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启强
巧施创新券破解山区科创难题
文/刘启强
导读:近年来,清远为加快创新驱动,在“三链”融合基础上,施展“政策组合拳”,出台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推动清远科技创新实现突破。其中,率先在省内实施的,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券政策,通过创新财政资助方式和普惠性等特点,成为其中富有成效的一项创新。
地处粤北山区的清远,曾在2004年到2010年间连续保持GDP增速全省第一,以“七连冠”的辉煌成就,创造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奇迹。遗憾的是,2011年之后,这种连续的高速增长没有再能够延续。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清远与全国各地一样,进入了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原来的高增长模式不可复制,调结构、促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清远加快转型升级、续写辉煌所必须逾越的坎。
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上,清远面临的困难与粤东西北地区其他地市相近,首当其冲的是科技创新资源的匮乏。由于地理位置上不占优,清远吸收外部投资以促进创新的能力远不及广深等一线城市,也大大落后于珠三角核心地区的东莞、佛山、中山。大量的科技投资、创新人才、高新技术都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些产业和创新的集聚区。其次,在科技投入上,地方财政投入明显不足。2012年以前,清远每年花在科技上的财政经费只是千万级的,能够争取到的国家级、省级科技经费也是杯水车薪。再加上经费使用分配上还存在着些许不尽合理的地方,于是,真正用在科技上的钱就显得捉襟见肘。第三,清远的产业与科技的结合度一直以来不够紧密,这样就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为谁也说不清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究竟有多大,反过来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对科技的财政支持。第四,从企业方面来看,清远的科技型企业数量不多,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相对更少。由于企业自身经济实力有限、企业中从事科技管理或研究开发的人员又不足,再加上缺乏外部创新资源,企业在科技项目申报、技术产品创新上的热情不高。
在重重困境面前,如何有效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带动作用,提高企业的创新热情,特别是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切实帮助它们转型升级,成为清远走创新之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014年2月,依据《关于印发<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的通知(财教[2013]433号)》的文件精神,清远出台了《清远市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试行)》(清府办[2014]10号),率先在全省推出科技创新券政策,尝试以后补助的方式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资助,正式开始了以科技创新券助力中小企业创新的新政探索。
其实,作为一项普惠性的创新投入政策,科技创新券本身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这种由政府部门发行,主要用于鼓励中小企业向研发机构购买科技服务的“有价证券”,早在2004年的欧洲,就被荷兰首先推行。之后,欧洲的爱尔兰、意大利、希腊、瑞士等小国,以及亚洲的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都有运用科技创新券政策激励中小企业创新的尝试。位于我国长三角的江苏省宿迁市,是国内首个试点推广创新券的地级市,它于2012年发布相关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浙江省的长兴县则于2013年开始推行该政策,并在国内首创跨区域流通模式,通过与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上海的科技服务资源与县辖区的科技企业对接,以“内引外联”的方式帮助区域内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创新活动。
这些国家、地区以及兄弟省市实施创新券政策的成功案例,让清远看到了科技创新券在解决创新资源不足、科技人才匮乏、研发实力有限方面发挥出的积极作用,为清远深入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在细致调研和企业摸查的基础上,清远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及企业实际所需,对科技财政投入方式做了更符合市场要求的尝试与革新,并从制度入手,做好顶层设计,让政策从落地开始就做到科学、严谨和规范。
首先,在2014年3月,清远市政府设立了创新券管理委员会(简称“管理委员会”),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券的最高管理机构,负责创新券的政策制定、组织领导、监督审批,以及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决定是否开出创新券兑现确认书。
其次,为了杜绝企业骗取科技经费的现象,管理委员会严格规定对此类行为的处罚办法,不仅将注销其申请的创新券,追回骗取的资金,还将在三年内不给予该企业各类财政奖补资金和各级科技项目,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此外,在实践中,围绕创新券申请、发放、兑现、监管与绩效考核等环节,清远还细化了创新券的操作流程和相关各部门、社会组织及第三方机构的具体工作,并于2015年2月完成向社会公开招投标采购科技创新券日常营运和管理服务供应商的工作,引入社会组织——清远市金属行业商会,承担创新券的日常运营及管理,负责全市科技创新券的申请、兑现等相关材料的受理、形式审查和评审服务。
从金属行业商会提供的一份创新券项目公示名单中可以看到,英德八百秀才茶叶、英德君泓兰花、广东嘉博制药、广东佳纳能源科技等十多家企业的科技项目或创新平台成功申请到一般券或专项券支持,获得数额3万元到50万元不等的后补助资金。清远科技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清远共发放科技创新券1143万元,惠及23个科技企业的28个科技项目,带动社会科研投入5700万元,财政资金撬动企业研发投入比为1:5。据不完全统计,申请创新券的23家企业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88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60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9项,论文著作21篇、新工艺(新方法、新设计、新技术)38项、新装备42种、技术标准23个、新产品58个、新品种5个。
对此,清远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践表明,科技创新券政策对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相比传统政策,它还呈现出一些内在的优势和特点:
一是相比传统的“先发指南,然后择优立项划拨资金,企业再开展创新活动”的财政支持方式,科技创新券通过后补助方式,让企业根据实际需求,先行开展创新活动,之后再申报财政补助。这样就充分体现了以创新绩效为导向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使财政资金不但降低了使用的风险,还大大提高了科技项目扶持的精准度。
其次,以往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必须在申报指南中选择特定专题进行申报,限制条件和门槛颇多。科技创新券则是对企业根据实际需求自主开展的创新给予支持,充分发挥了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并体现了政府财政支持企业普遍创新的政策思路。
第三,科技创新券在申报上具有手续流程简化、附件材料简单,全年可申报、兑现的特点。一般的科技计划项目在申报时需要申报企业提供包含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各种规定附件材料的项目申报书,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提交。而这种后补助政策在申报手续、流程及时间上更为简化和灵活,因此深受中小企业的欢迎。
最后,由于科技创新券申报方式的灵活,大大增强了科技主管部门与企业间的交流,促进彼此熟悉,使得科技主管部门通过落实科技政策,更好地了解到辖区内科技企业的科研动态与优势特点,从而能够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可以说,创新券政策的首次尝试,在清远中小企业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虽然,政策惠及的企业及项目数尚不多,但仍为清远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活力,一是有力推进了以企业为主导的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二是通过自发、自觉地开展研发,加强了企业与科研机构、创新平台的接触,吸引了科研人员到生产经营一线寻找研发项目,从而将科研资源导入到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去。三是政府通过创新券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区域内财政科技资金扶持的受益面,体现出财政资金激励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清远通过为中小企业的研发创新减负,真正做到了激活企业投入科技创新的热情,形成了中小企业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