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碧莲
紧扣目标,回归本质
——听高水平校长执教《窃读记》有感
彭碧莲
对一线语文教师而言,当务之急是解决语文课“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教”三个问题。高水平校长执教的《窃读记》一课,紧扣三维目标,抓住语文课程的本质任务进行训练,恰到好处地向听课教师诠释了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么教的问题。
《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文笔朴实清新“细致而不伤于纤巧”,长期被选入人教版、语文版、湘教版、长春版等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和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渲染氛围、描绘心境和表达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等,使人如临其境。这篇文章不仅记录了作者童年在书店里“窃读”的几许开心几许无奈,还用“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样直白的大实话,唤醒了一代又一代人对知识的渴求,对促进孩子们的学习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教学《窃读记》,高校长的三维目标是这样设定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圈画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学习文章细致入微的写法并练笔。
过程与方法:以参加抢答赛的游戏方式进入学习状态,通过朗读、圈画和讨论练笔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和“阅读滋养心灵”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主人公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和内心强大、坚持读书的品质。
本课的教学设计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答题游戏中进入学习状态,在质疑设问中落实小组合作。本课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在品读句段中学习文章写法,在续写训练中提升习作能力并随文渗透人文教育,巧妙地在励志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以下四个环节夯实了本课的基础、能力、人文训练:
(一)落实字词训练
高校长的字词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师:(出示生字词)把这几个词语读一读。
(生齐读生字)
师:注意“垂”有四横,中间的这一横最长,最下面一横最短。注意“腋”的写法,它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分?
(生用手指腋下)
师:好,大家都知道我们就往下走。“知趣”是什么意思?
生:知道进退,不惹人讨厌。
师:非常好。会分场合,知道这个场合不能乱说话,不能乱做事情,他就不会去乱做。“饥肠辘辘”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肚子很饿。
师:好,这个饥肠就是饥饿的肠子,辘辘就是车行走的声音。形容肚子饿得咕咕叫,非常饿了。注意“辘“字,车字旁下面不是一横是一提。“依依不舍”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
师:同学们拿草稿纸出来。把这五个词默写下来。写好了就举手。
(二)品读句段,教会方法
教者摈弃了常用的“讲课文”形式,直奔重点,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教会了品读方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撷取两个片段:
品读第三段——
(1)默读,要找到描写动作的词语。
(2)再读,找到心理描写,体会作者“找到书的快乐”。
(3)再读,进行联想。会读书的人,非常善于根据文字进行联想,他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幅的画面,有时甚至像放电影一样,看到作者的一言一行,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再读这段话,边读边想……
品读第四段第一句——
师:非常好!但是学习任务还没有完成。这一句话非常有特色,同学们自己来设问,同桌回答。现在开始讨论。(同桌讨论)
生1:为什么说我读书像一匹饿狼呢?——同桌答:因为她非常渴求读书。
师:能用成语来回答吗?
生1:如饥似渴。
生2:这句话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同桌答:比喻。
生3:这个句子中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同桌答:本体是作者读书,喻体是饿狼。
生4:作者是怀着什么心情打开书的?——同桌答:他是怀着非常想要得到这本书里的知识打开书的。
师:他看书时的神态是什么样的,能不能用成语来回答?
生:如痴如醉、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三)续写练笔,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出示原文中的“你到底买不买”那一段)我们来看原文里作者遇到的是哪种情况。(师范读)那么后面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这个小女孩她会说什么呢?大家都看着她的时候,她会想些什么、会怎么做呢?她是怎么离开书店的、她的心情怎么样?拿作文纸出来,把这些写下来。要写出她的动作、语言、心情。除此之外,有没有可能她碰到对她非常好的店员,让她感到温暖呢?你也可以选择写这样的内容。
(学生写,一个组选一人朗诵自己的习作)
生(吴婧愉):我支支吾吾地回答:“我……我只是看一下。”店员不耐烦地说:“不买就走,别总赖在这儿。”他伸出手把我向店门口推赶。我怀着十分沮丧的心情向店门口走去……
生(彭雅煦):我感到有些尴尬,额头上一直冒着汗,支支吾吾地说:“我……我没钱买书,我只是想得到更多的知识……”“没有钱,就别想看书!”老板说完便把我赶出了书店,我的心情十分低落:难道学习知识,多看书有错吗?
生(金童):“我……”当所有人目光看向这里,我感到无地自容,哭着跑出了书店,但我仍然不放弃读书,擦干眼泪,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往另一家书店走去。“我要读书,不管别人怎么看,我都要坚持读书。”我坚定地对自己说。
生(唐源):咦,那本书怎么不见了,难道卖完了?我反复找了几遍,都没找到。我颓丧地低下了头,正准备离开,这时,一只温暖的手搭在了我的肩上。我回头一看,书店老板微笑着递给我一本书:“小妹妹,快拿着吧,只剩最后一本了,我特意给你留着的。”我感激地接过书,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在课堂中随文练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写作训练方式,从孩子们现场完成情况来看,这样的片段训练指向性强,让孩子们有米可炊、有话可讲、有情可抒。
(四)在续写点评中渗透热爱读书、渴求知识、坚持读书的品质教育
续写结束后,教者对照原文,介绍和剖析了作者成为著名作家的原因,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让他们体验到了作者窃读的艰难;既注重了励志教育,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坐实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最后在全班同学“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朗读声中,本课戛然而止。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承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华东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认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可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
所以,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高校长的《窃读记》,紧扣三维目标,回归语文课程本质任务的学习,这样的课留给孩子们、留给听课教师们的思考和愉悦如余音绕梁,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