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武军
(百色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城市化背景下壮语保护的困境及对策
——以百色市为例
刘武军
(百色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壮语是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影响下,壮语面临使用人数减少、不会讲壮语的壮族人越来越多、使用空间被挤压等困境,影响到壮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加强壮语的保护,需要采取加快发展壮族地区经济、加大政策扶持和加强立法保护等措施。
城市化;壮语;保护;困境;对策
壮族地区历史上长期稳定平和。壮族人数最多的广西是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①的模范(以下简称“四个模范”)。广西之所以能够成为“四个模范”,为维护祖国统一、南疆的安全稳定做出巨大贡献,这与壮族具有优秀文化传统分不开。今天,加快壮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需要继续发挥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壮族文化的影响力与其人口比例很不相称,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与壮族文化受城市化影响逐渐灭失密切相关。壮语是壮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保护好壮语意义重大。本文以广西壮族聚居最为集中的百色市为例,对城市化背景下壮语的保护进行探讨。
(一)保护壮语,是保护壮族文化的重要举措
保存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保存一种文化,丧失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失去一种思维方式,失去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88。保护壮语不是简单的让壮族人说壮语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为保护而保护。壮语是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保护壮语,进而保护壮族文化赖以传承发展的载体,是保护壮民族赖以寄托的精神家园,让壮族人民“记得住乡愁”,是保护壮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应有的民族特色的重要举措。
(二)保护壮语,是维护我国文化生态多样性,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一样,对人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和谐的重要前提。中国人自古至今追求和谐,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作为不断奋斗的目标。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念和行动指南,在思想和文化领域,我国倡导一元主体多元并存的、“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这是由于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语言文化丰富多彩。我国对不同民族语言采取尊重、保护、相互依存和兼收并蓄的政策,有利于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多种语言并存有多种好处,例如保存了某种语言,就可以将其社会的历史、文化以及科学知识传给下一代。”[2]52壮语是汉语以外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我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壮语,是保护我国文化生态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在城市化作用下,壮语的使用情况总的看是不容乐观。
(一)家庭成员不使用壮语交流的情况越来越多
壮族家庭对母语有特殊的感情,家庭成员之间用壮语交流应是很自然的事,家庭是使用壮语的最小、最好的单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壮族家长外出打工受城市语言环境影响,不少壮族家长对子女讲不讲壮话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不仅与子女通话时经常讲普通话,而且回到家乡难得的与子女相聚机会,也经常使用普通话与子女交流,久而久之,祖辈一代也只好用普通话与子孙交流。家庭成员之间用何种语言交流,表面上看是家庭内部的事情,但前述变化客观上折射出城市化对壮族家庭成员用语的深刻影响。
(二)民众日常生活使用壮语场合变少,不会讲壮语的人口呈低龄化发展趋势
壮族地区村民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进出城镇,有的甚至长期生活在城市。据不完全统计,百色市有的壮族村屯70%以上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加上求学、经商等,接近青壮年总人数的85%。为了适应、融入城市生活,壮族村民学习掌握城市文化必不可少,这首当其冲的是对城市主流语言的习得。
壮族村民在城市生活中使用壮语的场合不多,除了老乡之间交往偶尔说壮语外,平时几乎不用;即便是壮族老乡之间的交往,甚至是父母与子女的交谈,有时碍于周围语言环境、心理因素等,他们也不用壮语。由于父辈长期的城市用语习惯,他们回到家乡后,普通话不时脱口而出,加之子女在学校上学受普通话教学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用普通话交流不仅没有障碍,有的甚至慢慢成为习惯。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家乡的子女大多只能交给祖辈照看,爷爷奶奶为了与满口普通话的孙子女交流,也只好舍讲已经习惯了的壮语,不时蹦出几句蹩脚的普通话。这就导致了讲壮语的人越来越少,不会讲壮语、弃讲壮语的人呈低龄化发展趋势。
