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湘婷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
——读杨绛散文《我们仨》
孙湘婷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杨绛在散文《我们仨》中记录了自己家庭生活的细小琐事,看似日常无奇,其中却蕴含着一代知识分子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坚守,展现了一代学者的坚韧与乐观。
知识分子;精神坚守;杨绛;《我们仨》
进入新时期后,报告文学等纪实文学获得了极大地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报告文学却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而纪实散文这种文学体裁却获得了较大的发展。2003年,93岁的杨绛的长篇纪实散文《我们仨》[1]出版,风靡海内外,再版100多万册,引发了洛阳纸贵。这部散文集的语言朴实真挚,情感淡雅含蓄。作品讲述了钱钟书、杨绛和女儿钱瑗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和睦、生趣及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
2016年5月25日,杨绛去世,享年105岁。在她逝世当日,多家报刊、杂志以及网络自媒体等都发表了怀念文章,感叹一代知识分子的陨落。甚至有评论者将其称为“中国最后的知识分子”。是否是“最后的”,不可轻下结论,但“知识分子”的头衔是实至名归。
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故事受到了人们半个多世纪的歌颂,它甚至成为理想爱情的范本。钱钟书能够完成《围城》,离不开杨绛的关心、爱护、理解、支持。钱钟书曾经评价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而杨绛认为自己最大的贡献就是保持了钱锺书的童真,使他专心治学而免于受到世俗生活的叨扰。
散文《我们仨》真实记录了一家三口亦师亦友的和谐生活,三个人互相陪伴的过程也是共同成长的过程。书中记录了三个人几次离别与聚首,亲情和爱情始终将三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身上既体现出知识分子的淡泊高雅,又展现了普通人对于亲人浓厚的爱。钱、杨二人从青年时期相依相偎,到中年“文革”时期聚少离多,再到晚年时期彼此陪伴。钱钟书有言“从此只有死别,再无生离”,因为越感到时间的紧迫,越会珍惜在一起的最后的日子。用杨绛的话概括钱钟书就是一生痴痴傻傻,对生活上的事似乎是一窍不通,但却治学严谨而且博学好涉猎。杨绛并不求全责备,钱钟书会划火柴了、会做早餐了,都曾使她得到满足。女儿和钱钟书每天嬉笑玩闹,搞恶作剧更是使家里时时充满着欢声笑语。情感的陪伴使三个人能够乐观地面对生活的艰辛,也培养了三个人善良而宽容的性格。
女儿钱瑗去世于1997年,钱钟书去世于1998年。写作《我们仨》时,杨绛孤身一人。她回忆三个人在一起时的快乐往事,虽有淡淡的哀愁,但是却呈现出哀而不伤的基调,令读者动容。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个普通而又高尚的知识分子家庭和睦的日常,领略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慕名利、不图虚荣的高尚情怀。
杨绛人格魅力的形成也在于原生家庭的影响。父亲与祖父都是文人,她自小就喜爱读书,甚至感到三日不读书则人生无味。书籍的滋养,使她形成乐观而谦虚的天性,性格坚韧,决断力强。她严格要求自己,实现了清华大学的梦想。家庭男女平等的开放理念,也为她现代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她的身上几乎没有中国传统妇女的闭塞与愚昧。
钱钟书的父亲最终承认这个儿媳妇也是因为看到了她给钱钟书写的信。信中提到,两个人要想真正的结合不能只顾及眼前两个人的快乐,而要考虑到两个家庭的因素。这可以看出杨绛是识大体、顾大局的。她在恋爱阶段还能保持清醒和理智,更可以看出她的涵养之深厚,性格之宽容。而也正是这种性格与钱钟书的童真相呼应,所以生活中他们鲜少有争吵。
情感是一个人生活在世上的根基。她们三个人不论在一起还是分开时,浓浓的情感的牵挂,不仅是精神的寄托,更促使彼上不断进步,在各自研究领域做出卓越的贡献。女儿和丈夫相继离世后,杨绛一个人仍坚守着这份情感,她不仅为钱钟书整理上万字的书稿,还创作了《我们仨》。
真正的知识分子是理想的化身。他们面对人生的艰辛依然能够坚守理想与信念,成为国家的脊梁。《我们仨》中,杨绛展现了博大的家国情怀,虽然经历过多次变故,但是认真而严谨治学精神从没改变,对祖国的情感始终如一。
