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关怀视野下的学校体育课程

2016-03-15 14:50:09汤万松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体育学校课程

汤万松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人本关怀视野下的学校体育课程

汤万松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体育课程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推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渠道;是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从人本关怀的视角考察体育课程的涵义,既可以让体育课程的范畴不拘泥于“身体强壮”这样单纯的目的,又能让我们把眼界放宽到青少年的认知、情感、人格等更高层次的领域,以达到满足社会现实需要、传承社会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目的。

体育课程;人本关怀;文化传承;价值

学校体育课程,指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程以及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这种学校体育课程,从学时来看,开设时间最早、最长,它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开到大学二年级,长达14学年,简直与我们的民族母语课程语文课共始终;就意义而言,教育价值特别重要,它独当一面,体现德智体美诸育中体育教育的基本内涵,直接影响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把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成人本关怀下的体育课程。

一、众说纷纭:学校体育课程的概念

要把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成人本关怀下的体育课程,首先需要明确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概念。

我国从1902年(壬寅年,即清光绪二十八年)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开始在学校教育中设置体操课程,从1904年1月(癸卯年,即清光绪二十九年)颁行《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开设体操课程,体育课程的开设已有110多年的历史。但是,体育课程的概念是在近一二十年才开始被学者们进行讨论和研究。不同的学者对体育课程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综览各种较为权威的文献资料,对体育课程概念的界定与诠释,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分支”说。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一个分支。“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1]这个定义是把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学科与课程体系的一个分支,将其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并列看待,以学科为课程设计依据,以学科知识为核心,重视知识的结构与逻辑。该观点强调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把体育课程局限在学校的学科教育范围。

二是“方面”说。体育课程是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此类表述颇多。有的认为“体育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而开展的一门独特的学校教育课程,与智育课程、德育课程、美育课程以及劳动课程相互呼应,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是学校教育中一方面的课程”[2];有的说“体育课程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课程,而是学校总体教育中一个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一方面的课程”[3];还有人指出,“体育课程是指学校为了实现总体教育目标而设置的体育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进程与教学组织管理的总和,它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课程,而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4]。

三是“活动”说。体育课程是活动。“是指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与社会方面和谐发展,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5]。

四是“教育过程”说。体育课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将“人的身体教育与智力教育相互融合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将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的一个教育过程”[6]。这种观点把体育课程定义为一个教育过程,将体育课程中身体与智力、课内与课外的教育进行了整合。所以,体育课程从空间上说,既包括了学校体育课程,也涵盖了社会体育课程;而从课程表现上说,既有显性体育课程,也包含了隐性体育课程。

五是“特殊课程”说。体育课程是特殊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配合德、智、体、美全面教育,并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特殊课程”[7]。体育课程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体育课程是具有综合性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8]。

由此可见,关于体育课程的定义在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体育课程就是以身体活动为外在形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德、智、体、美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培育为主要任务,学校教学和课外学习内容有机统一的整体规划和教育教学过程。这个定义站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的高度认识体育课程,突出身体活动在体育课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将人的多层次全面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强调体质、心理、智力、品德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在体育课程中的培育,把体育课程当作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性的整体教育过程。

二、文化传承:学校体育课程的特点

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承担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任务,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文化传承首先是人自身的传承,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点反映了体育课程的基本特点。

第一,体育课程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所谓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质、智力、人格、道德、美育、运动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核心素养得到和谐全面的提升。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组成,也应该承担起这个任务。有些专家把人的认知细化为概念认知——以理性和知性为主的认知、感觉认知——以感性和情感为主的认知、运动认知——以运动和身体为主的认知,而把体育课程归结于运动认知过程。这种观点是偏颇的,体育课程并不仅仅是运动认知过程,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为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方位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空间,使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得到同步提升,最终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第二,体育课程是推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渠道。所谓社会化就是指一个自然人通过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不断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社会融合并共同稳定协调发展的过程。体育也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学习社会生活能力和技巧的重要渠道;在体育课程中,学生接受规范的体育教育,同时也获得了很多模拟社会活动的实践机会;体育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和吸收当前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观;体育课程还可以赋予学生模拟的社会角色,让他们提前获得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第三,体育课程是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学科与课程来源于社会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体育课程的社会使命之一,体育课程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任务。无论关注体育课程中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的学者有多少,我们断不可否认体育课程确实蕴含着文化的基因,比如体育课程场地的艺术性、体育课程内容的人文性和体育课程表现的审美性和可观赏性等等。所以,文化与体育课程是密不可分的,体育课程由社会文化所决定,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变革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推力之一。

三、人本关怀: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

教育为何物?教育的本质何在?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比较公认的观点,高度概括地表述,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人。培养人的精髓实质上就在于使每一个自然人与社会人可以维持自身品质的均衡:勇武但不野蛮,文明但不柔弱。为此,体育便是最佳的中介与理想的平台。青年毛泽东早在1917年就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过《体育之研究》的煌煌高论,精辟地论定:“体育者,养生之道也。”“体育者,人类自养自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并且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9]

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最为活跃、最具魅力、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部分。因为,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基础,学校体育的开展直接影响全民健身水平。古希腊将“以体育培养精英”作为教育理念,并认为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强大痛苦的耐受力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和训练来培养。

