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鬼神调和论

2016-03-15 09:59
关键词:中庸孔子

陈 曦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孔子的鬼神调和论

陈曦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对孔子著作中有关于鬼神的文字进行探究,解析孔子语言下的深刻含义,剖析他所提倡的“敬鬼神而远之”的鬼神调和论。阐释这种本质上代表中庸的鬼神观产生发展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它所造成的深刻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孔子;鬼神观;调和论;中庸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60608.0911.008.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06-08 09:11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初民思想经过一番统一,对一切不可解释的现象和状况已经形成了初具体系的迷信传说。中国古代原始的鬼神妖物迷信材料和卜筮迷信载在《易经》中,历史传说载在《尚书》中,妖物怪谈载在《山海经》中。之后继续发展,许多迷信习惯传说成为经典。

鲁迅说过,“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1]13。此言当缘于《论语》中的“子不语:‘怪、力、乱、神’”[2]97。但实际上,孔子的鬼神观却不像鲁迅所说的“不肯随俗谈鬼神”,因为《论语》中依然存在“敬鬼神而远之”[2]81之类的句子。

孔子在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鬼神观是复杂的,还可以说是有些矛盾的。其实孔子的鬼神观带有他深刻的哲理思辨,而这种思辨正好成就了他的鬼神调和论。

一、孔子矛盾交织的鬼神观

鬼神这种东西究竟存不存在?人们究竟应不应该相信它存在?孔子的鬼神思想其实略显矛盾和复杂。

《论语》中有“子不语:‘怪、力、乱、神’”[2]97。孔子强调君子是不谈论这些的,鬼神之事难明,多讨论也是毫无意义。所以,在《论语》中谈论鬼神之事的篇章少之又少,但却并不代表不谈。孔子又有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2]37。可见,孔子并非完全否定鬼神之说,甚至还带有一部分强烈的崇尚与肯定。

墨子批评儒家“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3]102,这是墨子对于儒家鬼神观的一种批判。而“执无鬼而学祭礼”这种论述,在《论语》中也有一些体现。

孔子赞扬禹“菲饮食而至孝乎鬼神”[2]121,说禹注重合适的祭礼值得称道。但孔子本身却不相信鬼神祭祀真正能够保佑人。否则,《论语》中也就不会有这样的篇目:“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2]105孔子本身认为向鬼神祷告并没有什么作用,对于他的病情现更没有任何帮助。从孔子整理和编纂的《春秋》来看,他在记载240年的史事中,记日蚀、地震、山川、大水、大旱、大雨和冰雹等灾异122次,只字不提鬼神之事。史书上提及的黄帝有4面,孔子也将它理智的解释为:“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5]这体现出孔子的鬼神观其实是很微妙的:孔子一面承认鬼神,主张祭礼的完善;一面却以另一种方式否定鬼神,将所有迷信和妖异的事件都用理智甚至是科学的方式去解读。

事实上,孔子的鬼神思想互相矛盾但同时又互相契合。他宣扬“祭如在,祭神如神在”[2]37和“子不语:‘怪、力、乱、神’”[2]97。这两种思想看似矛盾却又互相调和,因为他从来没有否定过鬼神的存在。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从文化心理结构来说,两个‘如’字,显示既未论证过鬼神的存在,也未否定其存在。”[4]95强调行祭礼的时候必须设想鬼神(祖先)是存在着的,而不行祭礼时不谈它且不依赖它。这种鬼神观就是所谓的调和。

二、承认“自然之天”的调和论

孔子中庸的思想是使他形成调和的鬼神观的重要原因。这也把孔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放在了一个哲理思辨的角度。

“古代以天为有意志有赏罚,而老子说天地不仁,将有意志的天变为无往而不在,无为而不为的天,是一个自然主义的天道观。”[6]112孔子和老子相似却又有所差异,孔子一方面承认自然主义的天道观,另一方面又承认有鬼神。他无法完全去掉旧信仰,所以造就了调和的鬼神观。

孔子在总体上肯定“天”是有权利意志的人格神,所以他主张祭祀,但有时又赋予“天”以自然主义的色彩。这是一种矛盾,但这种矛盾正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孔子始终对鬼神观采取调和的态度,鬼神及死事难明,既然说不清,那就不如不说。就像孔子回答子路的问事鬼神:“未知生,焉知死?”[2]163

某一种思想或者理论,如果发展得太过,或者到了一种极致的话,它也许就会从量变产生质变。就像印度那样,尊神事鬼最终发展成严格的宗教。然而,一直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主流的儒家思想没能成为一种宗教,这跟孔子对于鬼神观中庸的调和理论有很大关系。

笔者不赞同宣称儒家为儒教的论断。李泽厚说,“宗教都主张有一个精神世界或称为天国、西方净土,宗教都有教主、教义、教规、经典,随着宗教的发展形成教派。在宗教内部还会产生横逸旁出的邪说,谓之‘异端’。儒家则不讲出世,不主张有一个来世的天国”[4]74。孔子理论的特点是言“天”言“命”而不言“祷”,这不同于诸多宗教,它不去刻意请求上帝鬼神的特殊保护和帮助。孔子对于鬼神或者说对于一切事物所主张的中庸及调和的思想是不利于宗教的形成与发展的,更不用说孔子对于宗教认定的鬼神和天道采取的态度有一半是十分理智且科学的。