她们都爱好读书。在“文革”时期,杨绛和钱钟书依然阅读了大量书籍,钱钟书写作《管锥篇》,杨绛翻译《堂吉诃德》,她翻译的版本被读者评为“最喜爱的版本”,畅销不衰。两个人每天最高兴的就是一起读书,一起工作。他们从不追逐名利,也不会患得患失,而是在书籍的世界中找到了自我,找寻了理想,内心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杨绛曾经翻译过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我与谁都不争,与谁争都不屑。[2]人生已经修炼到如此的境界,这一定有书籍涵养的功劳。书籍往往能够让人心境开阔,平静地面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而这份精神财富是物质财富所不能替代的。
她们注重追求自然,以读书治学为乐,尽最大可能在嘈杂的尘世避开喧嚣,获得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3]内心的坚定远比外界的光环更加真实,因为“别人”是我们永远无法掌控的,而人生一世能控制的唯有“自己”。一位美国女士在阅读了钱钟书的《围城》后想见一见他,钱钟书说,假如你吃了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下蛋的母鸡呢?[4]由此可见钱钟书作为一代文人的谦虚与幽默,博学而睿智。
杨绛到一百多岁的高龄依然笔耕不辍,勤奋治学,这是对读书治国的理想的坚守。她曾说: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所以他们能够在留学后毅然返回祖国,能够在艰苦的“文革”岁月依然严谨治学,能够在老年继续创作,传播优秀的文化思想,输出正确的价值理念。杨绛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她不图名利,不愿以两个人的名字来命名奖学金,并将所有的版权经费都转让出去作为奖学金发放,鼓励更多的年轻人阅读书籍,成就梦想,造福国家。她很少接受采访,不喜外界赋予的荣誉,而是脚踏实地地研究探索学术过程中获得世人的尊重。
女儿先于杨绛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在文章中有流露。相伴一生的丈夫也隔年离世,可以想象,杨绛经历了多么大的悲痛,但是她不能逃,她要留下来处理后事,生活将她历练成坚强的模样。她的文章虽有过悲痛情感的流露,但是她总是能够呈现悲喜相济的特点,时而穿插三个人间的趣事来缓解悲伤,最终行文缓急有致。她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专业作家,虽然写作了大量的文章,但她只将自己看作业余作家,她的性格是谦逊而不卑不亢的。
杨绛是一位有着崇高理想的新女性,是一位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杨绛的离世引起了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的共同缅怀,人们在缅怀学术,缅怀爱情,缅怀理想,缅怀她传奇的一生。杨绛先生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化身,她对人情的坚守和理想的坚守的精神最使人动容。
[1] 杨绛.我们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2003.
[2] 于慈江.杨绛和新诗的缘与非缘:译诗《我和谁都不争》及其他[J].粤海风,2013(2):39-42.
[3] 杨绛语录精选[J].走向世界,2016(23):113.
[4] 杨江源.钱钟书之谜[J].当代文坛,1980(5):28-31.
责任编辑:之 者
Spiritual Persistence of Intellectuals——Reading Mr. Yang Jiang’s ProseThreeofUs
SUN Xiangting
In the proseThreeofUs, Mr. Yang Jiang took note of little nothings of life, which seemed ordinary but involved noble charm of personality and spiritual persistence of intellectuals. It also showed the tenacity and optimism of a generation of scholars.
intellectual; spiritual persistence; Yang Jiang;ThreeofUs
2016-05-31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工业写作与作家工人生活积累研究”(编号:L13AZW003)研究成果。
孙湘婷(1991—),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作家作品。
I267
A
1671-8275(2016)05-0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