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下汉英口译中冗余信息的增减

2016-03-15 15:02
关键词:冗余信息论

王 琰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外国语分院,浙江海宁314408)



信息论下汉英口译中冗余信息的增减

王琰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外国语分院,浙江海宁314408)

摘要:汉英口译中的冗余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信息论对于信息传递的解释有助于解决汉英口译中的冗余信息问题。冗余是口译中常见现象,了解冗余的定义和作用和影响冗余的因素以便能深入理解汉英口译中的冗余现象。可以看出,汉英口译中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妥善处理冗余信息,可结合信息论来探究冗余现象本质,用增译和省略法处理冗余问题从而准确传达原语信息的意义。

关键词:冗余;汉英口译;信息论

一、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冗余信息

1948年,香农(C.E Shannon)提出信息论,被誉为“信息论之父”。他将信息传递看作一种统计现象,信息论最初应用于信息领域,后用于口译实践。信息论对理解口译过程有重大意义。根据信息论,信息发出者将编码(encoding)信息传递给信息接受者。接受者在收到信息后,进行解码(de⁃coding),理解接收信息,再将信息重新整理后传递给最终信息接受者。[1]译员在信息传递中有双重身份,既是信息接受者,又向目的语听众发送消息。以上阐述的是理想的信息传递过程,但由于口译特殊性,译语听众能否最终接受到准确原语信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在现实情况中,信息传递总会受到噪音(noise)干扰,噪音通常分为物理噪音和心理噪音,比如口译现场嘈杂,讲话者声音模糊、译员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疲惫等等,都会干扰信息接收。

在汉英口译时,译员要对原文信息进行分析,在适当时候对冗余信息进行增减。中英文在句法结构、语言结构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若不顾两种语言间差异,按照原语逐字翻译,会让听众无法完全理解信息,不能达到交际目的。

二、影响冗余信息的因素

1.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影响冗余重要因素之一,不同语体风格有不同语言表达。在正式场合,比如国际会议上,人们通常使用正式语言讨论严肃话题,冗余信息比例不大。然而,一些非正式场合中的即席演讲可能包含较多冗余信息,比如:“嗯”“我想”“说实话”和一些犹豫的声音,比如“er-er”,“嗯”等。虽然这些表达没有重要信息,但可给译员提供更多时间翻译。此外,纪录片往往冗余程度较高,相比之下,电报则含有少量冗余。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日常交流中的交际用语包含大量冗余,其主要作用在于维持人际交往。例如,在中国,人们打招呼时通常问对方:“你吃了吗?要去哪里?”等。这些寒暄可保持交际沟通,称为交际型谈话。尽管不包含重要信息,但是与他人互致问候,保持交流的方式,在社会交往中起重要作用。另外,诗歌的特点也是冗余,诗歌中会出现单词、短语或句子的重复,这是为了让语言优美,加强节奏感,强调主题。

2.沟通目的

决定冗余信息另一个因素是语言交流目的。比如,教师通常会帮助学生复习知识要点,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重复之前内容,增加冗余信息量。在演讲中,演讲者有时在开场时讲笑话缓和气氛,用幽默感引起听众兴趣,激起好奇心,听众很容易理解这些笑话,所以演讲者不必对此进行重复或解释,从而降低冗余程度。但有些演讲则包含大量专业知识,为了和观众更好沟通,对专业知识进行解释是必要的,这时易造成冗余信息。

3.目的语听众

相同信息传递给不同听众群有不同效果。人们的年龄、教育和文化背景影响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因此译员应注意目标语听众的反应,听众信息接受和理解程度对口译效果至关重要。例如,一场演讲的听众是成人,冗余信息可减少,若听众是儿童,冗余度通常会提升。同样,演讲中有某领域的专业知识,听众如果也是该领域工作者,则不必过多解释,冗余大大减少;若听众不了解该领域则需解释,毫无疑问,冗余度会提高。

总之,影响冗余因素还有很多,讲话人可根据原语不同的交际目的增加或减少冗余。作为译员,要巧妙利用冗余信息,对译入语进行分析,把握重点信息,提高译文质量。

三、汉英口译中冗余信息的增减

根据信息论,信息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噪音影响,但若没有噪音出现,对译员会构成巨大挑战。冗余信息可促进沟通,然而,不必要的冗余可导致低效率的沟通。所以,译员应保持适度冗余从而成功地传递原文意义。为实现此目标,译员要适应目标受众理解能力,适当增减冗余信息,实现冗余对等。

