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刚
新常态下滨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宋刚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滨州紧紧抓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这一关键,主动适应新常态,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方向,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结构上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比重,在发展方式上积极提质增效,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的“灵魂”。滨州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方向,坚定不移“抓产业促发展”,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
1.我国正在进入需求结构升级新阶段。随着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长和中等收入人群倍增,我国内需结构正从低收入、低支出、低品质需求向相对的高收入、高支出、高品质需求转型。但目前国内供给结构调整还没有跟上,从而导致有条件的消费者到境外购买高品质商品和服务。
2.我国出现新一轮消费升级浪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3次消费升级浪潮。第一次是1979-1999年,消费升级的重点是老百姓要吃饱穿暖,带动了轻纺工业的快速增长;第二次是2000-2011年,消费升级的重点是解决老百姓买车、买房、买手机的需求,拉动了重化工业和房地产相关行业发展;第三次是2012年以来,老百姓的消费开始转向中高档商品、现代服务和知识产品需求。
3.我国新一轮投资结构调整。为适应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投资重点正从重化工业、一般性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转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创新和应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跨区域先进交通、通信、电力、网络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棚户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绿色低碳发展等新投资领域。
(二)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正当其时
1.从产业结构看,我国传统产业比例过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科技创新空间很大。尤其是服务业,仍有很大的需求和发展空间。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2.从发展动力看,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必须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着力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供给创新激活消费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新常态下,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结构上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比重,在发展方式上积极提质增效,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的“灵魂”。
经济新常态下,滨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抓产业促发展”,精耕细作调结构,构建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2015年,滨州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295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56.9%,年均增长9.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0∶54.6∶35.4调整为9.3∶48.8∶41.9。
(一)农业生产形势稳定
粮食连年增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由240家增长到372家,“三品”认证由275个增长到347个。持续实施林水会战,完成水利工程1300项、合格造林103万亩。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滨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建设,“渤海粮仓”示范区面积发展到25万亩。
(二)工业发展提质增效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4269亿元增长到7999亿元,年均增长13.4%。完成工业技改投入2699亿元,年均增长22.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835亿元增长到1883亿元,年均增长17.7%。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1家、山东名牌产品13个、中国驰名商标10件。魏桥集团销售收入达到3385亿元,居世界500强第234位。愉悦家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积极化解过剩产能,钢铁、电解铝产能列入工信部符合行业规范条件名单。
(三)服务业稳步发展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由549亿元增长到988亿元,年均增长9.2%。电子商务年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中国淘宝村达到16个。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新常态意义上速度、结构、效益的平衡点。新常态下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滨州需要重点处理好四对关系。
(一)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
一方面,稳增长与调结构存在矛盾。为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加大政策刺激力度,扩大投资,但是过大过快的投资,加剧了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因此,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既不能搞强刺激,短时间内投资和需求动力不足,又不能导致经济增速有所下降或上升比较缓慢。另一方面,稳增长与调结构存在有机统一。稳增长是要保持整体经济规模的稳定增长,调结构是整体经济体系中的部分优化和效率提高。因此,稳增长与调结构二者之间,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有效调控达到一致的,即通过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为整体经济中高速增长提供新动力,促使整体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
任何长期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都不可能脱离短期而孤立存在。新常态突出经济运行的趋势性特征,强调长期性。这就意味着,新常态作为一种长期趋势,在此背景或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虽然更多地指向战略性调整内容,但也不能因此否定适应性调整的合理性。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需正确处理好短期与长期这对关系,如果不能协调好的话,要么会出现以长期利益压倒甚至牺牲短期利益的机械主义错误,也可能会发生重短期适应调整而无视战略调整的机会主义现象。因此,在新常态下,产业的转型升级要促使适应性调整内容与战略性调整方向有机兼容与协调共生,是有效适应和成功应对新常态的科学方法。
(三)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作为约束条件,新常态以不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为底限,这对各级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作为相对独立的、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往往根据市场的供求信号来配置生产资源。因此,政府与企业乃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成为新常态条件下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妥善解决的一对关键问题。
对于政府而言,适应并有效应对新常态,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并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和法制化程序给予严格界定。由此出发,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政府的作为,但决不能以践踏市场规律为代价,反之,也不能完全由市场自行调节,必要时需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的那样: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新常态下确保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处理好连续性与突变型的关系
