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爱贤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历来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既是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也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地方急需的专业人才及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笔者在呼伦贝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大力支持下,对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鄂伦春旗、莫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牙克石市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与各旗市的人事局、人才中心、教育局分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呼伦贝尔学院毕业生就“地方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座谈,取得了第一手研究资料。
呼伦贝尔市地处边疆,相较于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多,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导致毕业生就业空间小,待遇低,留不住人才。根据近年毕业生就业实际状况和调研结果分析,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不愿回到家乡就业,每年当地学生毕业后返乡就业的人数不足 10%,外地毕业生也不愿到不发达地区就业,因此高校毕生就业数量很小,总体呈供大于求的趋势。
近年来,受经济转型影响,高校毕业生到外地就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加之购房等方面的压力,在一二线城市就业尤为困难,因此返乡就业的毕业生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从产业结构来看,二三产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主体,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就业的主要方向。
一方面,毕业生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另一方面,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招不到需要的人才,专业与需求矛盾突出。调查发现,目前呼伦贝尔市各旗市急需的专业人才分别为:额尔古纳市需要采矿、矿山地质、矿山测量、酒店旅游管理、财务、俄语翻译、电子仪表、热动汽轮机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教育系统缺少音体美、幼师等专业人才。根河市急需文秘、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等专业人才。鄂伦春旗急需金融、城建、环保、农业、兽医等特色专业人才;教师队伍中缺少音体美、物理、地理、生物等专业人才。莫旗急需幼师专业人才。阿荣旗急需酒店经营管理、农学、种子学、调酒、弱电硅酸盐、水泥工艺、机电一体化等方面专业人才。扎兰屯市急需生物科技和制药方面的人才;教育系统缺少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人才。牙克石市中文、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
为了更好地服务毕业生,各旗市积极拓展人事代理服务,为高校毕业生多元化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在积极宣传、落实有关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同时,主动提供相关政策咨询,大力做好人事代理服务。各地人才中心开通了电话咨询、网上答疑等服务,免费提供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简化办事程序,为毕业生推荐就业,进一步落实高校毕业生人事代理、档案托管、职称申报、考研证明,婚育证明、流动党员管理等代理政策,对毕业生的人事关系实行社会化管理,切实帮助他们解除自主创业和到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的后顾之忧,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1. 领导重视,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呼伦贝尔各旗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民生工程,建立了组织领导体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部门协调机制,每年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 “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分解下达给了各苏木和乡镇(办),并明确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由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负责具体实施,市教育、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共同参与此项工作,齐抓共管,共同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上有效保障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有效开展,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和贯彻落实力度。
一是注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主要通过实施基层服务项目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实现就业,包括“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和 “村官”计划四个基层服务项目。
二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为了进一步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各旗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鼓励企业在新增就业岗位优先聘用高校毕业生的优惠政策;对接收高校毕业生达到当年新增就业总人数 30%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优先安排贷款贴息资金等支持政策;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用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到企业现有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到 15%)以上的,按规定享受最高为 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这些政策措施解除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有效地促进和稳定了高校毕业生在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
三是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培训服务。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各旗市明确了相关部门在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对有关市场准入、税收、资金扶持方面的政策进行梳理,构筑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政策扶持体系。各旗市免费开展创业培训,落实创业培训补贴,通过创业培训和小额贷款支持毕业生成功创业。
四是进一步加大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力度。明确了各旗市人力资源市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并将各项服务工作延伸到街道、社区,对登记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至少进行一次跟踪服务,免费提供失业登记、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的活动,努力提高登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五是对困难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进一步完善了就业跟踪服务制度,加大对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对城镇特困职工家庭、残疾人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进行逐户逐人登记,实施重点帮助,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次性求职补贴等帮扶措施,提供不少于2次的就业推荐机会。政府开发的各类公益性岗位,优先用于解决特困生就业,并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2. 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开展情况
