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用视角下幽默语篇中语用预设的动态生成机制

2016-03-15 19:50杨姗姗曹凤龙王淑娟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杨姗姗,曹凤龙,姚 蓓,王淑娟

(蚌埠医学院 公共课程部,安徽 蚌埠 233000)



认知语用视角下幽默语篇中语用预设的动态生成机制

杨姗姗,曹凤龙,姚蓓,王淑娟

(蚌埠医学院公共课程部,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预设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具有动态性建构的特征;交际双方认知背景下的共同知识又赋予了预设认知语用价值。幽默语篇意义建构中,语用预设通过顺应语言结构、交际语境与缺省推理而触发幽默效果。在认知语用视域下阐释语用预设的动态建构机制,为幽默语篇的生成提供合理解释,以期为语篇建构提供一个较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语用预设;幽默语篇;动态建构

一、预设与语用预设

预设,即为预先设定,是词语或语言表达所蕴含的语义前提,是篇章中预先隐藏在某一语言形式背后且未直接言明的命题。[1]预设概念始于哲学范畴,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G. Frege)于1892年在《论语篇意义和指称》中提出。自20世纪50年代起,预设进入语言学研究领域,并在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等分支研究中得到多维度阐述。语用预设则是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假定听话人所能理解并顺利促成言语行为的条件或知识。从语用学角度来看,预设是说话人组织信息的一种语用策略。国内外的研究者们研究了语用预设的一些区别性特征,总结出语用预设具有共知性、单向性、隐蔽性、主观性等特性。[2-4]近年来,语用预设应用于词汇句法的研究颇丰,但适用于语篇层面的研究,尤其是从认知维度来阐释语用预设对语篇意义构建的相关研究却是寥寥无几。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语用预设的动态性建构特征以及在认知视角下语用预设如何促成语篇意义的构建。

二、语用预设动态建构的认知语用理据

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预设是由预设触发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s)所激活的概念和知识构成的一种认知环境。[5]作为语用推理的具体表现形式,语用预设是对话主体间为构建话语意义,对潜预设进行的积极建构与解码的活动。关联理论认为,认知环境是听话人储存在大脑中的对于世界假设的概念表征(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事先存在的认知环境中的旧信息与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新信息发生交互作用,在认知环境中互相突显的部分便是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与听话人所构建的认知语境。随着交际的进行,交际双方以寻找关联为取向,不断选择和调整对于有关认知语境的假设,寻找最佳关联促进话语理解。因此这种认知语境是不断扩充和变化的,处于一种动态构建的状态。

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这是顺应论的主要观点。[6]交际双方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基于语内或语外的原因不断地在“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7]中选择所使用的语言。语用预设的发出者与接受者要根据对方选择的语言做出判断,调整自己的语言来顺应对方选择的语言。随着交际的进行,语用预设作为交际语境的一部分是处于选择——顺应——选择的动态变化之中。

在交际语境中,语用预设的表达者与理解者以关联性为取向选择语言,以明示、推理为手段表达、理解语用预设,双方顺应交际需要,形成语用预设的动态建构过程。交际者在语用预设选择中受双方认知框架的影响,需要顺应动态的交际认知语境。总之,建构语用预设是语内和语外各要素促成的一种语言商讨和顺应而动态运用语言的过程。这些要素互相补充,构成了语用预设动态建构的认知语用理据。

三、认知视角下语用预设的动态建构

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预设贯穿于整个交际过程,是交际语境的一部分。语用预设涉及交际双方所共享的知识或信息,但由于双方的认知环境可能不对称,而交际成功需要认知环境中旧信息与具体语境中产生的新信息发生交互,因此这种共享信息需要不断扩充、积累才能顺应处于动态变化中的交际。成功的交际需要交际语境中的语用预设具有动态建构的特征。表达者明示自己交际意图,听话人在认知语境中通过明示信息进行推理。在此过程中,表达者不一定能够准确表达其交际意图,而听话人也不一定可以正确理解说话人意图。因此,双方在交际过程中面临“偏差”,即输出的语境效果与语用预设不匹配时,便会通过明示、推理、相互协商、相互顺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顺应交际语境构建新的语用预设。另外,表达者和听话人随着话轮的转换,相应的也由语用预设发出者转换成理解者,由主动变被动和由被动变主动,因而该“明示——推理”过程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建构的。

