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流
(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发展逻辑
——以武当山为例
曹流
(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世界文化遗产因其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无可替代性而成为其所在地最具有竞争力的资源禀赋和软实力。它的文化核心价值构成引领区域发展的价值原点,藉此通过构建基于内容传承与创新的全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与关联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最终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区域综合发展,文化遗产本身也得以保护和传承。
世界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武当山
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重要的思想、文化支撑。对于它们的开发利用,在实践层面上,遗产地最普遍的形式首推发展旅游业,当前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又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等种种问题;在理论研究上,学者专家们对于如何开发利用提出许多富有见地的观点和对策,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开发缺少寻根溯源的探究。而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胜地,不论是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还是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才是其最强的竞争力。在当今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在内的一切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都只有获得其当代形态,通过并借助于文化产业才能实现其价值存在和有效传播。由此,本文从文化产业的视角,结合武当山的实证研究,力求进一步揭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文化核心价值引领→传统文化符号创新→构建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化→区域综合发展”的发展逻辑。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见证,其稀缺性、不可再生性、无可替代性使其具有至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当今时代,文化遗产成为一种“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被重新纳入到一个价值发现和增值的过程,在文化本体性价值之外被赋予了产业价值、品牌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溢出性价值。但追根溯源,其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根本在于它的文化核心价值——所谓的“突出普遍价值”(OUV),即“指文化和/或自然价值之罕见超越了国家界限,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大意义。因此,该项遗产的永久性保护对整个国际社会都具有至高的重要性。”[1]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核心价值是遗产地发展的价值原点和动力源泉。
以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为例,太极武当,山水有道。武当文化丰富多彩,尤以太极文化是其精髓。太极文化源于易学,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它所阐发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理念,揭示了天地万物起源、发展过程和辩证关系,体现了中国人崇尚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而武当山与太极湖((丹江口水库)山水相依,承载了山水、天地、阴阳、乾坤的最经典表达;玄妙的武当武术和深邃的养生哲理,反映了中国人对幸福、健康、快乐、和谐理想的追求,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其重要地位和价值力量更加凸显。因此,从文化价值而言,武当山绝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旅游经济载体,它更是“道”的精神体现,是具有世界性跨文化传播价值的东方哲学至尊圣地,具有软实力的最核心——有吸引力的价值观。相对于武当道教、道教建筑等,太极文化更能融通中外,更能国际化,更能打造成世界文化名片。当然,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核心价值并非简单地等同于它的市场开发价值,这就需要我们以生动的文化传达表象与深厚的文化认知意象相统一,向世界展示武当山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与东方智慧价值,以及蕴涵其中的文化活力与创新动力,为促进人类文明永续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文化产业本质是一种符号产业,它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文化符号和产品来满足大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考察文化产业中的文化符号及其意义有两个维度:其一是共时性分析维度,即任何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都源自于它与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彼此间的对比或对立的关系;其二是历时性分析维度,即比较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文化符号的组合关系,从中分析文化资源及其蕴含的符号是如何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2]尽管在当代世界文化遗产原本的功能意义在不断消褪,但历史的演进又催生了其象征意义和精神价值。世界文化遗产给当代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留下了无尽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人们创造性地发掘传统文化符号,融入现代生产和生活体系,再现和提升其中的文化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符号在形态上,既有物质实体的“有形遗(实)存”,如武当山、道教建筑;又有精神意识的“抽象无形”,如太极观念、宗教文化。在层级上,太极易学、道家思想等具有核心价值的吸引力,是为“道”;太极养生、武当武术等则有传统典范的影响力,是为“器”。在该系统中,“实”与“虚”相依相存,“道”与“器”互为支撑,“道”在“器”中,“器”为弘“道”,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正如作为文化符号的太极图、张三丰,就是具象与抽象的完美统一。当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在整体上尚偏重于“实”与“器”,尤其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囿于观念、资金和技术等原因更加突出,往往见物不见人,或是见人而不见其精神,甚至人、物两不见。为此需要进一步注入现代文化理念,运用产业化运作思维,实现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代文化产业在创新基础上的结合,推动文化符号向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和各个环节渗透、延伸,充分发挥文化符号的引导功能和传播功能,打造以标志性文化符号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形成新的市场竞争优势。