按照呼伦贝尔市的统一安排,各旗市都招募了数量不等的社区民生志愿者到基层从事社区民生志愿者工作,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有效提升了社区民生志愿者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3. 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开展情况
近年来,各旗市严格把握见习基地准入条件和审批程序,加强了与见习基地的联系,进一步完善了见习基地管理和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加大了对已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力度,为提高登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积极为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并且使部分优秀生通过实习培训实现留企工作。
4. 其他政策落实情况
一是通过大型招聘和宣传活动,推进对接就业。通过大型招聘活动和承办 “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民营企业招聘周”以及毕业生就业和服务企业座谈会等形式,营造强大声势,唤起各界关注,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是通过重点政策项目,引导基层就业。重视政策项目运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通过 “三支一扶”计划和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农村义务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服务的示范性项目。
三是发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作用,促进就业。积极发展会员单位,形成政府机关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优势,鼓励和组织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见面,推进合作,达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目的。
四是落实就业经费,引进储备人才。各旗市召开储备人才座谈会,引进储备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并为他们按标准发放了生活补助金。
(一)目前全市劳务关系中普遍存在着供求结构矛盾,主要表现:一是企业需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求职者中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二是企业对已经招聘的高校毕业生的评价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从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等硬能力看,新进毕业生的总体水平虽然较前些年有所提升,但在责任感、交往能力、处理挫折和抗压能力等方面,距离企业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毕业生普遍存在独立工作能力不强,对工作条件、待遇要求偏高,频繁 "跳槽"等现象,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很多困难。
(二)调研发现,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问题,同时也是各旗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新增的公务员数额很少,因编制所限,每年可报新增公务员的计划寥寥无几;事业单位可供公开招考岗位也不多,加之地方机构改革,一些旗市接收了林业、农垦、铁路合并过来的正式职工,超编严重,造成人员冗余的局面,个别在岗人员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岗位需要的一线优秀人才又因为编制限制招不进来,导致供给需求不相匹配。以教育系统为例,在2000年以前国家实行统包统配政策时,毕业生以师范生为主,工作多年,很多毕业生已成长为各中小学校师资的中坚力量。但由于近年来进人政策的调整,每年新进教师数量极少,新生力量因编制限制补充不进来,造成教育系统后继乏人。
(三)高校毕业生从事社区志愿者岗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因受基层财力、编制制约,吸纳毕业生就业的空间非常有限,毕业生在社区服务期满后的出路问题亟待解决。加之社区基层部门存在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较低等问题,降低了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基层就业的积极性。
(四)大学生择业观念急需转变。近年末,毕业生就业不断趋于理性,也降低了对职位、薪酬的要求,到基层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但对自主创业、到基层特别是农村牧区就业等接受程度还比较低。据了解,目前高校毕业生有 “三怕”心态,即自主创业有顾虑怕风险、到基层农村没面子怕吃苦、进中小企业不稳定怕没前途。部分毕业生受地域、工资待遇、发展机会、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影响,宁愿扎堆“死守都市”等待机会,也不愿降低期望到基层农村牧区就业。
(一)加强领导。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定期研究如何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动工作。
(二)扶持企业。市有关部门要深入基层,挑选部分企业作为毕业生实践基地,对接收登记失业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适当给予资金扶持。
(三)完善优惠政策。建议政府出台关于引进优秀人才来我市工作的优惠政策,对接收到非公有制企业的高校优秀高层次毕业生实行政策补贴。
(四)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一是市内事业单位新增工作人员(包括工勤人员、教辅人员)都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招聘毕业生,对具有两年基层工作经历的毕业生执行上级有关就业政策,提高录取比例,这样可提高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热情,促进到基层就业毕业生的流动。
二是建议政府出台更加人性化的政策,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适当提高“三支一扶、社区民生志愿者和特岗教师”岗位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合理安置社区民生岗位志愿者服务期满后就业去向,有效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社区基层工作。要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在社区管理、高技术服务等新兴社会工作岗位就业。
三是要加大人事、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依法加强对各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和缴纳社会保险金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四是在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方面,适度提高就业专项资金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五)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定向式”、“订单式”创业培训班,聘请专家、教授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培训,全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同时倡导高校加强与地方企业广泛联合,实施定向培养,使各类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实习阶段能够深入企业或基层,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扎实的实践锻炼和夯实,为毕业后择业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六)应取消高校学生在毕业前与学校签订的就业协议书,防止虚假就业。
(七)根据呼伦贝尔市当地的人才需求状况,地方高校应及时调整相关专业,加强传统师范类专业教学的同时,重点建设工民建、采煤或采矿、矿山测量工程技术、酒店旅游经营管理、金融、财会、俄语翻译、文秘、幼教、城建、环保、机电一体化等相关专业,创造条件增设农牧、生物制药等专业,使地方高校成为为地方提供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基地,更好地实现大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