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淑芹 高民杰
关于曹妃甸工业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 姚淑芹 高民杰
加快曹妃甸工业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高曹妃甸工业区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对曹妃甸工业区技能人才队伍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曹妃甸工业区 技能人才队伍 对策建议
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主要包括取得技工、技师及其他相应水平或拥有各种技能的人员,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爱岗敬业的技能人才队伍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长远的系统工程和战略工程。在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机遇,强力实施项目攻坚,加速推进跨越崛起,把曹妃甸建成河北省第一经济增长极背景下,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高曹妃甸工业区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曹妃甸工业区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得到重视,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技能人才队伍。根据调查统计,截至2013年底,工业区各类在职职工22793人,技能人才12789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56.1%。其中,高技能人才3746人 (高级技师173人,技师491人,高级工3082人),中级工3414人,初级工1688人,无等级工3941人 (含普通工人2887人)。目前曹妃甸工业区技能人才队伍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技能人才的等级结构
一是高级技能人才比例较高。2013年,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3746人,中级工3414人,初级工1688人,无等级工3941人,分别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9.3%、26.7%、8.7%、25.0%。高级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数的比例比唐山市平均值高10.5个百分点,比国家“十二五”目标高1.8个百分点。二是近3年初级工及无等级工所占比重稳步上升,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及高级技师所占比重呈现出较大波动。 (见表1)
(二)技能人才的年龄结构
一是青年技能人才占比较高。2013年35岁以下技能人才为8495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66.4%。36-40岁1328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0.4.%,41-45岁1312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0.3%,46-50岁1116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8.7%,51岁以上的538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4.2%。二是青年技能人才所占比例仍在不断加大。46—50岁技能人才从2011年的12.3%减少到2013年的8.7%,35岁以下技能人才则从2011年的57.1%增加到2013年的66.4%。(见表2)
(三)从学历结构技能来看,人才文化素质较高
截至2013年底,曹妃甸工业区技能人才中,大学及以上学历1304人,占总数的10.2%;大专4798人,占总数的37.5%;中专技校高中高职4134人,占总数的32.3%;初中2247人,占总数的17.6%;初中以下306人,占总数的2.4%。
(四)从技能人才的行业分布来看:四大主导产业技能人才占比较大
从2013年数据看,钢铁、装备制造、化工、港口物流四大主导产业技能人才占曹妃甸工业区技能人才总数的86.7%。其中,钢铁产业7074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55.3%;装备制造产业1560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2.2%;化工产业211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7%;港口物流产业2239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7.5%。其他行业1705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3.3%。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曹妃甸工业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能人才缺口较大。2011年,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及高级技师缺口分别为244、519、329人;2012年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及高级技师缺口分别为400、493、414人;2013年,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及高级技师缺口分别为376、502、341人。据调查资料显示,2014-2020年,曹妃甸工业区技能人才需求缺口将会愈加严重。不考虑未上项目,仅从调研的这147家已建在建企业预测,2014-2020年技能人才缺口总数就将达到5754人。 (见图1)
2.技能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国际公认的技能人才的合理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的 “橄榄型”结构。一般而言,现代工业发展对生产性人才的依赖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有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二是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的中级工,三是从事辅助性工作的初级和无等级工。而维持企业正常生产主要依靠的就是技术熟练工,也就是中级工。但我们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曹妃甸工业区技能人才中高级工和技师及高级技师、中级工、初级工 (含无等级工)的比例为29.3∶26.7∶44,呈现出 “哑铃型”结构,剔除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技能人才数据之后的 比 例 为9.6∶14.6∶75.8,呈 “金字塔型”结构。这两种结构无论哪种都显示出目前曹妃甸工业区技能人才队伍中中级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而无等级工比例高达30.8%,更显技能人才结构失衡。此外,由于工业区技能人才队伍年龄结构过于年轻化,虽是技能人才但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能力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现有技能人才结构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偏弱。
3.技能人才的流失率较高。首钢京唐公司每年流失技能人才40人左右,实业港务公司20人左右。其他大部分企业技能人才流失率常年维持在10%左右。
4.技能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一是工业区缺乏培训平台和实训基地。截至到目前,只有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搬迁落户至曹妃甸。所以当前曹妃甸工业区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仍主要靠企业办学培训、委托培训、校企合作培训。比如,唐山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立足本厂需求,培训岗位实用技术人才;首钢京唐公司主要与西安交大、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老冶金学院合作,进行技能人才教育培训。二是教育培训制度尚不健全。除首钢京唐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之外,多数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培训制度。由于没有制度约束,加之技能人才的培养历时长、成本高,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从目前情况看, “引进”是工业区技能人才集聚的主渠道。以首钢京唐和港口公司为例,高级技师和技师主要来源高薪聘请,或面向“211” “985”院校,招收在校期间即已取得高级工等级证的毕业生来弥补技工不足问题,这无疑提高了技能人才的使用成本。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曹妃甸工业区现仍处于建设初期,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需求较大。面对曹妃甸加速推进跨越式崛起,把曹妃甸建成全省第一经济增长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不能适应曹妃甸工业区发展的需要。在我们调查的已建和在建的147家企业中,2014-2020年技能人才需求总数高达5754人,其中初级工占41.2%,中级工占35.9%,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占22.9%。从行业需求看,四大主导产业占77%。 (见表3)。预计到2020年,曹妃甸工业区技能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2万人,年均增长7%左右,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8000人。
2.社会重视程度不够,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和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全社会尚未形成重视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由此导致技能人才管理体制不顺,统筹规划不够,技能人才存在着地位不高、待遇不到位等问题。
3.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有的企业偏重抓经济效益而忽视职工技术的高低,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不在提高产品质量上花工夫,目光短浅,不愿意为培训职工而增加成本。另外,由于不少企业大多是熟练工种,且职工流动量大,所以更加不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
