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花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310018)
如何用校园文化调适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压力
杨先花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310018)
当前大学毕业生存在着过度紧张和焦虑、自卑和逃避心理、不满情绪、从众心理严重等心理压力,校园文化对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具有多种调适功能,能为大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健康环境,具有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功能,能为心理压力的调适提供多样化的途径和价值导向功能;从转变观念、重视教师的作用、开展大规模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等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 大学毕业生; 心理压力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749万人,预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可能高达770万,全国将有1 000万大学生在找工作。不断上升的高校毕业生的数字,意味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僧多粥少”的局面将更加严峻。同时家庭对孩子的工作问题寄托的期望又过高,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压力。最近几年毕业生因为不堪就业压力而选择自杀的报道不断见诸于各新闻媒体,这使国家、社会和家庭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调适心理压力,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过度紧张和焦虑
近年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焦虑、抑郁的情绪。轻度的焦虑是正常的,并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产生紧迫感,从而更加努力地寻找就业机会。可是一旦焦虑过度,如一谈起毕业和找工作就心烦意乱,甚至害怕参加招聘会;想到要去面试就整夜失眠,这样的同学非常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就需要有关部门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干预。
(二) 自卑和逃避心理
许多大学生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在求职或者工作中,缺乏自信,特别是一些家境贫困的毕业生更容易产生这种心理。当几次面试失败或看到别的同学特别是一些平时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工作都有了着落的时候,心里的自卑就更难言说。有的大学生从此以后就不敢参加招聘会,不敢去面试,甚至有些大学生因为自卑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大学毕业生就直接回家,要么等家里给安排工作,要么就成为一名“啃老族”。
(三) 不满情绪
有的大学生受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不佳或学校社会影响力有限等原因的限制,往往会遇到就业困难。在受到求职的打击后,有些人就会出现各种心理不满情绪,会对就读学校不满、对所学专业不满,甚至抱怨父母没有能力为自己找关系。当前我国的就业环境确实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现象,但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主要还是在于自身。在就业挫折面前,一些大学生只知道怨天尤人,不能反思自己找不到工作的自身原因,如就业观念陈旧、就业准备不充分、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过少等,不能理智地去解决这些问题,这部分同学就很难实现顺利就业。
(四) 从众心理严重
面对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一些大学生由于自身在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方面的缺失,同时又对自我的人生理想和就业意向缺乏合理规划,因此在临近毕业之际往往就会对自己的就业前途感到迷茫困惑、无所适从。这些大学生就很容易产生严重的从众心理。面对考研和就业选择时,一些同学本来无心深造,但看到同学们准备考研,自己就去选择考研;而当看到同学们要么签约,要么签订实习单位时,自己又对考研发生动摇,不断穿梭于各个招聘会现场。还有的同学在择业地点和岗位方面,看到别的同学都挤向北上广等大城市,都对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趋之若鹜,自己也就跟着随大流,完全不考虑这样的选择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利于自己未来的事业发展,这样就会丧失许多就业机会。
以往的研究成果分别从家庭、学校、社会、心理学等方面对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压力问题进行研究,但从文化尤其是校园文化角度展开研究的成果则相对较少。这是因为校园文化建设效果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不利于人们从这方面找到理想的对策。因而,当前从校园文化角度来调适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压力问题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能以无形的力量对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不可抗拒的统摄力、威摄力,规范着人们的信仰方式和行为取向。有目的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能陶冶大学毕业生的情操,塑造他们健全的心理,对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具有多种调适功能。
(一) 为大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健康环境
校园文化涵盖了学校课堂教学内容以外的方方面面,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校园文化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在校大学生时时刻刻都会与校园文化发生紧密联系,并深受其影响。当前我们应该利用校园文化中物化的景观和人化的精神形式,为大学生营造出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绿树成荫的校园、干净整洁的教室、底蕴深厚的建筑等能让大学生觉得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良好的学风校风、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博学多才的教师会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学习;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创新创业大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他们以后就业提供了灵活的思想;多姿多彩的文艺、科技、体育、学术报告等活动,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他们始终保持勇往直前、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大学生们置身于这种条件下,潜移默化中就会成为一个有文化、有自信、有开创精神的人,从而有能力调节或缓解因学习、生活、择业来的心理压力,有效地调整心理状态。
(二) 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功能
绝大多数毕业生都是首次就业,在就业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力普遍较差。同时他们绝大多数还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溺爱,没有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经验,面对就业困难,就会产生严重的不适感。而校园文化能为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深刻认识自己的特长、爱好和价值的基础上,选择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在相应的活动选择和参与过程中,他们的自主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发挥和锻炼。这就有利于大学生逐渐摆脱对家长的依附感,从而确立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健全人格。大学毕业生拥有了健全的人格,当再遇到就业压力时,就能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下一份工作会更好”来自勉,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下次求职过程中去。
