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继 才
(武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论张难先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与活动
张 继 才
(武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摘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张难先是政界中最早主张抗击日本侵略的人士之一。抗战时期,张难先积极投身于民族抗战之中,前期任职于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后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无论在朝为官或在野为民,他都为抗战贡献力量。在抗日战争中,他对国民党、共产党的态度和立场也发生了转变,这个变化是他后来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张难先;抗日战争;思想;活动
张难先是辛亥革命的元老,著名的民主人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任中央政府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对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囿于资料不多或其他原因,学术界对其研究十分薄弱,学术论文寥寥无几,更遑论学术著作了,对其在抗战中的活动,也只有严昌洪先生的《湖北“三怪”在武汉抗战前后》进行了深入的阐述[1]。本文主要论述张难先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与活动,并追溯其“九一八事变”以来的言行,揭示其爱国主义思想和活动。
一
在抗日战争中,张难先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张难先在抗战前就具有深厚的爱国思想基础,他是国民党政界最早主张抗日的人士之一,其爱国言行可以追溯到“九一八事变”爆发之时。
首先,张难先积极从事宣传鼓动工作。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张难先就挺身而出,力主抗日,反对退让。当时,张难先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闻讯“九一八事变”,“愤慨万分,即电蒋主席请其通令全国总动员。先从党员、公务员编练,以普及民众,准备出全国之力以抗日”[2]518-519。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寇进攻上海,此时张难先虽已卸任回籍,但他认为,“当此国家大故,岂能漠不关心?”[2]520因为此时国民政府移驻洛阳,所以张难先急奔洛阳,向蒋介石谏言。行至郑州时,得知蒋介石抵达,便面见之,要求下定抵抗日本之决心,蒋介石当即表示决心抵抗。为鼓动更多的国民党要人,张难先又抵达洛阳,拜谒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同样得到肯定性的答复,其实,蒋介石只不过对张难先虚与委蛇而已。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中,虽没有下达不抵抗的命令,但纵观其言行,蒋介石的指导思想是“攘外必先安内”,对日方针还是不抵抗。
其次,张难先积极考察陕、豫两省地理与形势,为国民政府未来的迁址而奔波。在与林森交谈时,当得知国民政府有迁移西安或开封的打算,但只是处于酝酿阶段,还没有最后确定方案时,张难先当即转赴两地,作实地考察。在考察途中,张难先还联络当地军政官员,发表抗日言论,宣传抗日主张。1932年2月21日,在陕西,张难先受到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等人的欢迎,在次日为他举行的各界欢迎会上,张难先发表讲话,对党、政、军、学诸方面痛言其利弊,及应全国总动员,起而抗日,以后当以此为惟一任务。经过一个月的考察,张难先认为,开封不具备作陪都的条件,理由是:第一,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易攻难守,“为避倭寇计,陇海路朝发夕至,亦犹上海之于南京,天津之于北平也”[2]521。第二,城市地势较低,黄河高悬于其上,战略劣势太明显,“黄河水高汴城几二丈,明流贼决堤之惨祸,令人不寒而栗”[2]521。据此他判断洛阳、西安无明显的地理劣势,尤其是西安,还有关隘可守。他的结论是:“论陪都当以西安为宜,洛阳次之,开封万不可居”[2]521。1932年3月1日~6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在洛阳召开,各中央委员到会,张难先利用这个机会宣传他的考察结论,效果很好:“各方多有与吾之主张相合者,卒定陪都于西安,此行洵不虚也”[2]521。