(三)中小学校使用壮汉“双语”教学的情况少
为了提高壮语的使用面,更好地保护壮语,政府在壮族地区中小学校试点壮汉“双语”教学(以下简称“双语”教学),但面临“两少一不足”的困境。百色市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少:全市1300所初中、小学,只有29所开展“双语”教学,占总数的2%。参加“双语”学习的学生少:全市初中、小学学生总数46.83万人,只有5千人接受“双语”学习,不到学生总数的1%。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足:全市初中、小学教师总数约9000人,从事“双语”教学的200人,约占教师总数的2%多一点②。“两少一不足”的原因,导致百色市“双语”教学开展长达10年之久,仍处在“试点”和“实验”,尚无法铺开的尴尬状态。
(四)电台、电视台使用壮语播音的情况少
在壮族聚居地区,当地电视台、电台用壮语播音应是很自然、很普遍的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受城市化的影响,电视台和电台使用壮语播音反倒显得特殊和例外。如百色12个县(市、区),目前开播壮语广播电视的县(市、区)只有有6个:靖西市、德保县、那坡县、田东县、田林县、田阳县,尚有右江区、西林、平果县、乐业县、凌云县、隆林县6县没有开播壮语广播电视。即便用壮语播音的县,其壮语栏目内容和播出时间也远远满足不了当地群众的需要。
此外,壮族地区政府机构、法院和检察院接待说壮语的群众工作中,主动使用壮语的情况也极少。
影响壮语使用的原因有很多,城市化过程中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是直接诱因。在城市化背景下,壮语保护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一)人们对壮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不少壮族人认为,在城市化、现代化和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全球化时代,壮语没有什么用,如不少壮族家长认为壮语是“偏门”“冷门”,讲好普通话才是“正门”,学外语才是“热门”。许多非壮族人,包括不少百色本地壮族人认为壮族已经被“汉化”,壮语也就没有什么保护的价值了。即使有人认为要保护壮语,但是他们也认为那是政府的事情,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问题,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甚至有个别学者认为,“民族语言的丧失是一种正常现象”[3]52,还用联合国任职多年的专家犹芝士·阿塔尔“没有必要进行民族语言的‘遗产拯救’,而是应当下大力气进行即将消失语言的记录工作”[3]52的观点来佐证,进而得出“对于民族语言的族群性保护,是不可能的”结论。如果此观点成立,那么对民族语言的态度就应该是“顺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法国、日本、葡萄牙等国家出台政策、投入经费、动用人力物力来力保他们的语言就纯属多余的、得不偿失的愚蠢的做法;我国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也是不明智的和毫无必要的。这种观点显然与事实不符,是错误和有害的。
(二)政府对壮语使用的支持力度不够
1. 经费投入不足。壮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财力不够充裕,能够用于保护壮语的经费十分有限。百色市是国家级连片贫困地区,经费不足的问题相对突出,致使通过“双语”教学保护壮语的举措由于经费问题而无法普遍推开;也由于经费不足,壮语播音专用设备缺乏,现有的采编设备都优先安排其他节目制作使用后才轮到壮语栏目工作,设备老化、发射功率低、基站少等问题不同程度困扰各地电台电视台,影响了群众对壮语栏目的收看、收听;同样是由于经费问题,壮语工作人才待遇没有能够得到很好解决,引不进人才、留不住人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 政策不配套。壮语的保护和使用需要配套政策和措施保障。如通过中小学校实施“双语”教学是保护壮语的好政策,但缺乏配套教材、图书资料、音频资料、自学学习系统,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缺乏对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岗位调动、进修和外出学习等人才待遇配套政策,致使效果不理想。又如,办壮语广播电视是壮语保护的好举措,是展示壮乡特色的重要手段,但缺乏资金、人才等相关配套政策,各地电台电视台办不办、办什么、怎么办壮语栏目没有统一规定和指导,所以效果参差不齐。
3. 缺乏专门的壮语保护机构。有人认为,壮语的保护是各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民语委”)的工作,有人认为是教育局的工作,还有人认为是它们两家共同的工作。上述混乱的认识,与没有设立专门的壮语保护机构有关。有人说,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区内各市都设立有“民语委”,没有再设立壮语保护的专门机构必要了。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民语委”工作职责宽泛,无法专注壮语壮文保护工作,影响了壮语保护的效果。保护壮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成立专门机构,以协调民宗局、教育局、文体旅游局、民政局等政府部门开展联合保护工作,协调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才能实现。
