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琦
(合肥学院 外国语言系,合肥 230601)
日本高知省土佐“祭”的文化内涵及宗教形态初探
苏琦
(合肥学院 外国语言系,合肥230601)
节日“祭”是研究日本民俗及日本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直观的窗口,民间信仰更是透析一个国家民族传统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安徽省友好省份的日本高知省,以其丰富的节日文化而在日本全国范围内闻名。对高知省土佐“祭”中民间信仰文化内涵的分析,可以深层把握土佐文化的本土生性化精髓,加深两省县民间交流的文化认知。
土佐“祭”;民间信仰;文化内涵;宗教形态
“祭”是理解日本文化的关键词语之一,因为我们不仅可以从祭祀仪式和活动中了解到日本人原始信仰的起源和发展,而且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节日庆祝活动中了解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1]高知县的土佐“祭”举国闻名,在日本的诸多节日庆典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的举办活动都是盛况空前,声势浩大,吸引着几乎全日本的游客前来参加。日本土佐“祭”中典型性地内含着日本人的民间信仰,而民间信仰更是作为土佐“祭”的意识底流和架构因子圆融其中,并在庆典活动的具体内容中无处不在地渗透出了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民间信仰作为民俗学和宗教学的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在日本历来作为精神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纽带被学术界广泛重视。[2]土佐“祭”中的民间信仰也正是基于宗教形态架构而得以充分体现。
1.1稻谷崇拜及原始崇拜
在每年四月第一个星期天的前后三天,是高知市长滨的“泥土节”,也就是即若宫八幡宫的神田插秧节。节日庆典中,插秧后,少女们卷起袖子,撩起底襟,系上红色袖带,将田里的泥土装进桶里,沿街跳起愉快的舞蹈。通过这样的仪式来祈祷丰收保佑无病息灾,遇到男子汉们也不分你我,随便将泥土抹在他们的脸上。公历奇数年的5月3日,是室户市吉良川町“御田节”,在这一天,从早晨到中午,土佐人带着一字斗笠的8个人一边喊着号子一边沿町内的主要神社跳舞巡游。午后到傍晚,以御田八幡宫前殿为舞台,演出从犁地到收获的田乐,这个节日庆典活动被认定为国家重要的无形民俗文化遗产。[3]通过这两个节日庆典,我们可以看到:土佐的地域特点和耕狩相息的生存方式延续了日本人自古以来的信仰意象,在土佐“祭”的民间信仰中隐含了本质性的稻谷及原始崇拜,并随着时代的迁移和社会的发展,自觉融入了祈福的因子。[4]对原始耕作和赖以生存的土地,人们怀有深厚的情感和自心而外的敬畏,而这些文化心理在庆典活动的过程中都得以具象化,并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5]
1.2火灵信仰、太阳崇拜及祖先崇拜
在每年的农历7月16日,四万十市间崎的“大”字送火庆典便在四万十川右岸河口附近的间崎十代地山举行。夜晚“大”字火照亮夜空,唤起人们对遥远往昔的回忆,此活动已经在土佐持续了500余年。而农历8月14日、15日高冈郡中土佐町久礼的“久礼御神谷节”中,人们从黎明开始在久礼八幡宫向御神谷神祈求丰收,当夜,会有30多人同举一个约1吨的大火把领头,其他人群则挥动着小火把在街头游行。在这其中,人们把火灵信仰和太阳崇拜的文化意识融入节日活动,在信仰流变上将火灵信仰自然过渡到对天体自然、对神圣太阳乃至太阳神的崇拜。[6]日本神话中对太阳神的无限崇拜,经历历史时间的洗礼,已经沉淀为日本民族意识底流的民族文化意象,和日本的国名、国歌、国旗一样,这种自古以来的太阳崇拜也渗透在了日本土佐“祭”的每个环节,凸显着日本民间信仰的主流底色。[7]
每年的8月24日、25日,在高知市的一宫志那弥都会举行“支那弥节”,就是在土佐总氏神所在的土佐神社祈求丰收的祭典,一般称此神为支那弥神。24日时宵宫热闹非凡。而古老的土佐神社更是创建于上古的雄略天皇时代,现在的神殿由长宗我部元亲在元龟元年建造,之后山内氏又对其进行了整修。与此样式相近的节日庆典是著名的四万十市中村市街地“一条大祭”,在每年的11月22日至24日举行。“一条大祭”是高知县土佐“祭”中除“夜来节”之外最大的节日庆典。500年前为躲避应仁之乱,一条家从京都迁至中村。文久二年遗臣们为缅怀一条家遗德而开始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之后每年秋天都会大祭三天。这期间一直保留着无论到中村街上的哪一家都可以放开吃喝的习俗。
“支那弥节”和“一条大祭”两个重要的节日凸显了祖先崇拜在日本人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地位。[8]在高知县,人们更是在人神及行业神崇拜的显象中,兼容了将人神化的祖先崇拜,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其自身完整的由远祖崇拜到近祖崇拜的悄然过渡,使它的民间信仰呈现出了自觉性和主动性特征。
