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综合判断”主体思想研究

2016-03-15 06:19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康德主体

刘 钊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长沙 410081)



“先天综合判断”主体思想研究

刘钊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长沙 410081)

摘要:康德哲学博大精深。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核心思想是“先天综合判断”,它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能扩充经验内容,这种判断才能形成科学知识。“先天综合判断”的主体是人,自主性、能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构成其特点。康德扬弃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站在理性主义的高度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人是目的”等观点,从宇宙中把人这一主体突显出来。虽然康德批判了旧式形而上学,启蒙了主体意识,但是其中隐伏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更是令人深思。

关键词:康德;“先天综合判断”;主体

康德博采众长,他的哲学像一座大水库,既吸收了前人智慧之精华,也为后人的“取水”提供了充足了“水源”。其“先天综合判断”则是康德哲学宝塔上的一颗明珠。本文就从“先天综合判断”的主体思想入手,探寻它的价值及不足。

一、“先天综合判断”概述

(一)“先天综合判断”含义

在康德看来,人类知识的来源分感性和知性两个阶段。感性和知性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想象力是沟通感性和知性的桥梁,想象力创造的图式具有普遍性,图式所形成的图像具有特殊性,因此想象力一头连着感性,一头连着理性。感性提供给我们具有特殊性的经验的杂多,知性提供其先天认识形式即具有普遍性的先验范畴,“直观无概念是盲的,思想无内容是空的”,感性的杂多只能构成知识的材料,人类只有通过知性的范畴,把各种各样的感性杂多按一定的规则综合在一起,形成判断,这才叫知识。

康德“批判哲学”通过批判地研究人类的认识能力为其框定一个范围,论述了为什么在这个范围内认识是可能的,而超过这个范围,认识就是不可能的。打个比方:人天生就戴着一副墨镜看世界,这个墨镜就是康德所说的我们的先天认识形式,取下这个墨镜,我们什么也看不见。只有戴上这个墨镜,我们才能认识世界,掌握科学知识。

康德认为一切分析判断都是先天判断,即是先于经验不依赖于经验的判断。它是“宾语与主语的联系要具有同一性的判断”[1]35,即谓词的意义完全包含在主词中,所以又称“说明判断”或“解释判断”。例如“黄金是黄色的金属”及“一切物体都有内涵和外延”这两个判断,宾词“黄色的金属”和“内涵和外延”已分别包含在主词“黄金”和“物体”之中,从主词中直接可分析出宾词。

我们要扩充知识就必须要借助于经验。“真实的知识只能借助于综合判断,只有这种判断才能使主词得到了新的意义,扩充了知识范围。”[2]综合判断是“宾语和主语的联系没有同一性的判断”。例如“一切动物是有脑袋的”,主词“动物”中分析不出宾词“脑袋”,只有借助于经验才能使宾词“脑袋”同主词“动物”结合起来。

康德认为分析判断不同于综合判断。分析判断都是先天判断,都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但先天判断不一定都是分析判断。康德认为,有一种判断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的,这种判断叫“先天综合判断”。

在康德看来,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认为一切综合判断都是经验的,一切先天判断都是分析的。他们不明白有一种判断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的,因此他们不能正确说明科学知识的含义和构成问题。唯理论者莱布尼茨把真理分成“事实的真理”和“理性的真理”两种。前者是偶然的,以充足理由律、因果律为依据;后者是必然的,以同一律为依据。沃尔夫把一切真理都归结为同一性。康德从休谟那里认识到仅靠同一性是不能学习到知识的,还须借助经验。在康德看来,经验论者休谟否定了普遍性和必然性,也不能学习到真正的知识。康德认为只有先天的,才有普遍必然性;只有综合的,才有经验性。只有二者相结合的“先天综合判断”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

(二)“先天综合判断”可能性问题

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建立在“先天综合判断”这一思想之上的,“先天综合判断”究竟是否可能呢?康德从数学、自然科学、形而上学(哲学)三个学科来加以考虑。