(三)缺乏壮语使用和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十分重视,取得巨大成绩。但是,针对壮语、壮文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目前广西尚未出台专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即便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规定,但也是原则性的宽泛的阐述,操作性不强,并且没有明确规定对侵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行为的法律惩处,使壮语、壮文保护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四)壮语工作人才奇缺
壮语工作需要各方面人才保证。如壮语广播和壮语电视栏目的举办,需要大量的精通壮语、懂壮文、了解掌握壮族文化各方面人才。但是,在县一级从事壮语广播电视工作的人才奇缺,壮语广播和壮语电视栏目做得好的靖西全市不过20多人,那坡县只有4人;愿意从事壮语广播电视工作的人员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相对偏低,会说壮语又懂壮文的人少,会说壮语又能通晓壮民族文化的人也少,壮语、壮文、壮族文化都精通的“三合一”的复合型人才很少,壮语、壮文、壮族文化和编导都通晓的“四合一”全能型的高级人才几乎没有。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壮语广播电视工作的发展。
(五)壮文字工作滞后
语言与文字密不可分。壮语的保护需要借助包括壮文字在内的各种载体。传统上,口耳相传是壮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会因老人的相继去世而导致包括壮语在内的壮族文化随之灭失的风险;仅依附人身载体而没有与壮文对应的口耳相传的方式,会导致不同地方人们之间的壮语发音差别会越来越大,不利于壮语的保护和使用。为解决壮语与壮文的对应统一的问题,保护好壮族文化,国务院早在1957年就颁布了《壮文方案》,推行至今有将近60年时间,但是壮文的推广效果不尽人意,只会说壮话不会认壮文、写壮字的壮族人越来越多。
(一)加强宣传教育,为壮语保护提供思想认识基础
壮族地区各级政府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学校等平台,采用小品、故事、短剧、笑话等生动活泼、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向广大民众,尤其是向壮族群众广泛宣传壮语保护的重要性,让人们普遍认识到壮语与城市化并不冲突,壮语保护不是为了某个人、某个单位,也不单纯为了壮族的发展,而是事关我国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大业,具有国家意义。
(二)加快发展壮族地区经济,为壮语保护提供经济基础
发展民族经济是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举措。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富民兴边和精准扶贫等政策以来,包括百色市在内的广大壮族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壮族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但是,壮族地区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水平滞后,壮民族的自豪感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城市生活中不积极主动使用壮语的情况不时出现。加快壮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与城市、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就能够激发壮民族的自豪感,就能对壮语产生特殊的感情,从而自豪地使用壮语和自觉的保护壮语。
语言的推广必须有专门的资金作保证[4]42。地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设立壮语保护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加大拨款数额,并对壮语保护专项财政拨款进行监管,做到专款专用。
(三)完善相关措施,为壮语保护提供配套政策
世界经验表明,政府只有提供足够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政策,少数民族群体才不会放弃自己的母语。保护壮语需要政府提供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来保障。
1. 成立专门的机构,整合社会力量,为壮语保护提供组织保障
语言的推行必须有专门的机构作保证[4]42。壮语使用保护涉及多部门,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来协调。政府相关部门要从经费、政策、计划等方面加强协作,制定壮语保护的科学的中长期规划;要通过各种现代媒介,营造壮语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学校要精心组织、科学安排,确保“双语”教学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学生对壮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家长要抛弃错误认识,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积极用壮语与子女交流,以情促学;在壮语交流学习过程中,增进亲情,以学促情,这也是保护壮语的重要目的之一。