土佐“祭”中的民间信仰是个混合体系构架,在这之中的日本人的民间信仰呈现出了必然的多元化特性。它一方面呈现了日本民族原始信仰传承的代表性,另一方面由于其偏远的地理及小区域内族群延传等特点,又呈现出了其民间信仰自身的独特性。[9]土佐”祭“中的民间信仰的对象多神格化,在其民间信仰客体兼容性与模糊性的总体动态信仰呈现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土佐“祭”中民间信仰地域范围内的多元化。
土佐“祭”民间信仰也在功能主义视角下呈现出其显著的世俗性和功利性,这是与高知人的直率性格等地域民众范类性个性表征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10]土佐“祭”中民间信仰在现实层次的功能上,融进了高知省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诸多生活领域,体现了其信仰功能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土佐“祭”中的民间信仰,紧密契合了高知人对土佐省的本土认知,发挥了其地域性族群认同的特点,固定了高知省民间内部的伦理道德规范,形成了以“夜来节”活动为代表性表征的高知人热情直率、温润柔和的土佐民风,并催生出了呼拉呼旗、土佐和纸等独具高知工艺特色的代表性民间艺术。[11]土佐“祭”中的民间信仰扎根于高知人的日常现实生活,影响着高知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样态,在本质上决定着高知人延传先人的固化观念,在随着时代的变流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挥着它不可估量的现实作用。
3.1民间信仰的宗教性缘起
土佐“祭”的民间信仰一系列的文化内涵与表征归根结底都与土佐人自古以来的宗教意识形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民间信仰的创始人姊崎正治(1873—1949年)指出:民间信仰实际上是非正统的宗教被在正统的宗教领域内研究所得出的地带。民间信仰的构成材料实际上也是原始宗教的留痕。后期学者对民间信仰的具体定义又被指定为:一种具有自然宗教的特性,不具有特定的教祖,非启示的,教义上尚未体系化,教团也未得到彻底的组织化,古代非成立宗教的咒术宗教的残存和继承的信仰现象群体。而且它与成立宗教在各种层面相互交合。民间信仰作为日本人的意识形态之一,与平民宗教、民俗宗教乃至正统宗教思想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和相互影响。[12]可以说,土佐“祭”的民间信仰的系列表征都来源于土佐人的宗教意识,其表现形式也都为宗教性有组织、有教团性质的程序活动,并在多年的沿袭继承的过程中,甚至成为了宗教信仰而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土佐人的思想意识中。
3.2“伊弉諾流”中的宗教因子
日本神话记载,日本人所信仰的太阳神“天照大神”是“伊弉諾”(いざなぎ)和“伊弉冉”(いざなみ)所生的女神。在与太阳崇拜深度结合的基础上,土佐的祭祀中,在信仰媒介和表现方式方面,诞生了独特的 “伊弉諾流”。“伊弉諾流”在涵盖了阴阳道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历史性关联土御门家和賀茂氏家族,发展成为独属于土佐的民间信仰,并在祭祀祝词、祭礼样式等体系化节日庆典定式上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迄今为止,在高知县的民间信仰中,“伊弉諾流”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民间信仰内容分支,在节日庆典中依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内因统合作用。
“伊弉諾流”作为土佐人民间信仰的“基层”结构,是土佐人信仰体系中最深层、最隐蔽、最稳固的部分。渗透在土佐人生活的各个角落。阴阳道也为后期土佐宗教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要素和意识平台。而阴阳道正是后期宗教得以形成固定形态的要素依据。[13]可以说土佐地域的宗教教派,教团,教义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受到“伊弉諾流”的阴阳道和土佐“祭”中的民间信仰的深远影响。也正是因为“伊弉諾流”具有宗教因子,才得以使土佐“祭”的各项传统节日活动留存至今,并仍然保有旺盛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日本高知省土佐“祭”中的样态表征反映了日本民间信仰独特的特点及内涵,是日本民族源自古代稻谷崇拜和原始崇拜的具体体现和历史延续,而日本民族特殊的火灵信仰及太阳崇拜也同样体现在了土佐“祭”的各内涵层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民间信仰的混合体系架构和多元化的特性。