再次,张难先积极训练官员、学生,为应对日寇侵略作准备。如前所述,张难先曾建议蒋介石编练党员和公务员,虽然没有得到回应,但张难先却身体力行,率先在浙江省组织实施。一方面,他下令杭州城内各机关职员,除年老和疾病患者外,一律接受军事训练,委派省政府委员方策为大队长,保安处长竺鸣涛为副队长,负责具体实施,教官由保安处人员担任。训练大队每天清晨出操,八点钟收兵,收操后开始日常公务活动。另一方面,他下令在部分学校中施行军事训练。1931年10月,张难先亲自对浙江省地方自治专修学校和警官学校学生进行了阅兵,在阅兵中,张难先发表了讲话。他回顾了中日两国的历史,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他要求学生理性爱国,不要因简单的冲动而引起内部纷争,倡导举国谋求一致的行动。他特别提醒学生要克服过去国人表现出来的爱国行动一阵风的毛病,对这种毛病,他称之为“五分钟热度”。他语重心长地说:“谋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是要继续不断地照这种精神去做,千万不要事情一过心就冷了,要把五分钟热度的奇耻大辱,湔雪干净,不达雪耻目的不止。”[3]浙江公务员的军事训练自1931年9月25日就开始进行,此时距“九一八事变”仅过去一周时间,可见其决心之坚,力度之大,此举在全国也是首倡,具有先见之明。难能可贵的是,年届五十七岁的张难先同年轻人一样,每天早晨参加军事训练。“主席如此认真出操,身教重于言教,一时军训秩序井然,纪律严明,且无缺席”[4]。可惜,三个月后张难先卸职。
自“九一八事变”爆发起,张难先就主张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努力应对,积极准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未雨绸缪。
二
“七七事变”后,张难先积极投身于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之中。
1937年11月,湖北省政府改组,张难先被任命为委员,是九名省政府委员之一,兼财政厅厅长,石瑛、严重也被任命为委员,分别兼任建设厅厅长和民政厅厅长,这样,湖北“三怪”就携手共事于省府,此时的湖北省主席为何成浚。次年6月,省政府再次改组,湖北“三怪”仍然被任命为委员,此时的主席是陈诚。1939年6月,湖北省政府第三次改组,张难先与严重当选委员,张难先兼民政厅厅长,严重兼建设厅厅长,且代理主席,直到1940年8月二人被免职,这样,张难先任职于省政府近三年。1942年5月,张难先当选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这是抗战后期张难先的公职,他履职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可以说,在抗战中,张难先的政治活动明显分为两个时期,1937年11月至1940年8月为参政时期,1942年5月至抗战结束为议政时期,中间的一年多时间为赋闲时期。
抗战期间,张难先的抗战活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参与领导湖北省政府机关、学校、图书馆及民众西迁与疏散。1938年8月,武汉遭日寇轰炸,省政府机关受命西迁至宜昌,张难先为第一批西迁的组织者,也是其中唯一的省政府委员。在省政府领导下,省政府机关陆续迁至宜昌韩家坝,武汉的学校也疏散至各县,部分迁至宜昌等地,并顺利开学,图书资料也随之西迁。政府西迁后,张难先还每天巡视机关各处及各村庄,整饬纪律,防止官吏扰民。后来,宜昌受到日军轰炸,张难先等人又指挥机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继续西迁至恩施山中。
