越、抽象的宏大理想,而是世俗、具体的个人愿望。

最后,有些故事并非佛教思想的体现。一方面,民间传承的灵异故事,其本身同佛教并没有关系。比如,大力气女人的故事(中·4)就完全没有佛教思想,作者只在最后生硬地附了“前世注定”这样的佛教解释。另一方面,佛教与日本的土著思想接触时,严重“日本化”。甚至可以说“《日本灵异记》的世界,与其说是佛教的‘日本化’,不如说是土著思想几乎使佛教解体、扩散、还原到装饰性效果的世界”[5]。阎王所派催命鬼受人贿赂便放过所抓之人的故事(中·25)就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故事中出现了阎王、鬼等佛教要素,但其被经济利益驱使的特点完全看不到佛教思想的影子。

四、结语

《日本灵异记》诞生于平安初期这样一个不安的时代,在思想上处于大陆文化、大陆佛教“日本化”的时期。它从与贵族生活截然不同的民众生活的角度出发,反映民众渴望从现实中得到救济的强烈愿望,以及这种救济所具有的社会性、佛教性、本土性等特征。

[1][2]景戒.日本灵异记[M].中田祝夫,校注.东京:小学馆,1975.55.38.

[3]张龙妹,曲莉.日本文学(上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1.

[4]李铭敬.日本说话文学中日本古典作品接受研究所存问题邹议——以《日本灵异记》和《今昔物语集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2):45.

[5]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M].叶渭渠,唐月梅,译.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107.

【责任编辑:王 崇】

I313.074

A

1673-7725(2016)12-0107-02

2016-10-20

秦梨丽(1986-),女,河南三门峡人,助教,主要从事日本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救济佛教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不当解雇之复职救济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关系救济
“美国人领取救济”图辨析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