调和科学的一面在于对于自然之天的一部分肯定,而不科学的一面则在于“敬鬼神而远之”。这个“敬”的前提就是承认有鬼神,否则何“敬”之有?其实鬼神的源起并非功利、论证和逻辑,而是无条件的敬畏崇拜和情感依托。上帝鬼神是作为情感呈奉而不是理性论证和逻辑推演的对象。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2]37和“获罪于天,无所祷也”[2]37,这样的语句充分体现了孔子对于鬼神的敬畏与尊崇。“朱熹曾对后句作注,以‘理’注‘天’引起了不少非议,有很多人指出‘祷于天’并不是‘祷于理’……仍然保有情感性的因素在里面,它虽然已自然化、理性化、非人格化,但仍潜存着原始巫术中为人所敬畏崇拜的神的遗迹,直接与人的情感相联系。”[4]92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鬼神和天,其实和朱熹所阐释的造化之迹是有差别的。

三、控制精神活动的网罟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8]300孔子对鬼神态度微妙,此处他又说鬼神五行之秀气,而不说敬鬼神了。孔子调和的鬼神观其实带有一部分纯粹的社会意义。在特定的状态下,想要它起相应的效果,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阐释。

“世人如信有命,则于多欲乱求,非为妄作之事,自少发生。孔子尽可以本人不信鬼神实有,却不能不利用这种观念,作为控制人们精神活动的网罟。这就是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奥妙所在。他得意地自称这叫做‘知’,正说明他很了解‘神道设教’的愚民作用。”[9]95从这一角度来看,孔子的思想被后来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从儒家产生开始,其思想的确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统治人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就像佛教所宣扬的受苦受难的精神和今生受难来世享福的理论,儒家调和的鬼神观同样宣扬祭祀、忠君、等级和礼教,对上天及鬼神的敬畏与崇拜变成了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手段,被统治者在封建社会这个社会大机器下任劳任怨地世世代代被奴役和主宰。

但这种鬼神观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这在于其对于封建统治者的影响与制约,孔子提倡君主应该像禹一样。他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2]121孔子认为优秀仁德的君主应该在祭祀上用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2]37。他重点强调君子的品行应该“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7]63,不违背天的意志,以仁义德行治国。

孔子利用鬼神来达到治国的目的,但是他的中庸思想却不允许把这种主张宣扬过度,而是从另一个反面又来论证,最终实现两者的调和。

在殷商时代,就曾出现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无鬼而后礼”[8]813的情况。周朝之所以没有继承殷的观念,和孔子这种调和的鬼神观是有巨大关系的。孔子言“未知生,焉得死”[2]163,连生活都没有打理好,哪里还有心思去想死的事情,这明显是一种积极应对现世生活的人生态度。在孔子看来,虽然要对鬼神存有敬畏之心,但是却不能过度,否则只会引起生产力发展的停滞,也会造成浪费。比如孔子不主张厚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所以,孔子不谈论“怪、力、乱、神”。

孔子更以实践道德为依据,不尚幽冥玄虚之谈。在对人民的态度上如此,在对统治者的态度上亦是如此。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2]81孔子其实希望君主能够对于鬼神有所敬畏,但又不能太依赖鬼神。清代刘宝楠说:“《书传》言夫子辩木、石、水、土诸怪,以防风骨节专车之属,皆是因人问答之,非自为语之也。至日食、地震、山崩之类,皆是灾变,与怪不同。故《春秋》记之独详。欲以深戒人君,当修德为政,不讳言之矣。”[10]152

孔子这种调和的鬼神观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完善和改良,最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大行其道。它既能巩固统治,诱使人们拒恶向善,又不会因为太过沉迷虚妄而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孔子鬼神观的当代意义

现代化社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能够用一种更加理性的方式去解读各种曾经无法解释的现象。无神论的观点就越发充实和丰满。

墨子曾经有3个非常出名的关于鬼神是否存在的论辩标准:(甲)我们曾经耳闻目见否,(乙)古人说过没有,(丙)有用没有用。用极理智的方法来分析,信鬼的利弊不能明确论断,但在少做坏事和能够在死去亲人之时得到安慰方面是合理的。

当今,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没有信仰就没有敬畏。也许这个时代比以往的任何时代都更需要孔子调和的鬼神观,不是要迷信鬼神,只是希望能够有所敬畏,或者说有一种情感依托。

探究孔子的鬼神调和论并非要证明鬼神存在或是不存在,只是提倡应辩证地看待这样一种理论,体会孔子调和中庸的思想,认识他对于鬼神之说的看法,了解这样一种学说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总之,鬼神及死事难明,更应该用一种辩证的观点去看待。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康有为.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墨瞿.墨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5]尸佼.尸子[M].黄曙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胡适.胡适演讲集(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朱熹.大学·中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王文锦.礼记译解(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1.

[9]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0]刘宝楠.论语正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治丹丹)

收稿日期:2016-02-22

作者简介:陈曦(1994-),女,重庆酉阳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和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2X(2016)03-0043-03

Confucius Theory of the Compromise between Ghosts and Gods

CHEN X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 637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ghosts and gods in Confucius’works,the paper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deep meaning of his language and to analyze his theory of the compromise between ghosts and gods——respecting gods but getting away from them.It also explains the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oriness of the birth and growth of this theory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t social impact it produces.

Key words:Confucius;the theory of ghosts and gods;the theory of compromise;Moderation

猜你喜欢
中庸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