第二,参与领导湖北的建设与发展。一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恩施至利川、咸丰至来凤、恩施至宜昌的公路等。二是实行减租,减轻农民负担。为了做好宣传,他亲自编写《告民众书》,在民众中散发,为了使减租落到实处,他提拔数人,专门负责办理减租事宜,“惜为期不久,公即卸职,未能观成,深为遗憾”[2]521;三是巡视各县。1937年12月上任伊始,张难先就巡视鄂南的通城等六县、江汉平原的潜江等四县,直到旧历新年,次年二月接着巡视监利、宜昌等六县,此次巡视的重点是督饬官员和考察民生。考察结束后,张难先将考察结果上报省政府,建议给予相关官员奖励或处罚。1940年4月,张难先开始第二次巡视,对象是咸丰、来凤等鄂西七县,他调查了各地在战争中的受损情况,重点是民众生活状况,他还在民众中发表演讲,鼓励军民坚持抗战。四是厉行禁烟。在巡视鄂西各县时,张难先发现鄂西各地仍然有种植鸦片的现象,民间吸食者不少。在兼任民政厅长后,张难先下令印发禁烟宣传资料数十万份,由基层保甲组织发放,他令民政厅组织八个小队,亲率之奔赴城乡,广为宣传,还发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给予协助。“各界人士,亦闻风兴起,竞相发动,声势大振。民众皆知烟毒之危害,而相与禁绝”[5]。此外,张难先还采取了加强防空设施建设、平抑粮食价格等措施,为湖北抗战奠定了基础。
第三,以在野身份履行“议政”职责。在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下,国民党在政治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良,如承认各党派的地位,在军事委员会中吸收少数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加等。1938年,国民党设立国民参政会,虽然它不是真正的民意机关,但在一定程度上容纳其他党派以参政员的身份议政。张难先卸职后的1942年,他被湖北推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同年10月,国民参政会第三届第一次大会召开,在开幕式上,张难先被推举致词。从此时到抗战结束,张难先一直未在政府任职,但扮演着“议政”的角色。在这次大会上张难先递交了两个提案,提案中对政府多有表扬,并提醒政府在施政中不能顾头不顾尾,而留下隐患;要求政府应改善士兵、学生生活,调动其积极性。1945年7月,国民参政会第四届第一次大会上他递交了四个提案,在提案中对政府颇有微词,要求政府惩戒贪墨、广开言路、改善官风,督促官员奉公守法。
第四,在赋闲期间教育民众。1941年4月,张难先卸任省政府委员后,寄居宣恩县长潭河乡一个农民家中。6月,他在租住的房子里开办“耻庐成人识字班”,教文盲农民识字,分文不取。因农民时间无定时,学习时断时续,“先生不厌其烦,来一个教一个,白天来白天教,晚上来晚上教”[6],教材由张难先自己编订。在教学过程中,他重视启发觉悟,培养农民学生的爱国意识。据学生回忆:“讲‘中’字,他就联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愤怒地讲日寇侵犯中华。教育我们要做一个知大仁晓大义的人,爱我们民族,爱我们国家。仇恨日本侵略者,仇恨民族败类。”[6]显然,在抗日战争的环境下,张难先民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国民的爱国意识,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他将租住屋命名为“耻庐”就有深意:“耻者乃耻辱也!庐者茅屋也!我们这些国民党的上层人物,几度革命,不仅没有治理好中国,而反遭日本侵略,国威坠地,实为耻辱也!我虽年已古稀,不能报仇雪恨,匿居深山,故用‘耻庐’,不忘国难也!”[6]张难先的民众教育活动为期一年,直到他迁居重庆。
第五,研究湖北辛亥革命史。1943年6月,张难先着手收集史料,1945年11月出版《湖北革命知之录》。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研究工作可谓是艰难困苦,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他走访了大量的政府机构、图书馆、大学,采访了诸多当事人,并通过信函等形式向当事人、亲历者征集史料,仅收到的回信就达16册之多。在颠沛流离中,他的长子在战乱中不幸病故,自己已是古稀之年,其艰辛可想而知。他的有关辛亥革命的著述很丰富,著作有《湖北丙午党狱汇纪》、《湖北革命知之录》,文章有《武昌首义与张之洞督鄂去鄂及其死》,诗作有《甲辰双十节前夜感赋》等。他的著述学术水平很高,尤其是《湖北革命知之录》,该著作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比较大,内容丰富、系统,是“继《武昌革命真史》之后而称得上有份量的首义史学著作”,而《武昌革命真史》“是解放以前关于武昌起义乃至辛亥革命这一专史中份量最重的著作”[7]。张难先研究湖北辛亥革命的目的,一是为了存史,二是为了以此精神激励人民抗战。他说:“武昌首义,实维国魂,不有表示,直衣绣夜行耳,将何以扬国威而销隐患哉?所以首义纪念,乃整个国家之雄风,并非湖北一省之虚誉也。惟明达察焉。”[2]463
显然,在抗战中,张难先无论在朝在野,他都以民族大义为重,为抗战而呼号、奔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
