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问题面临的矛盾及其化解

2016-03-15 09:17:46王英王玉平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西柏坡中国共产党干部

王英,王玉平

(1.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24;2.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问题面临的矛盾及其化解

王英1.2,王玉平1

(1.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24;2.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西柏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转折、辉煌的时期。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成绩。这巨大成绩的取得,是与当时干部问题的及时解决分不开的。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问题面临着解放区面积迅速扩张与干部紧缺之间、阶级基础扩大与干部纯洁性之间、工作重心由革命向执政转化之间、培训资源相对紧缺与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加重之间这四大矛盾,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22个月,中国共产党针对干部问题面临的矛盾,化被动为主动,质量并重地解决了干部数量、干部教育和干部培养的一系列问题,在干部教育史上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制度。在中国共产党优秀的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西柏坡时期;干部教育;矛盾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6.02.012

1948年3月,在内战爆发一年多后,毛泽东对战争发展进行了谨慎估计,认为“五年左右(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消灭国民党全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1](P1302)1948年九月会议明确提出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从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目标[1](P1345)。据此计算,革命胜利的目标只要三年就将实现。

革命即将胜利,培训建设新中国的大批干部成为燃眉之急。新解放区的不断开辟,新地区政权的建设,以及即将面临的新中国的各项建设都需要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准备和教育占领全国各方面的干部人才。在这种发展态势下,干部问题异常突出、培养干部任务异常艰巨。解放区面积迅速扩张与干部紧缺之间的矛盾、阶级基础扩大与干部纯洁性之间的矛盾、工作重心由革命向执政转化之间的矛盾、培训资源相对紧缺与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加重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干部问题上面临的最突出的四大矛盾。

一、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问题面临的四大矛盾

1.解放区面积迅速扩张与干部紧缺之间的矛盾

1948年10月28日,在《中央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中,中共中央估计在战争第三、第四年两年内(1948年7月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可能夺取的国民党统治区域,大约将包含有1.6亿左右的人口、500个左右的县及许多中等的和大的城市,并在这些新的区域建立政权。预计战争第四年末尾,即1950年6月,可能从现有的1.68亿人口和586个县市发展到3.3亿左右的人口和1000个左右的县市[2](P371)。

与此同时,解放区的人口有1.68亿,干部大约共有30万人。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和城市建设管理的繁重任务使得干部数量严重缺乏,专业干部尤其缺乏。1948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大量提拔培养产业工人干部的指示》指出,中国革命正在迅速胜利地发展,全国各大城市及大工业、大运输业、大商业和银行、对外贸易等,均已或将要归人民政府所掌握,国家机器运转对于干部需要的形势严峻,对于各类干部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1948年《中央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强调指出:“如果我党缺乏此项准备,势必不能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而使我党处于被动的地位。”

2.干部成分阶级基础扩大与干部纯洁性之间的矛盾

第一,短时间内党员人数激增。1947年12月25日《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指出,“从1937年到1947年,11年的时间内,党的组织发展到了270万党员,成为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党,但是有许多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和流氓分子乘机混进了我们的党”。1948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中指出,因反蒋战争和土地革命胜利,党员人数又增至300万。如此一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党员人数增长了30万。党员人数激增,成分日益复杂,干部成分也是良莠不齐。

第二,干部纯洁性问题堪忧。面对日益庞大的党员和干部队伍,刘少奇指出,抗日时期的统一战线政策使许多党员甚至是领导干部放松了对地主富农阶级的警惕性[3](P412)。党员成分复杂,直接导致有一些异己分子,思想上、政治上、成分上都是地主富农,甚至混入了区以上的领导机关,篡夺了领导权[3](P412)。成分上的不同导致思想和意识上的先进性也不同,他们不仅不能正确理解党的政策,而且曲解党的政策现象严重,非常容易脱离群众。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纯洁性问题至关重要,干部在组织上、思想上、作风上的纯洁性是关乎党的生命的重要问题。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吸引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拥护党组织,并加入到我们的党组织中来,使我们的党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的党,与此同时有许多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和流氓分子等投机分子也乘机混进了我们的党,有的甚至走上了领导岗位;再加上中共中央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战争形势,解决干部匮乏和巩固统一战线的问题而采取了一系列放宽成分限制的政策,使提拔干部不以成分为限制、对知识分子干部不拘一格的使用、对产业工人干部的大量培养以及平等对待党外干部,使得我党的党员和干部组织不纯、思想不纯和作风不纯的情况比较突出。在土改过程中,干部成分问题成为了土改工作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以中农出身的党员人数居多,还有小部分富农和地主出身,但是按照我国国情的划分,在农村,雇农是无产阶级,贫农是半无产阶级,因此,在入党之前,无论成分如何,入党后的思想都要与党保持一致,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大众服务。如何净化党的纯洁性,保证干部的向心力和忠诚度,是摆在干部教育面前的又一大难题。

