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灿辉
“空巢化”乡村小学出路何在?
曹灿辉
朱烘丙是全校“硕果仅存”的一名小学生。“除了缺学生啥都不缺!”山西五寨县城旁的前所中心小学校长李宝林一边从里面打开落锁的小学大铁门一边说,“其实我们学校的硬件是很好的,各种配套设施也比较齐全。”(新华每日电讯)
时下,乡村小学“空巢化”大有加速席卷全国之势。从山西、宁夏,到福建、重庆、湖南……一个年级多个班的多轨制变成了单轨制,一个班里只有一名或几名学生,甚至一所学校中只有一名学生,“空心校”正在大量涌现。宁夏某地级市学生人数在10人以下的学校有120多所,占全市乡村小学总数的15%以上。福建永泰全县有乡村学校78所,其中只有一名学生的“单人校”就有19所。
与乡村小学“空巢化”相伴的是:乡村小学投入不少,学校运行开支较大,乡村小学教师“无事”可做,而城区学校学生“人满为患”、教师资源紧缺。比如,新闻中的前所中心小学只有1名小学生,却有27名教师。山西忻州市五寨县梁家坪一贯制学校现在只有32名学生,却有39名教师,一年运行下来,仅供暖费等开支就要花费近10万元。新华社记者在宁夏调研发现,在一所乡村小学,政府财政投资65万元新建了4栋整齐的校舍,共24间教室,但一年后这所学校就只剩下4名学生,而后续加盖保温层等基础设施投入仍在进行。乡村小学“空巢化”反映出的是乡村小学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乡村小学“空巢化”出现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比如,计划生育带来的人口数量下降,务工、搬迁家庭携子女外出就学,“撤点并校”引发的一系列负面效应等,但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教育资源比如教师素质等整体不均衡。
席卷全国的乡村小学“空巢化”不可等闲视之,亟需从顶层设计出发“定向治理”。
一是要解决好“空巢化”乡村小学的撤、留问题,这是做好乡村教育基础性工作的最根本思路。笔者认为乡村小学要“应保尽保”。
二是要合理规划小规模乡村小学。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作的不断推进,乡村人口不断减少,未来乡村学龄儿童总量减少趋势不可逆转。小规模办学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方向,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协调相关部门对乡村生源情况进行科学预测,在不进行大规模学校撤并的情况下调整乡村学校布局,兼顾学生就近入学、学校适度规模办学。同时要在财政投入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采取措施,比如,加大全科教师和复式教学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是要大力提高乡村教师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教育人才向乡村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区“主动流动”,逐步填平乡村教育与城镇教育之间的“鸿沟”,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6月,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升乡村教师待遇。今后,“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好”的原则也应成为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不二原则。
四是要理顺教育观念。眼下,不少地方有“教育政绩”之说,只关注几所重点中小学,只关注出了多少“清华北大”学生,因而将最好的硬件、最好的教师通过行政之手集中到个别学校。这样做的代价是使得大多数普通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面临“空巢化”风险。政府部门只有将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观念扭转过来,加强对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工作的考核力度,才能实现大众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