康德指出,数学不掺杂任何经验要素在内,它是先天的科学,又是综合的理论。例如几何学中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一公理,一方面,它是先天的判断,而非经验的判断,因为它们具有不能来自经验的必然性,但另一方面它又是综合判断,因为直的概念不包含着什么量,只包含质。“最短”的概念完全是增加的,因为不能通过任何分析过程把它从直线概念里引申出来。所以这时一定要找直观来帮助,只有这样才可能得到综合。因此康德认为,数学的判断全部都是综合的[3]。数学的公理也具有先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自然科学即物理学也是具有“先天综合判断”的性质。例如:“在物质世界中的所有变化中,物质的量保持不变”这一命题,它不能从经验中归纳出来,而是先天的知性形式概念范畴综合整理感觉经验的产物,因而具有普遍必然性;但这一命题中主词“物质”和宾词“不变”之间并没有同一性,从而它又是综合的。所以“先天综合判断”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运用。

康德研究的重点是探讨“先天综合判断”在形而上学中的适应性。唯理论者笛卡儿认为形而上学单靠概念分析就可以得出上帝存在的判断。然而康德认为“上帝存在”这一命题已经把“上帝”概念同不包含在“上帝”概念中的“存在”联合在一起了,所以在这一命题中的“上帝”概念已被赋予了新内容,这一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康德指出,“先天综合判断”适用于哲学即形而上学领域,根源于人类理性思维的本性。

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是可能存在的,那么它在上述几个学科里究竟是如何可能的呢?

康德认为,在数学领域,这是“先验感性论”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感性论主要探讨人在感性认识中的先天形式,数学的先天综合判断之存在,是由于这种感性的先天形式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

同理,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人的知性先天形式是构成自然科学的基础和前提。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为解决形而上学如何可能而创作的。虽然康德只提出了这一设想,没有建立起形而上学体系,但他的“批判哲学”仍可以作为未来新形式形而上学的序言和导论,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在后来继续康德的研究中担当了此重任。

二、“先天综合判断”主体思想

主体性就是指人的独立自主,人不受外界环境干扰,完全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一切,人就是这样的“主体”,“先天综合判断”这一理论就是突出人。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的心理结构是包含自我、本我、超我,这里我们仅分析人、自我。

(一)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批判

经验论者贝克莱把自我看作一个实体,康德认为这个被当作实体的主体不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在贝克莱看来,世界上的一切存在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精神实体,即自我;一个是精神实体的感觉。康德反对把自我看成实体,认为如果自我是实体的话,那么,自我就是一个认识的对象,就可以通过一些普通的概念判断去定义它。然而自我只能去认识别的东西,而它自身不能被认识,即不是认识的对象。

康德反对贝克莱把自我看成感觉的自我。贝克莱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而他所说的观念就是硬、软、热、冷、颜色、滋味等的感觉,而不是抽象的思维,这样他就把人从思维的人降格为感觉的人,否定了人作为主体的思维性,也就是否定了必然性和普遍性。

唯理论者莱布尼茨虽然承认主体的统一性、必然性和普遍性,但是他忽略了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康德认为,人不能单纯地用几个简单的概念、判断来说明无限的“物自体”,而应当用矛盾性观念来认识世界。

康德批判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康德把我思的“我”这种先验主体划分在本体论领域。笛卡尔对于我思的我混淆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界限,他把认识论的主体当成本体论的主体。康德认为,我这个主体是个纯粹理论。它既无内容又无基础,而仅仅是一切概念的意识。“我”作为思维的东西,仅仅是思维先验主体的理念,我们并不知道它,只是通过被描述而认识它,离开描述,我们一无所知。康德认为作为先验主体的理念是我们“因这而获得关于对象的知识的一切表象的一般形式,其实是唯一的形式,关于它我能够说,没有它,我就不能思维任何东西”[4]。因为这种主体具有绝对统一性,所以我们不能用范畴来规定它,我们只能充当旁观者;但是没有它,我们的思维又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我们人类思维的源泉。