而作为土佐地区的独特信仰构造,土佐“祭”的文化内涵中体现了由土佐人直率性格等地域民众个性表征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明显具有世俗性和功利性的地域特征。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是其中的“伊弉諾流”宗教因子。土佐地域的宗教教派、教团、教义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受到“伊弉諾流”的阴阳道和土佐“祭”中的民间信仰的深远影响,而这样的“伊弉諾流”的阴阳道与土佐“祭”中的民间信仰到底存在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又是怎样对日本高知省地域的民间信仰产生影响乃至其具体的变流过程,这在今后对高知省土佐“祭”的节日文化及其表征内涵的研究中仍将是个重要的课题。
[1]姊崎正治.中奥的民间信仰研究[J].哲学杂志,1987(12):8-12.
[2]崛一郎.民间信仰[M].东京:岩波书店,1951.
[3]福岛義之.土佐の祭りと文化[J].民俗誌,2004(12):34-36.
[4]山本大.高知的研究[M].大阪:清文堂,2009:121-126.
[5]小松和彦.現代の世相?祭りとイベント[M].东京:小学館.1997:56-62.
[6]王健宜.从“祭”看日本人的原始信仰[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1):28-30.
[7]岩崎敏夫.日本祭祀硏究集成[M].东京:名著出版,1976:155.
[8]高田健一郎.大和の祭り[J].歴史と民俗,1991(4):36.
[9]金泽.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J].西北民族研究,2002(2):147-149.
[10]高田健一郎.大和の祭り[J].歴史と民俗,1991(4):122.
[11]清水孝之.土佐日记的风土[M].高知:高知市民图书馆,2009:131-132.
[12]陶思炎,铃木岩弓.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J].世界宗教研究,1999(1):103-107.
[13]陈勤建.20世纪中日民俗学学术倾向及前瞻[J].民俗研究,2001(1):5-7.
[责任编辑:杨立平]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Folk Beliefs of “Sacrifice” Festival in Tosa,Kochi
SU Q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efei 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The “Sacrifice” festival is a crucial and direct showpiece of studying Japanese folk customs and social culture,among which the folk belief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presenting traditions and spiritual culture of a nation.Kochi,the friendly province of Anhui province,is famous for its rich festival culture nationwidely in Japan.Exploring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of folk beliefs of “Sacrifice” festival in Tosa,Kochi,will help to grasp the culture essence of Tosa culture,and deepen the culture understanding of folk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provinces as well.
“Sacrifice” festival in Tosa; folk belief; cultural connotation; religious form
2016-05-03
2016-06-22
苏琦(1982—),女,辽宁抚顺人,合肥学院外国语言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宗教。
D693.739(313)
A
2096-2371(2016)03-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