抗战前后,张难先对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态度、立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自20世纪20年代至抗战前,张难先一直在政界任职,先后任湖北省财政厅长、考试院铨叙部长、湖北省民政厅长、浙江省主席兼民政厅长、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党政委员会常委兼监察处主任,拥护、支持国民党的立场是鲜明的。那么,他对共产党的态度、立场如何呢?对于此问题,有两种观点。
与张难先有过接触的郑桓武认为,张难先反对共产党的态度很鲜明。郑桓武指出,卸任浙江省主席后不久,张难先回到武汉,“目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火焰,高飙于以武汉为中心的大江南北。特别是他的故乡沔阳县,更是湘鄂西苏区的中心。……”他表示“大家要投袂而起,誓与共党不共戴天”。随即屈就沔阳县秘书,组织反共武装——“铲共义勇队”,张难先此举还为汉川、汉阳等县效法。郑桓武认为,“张难先这一举措,确对于惶惶不可终日的湖北暨武汉的国民党统治,发挥过强心剂的作用”,张难先这一段经历是其“毕生之玷”[8]。
张仓祥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郑桓武所言缺乏依据,有的失实失真。他还列举了不少关于张难先释放或营救共产党人的史实,如1932年释放段德昌的妻子和儿子,1933年保释陈潭秋妻子徐全直等,证明张难先并非与共产党不共戴天[9]。
笔者认为,无论郑桓武的文章是否有失实失真之处,但张难先在政治态度和立场上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是毋庸置疑的,大革命后期,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政变,叛变革命,中间势力基本上是反对共产党、拥护国民党的,张难先有这样的思想并不足为怪,同为“湖北三怪”之一的石瑛也曾对共产党“是不了解,不满意的,甚至说过‘共产党杀人放火’”[10]。
在学术界已整理出的史料中,还没有可以直接反映张难先立场的文字。笔者发现了两则史料,可以作为直接证据。一则是1928年张难先为《武汉市社会局局务汇刊》的题词,题词全文是:“美国学者威廉有言:‘社会之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有冲突’。总理民生主义曾用此语以辟马克思学说之谬误。”[11]一则是张难先检阅浙江省地方自治专修学校、浙江警官学校时的讲话。在讲话中,张难先动员公务员、学生开展军事训练:“如果这样,党员、公务员、人民都能够做到这个地步,治安便没有问题了。……若是各地都训练起来,那么土匪、共产党也可以肃清了。”[3]张难先之意是,如果民众经过训练,可以对付共产党,维护治安,而军队则可以腾出手来,专门用于抵御外敌。
抗日战争时期,张难先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国民党当局,张难先在抗战前期与后期态度迥异,这可以从张难先在国民参政会的发言或提案中看出端倪。1942年10月,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第一次大会上,张难先致词时对国民党给予很高的评价:“在五年抗战,戎马仓皇之际,陪都在去年前年迭遭狂炸,而整个陪都没有一点萧条的景象,反而到处显露出蓬蓬勃勃的生气,这当然是政府诸公埋头苦干的结果。……而纵观军事财政内政外交种种方面,都有蓬蓬勃勃的了不起的成就。”[12]会上他所提交的两个提案《拟请政府力求改善士兵、学生之生活及训育,以利抗战案》、《战后之困难当较战前为多,拟请政府对于各部门工作在可能范围内照顾前后,俾易衔接,以减轻战后困难而利建国案》,在言辞上比较缓和,似在提出建议。但在1945年7月7日的国民参政会第四届第一次大会上,张难先提出四个提案,所提问题较尖锐,措辞较严厉。在《请政府对于本会此次建议能受尽言,以符善人为邦之旨而致富强案》中,他指责政府:“在政府与本会之立场、之责任、之关系皆不能如前此七八年只戴一面,彼此敷衍。此坐失此黄金年代也。”[2]621在《请政府注重力行以安内和外》中,他指出,“年来国人对于政府常多微词,固有不知政府困难,信口雌黄者,然丧心害理,确有事实可指,为国人痛心者实非少数。数年以来,政府恨国人不谅苦衷,国人怨政府不恤民瘼。尤其外人采风问俗,以讹传讹,几至国格降低。此数者如藤如葛,纠缠不清。虽关系甚多,然政府不能力行决议,实一最大原因也。”[2]622这样的批评是相当严厉的,即政府不听劝谏,一意孤行,漠视百姓疾苦,甚至伤天害理,政府与民众离心离德,其咎在政府。在《便宜行事,乃特殊时期不得已之措置。现胜利在即,宪政将行,请政府力矫此弊,以奠法治基础案》和《请政府重视监察、司法两权,饬各级机关无循情面,无畏威武,尽忠职守,以肃清贪暴而存国格案》中,张难先对国民党政府贪赃枉法也有指责且言辞尖锐:“比年以来,各级政府之风气,以言莫予违为乐,以弁髦法令为雄。”[2]623“惟抗战期间政府多使贪使诈之权谋,刑曹有议功议贵之困难。”[2]6271944年10月,张难先为纪念双十节写下诗句:“辛亥以前理想奢,政权到手乐无涯,卅年好梦今才醒,往后莫将革命夸”[2]621-627。诗词是心灵之歌,它反映了此时张难先心中对国民党当局深深的失望。