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溢出和累积形成了其特色价值链,其中由文化核心价值延伸出来的品牌价值、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构成了价值链条的下游环节,体现为遗产资源对于区域综合协调发展的“倍增乘数效应”。另一方面,文化产品的生产需要物质技术手段的支撑,是一个精神创意嵌入物质外壳的集成过程,它既可以带动物质生产,又能够衍生出为之服务的新兴产业。据此而构建的产业链系统是一种系统的、有机的、整体的“全产业链”。在时间维度上,全产业链紧握市场脉搏,使文化生产具有时效性、动态性和当代适应性,为传统文化资源与价值创造当代生存空间。在空间维度上,全产业链以文化核心价值和创新利用为核心,使文化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要素有机连接,构建协同机制,使产业链上每个节点都直接或间接的因“价值传承与内容供给”而升值,实现产业链结点间的“非零和博弈”,进而带动世界文化遗产地整个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升级。从功能上看,全产业链能有效地推动产业集聚,提高规模效益,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发展是一种绝佳的集聚形态和理想的发展模式。
对于武当山而言,资源是世界级的,但目前产业发展仍为脱离以传统观光旅游为主的门票经济的初级发展阶段,在资源开发上对太极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深度明显不足,在消费体验上未能无缝衔接食、住、行、游、购、娱诸要素,在生产供给上尚未形成系列化现代文化旅游养生综合产业链。为此,需要由目前比较单一的观光旅游朝着“山上观光悟道养心,山下休闲度假养生”的方向改革,给武当山旅游业插上文化的翅膀,让旅游业植入文化的灵魂。这就是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方式,将太极、张三丰、玄武、真武大帝等具有鲜明识别性的文化符号和传奇人物形象,经过创造性转换,嵌入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贯通太极文化的聚合生产、体验消费、价值输出以及改善民生等各个环节,从核心产业着眼,从独有品牌着力,从特色项目着手,构建虚实相生、文旅合一的全产业链,形成多业共生、互为依托的产业体系。[3]
面对当今文化全球化和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文化产业区域集群化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文化产业集群化根源于其自身内在的对文化资源和空间环境的依赖性,而当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后,可通过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多种途径,提升整个区域的文化生产能力,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目前,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在多数情况下采取建立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方式。文化产业集聚区是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空间载体、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组织形式,其根本动因是产业发展和竞争优势的诉求,核心要素是产业集聚,而产业集聚的基本形态是产业链。[4]
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多种条件的积累,包括历史文化积淀、市场需求、自然禀赋、人力资源、企业家素质、产业成长空间以及创新的文化环境等。而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品牌效应和社会关注度,以及旅游业带来的客流、信息流、资金流,十分有利于遗产地实施区域文化产业集群战略,打造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多业态融合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构建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和谐交融、现代文化产业项目群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相得益彰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成为遗产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和增长极,有效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的开放、文化的繁荣和生态的保护。
文化遗产地不是“文化孤岛”,不可能独善其身,它与其周边环境的关系是一个整体性关系,两者必须和谐共生。这之中,世界文化遗产地以其拥有顶级的文化品质而具有鲜明的价值中枢特征,又因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现代文明的联系纽带、国家文化生产力与软实力的载体而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成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关系的结点,进而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形成文化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超常规、超常态提升区域综合价值,拉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起到引擎驱动、辐射周边的作用。价值中枢发挥思想输出、观念传播、价值引领的作用,关系结点发挥资金、资源集聚作用,战略引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三大支点相辅相成,构成世界文化遗产地及其所在区域实现综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武当山位于鄂西北十堰市境内,毗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经济欠发达,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库区生态保护、移民出路等问题和矛盾十分尖锐突出。面临重重发展瓶颈,立足自身优势,突破性发展武当山文化旅游,以武当山为龙头示范带动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库区生态保护与民生富裕,这是最佳的战略选择。武当山及其周边地区应以博大深邃的太极文化和灵秀绮丽的仙山圣水作为源头活水,通过构建文化产业集聚区,开拓性优化、提升武当山水形胜,创造性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推动文、旅、农互融,山、水、人和谐,政、企、民共荣,实现区域综合价值的最大集聚群落效能和边际效应,从而打造中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生态脆弱敏感区域发展的样本,并在这一进程中,坚持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事业,文化事业强化文化价值,促进太极文化的价值创新与全球传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政府间委员会: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第49条。
[2]罗明.画图成意,画图成都——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产业创意[M].成都:巴蜀书社,2010.7.
[3]曹流.山水有道——武当太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34-147.
[4]傅才武,翁春萌,蒋昕:文化产业集聚区策划与运营[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