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个体道德认知的家庭养成研究
刘畅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吉林 长春130117)
摘要: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家庭在个体道德认知习得和践行过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现实中个体道德认知的实现过程却没有那么顺利,以致出现道德的知行断层。基于家庭道德场这一角度,探究个体道德认知的养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按个体身心发展特点有阶段、分层次地引导;传承良好家风、营造正能量的道德场;转变家庭教养方式和提高家庭成员道德素养等解决措施。
关键词:道德认知;道德场;家风;家长;个体
0 引言
道德认知是对道德的一种认识层面的感知,即社会成员对道德规范以及自身与道德关系的认识和知觉。道德认知就其实质而言,应该是主体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认识、知觉、体会、理解、把握。道德认知是以社会道德现象为对象,而社会道德现象首先呈现为感性事实[1],比如好人好事、不道德的人和事、习俗、风气等。对于这些社会道德现象的认知一般采取感性和理性两种形式,先从表象的知觉和感受初步认识,再通过分析、判断、理解进入深入理性认知阶段。所以,社会成员对道德认知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把这种初步的认识和知觉转化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并外化为道德行为,从而进一步内化为新的道德认知,最终成为一种道德自律。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道德认知的实现过程却没有那么顺利,道德危机、道德滑坡的现象频繁出现在大众传媒中,个体道德的知与行之间出现了断层。而当今社会道德现状比道德理论来得更为复杂,人们的知行不一成为困扰个体和社会进步的绊脚石,追根溯源,还是道德认知这一环节出现了问题。道德行为是社会成员对道德认知的践行,从道德认知的获得和实现途径来看,主要来源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体自身中,其中,家庭在个体道德认知习得和践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产生的摇篮,因而家庭教育是社会成员进行道德认知的关键点,是奠定个体道德认知形成的基调。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家庭养成对个体道德认知的习得和践行过程出现“漏洞”,这也是导致社会出现道德危机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1 个体道德认知的家庭养成问题与原因
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人格的养成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所以个体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和道德认知的正确践行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庭道德场,这个道德场受许多因素制约,如家庭成员的道德素质、文化水平、职业、收入、教养方式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的开放,个体对自身权利的重视,家庭生活开始越来越不和谐。有的家长自身道德修养不高,家庭暴力不断;有的家长自身物质条件变好了,生活作风就开始不检点了,忘却道德责任;有的家长只顾及自己的眼前利益,抛弃父母,不赡养老人,丧失道德义务;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缺乏对孩子道德感的培养。这些负能量的道德场对个体的成长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当父母离异重组家庭时,孩子进入新的家庭环境之中,原有的家庭给予他的道德认知影响也将发生改变,加之家长忙于新家庭,无暇顾及孩子由道德认知不协调可能引发的不良行为,进而变成“问题少年”,甚至对个体以后的道德人格的养成埋下“祸根”。另外,现在的家庭教育已沦落为应试教育的“帮凶”,家长不仅缺乏对孩子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履行,仅仅是“言传”已使孩子厌烦,身教更难做到。家庭中还缺乏一定的道德教育,忽视孩子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很少给予孩子践行道德认知的机会,让个体在早期就对道德认知失去了兴趣。
2 解决对策
解决个体道德认知的家庭养成过程中的问题,是一项极其细致又复杂的任务,但我们要秉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原则,明确主要矛盾,兼顾矛盾的次要方面。家庭是个体道德认知习得和践行的第一环境,家长是个体道德认知的第一任老师,而其他家庭成员各方面素质也对个体道德认知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家长要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特点,有阶段、有层次地引导个体道德认知。从个体身心发展来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出生到3岁,个体自我意识处于萌芽状态,道德认知完全凭借自身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来获得,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这个时期的个体道德认知处于白纸状态,道德认知的获得和践行完全来自于家长的教导。第二阶段,3岁到6岁,个体自我意识渐渐觉醒,开始思考自身道德认知状态与环境和他人的关系,但是道德认知的践行,即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仍处于一种对他人的模仿状态。在个体道德认知的获取和践行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举止起到关键的作用。第三阶段,7岁到13岁,个体自我意识突出,是道德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对家长给予的道德认知产生怀疑,更想要坚守自己的认知。所以在这一时期,家长不仅要严格要求孩子,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身道德素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待孩子错误的道德认知,耐心引导,进行道德认知的灌输,并且要给予他们独立践行道德认知的机会。这一时期,家长应该是一个榜样者和引导者。第四阶段,14岁到18岁,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更加突出,是道德认知践行的重要时期。反复有意识地道德灌输,可能导致个体心理排斥,所以这一阶段,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的道德认知践行的机会,同时要时刻监督践行的过程,对出现的不良认知和行为应及时纠正。18岁之后,个体开始离开家庭走向社会,家庭是个体道德认知的养成的基础,因而,家长要有阶段、有层次地引导个体道德认知的养成。