(二)“先天综合判断”主体思想

1.主体思想在“人为自然立法”中彰显。“人为自然立法”指的是人的理性为作为认识对象的自然而不是纯自然制定和颁布法律。人为自然立法的意思是,不是上帝为自然立法,而是把上帝清除了出去。在立法这一点上,康德早于黑格尔和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他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理性创造了认识对象及其规律。在康德以前,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莱布尼兹等都建立了自己的认识论体系。休谟关于习惯因果关系的结论,经验论和唯理论都陷入了认识论的困境。为了解决休谟难题,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论断以确定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康德发动了“哥白尼式革命”来论证“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康德之前的哲学家都认为先天判断和分析判断是重复的,康德认为他们所认为的分析命题不是分析命题,并且存在先天的非分析命题。理性的真理在休谟、莱布尼兹、沃尔夫那里是空洞的。康德认为存在真实的理性真理,他把它叫作“先天综合判断”。因果律就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必然的真实的规律。康德的困难就在于如何证明先天是真的综合判断的有效性和真实性问题。康德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他的先验唯心论理论。

康德认为以前的哲学在处理知识和对象的关系上,没有对认识能力进行研究考察就轻易地下定论。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假定式思维方式,他们认为知识必须符合对象,正确的认识就在于将外界世界反映在人类意识中,从而形成知识和观念。康德认为基于这样的思维方式,是不可能建立起关于世界的最终实在的、绝对的、完满的知识体系。倒转过来,康德主张在处理知识与对象的关系上,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我们所了解的经验世界,就是人类自己的直观感性的产物。时间、空间、范畴都是人的观念之中固有的东西,“墨镜”是天生配带的。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解决了认识的困境。无论康德是用何种方式解决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问题,“人为自然立法”的提出第一次使人在认识论领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和突出,人的认识不再仅仅是外在世界的反映,而是成为了认识论领域的核心和主心骨。这在康德所处的启蒙时代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正是人的这种主体地位的提升,使得传统的神在认识论领域被驱逐了,参照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有过而无不及。

康德“先天综合判断”思想主要强调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它是逻辑意义上的自我,而自我是知识的逻辑前提,因此康德得出“人为自然之法”这一结论,也就是说,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没有人之主体建构。

2.主体的特点。主体的第一个特点是自主性和能动性,主体自我能把在感性直观中被给予的观念多样性结合起来。康德说:“一切联结——不管我们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它,不管是经验的还是非经验的直观的多样的东西的联结,还是不同观念的联结——都是知性的活动。对于这种活动,我们可以给它一个一般名称,叫作综合。在一切观念里,联结是唯一不能从对象来的,由于综合是主体的自我能动性的活动,所以,它只能由主体自身做出来。”[1]66康德把综合看成是主体能动性、自主性的活动,是把观念聚焦起来,并将其多样性于知识中加以把握。在概念认知的综合中,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则表现为对感性材料的综合统一,是想象力把感性材料置于知性概念中,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主体的第二个特点是自觉性。先天综合判断是认识论的重点,它不同于以前的哲学家的研究路径,即研究知识的起源、认识的界限、科学知识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以及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还要指明人类通过何种方法认识真理。他说,认识起源于感性,经过知性到理性。先天综合判断就是考察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如何可能。康德认为认识能力和目标有机结合,这种意识才是自觉的,也体现了其主动性。