(一)省略冗余信息

为提高交流有效性,原语中部分冗余信息可删去以节省译员精力,减轻听众负担。不可否认,范畴词、连接词、副词在中文中不可或缺,但在目标语中显得多余。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译员最好删除多余信息使译文更简洁,符合目的语听众语言习惯。以下是汉英口译中运用省译法处理冗余信息的例子:

1.省略范畴词

很多冗余信息属于结构性冗余,即语言中本身存在的冗余,如英语中第三人称单数和中文的语气词等。[2]值得注意的是,汉语的范畴词,如“问题,局面,现象,情况”等都属于结构冗余,它们在原语里是必要的,但译成英语对听众来说是多余。所以,译员在汉英口译时应省译范畴词,使译文地道自然。

例:我们应更关注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问题。

We should show more concern about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例句中的范畴词“问题”没有实际意义,但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给译员造成噪音,若译出范畴词,会影响译员精力分配。口译时若加上“问题”(problem),目的语听众可理解,但显得啰嗦。为符合译出语听众习惯,最好省略范畴词。

2.省略副词

汉语里常出现副词,副词是强调修饰词的范围和程度。有些副词译成英语后易造成冗余,给听众带来信息超载。英语中有些动词已包含原语副词的意义,可省略副词来减轻听众信息负载。

例1: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交流不断扩大和加深,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双方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还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3]

Now th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Ar⁃ab world are continuously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This will not only boost the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two sides, but also push forwar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例2:我们应该充分吸取别人失败教训,利用市场把经济真正弄活。

We should learn a lesson from other’s fail⁃ures and make use of the market to invigorate our economy.

以上例句中出现“大力地、积极地、有力地”等副词,这些副词译成英文后成为冗余。比如“有力地”可译成“vigorously”或“effectively”,若硬要翻译副词会影响译文质量,不能很好达到交流目的,甚至英语听众会费解:难道还有“不有力地”推动吗?第二句中的副词有“充分”和“真正”,这些副词在译文中同样多余,应省译以符合英语习惯,正确传递语义,避免产生歧义。

3.省略宕词

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宕词,比如“这个嘛、对不对、呀、啊、嗯”等,这些插入语(filler)在交际中很普遍。但细想,这些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人们的口头禅,但宕词可为讲话者争取时间来思考接下来讲话内容,也让听众接收信息时不会造成信道负担过重,有利于理解信息。虽然宕词在汉英口译中十分普遍,但仍属于冗余,所以在翻译时,应采取省略法,让译文简练易懂。[4]

例:当然,我们既然说GDP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5%左右。左右嘛,就是有弹性的,高一点,低一点,我们是有容忍度的。(摘自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外记者提问李克强总理发言)

We set the GDP growth target for this year at about 7.5%. This“about”means that there is a level of flexibility here.

例句中有不少宕词,在讲到“7.5%”这个目标时,讲话人想说明数据不太精确,上下有一定弹性,所以用“左右嘛…高一点,低一点”来说明数据会上下浮动。在口译时,译员应删除插入语,减少噪音,适应听众信道容量。

4.省略重复信息

汉语中常出现重复,有时是为了修辞需要,有时是为了结构平衡,所以会有相同或词义相近的表达,比如“丰功伟绩、侠肝义胆、扶危济困”等等。这些语义重复让原文具修辞效果,传递讲话人情感,但译成英语时,若把重复信息全部照搬逐字翻译,则会造成冗余。因此,译员要适量省译,减少信息冗余。

例1:任何人不得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之上。[5]

Nobody shall place his own interests above those of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例句中出现了三次“利益”,毫无疑问对听众来说是噪音。中文中这些重复可接受甚至是必要的,但英文中同一名词很少在一句话中出现三次,若全部译出听众会觉得啰嗦。所以要省略重复,直接用“those”代指前面的“interests”。

例2:中国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hina has made unremitting efforts to ad⁃va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ts economy.