3.工作重心由革命向执政转化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了城市,地位从在野党转变为执政党,面临着城市管理经验缺乏但城市建设即将开始、执政经验缺乏但执政使命即将到来的两大难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确保党的干部始终保持无产阶级立场,如何避免历史周期律的危险发生,如何保证党的干部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管理能力以适应各项工作,如何保证党的干部能够在城市管理和治国理政中不畏艰难,即全面提高干部素质的问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

第一,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双重使命并存。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必须要用极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毛泽东告诫全党:“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这就说明,始于井冈山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将终止于西柏坡,从西柏坡时期开启了城市建设、工业建设的步伐。西柏坡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担负着打碎旧世界的重任,而且面临着建设新世界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开启了对城市的接收和管理,“农村包围城市”政策已经不适用于当时,相对于丰富的农村管理经验,城市接收和管理经验则显得相当匮乏。

第二,革命经验丰富但革命任务即将完成。革命任务和执政任务是有很大区别的。作为革命精英,阶级利益至上,革命目标明确甚至超过一国限制,革命精英就是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建党28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一个信念就是保存实力、壮大力量、推翻三座大山,28年来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经过了一番流血斗争,我党找到了并坚定执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干部们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领我党在长期的农村环境中生存、发展、壮大。从井冈山到苏区再到长征,之后到延安,最后转战到西柏坡,在长期的农村革命斗争中,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不可磨灭的革命经验。随着国民党的逃离大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革命使命的终结,标志着执政时代的来临,革命时代积累的经验不适合治国理政,但是革命时代产生的各种精神却是党终身受用的思想武器。

第三,任务转换与角色转换的现实挑战。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建立新中国?罗平汉老师的《党史细节》中列举了银行家陈光甫在日记中的一段话。陈光甫曾创办中国第一大私人商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49年离开大陆。他曾在日记中写到:“今日之争非仅国民党与共产党之争,实在可说是一个社会革命。共产党的政策使穷人翻身,土地改革,努力生产,清算极少数分子……所以有号召,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反观国民党执政二十多年,没有替农民做一点事,也无裨于工商业。”[4](P178)短短数语,描述了共产党为何取胜,国民党因何失败,更指出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建设国家是一个执政党的现实使命。今后,要在和平环境中建设新的国家机器,面临执政的考验。党员干部作为国家的执政精英,国家利益至上,必须在保证执政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壮大国家。地位和角色的转变,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除了始终保持对党高度的忠诚度和认可度外,在理论和实践上也要转变成执政思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如何对干部进行教育,才能带领中国共产党经得起执政的考验,如何管理城市,才能向人民群众交上满意的答卷,这是西柏坡时期摆在党面前的一个主要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党在全国范围执政后的执政方式如何,应该采取怎样的执政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和人民民主政权作用,才能有效地适应新时期建设。它要求党员干部们必须改变思维方式,改变过去在革命时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积极探索新时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以保证和巩固新生政权。

4.培训资源相对紧缺与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加重之间的矛盾

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最后决战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最紧张时期。在这个时期,党的工作对干部的需求急剧增加,干部教育培训任务也突然加重。1945年,针对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情况,中共中央做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大概有1.5万名左右党政干部先后派往东北。在新解放区政权建设上,中央根据以往发展新区的经验,每一个新开辟县,至少需要县级及区级干部75人左右,500个县则需干部37500人左右;平均5个县设一地委,每一地委至少需要干部60人左右,500个县就需要100个地委,共需干部6000人左右;平均30个县设一区党委,每一区党委需干部80人左右,500个县有17个区党委,需干部1360名左右,500个县需要成立4个中央局,每一中央局至少需要干部300人左右,共需干部1200人左右,此外还需准备7000左右的干部在大城市工作。以上所需中央局、区党委、地委、县委、区委五级及大城市的各项干部,共约53000人左右[5](P143)。1949年6月中央又作了《关于准备三万八千干部的布置》,要求华北局、华东局、华中、华北、武汉、东北、四野等抽调干部支援西南和西部地区。

原有的培训资源、培训学校和培训机构是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干部培训需求相平衡的,面对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进入大反攻时期的干部急增之势,原有的培训机构远远无法满足突然增大的干部教育和培训任务,因此如何解决干部数量问题,如何大规模培训干部,如何扩大教育培训资源成为比较迫切的问题。