4.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工业区人社部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等职能尚不健全,还不能在工业区范围内完全推行就业准入制度,所以导致部分企业没有组织技能鉴定,这是造成无等级工所占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二是技能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企业技能人才的薪酬与技术等级不挂钩,一些单位也不按规定比例提取培训经费,致使培养、评价、待遇相一致的激励机制在一些用人单位没有形成,严重挫伤了技能人才学技术的积极性。
5.经费投入少,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差距过大。一是财政投入少。相比于学历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要想达到预期效果,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实训场地、设备和耗材。目前工业区尚无专项资金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二是企业培训经费不足。企业是技能人才使用的主体,应当承担起培训责任,但从走访情况看,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主体意识,不愿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甚至出现部分企业将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挪作他用,没有承担对技能人才开展培训的义务。
6.生活环境相对较差。一是择偶难、上学难。曹妃甸工业区尚处于开发建设初期,企业员工主要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且大多为未婚男性,只有极少数的辅助性岗位有部分未婚女性,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还有就是孩子上学相比农村来说费用太高,相比城市来说又稍显不足,因此,部分技能人才因成家困难、孩子上学难而选择离开。二是生活配套设施严重匿乏。目前,只有临港商务区为集中生活区,备种生活配套设施尚不完善,且各企业距生活区相对较远,企业职工来往不便,业余文化生活基本没有,导致人才难以长期留住为我所用。这是技能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创新培养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健全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创新评价机制。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加快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业绩和贡献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模式,构建管理科学、运行规范、基础扎实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三是创新技能人才选用机制,进一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引导更多的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四是加快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形成培养快、使用好、待遇高的技能人才成长机制,促进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长。五是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投入机制,逐年增加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形成各级各类技能人才与经济、科技发展同步增长的机制。完善按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培养层次和培养成本等因素实行财政补贴机制。设立技能人才培养专项经费。鼓励金融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参与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提供融资服务。六是创新流动机制,健全劳动力市场网络,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技能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
(二)制定相关政策
一是在国家、省、市已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落实各种配套政策和措施,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行政策倾斜。二是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每年评选出工业区 “高技能突出人才”、 “高技能重点人才”、“高技能优秀人才”,纳入工业区优秀人才表彰范围,分别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企业员工经定点培训机构培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工业区企业就业满一定期限的,分别给予数额不等的培养资助等等。三是加大资金投入。由工业区管委会设立技能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的不断增长逐年按比例增加投入。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人才招聘、技能培训、人才市场建设、落实奖励政策和为高层次人才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补贴等。企业也要加大对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应按国家规定足额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的职工教育经费,重点保证技能人才培养。
(三)突出重点项目建设
一要重点抓好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由政府公共财政投资,建设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面向社会提供职业技能操作训练、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术交流服务等。打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通道,鼓励技工院校在开展职业资格教育和中短期培训的同时,积极创建成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学历教育。做大做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首钢和港口物流等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实训基地。二是建立 “技能大师工作室”。在科技与技能含量高、生产经营规模大、人才工作基础好、技师和高级技师数量多的企业,为曹妃甸 “首席技师”建立 “技能大师工作室”。三是加强优秀科技人才传帮带项目建设。可将各类优秀技能人才以行业类别编成小组,明确传帮带对象,在一定时间内,可通过交任务、压担子、个别指导、经验交流、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帮带对象的专业技术水平。四是改善生活环境,让优秀的技能人才在工业区安家乐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键是要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因此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把留人留心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要解决职工最关心的问题,满足职工最迫切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住房、公共交通、学校、幼儿园、医院、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场所,同时在现有集中生活区再建设若干个生活点,为离生活区较远的职工提供方便。成立户外运动、音乐、摄影等文化团体,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力丰富职工业余生活。
(四)强化组织实施
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做好技能人才工作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切实加强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制定积极的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努力为培养技能人才创造有利条件。要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建设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设立技能人才工作办公室,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和议事制度,负责技能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组织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推进技能人才建设工作。二是建立技能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测指标体系和报告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三是强化舆论宣传,更新观念。应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技能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树立一批高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风尚,激励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学习成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参考资料
1.李琴.深圳市技能人才短缺与供求结构失衡研究.道客巴巴.
2.董勇,朱晓璇.浙江省高技能人才现状分析.浙江统计,2009(6).
3.陈国銮.迈向市场经济中的中国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福建师范大学,2004.
责任编辑:陈秀丽
姚淑芹,中共唐山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高民杰,中共唐山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