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林肃秋
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几点建议
■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林肃秋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研工作多年,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时间到市所属县、区农村学校听课调研。近年来,农村学校在推进标准化建设上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础设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但是,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均衡教育发展要求,从教学设施、教育思想及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农村学校和市区学校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农村孩子拥有的藏书一般不多,平时在家也缺乏相应的阅读指导,语文知识学习、语文素养提高主要靠课堂时间,因此,教师能否充分利用人手一册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教材是编写组专家依据课程标准按照一定体例编写的,其中每一篇文章都经过层层筛选,称得上文质兼美的典范。因此,结合农村学校的校情学情,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地使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几年时间,我不间断地深入农村学校,与教师认真研究,反复磨课。经过沉淀反思,就怎样使用好教材,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归纳、提炼出三点建议,希望对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八次提到“诵读”,目地是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诵读主要包括朗读、朗诵、背诵。初中生正处于身体迅速发育时期,诵读有益于孩子发声器官的健康发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可感性,学生诵读语言材料时,大脑会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有利于培养语感,同时,诵读也是感知教材内容,理解课文的前题和基础。
那么,怎样把握阅读教学这一环节,让语文课堂的阅读合理而有效呢?
首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议论文是通过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过程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或认同一个观点,行文中更多是对读者理性的启发,但也有对读者进行感化、蕴涵文章主旨的语段,这些部分应该做较充分的阅读。对于修辞手法丰富、语言风格多样的文学作品,教师也要带领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其次,每次朗读或阅读前,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并且努力达到目标。朗读后,教师要有适当的评价和必要指导,告诉学生哪里读得好,怎样能读得更好。
龙凤乡一中的张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诵读欣赏·饮酒”时,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朗读环节:初读,感知诗歌内容;再读,结合陶渊明身世,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三读,把学生体会到的情感融到读里,并体会全诗哪些字、词、句表达了这种情感。接下来,以赏为主,赏读结合,并教给学生赏的方法:抓名句,抓炼字,抓诗眼。这堂课共设计了十次朗读环节,每次在读之前,教师都提出学生乐于接受,并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最后此课达到了“诵读欣赏”的目的。
把握好语文教学的阅读环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他们理解课文做好铺垫,也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阅读环节固然重要,但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大的收获,必须将有效阅读和深入研读结合起来。
古人推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借助课下注释,通过阅读能够了解文本浅层含义。但是,由于年龄、知识层次、认知能力的局限,文字背后更多的“义”仅靠阅读是呈现不出来的。
如果想让文章的“义”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且让学生准确地捕捉到文章表达的情感,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终读出作品韵味,从而真正走进作者内心世界。
对于《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背影》《苏州园林》这样的经典篇目,教龄长的教师不止一次地讲授过。实际上,对于这种耳熟于心的篇目,教师在备课、授课时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正确做法是:清空固有印象,要怀着初次讲授此课时的心情,认真细致地研读文本,用审视的目光看待教材,并反思以前的教学,从而弥补以前教学中的疏漏,使课堂教学愈加完善。
大同区大同镇中学的杨老师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她在第一次讲授《桃花源记》时,按照注释,把全文中的“外人”都解释成了“桃花源以外的人”。后来,她受一本语文教学杂志中的一篇文章的启发,再次反复研读课文,再次讲授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外人,是不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思考、交流、碰撞后认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但“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外人”若理解成含渔人在内的“桃花源以外的人”,那就意味着桃花源中人与桃花源外人衣着一样。那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就说不通了,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另一个世界的人”。可见,广泛阅读,深入研读课文常有想不到的收获。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体系及教材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认真钻研每一单元的每一篇文章,让教材发挥最大的作用。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文分值在省、市中考试卷中也最高。无论从语文素养提升还是从升学需要出发,都应重视写作训练。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说过:如果我是语文老师,我会抓两件事,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如果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指导和写作训练,教学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事实上,初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教学时间大部分用在阅读教学上。至于作文,通常是每完成一个单元的阅读教学内容,便将该单元阅读教学后面的作文训练布置给学生,阅读和写作分成两个时段。一册初中语文教材一般含六个单元,从写作训练的量看也远远不够。因此,建议将作文片段训练融入阅读教学中,在钻研教材、研读课文中找到阅读和写作的契合点,有意识地将阅读和练笔结合起来。这样做,既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又保证了学生完成的作文量。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社戏》一文,叙事有详有略,景物描写细致逼真。研读课文后,学生了解到了这篇文章景物描写的特点,如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勾勒出的水乡水彩画,看戏时戏台的朦朦胧胧、如梦如幻,回来时宛若琼楼玉宇的扑朔迷离以及用比喻手法描绘的行船情形。因此,教师要抓住景物描写这个点,从“选好观察角度、抓住景物特征、安排好描写顺序”等方面指导,让学生描写自己见到过的最美景物,字数可多可少。某乡一中的教师在完成上述环节后,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十分钟后,学生展示的内容可谓异彩纷呈。有名学生描绘了月下九寨沟的景色:凭窗远眺,月光仿佛将小溪两岸高高低低的岩石蒙上了一层蔚蓝,岩石中的小溪在月色笼罩下,泛出鳞鳞波纹,耀出一片闪烁的银光。随着溪水轻拂石岸,这银光溅出的音符便和着秋虫的呢喃,给静夜增添了无限的柔美……
课后交流时,教师们也都认为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多彩四季”,因阅读篇目都是写景文章,到时可带领学生再做写景训练。还有教学诸如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的“江山多娇”以及九年级(上)朱自清的《绿》等内容时,教师也可展开习作训练,从而形成景物描写训练的链条。
笔者曾经在杜郎口中学观摩过两堂课:一堂课教学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湖心亭看雪》,教师在预习内容中布置了雪景描写,课堂研读课文后完善、展示的任务;一堂课教学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济南的冬天》,学生赏析完课文后,教师出示了“请用优美的文笔将你家乡的美景描绘出来”的练笔任务。因在预习中学生自行解决了课文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学生都是在练笔与展示。这种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预习,课堂留给学生更多的练笔和展示时间,值得学习和借鉴。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使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认真细致地研读每一篇讲读课文,再进一步挖掘出教材所蕴含的文化韵味,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那么,几本不厚的教材就会变得厚重起来。同时,在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融入写作训练,能够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
编辑/李莉
E-m ail:lili799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