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博阳沈艳(.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500;.昆明理工大学体育课部云南昆明650500)
当今高校体育文化特点探析
□康博阳1沈艳2(1.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500;2.昆明理工大学体育课部云南昆明650500)
探析当今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特点,以加深当今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发现当今时代背景下发展中的高校体育文化的某些变迁因素,提升高校体育文化在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价值。
高校体育校园生活文化特点
举国体育工作者在经历“后奥运”时代的黄金8年体育转型时期的发展后,将少数人的竞技体育不断向万万人的大众体育发展;将政府主导的体育赛事举办权逐渐交给市场;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部署;将校园足球宏大项目作为提升国民体育素质水平的敲门砖等等。一系列战略层面上的体育政策改革不断彰显社会主义大国集中力量办事的优势,也彰显了我国势必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决心。就像我国在三中全会后把社会主义工作的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践行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短短30年我国GDP迅猛发展,一度成为欧美强国的“威胁”,但是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还很不完善。“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稳中求进,全民健身及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尤其是全国“校园足球计划”启动以来,全国两万所校园足球学校无疑大大增强了学校体育实力。短期内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经济建设相应,举国参与体育的文化、社会氛围并不像欧美体育强国一样,我们还并未对体育文化、体育的社会性以及体育哲学建设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这里,高校的范畴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以校园为空间,学生为主体,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健康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又有不同的学者将其定义为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以校园为空间,学生为主体,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健康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文化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在持续推动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应逐步加强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在校园中,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和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观念,从而间接地推进体育锻炼生活化。
大学校园内的体育文化又有其时代性、潮流性和导向性的特点,本文就以此着手,深入探析当今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特点,以加深当今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发现当今时代背景下发展中的高校体育文化的某些变迁因素,提升高校体育文化在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价值。
国内多位专家学者曾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定义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卢元镇认为:“体育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思维、体育行为”;江玉华指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与校园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王成军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为目的,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群体文化”;周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文化进行了诠释:“广义,泛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所有的体育活动中拥有的全部精神和物质财富,狭义,仅指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马健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构成的完整体系,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持续发展。尽管不同学者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界定不同,但都凸显了其文化现象的本质。立足上述观点,本文认为,高校的范畴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以校园为空间,学生为主体,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健康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经作者长期研究发现,高校体育文化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导向性等的特点。
2.1、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体育文化本身就是起源于生活,中国的体育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这种体育文化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息息相关,人们在狩猎的过程中利用时期、棍棒等进行跑、跳、投等多种肢体活动;随着中国劳动人民的不断进步,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应运而生,尤其以儒家教学思想“六艺”为经典,礼、乐、射、御、书、数,前四艺都与体育文化息息相关。古代体育文化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枝独秀,太极文化、武术文化、各少数民族独有的如蒙古族摔跤、哈萨克族骑术、白族武术等等,都形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代以来国门被打开,武术流派新思想涌入逐渐开始觉醒的中国人脑海,于是,活跃于世界各地的各式球类、操类、搏击类等等,开始被中国人民大众所接受,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深深的影响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思想活跃的大学生。