汉语中大量四字表达是由近义词组成的,如“完美无缺,深仇大恨,雄心壮志,翻天覆地”等,但这种显性重复在英语中是冗余。比如原句中“长期不懈”若译成“long-lasting and unremitting”就显得冗长,因为其中一个形容词已经可以很好传递语义。

5.省略文化背景信息

语言反映的是不同民族文化,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会反映到各自语言中。在中华文明五千年长河中,有很多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形成大量的成语和俗语,中文听众对承载历史文化信息的表达易理解接受,但对于目的语听众是陌生的。在笔译时译者可用解释、加注等方式向读者解释背景知识,但口译有即时性特点,译员在遇到这些信息时无法在有限时间内向听众详细解释,若直译、硬译,则超出听众信道容量。因此,译员只能舍去部分文化信息,将重点内容传递给听众,降低信息负载。以下例子摘自2014年总理记者招待会中李克强总理发言:

例1:这也表明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

This shows that streamlining administration and delegating power is a powerful tool in ener⁃gizing the market and stimulating social creativi⁃ty. It is also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for cut⁃ting rent-seeking behavior and uprooting corrup⁃tion.

例2:您在报告里讲改革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还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举措。

In your government work report, you said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pursue reform with ut⁃most determination and focus on those reform steps that will have an overall impact.

在汉英口译实践中,汉英转换往往要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在这种压力较大的场合中译员有时无法对每个带有原语文化信息的表达详尽解释。例1中总理运用“釜底抽薪”来表示采取根本性措施来解决问题的决心。这个成语故事中文听众很熟悉,在原文里运用也很恰当,但对英语听众来说是陌生的,若译成“take away the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会让听众不知所云,直译会造成听众理解负担。根据信息论,译员应省略文化信息,译成“the fundamental solution”,让译文更易理解。同样,例2中出现成语“壮士断腕”,是指勇士手腕被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做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若直译成“cut one's own wrist”,英语听众会很困惑,这时应采取省略法将意义传递给听众,保证信息传播准确性和双方沟通流畅性。

(二)增译冗余信息

英汉两种语言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经过研究对比,语言学家发现汉语重“意合”,而英语则重“形合”。[6]奈达(1983)指出,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学中存在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意合与形合的不同。所以,译员在汉英口译时应考虑两者间区别,若冗余不足会让原文信息无法有效传递给听众,译员要采取增译法,保证信息传递有效性。

1.增译主语

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主要靠语言符号实现句子衔接,而汉语靠句子间蕴含的逻辑关系实现语义连贯。所以,汉语强调意义的连贯衔接而不是句子结构本身。汉语中有不少无主语句,若翻译时没添加主语,译文则不是完整句子,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给听众带来理解障碍。根据信息论,应调整译文,消除噪音,针对冗余不足适时加入主语,减轻听众理解负担。

例1:希望有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来中国投资!

We hope that more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 will invest in China!

例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de⁃feat if you know the enemy as well as yourself.

根据语言学家观点,中文是话题凸显的语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英语是主语凸显的语言(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汉语中常出现无主语句,因为汉语强调句子主题,而英文中除祈使句,大部分语句都有主语。在英语中,大多数句子遵循“主谓宾”结构形式,主语是一句话核心,所以在英文中主语是不可或缺的。在汉英口译中若遇到无主语句时,首先要在译文中添加主语。以上例句中都是无主语句,根据逻辑关系,可推测出句子隐藏主语,在译文中加上主语“we”和“you”。

2.增译连接词

汉语的逻辑是存在于句子间,汉语注重整体语言结构和表达对称,句子间逻辑没有英语那样明显,句子衔接往往靠隐性逻辑关系。这与英语相差甚远,英语句子会用连接词来说明逻辑关系。所以,在汉英口译时,要适时补充逻辑连接词,让译文更易被听众接受。

例1:中国是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从历史文化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视角。[7]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5000 year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know China from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例2:中国人喜欢在闲暇时择雅静之处,泡一壶茶,自斟自饮,藉以消除疲劳、陶冶心情、振奋精神。

In the spare time, Chinese people will choose a quiet, comfortable place and brew a pot of tea to drink for self enjoyment in order to get rid of fatigue, keep a good mood and lift up the spirit.

