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斌 王学典
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模式与策略*
——以辽宁省为例
■ 朱 斌 王学典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大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思想已经广为接受,但什么是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合作的模式和策略有哪些,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以辽宁为例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以期为我国区域旅游合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区域旅游合作 理论基础 模式 策略
实现合作各方的利益共赢,提高区域整体竞争优势是区域旅游合作的终极目的,因此区域旅游合作的理念越发受到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但大家对何谓区域旅游合作、其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是什么还不十分明确,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对于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目前业内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和统一说法,总体上可以概括为3种意见:一种将区域旅游合作界定为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如辽宁省城市间的旅游合作等可视为区域内旅游合作;另一种将区域旅游合作界定为是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如辽宁与海南所建立的旅游合作就可视为是区域之间旅游合作;第三种综合前两者,将区域旅游合作概括为既包括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合作,也包括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
本文经上述分析,将 “区域旅游合作”概括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可以包含不同的行政区域),旅游经济活动的主体按照一定的原则、目标和制度,重新将区域内各旅游要素进行统筹、优化、整合和配置,从而实现树立整体区域旅游形象和增强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目的,以最终达到区域总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合作行为。那么本文正是以辽宁省内城市间的合作来探讨区域旅游合作问题。
区域旅游合作能否成功实现,需要理论的支撑与指导,纵观与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下列理论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共生理论
“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共生思想渗透到社会诸多领域。共生单元在相互激励中共同合作进化,表现为共生个体或共生组织的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的提高,体现了共生关系的协同作用和创新活力,共存共荣是共生的深刻本质。 “对称互惠共生”的行为模式和“一体化共生”的组织模式是实现 “双赢” 和 “多赢” 的理想模式。
(二)区域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 (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由此理论可知,旅游地之间开展合作,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并且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另外,合作必然会对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更容易形成区域产品特色,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区域旅游整体优势,提高竞争能力。
(三)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的,他认为 “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是说,增长极可通过自身发展或与相关产业部门之间联动来带动或促进整体经济发展,这正符合旅游业关联性强的特点。
基于上述3个理论和旅游业的特点,说明区域旅游合作是具有先天条件的,只要在合作中找准模式,确定科学的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构筑好区域旅游合作的环、圈、带,区域旅游合作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对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既要考虑市场、产品要素,更要考虑旅游产业要素,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模式可以以下4种。
(一)互换市场模式
以相互交换客源市场为主要方式和目的的合作模式,属于初级合作模式,此模式的前提是合作双方在旅游资源和产品上存在显著差异,实现起来比较容易,主要的途径是行业组织推动,企业跟进。合作中,有时合作双方在城市规模和旅游市场规模上比较接近,市场交换开发给各自带来的利益大体均衡,有时合作双方在城市规模和旅游市场规模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由于地理上毗邻,市场交换合作成本低,容易操作,较小城市获利直接且明显,较大城市可以此为基础,主导并推动更高形式的合作。例如辽宁正在打造以沈阳为中心的8城市旅游经济圈,通过铁路和公路网络实现城市间客源市场互换。
(二)产品-市场共享模式
两个或多个地区推出联合线路、共同开发市场的合作模式,此模式以游客效益最大化为合作目标,合作地区之间的旅游产品要有明显的互补性。政府联动,达成合作框架,进而推动和引导产品开发的分工、整合,是这种模式得以实现的关键。辽宁的丹东、本溪和抚顺正在打造的生态旅游集聚区,就属于此种模式。
(三)要素协同模式
指通过一种或多种旅游产业要素(如技术、 资本、 信息等)的区际流动,实现区域内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合作模式,要素协同模式无疑是更高级的形态,也要求至少有一方的旅游业发育到了较高的水准,其实现条件是旅游产业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为此需要弱化地区壁垒,强化企业力量,开放产权市场。目前旅游产业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环境并没有真正形成,合作行为只能停留于形式。辽宁的滨海大道共连接了6个城市,以滨海旅游资源为特色的以大连为主的沿海海洋海岛旅游度假带在正在形成。
(四)一体化发展模式