研究者们对语用预设的论述虽各有侧重,但都把语用预设的界定与语境联系起来[8],注重交际双方的社会认知背景下的共同知识或观念的研究,赋予预设以认知语用价值。因此,应结合具体语境来开展语用预设的研究。笔者以幽默语篇为例,探寻在具体语境中语用预设实现动态建构的生成机制。

(一)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

顺应的语言结构指的是语言各个层次的结构和结构组成的原则,包括语言、语体、语码的选择,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话语和语段的选择以及话语构建原则的选择等。[7]语用预设涉及交际双方所共享的知识或信息,但说话人和听话人对于某些领域的认知环境存在偏差,因此在说话人明示自己的交际意图,并运用语用预设,即认为该预设处于双方互明的认知框架之中时,听话人却没能正确推理出说话人意图,而仅仅顺应字面意思或语言结构寻找最佳关联选择使用的语言,从而产生了幽默效果。例如:

(1)Customer:Have you got Emily Bronte’sWutheringHeights?

Shop assistant: I don’t know when she ordered it.

在这一互动过程中,顾客把Emily Bronte’sWutheringHeights作为已知信息或交际双方的共同背景知识,并将其作为预设隐含在问句中明示其交际意图。而事实上店员并不知道Emily Bronte是一位作家,WutheringHeights是其代表作之一,只能顺应语言结构,把Emily Bronte是一名作家的语用预设误解为Emily Bronte是某位订购该书的顾客,未能对顾客的明示交际意图中隐含的语用预设做出正确推理,由此产生了幽默。除了交际双方的共享信息,隐含于语言形式背后的、与说话人听话人相关的社会、认知、心理因素以及上下文语境均能成为建构幽默语篇的来源,存在于整个交际过程的语境中。再如:

(2)妈妈:这次期末考试考得怎么样啊?

女儿:我晕。

妈妈:(赶紧扶住女儿)你哪里不舒服啊,要不去医院看看吧?

本例中的女儿对于妈妈询问考试成绩表示不满或者不耐烦,并为了明示交际意图将不满或不耐烦作为预设隐含于“我晕”这一网络语言中。而不熟悉网络语体的妈妈在认知语境中并未识别女儿的语体转换,顺应口语语体误解了女儿的语用预设,生成幽默效果。

(二)交际语境的顺应

交际语境涉及到语言使用者、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等诸因素。语言使用者是交际语境的焦点,因为只有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场的情况下才有语言交际,物理、社交和心理世界中的语境成分才能被激活。

1.顺应物理世界制约下的语用预设

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这些因素会影响说话人的语言选择。其中时间指称包括事件时间、说话时间和指称时间。例如:

(3)Carol: Is this a bad time?

Ross:No, it’s… the Stone Age.

该例中Ross在其工作的历史博物馆见到前妻Carol时面露尴尬。Carol问道“现在来的时机不对吧?”Ross回答“不,这是......石器时代”。这看似前言不搭后语的回答却达到了幽默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因为Carol把离婚后会面的尴尬作为预设隐含于问话之中,而Ross顺应了语用预设中的时间指称,却把预设中的说话时间更换成指称时间。这种时间的错位生成了幽默的效果。

2.顺应社交世界制约下的语用预设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社会规约作为社交世界的重要成分指的是在某个社会中被绝大多数成员认为是符合常规的、能够被接受的行为和思想方式。[7]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必须动态地顺应或遵守社会规约。例如:

(4)某男士:您想跳舞吗?小姐?

Mary:是的,谢谢。

某男士:正好,我可以坐你的位置了。

在舞会这类社交场合中,交际者选择使用的语言应符合社交世界中的各种交际规范。当男士询问玛丽是否想跳舞时,玛丽所推理出的语用预设为该男士希望邀请她跳舞。但根据男士后面的话,其真实的交际意图却是得到玛丽的座位。由于误解该男士的语用预设并且顺应了社会文化中的社会规约而产生幽默。

3.顺应心理世界制约下的语用预设

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因素。这些心理因素制约着说话者的语言选择。换言之,说话者的语言选择正是顺应自己的或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例如:

(5)Customer:Waiter, this lobster has only one claw.

Waiter: I’m sorry, sir. It must have been in a fight.

Customer: Well, bring me the winner then.