随着十九世纪英国的崛起,Anglo-Saxon人成为了世界的统治者。然而这个民族也面临着一个斯巴达人曾经遇到过的严峻问题:如此一个小族群要如何维持对全世界众多的国家的统治?在此情况下,英国教育的目标就成了培养“雄健的基督徒品质”。

剑桥大学的查尔斯·金斯利教授强调在精英教育中严苛的体育训练的重要性。他认为这可以使英国上层阶级提升身体对于痛苦的耐受力以及坚忍的意志力,锻炼强健的体魄,塑造高贵的品格,使其在身心两方面趋于完美,完成上天赋予的使命。很多人都以为英国在十九世纪的教育是培养“儒雅的绅士”,却忽略了他们更加注重培养“雄赳赳的基督徒”。

英国人有种观点:“滑铁卢的胜利是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决定的。”在美国,人们固然已经抛弃了“戎而优则仕”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好男不从军”,但是“健而优则仕”的观念仍然大行其道,且无论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都是如此。美国的精英教育对体育运动非常重视,也是上层阶级的普遍强项,构成了“预校文化”的重要组成。著名的罗德兹奖学金——培养了包括美国总统克林顿等一大批美国精英的“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就把体育运动放在评判标准的第二位。而美国的常春藤联盟这个被誉为美国精英教育大本营的高校联盟也源于体育赛事。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就曾是哈佛大学游泳队队员,他年轻时非常热衷体育,经常参加高尔夫、赛艇、足球等比赛,之所以二战时他能成为海军英雄,这些运动经历功不可没。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所大学举办某志愿者活动,开幕式不到20分钟,台上领导还在致辞给大家做志愿活动动员和勉励,台下就接连有学生在晕倒,让人不禁担忧当今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些志愿者还是在报名者中挑选出来的体质较好的学生,如此身体怎么做好志愿工作?另外《中国青年报》还有报道,在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提到,在2012年北京大学新生军训期间,不到两周的军训时间,3500多名军训生中看病就达6000人次。有一个学校的负责人还开玩笑说,今年我们学校开学典礼没有一个学生晕倒——他们都坐着。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蒋效愚曾指出,由于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而近视率、肥胖率不断上升,已经是摆在政府和家庭面前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社会上“减肥夏令营”等活动也日趋火爆。

加拿大籍华人,加拿大皇族医学院院士,世界知名儿科专家谢华真教授发明了“健商”这个词。所谓“健商”,就是指身心健康,也就是通过自身保健行为和活动让身体保持最佳的健康状态。在“健商”的定义下,健康状况良好应该包括人的身体、情感、意志、信仰各方面良好,同时还包括对环境适应能力良好。这里的健康状况既包含了人的生存要素,也包含了生命质量。

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不仅可以教会学生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拼搏、友爱、集体主义精神等良好品质,还可以通过它进行智育、德育和美育的训练,发展学生的个性,推动学校体育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同时,体育与教育都不能脱离社会而“自由漂移”,它们依托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又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有必要把体育课程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系统中,进行综合性的考量。

我们再也不能看着我们的学生一个个都变成怕苦怕累、毫无勇气、弱不禁风的懦夫而无动于衷,国家和民族都需要身体强健、意志坚定、斗志昂扬、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勇士!体育的蛮性教育能够使人的体质、意志力和竞争意识得到强化和锻炼,也能够培养人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我们不能够“崇文抑武”,我们未来的斗士再不训练,他们以后连枪都要扛不动了,未来的社会精英将变成手无缚鸡之力的“腐儒”,在问题面前只能夸夸其谈,缺乏身体力行的资本,国家和民族乃至他们自身的未来堪忧!

因此,从人本关怀的视角考察体育课程的涵义,既可以让体育课程的范畴不拘泥于“身体强壮”这样单纯的目的,又能让我们把眼界放宽到青少年的认知、情感、人格等更高层次的领域,以达到满足社会现实需要、传承社会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目的,我们必须建设好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课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2]吴志超,刘绍曾,曲宗湖.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12.

[3]于小霞.学校体育教育手册: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628.

[4]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73.

[5]毛振明,赵立,潘绍伟.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6.

[6]庞元宁,何建文.体育课程新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2.

[7]邹继豪.面向世纪的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62.

[8]耿培新.关于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活动课程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87.

[9]体育之研究.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体育史料第17辑)[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92:32-35.

P.E.Curriculum in School from People-oriented Perspective

TANG Wan-song
(P.E.College,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P.E.curriculum is the major way to realiz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and to promote the socialization of the students.It’s also the major carrier of social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P.E.curriculum from the people-oriented perspective can transform the pure goal of making students healthy and strong to higher aims,including promoting the cognition,emotion and personality,which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ociety,inherit the progress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P.E.curriculum;people-orientedness;cultural inheritance;value

G807.4

A

1674-831X(2016)04-0041-03

[责任编辑:胡伟]

2016-04-26

2013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BA200);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3年度校级科研项目;2010年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TS12332)

汤万松(1983-),女,湖南桃源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体育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师友(2010年6期)2010-03-20 15: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