是要素协同模式全面发展的产物,指将多个行政区视为一个旅游经济区,依据市场规则实现旅游产业资源最优配置的模式。这种合作模式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市场,只有在旅游业具有较高发育水平和良好市场环境的条件下才能逐步实现,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据旅游流的分布与变化配置旅游产业要素;二是依据比较优势理论配置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纵向产业链条。 目前, 沈阳、 鞍山、抚顺、本溪等8城市正就产品开发一体化、宣传营销一体化、公共平台一体化、信息建设一体化等达成合作共识,智能旅游卡发行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基于以上分析,区域旅游合作是必要的,只有采取合理的合作策略,就能充分发挥区域旅游合作所形成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最终带来更多的共同利益。
(一)树立大旅游观念和增强合作意识
2014年11月27日发布的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决议》中的第三条指出: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为了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合作主体应树立 “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强化区域旅游合作意识,打破行政区域分隔,积极推进旅游合作,在旅游资源、信息与市场上实现区域共享,最终实现合作各方的 “共赢”。合作各方应在政府协调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实现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纽带,以合作组织为平台的旅游产业各要素的全方位区域旅游合作。
(二)建立健全区域合作与利益分配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的推进,必须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机制,也就是合作如何运行、需要设立什么机构、制定什么合作章程、需要如何进行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等等,都需要事先明确,让合作各方清楚合作的目的与措施、 职责与义务, 同时,合作各方必须配置专门部门和人员进行合作的协调和监督,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就合作的进展及遇到的问题进行磋商。
另外,为了避免各方产生自己利益受损的担心,合作中还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这样就可以增强区域旅游合作效益分配透明度。当然,由于合作各方旅游业的发展不可能是绝对均衡的,因此,合作各方就需要以合理分配机制为前提,长远考虑和规划,以便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区域旅游产品
2015年6月辽宁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向 《经济日报》透露,辽宁正通过整合旅游产品,全力打造10大景区、5条精品线和6大旅游主题。由此可见,区域旅游合作是塑造区域整体旅游形象,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打造区域旅游产品,共同进行市场营销并共享收益的合作,那么在区域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如何进行旅游资源的优化重组、打造旅游产品是重中之重,要绝对避免区域内的旅游产品重复开发雷同现象,同时也要注意尽量不要与附近区域的旅游开发趋同,以降低开发风险和竞争压力,开发过程中要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和优势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科学地进行资源优化和产品开发,并对旅游产品和线路进行整体设计,以合作来构筑区域旅游的总体优势和竞争力。
(四)制定可操作性的合作细则和措施
目前,我国的区域合作很多都停留在意向性的 “协议”、 “宣言”等宏观层面,辽宁省内的部分城市间也签署了类似的合作协议,但合作的细节,如议事机构、合作方式和范围、如何具体实施等,不够清晰和完善,造成各方空有合作的热情与想法,合作的成果得不到落实。尤其是随着区域旅游合作参与主体数目和合作要素的增加,合作的难度更大,因此,若要真正实现合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合作细则和措施。
(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旅游产业体系
根据区域旅游合作的共生理论等基础理论,将区域内旅游产业各要素进行重新梳理,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对区域内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构建符合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目前辽宁许多旅游景区已自发组成联盟,大连金石滩旅游集团、本溪水洞、沈阳大帅府、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鞍山千山风景区等景区已打破行政区划约束,通过组建战略联盟构建区域旅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建立战略联盟或联合体,是目前推动区域旅游合作最快捷简便的方式。一是通过资产纽带将合作各方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如组建区域旅游管理公司或是区域旅游集团,二是通过协议与契约等方式将合作各方松散地聚集在一起。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实现区域旅游开发、销售、服务的一体化。
区域旅游合作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合作的发展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以正确的、坚实的理论为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合作策略,区域旅游合作的前景必然是光明的。
参考资料
1.苏大鹏.辽宁旅游不再“单打独斗”[N].经济日报,2015-6-17(10).
2.李小勇.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政府主导作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2).
3.朱斌.浅谈辽西地区的区域旅游联合[J].乡镇经济,2008(2).
4.马波.旅游业的转型与区域旅游合作[J].旅游学刊,2007(5).
5.李爽,黄福才.对如何加快区域旅游合作进程的若干思考[J].江苏商论,2006(8).
6.覃海宁,施敏.我国区域旅游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
7.吴建楠.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朱斌,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经济、旅游产业与企业管理;王学典,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旅游管理方向),研究方向为旅游产业与企业管理、旅游教育)
责任编辑:陈秀丽
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 《辽宁旅游业区域间合作发展研究》(L14BJY012)和辽宁省社科联项目 《辽宁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研究》(Lslgslhl-017)的研究成果,主持人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