2. 完善“双语”教学配套政策,为壮语保护提供教育保障。壮语的使用和教育保护要从中小学生抓起。“双语”教学是提高学生壮语使用率、防止弃讲壮语人口低龄化的重要手段。一是制定鼓励中小学生学习壮语的政策,对参加广西有关壮语比赛获奖者,在中考总分中适当加分;对参加地级市有关壮语比赛获奖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二是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待遇,为其提供更多进修学习和外出采风的机会;在岗位调整、评优、绩效奖励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每年或2年评选出一批“双语”教学优秀教师,予以表彰;对指导学生参加“双语”比赛获奖的教师,予以奖励。三是加强对“双语”教学学校的考核。加强对“双语”教学工作的检查,从教学计划、课表、师资安排、经费支出、学校领导听“双语”教学课等方面进行全面督导,对做得好的学校和学校领导予以表彰,对执行“双语”教学规定不力的予以处罚。
3. 出台政策,鼓励电视台、网络、公共平面媒体等现代传媒广泛使用壮文、壮语,为壮语保护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号召地方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开播壮语节目,增加壮语节目数量和播出时间;鼓励用壮语、壮文创作;鼓励把电视连续剧、小品翻译成壮语,或配以壮文字幕后才播放;在壮族地区演出时,鼓励用主持人使用壮语台词,歌手用壮语传唱、翻唱歌曲,演员用壮语演出节目。
(四)加强立法工作,为壮语保护提供法律支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的生命力和濒危》明确指出,对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重要举措是政府提供法律保护,包括明确保护语言的多样化,防止少数民族语言被动或主动地同化等。
广西要尽快制定《广西壮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从立法方面加强对壮语的保护及推广。如对壮语保护机构的名称、职责、经费来源及使用、人员配备等作出规定;对壮语壮文的使用做出规定:如对壮族地区各级政府文件、法院审判使用壮语壮文的情况作出规定:在部分影视产品中加入规范的壮语字幕;对具有壮族特色的产品,在说明书中加注壮文说明;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壮语的传播和使用等。
(五)加强人才培养,为壮语保护提供人才支撑
对从事壮语工作的在职人员,尤其是对“双语”教学人员、电视台和电台壮语文工作编播译人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外派到高校、科研单位进修学习,或者请高校、科研单位相关专家和本地的民俗、语言专家给壮语壮文工作人员授课,或委托高校、科研单位定向培养所需壮语壮文人才。同时,为了留住壮语壮文工作人才,要提高他们的各方面待遇,尤其是薪酬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照顾好他们的亲属,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好地为壮语文工作的发展奉献力量。
(六)加强壮族文化保护和推广,为壮语保护提供文化土壤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保护壮语要与推广传播壮族文化结合起来。在壮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壮族山歌比赛、壮族旅游节目表演等活动中,采用壮汉“双语”解说,壮族同胞与宾客互动时不时穿插使用壮语,在活动中融入壮族风俗习惯、壮族特色实物、壮族优秀价值观念等壮族文化元素,这不仅能提高壮语的影响力,而且也能增强客人对壮族文化的记忆。
注释:
①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是江泽民同志1990年视察新疆时指出的。
②数据由百色市教育局提供。
[1]单江秀.论语言文化的生态平衡系统——兼谈通海县兴蒙乡卡卓语的语言文化保护[J].宜宾学院学报,2008(8).
[2]和即仁.关于云南蒙古族卡卓语的形成[J].民族语文,1998(4).
[3]李自然.从清政府的满语保护政策及效果看少数民族语言保护问题[J].满族研究,2008(4).
[4]张西平,柳若梅.研究国外语言推广政策,做好汉语的对外传播[J].语言文字应用,2006(1).
Difficulties in Protecting Zhuang Diale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 Case Study on Baise
LIU Wu-ju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Baise University,Baise Guangxi 533000)
Zhuang Dialect is a key component of Zhuang culture,as well as the primary medium for communicat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its native speakers become fewer and fewer.Even more and more Zhuang people can't speak the dialect,which will affec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Zhuang culture.It's necessary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Zhuang region.And a strong and supportive policy environment and legislative protection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the protection of Zhuang dialect.
urbanization;Zhuang dialect;protection;difficulties;countermeasures
G127
A
1673—8861(2016)04—0038—05
[责任编辑]肖晶
2016-10-18
刘武军(1968-),男,广西容县人,百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XMZ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