对待共产党,张难先的态度也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在抗战期间,尤其是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之时,张难先拒绝对共产党进行指责,而是积极主张联合,一致对外。1940年,薛岳曾发秘电给湖北省政府,告知监利县长郑桓武系中共党员,要求严加处理,张难先为其开罪,使之得到保护,诸如此类的事还有不少。张难先态度与立场的变化,一方面是基于对国民党的失望和对共产党的赞赏,另一方面与董必武的指导与启发大有关系。1937年12月,中共在武汉建立长江局,领导南方国统区的工作,董必武是其中七名领导成员之一。董、张两人都是辛亥志士,辛亥革命时期都在武汉从事革命,以前的经历和思想轨迹很相近。董必武在汉期间,张难先与他有过接触,曾积极支持两党合办的汤池训练班。在国民参政会期间,张难先与董必武有过更多的接触,在其影响下,张难先“悔悟他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有悖真理,也违拂潮流”[8]。当时的见证人认为,“张难先尔后在政治上的大转变,是与董老在重庆对他的启发、争取分不开的”[8]。这里所说的大转变,是指张难先彻底与国民党分道扬镳,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这个大转变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范围,必须指出的是,张难先在抗战时期的思想变化正是他彻底转变的重要前提。
总而言之,抗战全面爆发前,张难先是政界中最早主张抗击日本侵略的人士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张难先虽然年事已高,但毅然投身于民族抗战之中,无论在朝或在野,他都尽心尽力,表现出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抗战中,他对国民党、共产党的态度和立场也在发生变化,为他后来思想的彻底转变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昌洪.湖北“三怪”在武汉抗战前后[M]//章开沅,严昌洪.近代史学刊(第6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严昌洪,张铭玉,傅蟾珍.张难先文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张难先.张主席训话[J].自治月刊,1931(2):3.
[4]林泽.张难先主浙略述[J].湖北文史资料,1988(3):132-133.
[5]李飞鹏.湖北“三怪”之一的张公难先[J].湖北文史资料,1988(3):102-128.
[6]涂国元.张难先在宣恩[J].宣恩文史资料,1986(1):58-62.
[7]罗福惠.湖北近三百年学术文化[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379-383.
[8]郑桓武.“湖北三怪”之一的张难先先生[J].武汉文史资料,1982(9):75-79.
[9]张仓祥.对《湖北三怪之一的张难先先生》一文的质疑[J].武汉文史资料,1983(4):201-208.
[10]杨显东.忆石瑛先生思想的转变和对革命的贡献[J].湖北文史资料,1988(3):167-178.
[11]张难先.委员张难先题词[J].武汉市社会局局务汇刊,1929(1):上.
[12]孟广涵.国民参政会纪实(下)[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1104.
[责任编辑勇慧]
中图分类号:K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99(2016)01-0098-05
作者简介:张继才,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2014ZD015).
收稿日期:201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