从以上例子可看出,逻辑连接词很少出现在汉语中,逻辑关系隐藏在语句间,听众可从上下文体会逻辑关系。但在英语中句与句之间用逻辑连接词串起来,连接词像项链中串起一颗颗珍珠的线一样不可缺少。以上例句若不添加连接词则会造成冗余不足,给双方沟通带来障碍。不难看出,以上例句都存在因果关系,所以应采取增译法,增加连接词“therefore, in order to”,减少听众理解负担。

3.增译文化背景知识

汉英口译中,有时很难在译出语里找到和译入语完全对应的文化信息。同样形容一种现象,中英语言有时用相同喻体有时则不然。比如中文里劝人说话小心,免得泄露时常用成语“隔墙有耳”,英文中也有对应的“Walls have ears”。但这种情况不多,多数是喻义相同喻体不同,比如形容人花钱大手大脚,英文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却是“挥金如土”。根据信息论,译员在信息传递中有双重角色,要适时对原文做出调整,符合听众信息信道,化解语言转换产生的文化沟壑,向信息接受者传递准确译语。

例1:我们应推进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和“三通”,这符合两岸人民利益。

We should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ties and the“three links”, namely direct mail, transportation and trade links between the two sides, because it is in the interest of the people across the straits.

例句中的“三通”中文听众特别是关注两岸关系听众对此应不陌生,虽直译成“three links”很便捷,但英语听众不了解其含义。当冗余不足时,要添加文化背景知识,译员加入对“三通”内容的解释,让听众对“三通”有清楚的认识。

例2:今后几年,道路虽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但我们应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

The road ahead is not a smooth one. It is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 But we should always re⁃member this thing—that is 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s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 side. This means we must not slacken our efforts and we must not waver in our resolve.

根据信息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冗余不足又受噪音干扰时,译员要增加冗余以达到顺利沟通的目的。在例句中,温总理运用中国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来说明做事越接近成功时越困难,在上下文中是很恰当的比喻。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译员首先直译这句话,可能有听众会疑惑为什么突然出现这个表达,这时译员又把古训的含义译出来,让听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增加文化冗余信息,完整传递原语内容。

结束语

根据信息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发出者为了让信息完整地传递,通常会发出比接受者实际理解需要多一些的信息,这就是冗余信息。[8]冗余可帮助接受者更好理解信息,一定程度的冗余信息是必要的,但冗余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听众对信息的理解。信息传递中,有时存在交际负载(communication load)现象,即信息来源(source)难度不适应接受者信道能力(channel capacity)。负载过大或过小都容易造成信息传递不流畅,降低交际效能。[9]在口译实践中,译入语和译出语的语言文化存在差异,加大了信息传递难度。通常译入语听众信息接收信道(channel)往往大于目的语听众,若原语超越译出语听众接收能力,会给信息顺利传输带来困难。这时,适当冗余会帮助译员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抵挡噪音干扰。所以译员面对两种语言的不同,首先要理解汉语句子意义,当发现冗余过多或冗余不足时,要及时运用增译、省译法调整冗余度,并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译文来传递信息,适时排除原语中的噪音,实现原语和译文功能及冗余对等。

参考文献:

[1]葛川梅.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冗余等值[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樊继群.同声传译中结构信息冗余的功能性处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1).

[3]赵倩.信息论视角下汉英同声传译的冗余[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英语系,2012.

[4]王宏.英语冗余现象及其在语言交际中的积极作用[J].外语教学,2000(1).

[5]仲伟合.英语同声传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58.

[6]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44.

[7]王斌华,伍志伟.汉英口译—转换技能进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25.

[8]王金波,王燕.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汉英翻译的冗余现象[J].中国科技翻译,2002(4).

[9]杨铭.冗余信息、修辞格反复及其翻译[J].外语教学,2002(6).

责任编校秋晨

作者简介:王琰(1988-),女,安徽安庆人,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外国语分院助教。

收稿日期:2015-12-23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2-0068-05

猜你喜欢
冗余信息论
信息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核电站核岛电气隔离准则研究
信息论在中国社会的经济学中的应用
信息价值率在产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计算机系统容错技术研究
延迟效应重构网络算法研究
微生物二元网络作用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