进入新常态,增长相对低速,产业发展中的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是一对具有动态联系的变量,存量调整是确保增量调整的前提,增量调整则指明了存量调整的基本方向。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消化产能的存量调整、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以此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因此,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既要避免存量产业的“一刀切”和增量产业的“求急”问题,又要在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过程中关注和培育替代产业,最大程度地确保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动态性、连续性。
(一)农业的转型升级,要从注重生产向生产、经营并重转变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开展高产创建、“渤海粮仓”、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抓好70万亩粮食生产“十统一”社会化服务。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升和基本农田保护,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好引黄工程、平原水库和雨洪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加快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建设,抓好引黄灌渠清淤管护,推进水利灌排渠系向边远地块延伸,确保黄河来水引得出、存得住、用得好。推广阳信县小型农田节水灌溉模式,利用市场化手段兴办水利事业。围绕机种机收、秸秆还田、饲料青贮,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做好良种繁育推广。优化农业结构,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关键,利用生物、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做强蔬菜、林果、畜牧、渔业等优势产业。深化对接京津冀、省会城市群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工程,加快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高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优质牧草,大力发展畜牧业。推进冬枣、鸭梨等优势林果品牌打造、质量提升。建设“海上粮仓”,打造沿海水产高效健康养殖产业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保障群众食品安全。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升级改造、链条延伸,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放大省级以上农业园区示范作用,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抓好秸秆禁烧,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二)工业的转型升级,要由整体转型向各子行业升级发展
工业是滨州经济的主要支撑,能否实现稳中求进,工业经济责任重大。要抓好稳增长,稳增长的重点是现有骨干企业,要全方位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抓好稳增长政策落实,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为实体经济让利。在控制新增能耗、逐步缩减排放的前提下,依托魏桥、京博、西王、滨化、北汽集团等骨干龙头企业,逐步打造5000亿级高端铝产业集群、2000亿级新型化工产业集群、1500亿级粮食加工产业集群、1300亿级纺织产业集群、全球高端汽车轮毂制造中心和汽车轻量化材料基地,通过重点企业带动,确保全市经济稳定增长。
要抓好工业经济质量提升,一是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妨碍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进一步深化制度变革。政府各部门要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战略,支持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和国际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要围绕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搞好个性开发、差异化服务,把产品做精做强,努力打造百年企业,推动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由价格竞争向技术服务品牌竞争提升,由高碳式向低碳式转型。认真落实“去产能”要求,对产能过剩行业一律不再新增,对落后产能坚决淘汰。
二是加快创新转型,实现整体素质提升。引导骨干企业带头融入“中国制造2025”,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对接合作,搞好技术、设备、人才、管理、市场的联合、引进,“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下市场“重新洗牌”和原材料价格低廉的时机,抓好国家和省重点项目、重点基金争取,千方百计加大投资,进一步优化结构,搞好技术改造、装备更新,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档次,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
(三)服务业的转型升级,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规模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发展、公共服务业向均等化发展
拓展新领域,催生新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抓好物流园区布局建设,依托港口、铁路物流潜力,积极对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大型企业货运需求,抓好沿线布点,重点谋划建设好现代物流园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引导电商业户集聚发展,培育支持一批电商龙头企业、示范园区。鼓励各类经营主体申办进出口经营权,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强化重点项目带动,加快万达广场、颐高国际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争取新引进落地一批大项目。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完善提升基础设施,促进历史文化、黄河风情、乡村民俗、生态自然与旅游深度融合,策划打造精品线路。精心办好第二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四)深入推进“抓创新促发展”,要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展现创新活力
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创新处于核心地位。面对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各领域各环节,培育发展新动力。毫不动摇地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加大北部沿海开发建设力度,完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网络。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网络经济。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战略支点,推动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的广泛应用,激发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水平。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瞄准“千人计划”、“泰山学者”、国外高端人才和管理团队,加大引进力度。改革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政府效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参考资料
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J].瞭望,2014(2).
2.魏杰,杨林.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及相关改革[J].经济纵横,2015(6).
3.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J].中国网,2015-3-20.
4.滨州统计年鉴.2015.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出版社,2013(11).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刘桂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