在就餐中,顾客发现龙虾只有一只爪时找来服务员询问。顾客的第一句话隐含的语用预设可能是“龙虾不该只有一只爪”“这只龙虾有问题”“给我换掉这只有问题的龙虾”等等,但顾客并没有直接质问服务员,而是顺应人际交往中的礼貌原则,运用陈述句陈述了一个事实,即“这只龙虾只有一只爪”。服务员根据顾客明示的交际意图做出了正确的语用推理,即顾客不满意这只龙虾或顾客希望得到合理解释的意图。服务员顺应了顾客的这种心理,企图说服顾客以“这只龙虾肯定打过架了”。此话轮中产生了新的预设“龙虾打架可能会打掉爪”“龙虾打架丢失的爪子不属于餐厅服务质量问题”“龙虾打架丢失了爪子,餐厅不需要给顾客更换龙虾”等。顾客判断出并顺应服务员推卸责任的心理,接用其语用预设,说“哦,那给我那个打赢的吧”。以上例子说明说话者在各种可能的语言变体中选择使用某种语言是通过顺应自己或者听话人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或者心理世界来动态建构语用预设以传达交际意图。

(三)缺省推理下幽默语篇的生成

朱跃[9]等从发话人的关联期待出发,阐述了缺省推理对于潜隐联结的识别,这里缺省推理作为补充性推理机制产生缺省预设是相对于说话人发出的语用预设而言的。话语交际过程中,除了明示刺激,话语中往往还存在隐性联结蕴含于说话人的语用预设之中,听话人需要解码这种隐性联结在缺省推理中产生缺省预设,且符合说话人的语用预设时,上一话轮的关联期待才能得到满足,顺应动态交互中的认知语境。如果关联期待得不到满足,在下一话轮中说话人会随着调整的认知语境重新传递交际意图。在言语互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例如:

(6)Son:Hi, dad, I’m hungry.

Dad:Hi, hungry, I’m dad.

Son:I’m serious! Dad!

Dad:No, you’re hungry.

Son:You must be kidding!

Dad:No,I’m dad.

本例中令人捧腹的父子对话源于父亲对于儿子交际意图的故意曲解,儿子在问候父亲后说“I’m hungry”隐含的语用预设可能为“我要吃东西”或者“晚饭准备好了没?”,期待父亲通过缺省推理产生缺省预设,满足自己的关联期待。然而父亲却选择顺应语言的字面意思将儿子的交际意图理解为打招呼与自我介绍,并本着礼貌原则回应对方。对于父亲这种俏皮的回答,儿子试着调整,期待父亲正视自己意图传递的信息,本话轮中父亲依旧采取故意曲解的策略不满足其关联期待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预设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在幽默语篇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语用预设或以词语、句式等显性语言形式存在,或隐藏于交际语境中,顺应语内、语外各要素制约着语篇意义的动态建构。本文分析了认知语用视域下语用预设的动态建构以及交际双方如何顺应语言结构与交际语境产生言语幽默。期望能从认知语用这一新的视角,为语用预设的研究提供一个较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哈杜默德·布斯曼.语言学词典[M].陈慧瑛,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20.

[2]JACKENDOFF R.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M].Mass: The MIT Press,1972:230.

[3]ANDERSSON M.“I Know That Women Don’t Like Me!” Presuppositions in Therapeutic Discourse[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9(41): 721- 737.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68.

[5]朗曼.预设连贯功能的认知研究——以德语新闻报道语篇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7):51-56.

[6] 陈新仁.社会用语的语用心理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13-16.

[7]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London: Arnold,1999:59-132.

[8]杨庆云.语用预设与反讽语篇的建构[J].外语教学,2013(6):25-29.

[9]朱跃,吕贝妮.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J].外国语文,2015(4):32-39.

(责任编辑:刘应竹)

Dynamic Construction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A Case Study of Humorous Discourse

YANG Shanshan, CAO Fenglong, YAO Bei, WANG Shujuan

(Common Course Department, 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233000, China)

Abstract:As a pragmatic strategy, presupposition possesses the property of dynamic construction; meanwhile, the common knowledge of both speakers makes it cognitively and pragmatically valued-loaded.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plays a role through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umorous discourse with dynamic adaptation to the language structure and the communication context as well as default reasoning to trigger humorous effects. It is hoped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dynamic construction of pp in humorous discourse, thus to provide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Key words: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Humorous discourse; Dynamic construction; Cognitive perspective

收稿日期:2016-04-08;

修订日期:2016-04-20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5A410);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605);蚌埠医学院科研课题资助项目(BYKY14104sk)

作者简介:杨姗姗(1987— ),女,安徽安庆人,蚌埠医学院公共课程部助教。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6)04-00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