主体的第三个特点是创造性。康德认为主体创造性主要表现为想象力,他认为想象力创造观念不能离开感性材料,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康德也重视主体思维的创造力,尤其是主体的创造天赋,它是主体能动性的最高形式。在创造性里,主体的活动充分显示其自由性,因为主体能将其自身内在固有尺度和客体内在固有尺度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结合,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对象。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也有某种相似之处。因此“先天综合判断”给我们的主体性思想启示就是要我们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使自我成为创造性的主体存在形式,这样我们就更容易地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目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胡锦涛反复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江泽民“三个代表”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正是国家的主体,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思想也凸现了主体的重要性,这些中国化的主体思想也是康德主体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先天综合判断”强调先验认识形式的主体是人,就是“自我”,自我即自己决定,不受他人支配。他是先验的自我,我们是从理性主义的高度来看待自我的。其一,康德受笛卡尔影响,认为自我是我思的自我,主体即是思维,它能把统一体分开又能结合,它不来源于经验却又内在于经验之中,是经验综合统一的内在源泉。我思不是直观的,而是先验的,它是存在于一切表象中的先验的主体意识。其二,自我是自我意识中的自我,在时间中,既是分析的又是先验综合的自我意识自身能成为内直观的一个对象,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紧密相联,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是主体自我的最根本的特性,它把直观所给予的多样性观念统一在一个自我意识里构成我的总观念。把直观多样性观念统一起来的知性能力也是依赖自我意识的统一性,有了它,才能组成许多观念对于一个对象的关系,把许多东西结合在对象的概念中而构成对象经验的客观有效性。其三,自我是纯粹统觉的自我,经验统觉是多变的,而先验统觉是固定不变的意识,它是杂多现象和经验材料统合统一的基础。纯粹统觉的自我是一切经验可能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一切范畴可能的基础。纯粹统觉的自我通过范畴综合材料,纯粹统觉的自我具有能动性和综合性,就像朱熹的理一分殊,月印万川。康德把统觉的这种统一性看作是知性的最高原理。

康德从感性和知性的对立这一角度来说明认识的主体是人。人的认识能力是从感性开始的,我们把感觉材料纳入到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先天直观形式中,这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将感觉材料经过时间和空间的直观形式加以整理,在这一阶段就发挥了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但是我们得到的知识仍然是零散的。为了获得科学知识,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进一步加工,把感性知识纳入知性范畴,经过知性范畴的整理,才谈得上科学知识。这两次认识的主体就是自我。康德认为,是先有主体的自我,再有知识,这有点类似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但康德的“我思”突出了主体的重要地位,是先有人这一主体,然后经过人的大脑思考,再有知识。这二者不是时间的先后关系,而是体现了一种逻辑先在性,即自我思维的主体是知识、概念、判断的逻辑前提。也就是说,没有自我就没有知识,就没有认识的对象,这样一来,康德把过去那种以自然为中心,人的认识围绕对象而旋转的看法,变成了以人的自我、主体为中心,自然本体围绕着自我、主体而旋转的观点。没有主体就没有知识,这就是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康德开创了“先天综合判断”思想,它一反过去的独断论和怀疑论,可以说他的思想不拘一格,独树一帜,这说明康德发挥了他思维的特殊性,不信权威,敢于向权威质疑,批判性地探讨了前人的思想,“批判哲学”的形成独显了康德“先天综合判断”思想的主体地位,这种主观能动性和启发创造性的主体思想对于哲学的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主体思想的积极价值

(一)康德批判了旧式形而上学,把哲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即研究人这一主体思想

在认识论中明确地确立了认识的主体,由机械认识论转向以人为中心的能动认识论。康德还确立了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原理即认识的最高原理,从“先天综合判断”入手,一步一步把认识的主体性通过认识的主体思维形式表达出来,是对人类思维方式研究的一大进步。康德把先天认识形式看成是主体思维的最基本形式,在哲学发展史上,康德第一次从认识形式方面推动了认识论的发展,突显人的主体性,对费希特和黑格尔的思想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康德提出的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性必须要独立思考,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的思想,使我们受益非浅。康德提出通向智慧之路的三种方法:自己思考,通过与人交往来思考,任何时候都和自身一致地思考。第一种方法是否定性的,是自由的思维方式。第二种方法是肯定性的,是一种换位思考,与人融洽相处的思维方式,类似于后来哈贝马斯的构建交往理性。第三种方法是前后一致的思维方式。康德的思想对启发人的创新思维有重要作用。