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本身是由中国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但是总的来讲可归纳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中华武术、太极为代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国56个少数民族大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体育活动行为方式和体育文化,以青海、云贵高原栖息地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最为集中。中国现代体育文化,以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体操等,现代体育活动项目为主,这些项目在当今国际交流、国际形象、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等方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高校体育文化的易变性
这里所说的高校体育文化的易变性是指不同形式的体育文化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被不断的改变和交替。由于当今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存在,在某个地区的几所学校体育文化宣扬中,往往会由于新文化的存在而不断对旧的体育文化进行覆盖和更迭,体育文化的“随波逐流”现象时时存在。而世界上著名的大学通常都会有其独特、专注的体育文化,如剑桥大学以长期培养、训练赛艇队,组织赛艇比赛,而不断发展成的剑桥体育文化;美国常春藤盟校对体育文化的宣扬,以及对学校体育代表队员的培养和重视。这些世界上一流的大学正是通过长期对体育文化的重视、对某几个或是一个体育运动项目的重视,从而不断竖立自身的形象,从而赢得世人对名校的向往。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生运动员,尤其是在三大球及田径项目上,同样在举办大型赛事时期。例如NCAA在到锦标赛阶段后,往往会收到美国各界的极大关注,主客场交锋时场馆爆满的现象不断,同一时期NBA的关注度甚至都不如NCAA。而往往拥有优秀运动队伍的学校,其科研能力、师资能力也都非常出色。对比我们自身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中,校园的运动风向往往会随着舆论的导向随波逐流。这种现象可以有,但是要对其进行引导和选择,要集中大部分的精力于自身的特色项目、优势项目,并将特色项目、优势项目融入在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发挥其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2.3、高校体育文化的导向性
高校体育文化的导向性往往与易变性同时存在、相互并存,正是由于导向性的客观影响,才导致了易变性的发生。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里的传播主要是靠学校宣传部门对体育赛事的宣传、通过举办大型运动会或单项赛事来吸引学生的关注、组织优秀运动员代表的演讲等等。这些活动举办后的短时期内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通常会主动到运动场上进行短时期的运动参与,但是过了这股热劲儿之后就兴趣全无。每逢NBA季后赛后期阶段、中国体坛新秀多得优异成绩之际,特别是刚过不久的NBA巨星科比?布莱恩特退役时刻,大学生往往受到这些传媒风波的影响,一时间全民皆兵,购买科比衣服鞋子、举办纪念party、甚至是我国某体院学生自发在操场绘画出科比·布莱恩特巨型图像,这些都是NBA品牌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文化影响,远远超出了在我国当今愈演愈火的大学生全运会,大学生足球、篮球联赛等对大学生的导向作用。这些外来的体育文化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来说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拓宽了学生对该项运动的眼界,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最顶尖运动员的成绩、能力、影响力等等与之有关的名人效应,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养成一种保持优秀的习惯;另一方面,国外运动明星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又有许多与之共存的“弊病”,嗑药、赌博、生活作风糜乱等等许多在我国禁止的行为和到的规范,而在有些国家确是允许的。这些国外运动的明星的负面新闻经常被我国媒体爆料,层出不穷,篮球、足球、网球等等项目的运动员都发生过类似事件。这种负面的名人效应往往会给并没有太多思想准备的青年人,尤其是思想活跃的当今大学生带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思想冲击,他们在生活之中互相谈论,在受到诱惑时无法自保,逐渐堕入歧途。
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确保学校体育效益最大化,首先,必须保证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体育文化建设除了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要将其贯彻到实处,通过有效的体育实践模式,从而确保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成为参与者,而不是组织者;其次,要建立起体育物质、体育制度和体育精神所组成的由低到高的建设体系,使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变得更加科学,有序;最后,要进一步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系列方法,以确保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更好地贯彻实施并得到质量的提升。
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本身是由中国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但是总的来讲可归纳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由于当今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存在,在某个地区的几所学校体育文化宣扬中,往往会由于新文化的存在而不断对旧的体育文化进行覆盖和更迭,体育文化的“随波逐流”现象时时存在。高校体育文化的导向性往往与易变性同时存在、相互并存,正是由于导向性的客观影响,才导致了易变性的发生。
当今高校体育文化主要存在多样性、易变性、导向性这些特点,对此我们应更加充分的认识到自身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时的不足及偏离,并吸收世界一流名校在建设自身一流体育文化时所采用的方法,以为建设符合我国高校发展情况的体育文化而有所作为。
[1]李振东.高校体育文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2]赵尔,杨莉敏.试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J].贵州体育科技,2007.
[3]朱小平.对高校大学生群众体育活动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宋震宇.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相互影响作用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G80
A
1006-8902-(2016)-08-CY
云南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4Y088)。
康博阳(1991-),男,河南伊川人,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沈艳(1970-),女,云南曲靖人,昆明理工大学体育课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