以上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干部数量和干部质量问题上的四大矛盾,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仅影响战争发展的速度和胜利到来的脚步,而且对于未来新中国的建设都将会是致命打击,使我们奋战多年即将到手的胜利功亏一篑。

二、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化解干部问题面临四大矛盾的主要措施

1.数量上:多措施、多渠道培养选拔干部

第一,扩大培训资源和培训机构,短训速成是重要途径。在大学及专门学校中附设短期的速成学校或各类干部训练班,改造中等教育,规定凡中等以上的学校都属于干部教育性质的学校。1946年10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中等学校的方针、学制与课程》中指出了当时边区中等学校具有提高现任干部与培养未来干部的双重任务。同时,华北解放区把近百所中学大学变成了干部学校。1948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在大学内办抗大式训练班,通过短期培训逐批教育知识分子。通过一系列措施,1948年底到1949年初的三个月,仅村干部经过短期培训提升为区干部的约有两万余人,在城市招收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加以短训到管理岗位的1万余人。

第二,在大的行政区设立人民革命大学,以改造知识分子思想为目的。1948年7月3日,中央发出《中共中央批转陈克寒关于新区宣传工作与争取青年知识分子致新华总社电》,指示认为:争取和改造知识分子,是我党的重大任务,为此,要举办类似抗大式的训练班,逐批的对已有知识的青年施以短期的政治教育,要大规模的办,训练后,因材施用,派往各种工作岗位,再在实际工作中去锻炼。1948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中再次强调:“国民党区大城市中有许多工人和知识分子能够参加我们的工作,他们的文化水准较之老解放区的工农分子的文化水准一般要高些。国民党经济、财政、文化、教育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除去反动分子外,我们应当大批利用。”[6](P337,530)按照这一原则,各大的行政区都设立了以改造知识分子思想为目的的人民革命大学。这些学校教育训练了一大批旧知识分子。此外,中央还要求:“各大学对于投考的学生只要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一律收录,不得拒绝,并且不要怕特务分子,有多少人即收多少人。”[7](P586)

第三,依靠军队培养干部,把战斗队变成干部学校。1949年2月8日,毛泽东发出《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的指示,要求新解放区所需的干部主要依靠军队自身来解决,军队不但是一个战斗队,而且主要地是一个工作队,提出要把210万野战军变成接收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工作队。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干部培训机构紧缺的局面,为新开辟解放区和新中国政权建设所需干部提供最严格的培养。

第四,反对唯成分论培养干部。1948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地主富农知识分子入伍后改变成分的规定》,要求在培训与提拔干部时反对唯成分论,而应重视他们在思想行动上的表现;5月21日,毛泽东写信给周恩来的时候,明确指出应根据知识分子所从事的社会职业而不是社会出身决定其成分。

第五,大量地培养和提拔产业工人干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但由于特殊的国情,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长期处于农村环境中,因而农民成分的党员干部在党内和干部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而工人成分特别是产业工人则比较少。在1949年初,即便是在工人成分占比较多的东北地区,在全部90万产业工人中,党员数量为16508人,只占产业工人的1.8%[1](P1437)。1948年12月21日,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大量提拔培养产业工人干部的指示》,要求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大量地培养、训练和提拔产业工人和职员干部,并认为这已经成为当时全党性的迫切的中心任务之一。

第六,把党外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党外民主人士成员更加复杂,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中央认识到,在取得全国政权以后,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尽可能多地去团结同党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就指出:“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使他们工作上做出成绩来。”[8](P1094)

2.质量上:解决干部纯洁性问题,培养促进政党巩固和发展要求的新型干部

第一,内在思想塑造,强化认同感和忠诚度。一个政党为了确保其纲领的传承,首先就是要确保成员对该政党的认同度和忠诚性,干部的思想问题是其中的关键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直以来我党非常重视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提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12]西柏坡时期,为了解决干部的严重紧缺问题,放宽了干部来源和干部成分的限制,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在解放战争的这个关键节点,加强干部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注重对其思想进行改造,进一步统一认识,运用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对其进行思想塑造,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素质。1948年11月华北局发出的《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一切有阅读能力的干部必须以马列主义的基本知识来武装自己,这对于提高干部水平、克服经验主义错误很有必要性。同时,还通过让干部参加土改运动,与贫雇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把改造思想同实际锻炼结合起来,达到解决思想问题的目的。