(三) 能为心理压力的调适提供多样化的途径
校园文化活动能为大学生提供抚慰心理、疏导压力、平衡心态的有效方法, 能帮助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大量研究成果显示,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体育等文化活动能使人们克服紧张、自卑、内向等悲观情绪, 从而降低心理疾病发生的机率。同时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还能为心理压力的缓解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文化艺术节、辩论赛、运动会等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平台。一般来说,同一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都是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愿望、价值观走到一起的,因此他们会有更多共同的话题,也有更加强烈的交流的意愿。通过这个平台,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都可以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别的同学优秀的方法与技巧,共同解决学习、就业中遇到的难题,共同倾诉彼此的压力。
(四) 价值导向功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但是,大多数大学生都没能认清当前现实,深受理想主义、从众心理等的影响,就业期望过高,执意要去大城市、进机关、去挣大钱的单位,对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的口号不加理会,不能把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这些不正确的就业心态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校园文化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与活动,弘扬时代精神,带领广大大学生投入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活动中,能把社会上主流的、先进的、健康的思想观念内化到大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受到正确的思维方式、价值理想的制约,做到把现实与理想、个人利益同国家与民族利益融为一体,自觉抵制极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
(一) 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适功能
当前很多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的解决完全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一味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咨询辅导、帮扶救助等功能,而年轻校园文化在此方面的作用。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仅仅依赖心理健康老师,难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实现整体、有效地的疏导。因此,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辅助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 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因此,高校领导者和师生必须清醒认识到,校园文化在改变学生的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方面的作用,对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重大意义。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把它作为学校工作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充分发挥各机构的积极性,数管齐下、多措并举,从而建设出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 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而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知识面窄、思维定式等原因,常常无法将活动进行到底。但此过程中如果能得到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的及时指导,马上就会收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的崇高的道德品质、高涨的工作热情、博学的知识基础、宽容大度的心胸以及积极乐观的态度等本来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对某位教师产生尊敬、依赖和爱戴之情时,自然就会喜欢并认真听取他所讲授的道理,因此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和文化品位就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效果,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风貌。因此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素质。首先,学校要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将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同时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并为教师提供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其次,就教师自身而言,在不断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要在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真正能起到榜样的作用。
(三) 开展大规模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毕业生活
当前校园文化未能很好地发挥心理教育功能的症结在于:校园活动单调、枯燥,校园文化缺乏吸引力和向心力。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组织开展丰富多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征文或歌唱比赛、优秀作品展、歌舞晚会等活动。当临近毕业时,学校可以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毕业文化来填补大学毕业生暂时空白的生活。如学校可以邀请知名学者或优秀校友、创业成功大学生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教育和创业教育,开展求职技巧与训练、创业创新大赛等文化活动,创立减压工作室等,使毕业生在紧张的就业压力中得到休息和娱乐的同时,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也能得到不断增强。人的精神就跟弓箭的弦一样不能总一直绷着,一张一弛方为文武之道。长期处在较大的心理压力下,会使人产生忧虑、恐惧和焦急的负面情绪,这就需要进行放松和调整。校园文化可以让大学生心理放松,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有了良好的心态,大学生才能永葆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1] 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2] 项红专.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 吴磊,肖池平.关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2006,(2).
[4] 郭建宁.关于当前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的若干思考[J] .高校理论战线,2012,(1).
2016-07-19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用校园文化调适大学毕业生心理压力的研究”(项目编号:2015085)的研究成果
杨先花(1981-),女,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电话:15268139465。
G647.38
A
1671-4733(2016)05-0122-04
10.3969/j.issn.1671-4733.2016.0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