(二)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通过“人为自然立法”方式确立了人这一主体在宇宙中的地位

人是从主体自身的内在尺度、内在需要和内在法则出发来建构客观世界,以人这一主体的功能性扬弃了旧形而上学物质主体的实在性,以主体性、主动性代替了自发性、自在性,把认识过程看作是主体能动自主的过程,“从先天综合判断”出发,建构主体-客体的理论二维结构,从而去探索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真理。

(三)理性和自由是康德哲学的核心词,“先天综合判断”主体思想突显了他的理性思想,开创了认识论领域里的“哥白尼革命”

康德提醒人们要理性、独立思考世界的一些问题。中国很多年前定下的理论教材都有“人定胜天”的思想,虽然在人类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人的非理性思想中很多因素给生态带来了很大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危机。人类的发展应当像康德理论中所说的,先不要去看能认识什么,先给认识能力划定界限,先批判考察人类的认识能力及其形式,综合研究人类以后的发展理论。

(四)启蒙主流意识形态主体意识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意识形态是指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启蒙,即开启蒙昧,使之明白其中道理。启蒙之意,尤其要侧重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自发向自觉转化。康德的主体自觉性开启了我们要主动自觉地践行当今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当今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国民多数是被动接受党的指导思想,像喊口号一样人云亦云。有些人可能还没彻底明白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马列主义是什么意思,没有理解其文化精髓。在当下政治生活当中,很多人认为“神马都是浮云”,以致很多非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反动的国外敌对的意识理论侵扰了中国国民的思想。西方有启蒙运动,中国有新文化运动,几千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仁人志士兴邦强国主体意识浓厚,但是仍有许多混沌之人还在沉睡中,这是非常危险的处境。鲁迅弃医从文也是为此。马克思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今天,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适合中国国情,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符合中国道路。我们既要立足传统,又要超越传统;我们既要主动思考,又要自觉践行,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激发我们国民的主体意识,让中国梦变成美好现实。康德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就像一盏明灯,在探索前行道路时,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四、主体思想的局限及反思

(一)“先天综合判断”中的主体脱离了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康德的思想是一种先验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社会实践,是一种抽象的人,康德思想中的人的实践也是一种纯主观力量,一种意识形态化的道德。

(二)康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物自体”,他认为我们认识的界限是只能认识外在事物的表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的实质

结合康德的世界观二元论思想,他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不可知的主体自身也是不可知的,和休谟都走上了不可知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认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客观现实是可以被认识的,认识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

(三)“先天综合判断”中的主体思想,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主观性,突出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尊严

康德将人高高举起,使人从上帝神灵和自然界中解放释放出来。但是历史发展到了近现代,己经走向了一个极端,即人类中心主义。不管是强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弱的人类中心主义,他们的思维定式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绝对对立,产生了不同层次的生态危机和不同维度的社会危机。康德由《纯粹理性批判》,“限制知识为信仰留地盘”进入《实践理性批判》,不管康德怎样说“人不是手段,人是目的”,都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的基点和道德评判的根据,而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主体。如此这般,环境悬崖、生态危机、地球危机自然逐渐出现。

汤因比指出,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过渡段,第一段是从无意识到自我意识,第二段是由自我意识到新意识的过渡。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和自然一样,也是地球的一个器官,地球不能顾此失彼,人也应当洁身自好,以21世纪新的生态意识推进历史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早就严正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社会,共建和谐地球,不能仅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要从人的主体思想中解放出来,生态良好,社会和谐才是最高目的和最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 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50.

[3]杨祖陶,邓晓芒.康德三大批判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6.

[4]【加拿大】约翰·华特生.康德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26.

[责任编辑:孙霁]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6)02-0007-06

作者简介:刘钊(1978-),男,湖南永州人,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2-15

猜你喜欢
康德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从“我”到“仲肯”——阿来小说中叙述主体的转变
康德的法律法则
何谓“主体间性”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艺术百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