第二,外在能力素养塑造,培养治国理政本领。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训练干部,既要训练党内的,又要训练党外的。要为占领全国准备所需要的各个方面工作的干部。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要求干部必须学会在城市中与帝国主义者、国民党、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作斗争,同时还要学会与帝国主义者在外交上作斗争。此外,注重党员干部学习新中国建设各方面所需要的政策和知识,让党员干部学习自己不擅长或者不懂的东西。1949年2月毛泽东在《把军队变为工作队》中要求干部“从新学习”我们党的各项政策,要求学会管理、建设城市,在城市中善于对付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善于对付资产阶级;善于领导工人和组织工会;善于动员和组织青年;善于团结和训练新区的干部;善于管理工业和商业;善于管理学校、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善于处理外交事务;善于处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问题;善于调剂城市和乡村的关系,能够及时解决粮食、煤炭和其他必需品的问题;善于处理金融和财政问题。这十一个“善于”涉及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是干部学习的主要任务和内容;1949年4月西北局发出了《关于在职干部学习城市政策文件的通知》,要求全体干部在最短的时间内用加大的努力学习领会中央的城市政策文件。

3.加强纪律教育,强化规矩意识,将干部教育纳入制度化轨道

第一,建立请示报告制度,保证党的集中统一。1948年1月7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党内指示,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各野战军首长和军区首长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政策性的综合报告和请示,以便中央及时得到情况及时帮助各地,争取革命更伟大的胜利;3月14日发电各中央局、分局和前委负责人,指出:没有全盘的策略观点与政策观点,中国革命是永远不能胜利的,各地每两个月的综合报告就是中央要求将各地各种策略与政策的规定、策略与政策在实行后的结果及根据这种结果作出的自我检讨;3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补充指示,要求各地对于下级发出的一切有关政策和策略性质的指示和答复均须同时发给中央一份,而且允许各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单独向中央或中央主席随时反映情况及陈述意见的义务和权力;6月5日,党中央做出了《关于宣传工作中请示与报告制度的规定》,目的在于在宣传部门中消灭或多或少存在的无政府状态或无纪律状态;7月26日,中共中央重申严格执行报告制度;8月14日对各地负责同志提出警告,要求他们严格执行及时的和完备的报告制度,并将之当做一种决不允许违反的指令,同时对报告内容做出了明确要求;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九月会议通过《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对中央与地方的权限以及请示、报告的事项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通过此项制度,使各地领导同志认识到事先或事后向中央做报告并请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避免了某些不可挽救的或能够挽救但已受了损失的事情发生,此项制度对于中共中央对战略全局的把握和对政策方针的科学决策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健全党委制,加强党的集体领导,扩大党内民主。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决议》,对于建立与扩大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做了详细规定;毛泽东在9月20日的党内指示《关于健全党委制》中强调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从12个方面解释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第三,制定“六曰”规矩,警示干部作风。“六曰”规矩是指:一曰不做寿,二曰不送礼,三曰少敬酒,四曰少拍掌,五曰不以人名作地名,六曰不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根据毛泽东为使干部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的提议做出的六条规定,这六条规定成为了中共中央“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

三、西柏坡时期“四大矛盾”解决的现实意义考量

干部问题的顺利解决,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中国战争史甚至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战果,显示了毛泽东带领下的中共中央干部高超的指挥艺术。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所写的新年献词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1949年3月5日到11日,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进京赶考”;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些成就的相继取得是与当时干部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的。

中国共产党的西柏坡时期是解放战争中大反攻并取得全国胜利的重要时期,曾经面临着以前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学习的是以前从未学习过的知识,承受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考验,但却取得了革命史上最辉煌的成就,这与西柏坡时期党的干部教育工作是脱离不开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西柏坡时期对干部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实践,解决了干部短缺的数量问题,提高了干部的质量问题,不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和人力保障,而且为新中国的建设酝酿了充分的人才储备,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领导干部,对于新时期的干部教育工作的探索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史,处在胜利前夜的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史对于今天更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从根本上说,就是干部教育和干部培养的问题。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干部教育问题,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取决于干部培养问题。研究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思想和实践,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的过去,才能有助于解释当下,启迪未来,才能永葆党员干部本色,才能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永葆生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行。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8—1949)[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3]王玉平.西柏坡与新中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4]罗平汉.党史细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李小三.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6]李明华,等.西柏坡档案[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2.

[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8—1949)[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周吟吟)

王英(1979—),河北涞水人,河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博士研究生,河北经贸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玉平(1957—)女,河北晋州人,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231

A

1671-7155(2016)02-0069-05

2016-01-13

2014年度河北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的实践基础和内容研究”(项目编号:201402060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西柏坡中国共产党干部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西柏坡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风雨西柏坡行
椰城(2014年7期)2014-04-29 08:07:20
走进西柏坡
中国火炬(2012年7期)2012-07-25 10:11:32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