第二,家庭成员需要传承良好的家风,营造正能量的道德场。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价值观,是社会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指调整家庭各成员之间利益关系与情感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引导家庭成员的行为符合家庭美德的要求[2]。家风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内化为个体的自律道德,而“自律道德”靠良心和过失感来保证,道德个体可以按照内心稳定的道德认知来决定自身的道德行为,而不为外部环境所左右[3]。家庭是由若干个体组成的,作为家庭成员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传承家庭美德,营造正能量的家庭道德场,为个体道德认知的习得和践行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
对于长辈来讲,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以身作则,给晚辈留有良好的道德认知印象。因为长辈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其次,作为家长要认真关注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的动向,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由于孩子每一个生长发展阶段面临的道德认知任务不同,个体自身道德意识成熟程度不一,所以长辈,尤其是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道德认知方向的变化,及时予以引导。个体处在青春期时需要更多的关注,家长除了给孩子物质的满足,更要丰富孩子精神方面的内容。
对于晚辈来说,即个体自身。首先要尊老爱幼,发扬家庭传统美德,积极配合长辈的教导,主动提升自身道德认知水平,规范道德认知方向。其次应充分利用外在条件,内化道德修养。一方面,家庭为个体道德认知的践行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场,那么个体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外在因素对塑造自身道德人格给予的外部支持,这是内心向善的一种基本表现,也是具备一种道德认同感和道德责任感的表现。其中,家规是营造家风的重要内容。个体可通过家规明确道德认知向善的基本方向,激发道德良知。另一方面,在个体道德人格的养成过程中,内化转变外化尤为重要。个体将获得的道德认知通过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但这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再将道德行为内化为新的道德认知,形成道德意识,达到道德自律,这才是塑造个体道德品质的核心内容。所以个体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在道德实践中检验道德认知,学会反思道德行为,总结新的道德认知。再次,要提升自我意识的道德自觉性,树立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意识。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风有利于促进个体道德自觉的养成。道德自觉是道德认知的最高境界。个体在身心发展的第二阶段到第四阶段中,个体自我意识对道德认知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所以个体一方面要清晰地明确自身合理的道德需要,另一方面要将需要转化为道德认知,养成道德自觉性,将良好的家风继续保持并传承下去。
第三,家长需要转变家庭教养方式,提高个体道德认知的有效性。首先,个体在身心发展的每一阶段,他们所表现的道德认知水平有两种:善的道德行为和恶的道德行为。这个时期家长要向个体灌输向善的道德认知,个体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具体感知来获取道德认知,但这个时期家长主要依靠语言的方式进行道德认知的灌输。其次,个体在身心发展的第二、第三阶段,自我意识渐渐表现突出,自身道德认知矛盾开始出现,并且学校介入个体道德认知的习得和践行的过程,但个体还未脱离家庭,家庭教育对个体道德认知的养成还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家庭培养个体道德认知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求家长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保证个体道德认知的完整性。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促进个体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采用榜样教育法,发挥家长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利用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使个体从心里对道德认知的认同和信服,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再次,当个体处于第四个阶段时,自我意识发展比较突出,伴随外界环境和自身身心的变化,个体道德认知也必然出现不协调的状态。因此,家长应给予个体更多的空间和权利,强制性管束反而会使他们更加排斥。家长应给予个体更多的人性关怀和更多的关注,凡事应从他们的角度思考,不要盲目替他们做选择,而是要给予他们更多道德认知践行的机会。
总之,家长不仅要言传身教,也要看到个体合理的道德需要,同时有意识地设置认知践行情境,从情境中发现个体的道德态度、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发展变化状况,及时予以指导。
第四,努力提高家庭成员文明素质,促进个体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家庭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每个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参差不齐,由此形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道德养成影响也不一样。所以,作为家庭的每一分子,需要积极提升自身文明素质,并且互帮互助,共同提升,以此促进正能量的家庭道德场的形成。作为长辈,不仅要恪守家规,维护家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也要积极与晚辈沟通。作为晚辈,要聆听长辈的教导,积极配合长辈的教育,注意言行一致,虚心请教,及时与长辈交流,主动化解矛盾。道德知识的丰富,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智力结构,而且是品德修养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有力武器。
3 结语
教育是树人的工程,家庭教育正是培养参天大树的园林,家庭对于个体道德认知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这不仅需要家长在各方面的努力改进,也需要其他家庭成员的积极配合,更需要个体自身的积极主动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家庭道德场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窦炎国.论道德认知[J].西北师大学报,2014(6):6-12.
[2] 孙兰英,卢婉婷.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80-83.
[3] 刘广明.宗法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3.
[责任编辑:王晓青]
收稿日期:2016-02-13
通讯作者:刘畅(1991-),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1543162869@qq.com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876(2016)02-01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