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测度*

2016-03-15 10:40刘建国
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演化空间格局

刘建国



北京市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测度*

刘建国

摘要: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2011—2013年北京市16区县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并运用协调度模型,深入分析了此间北京市各系统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发现:不同的年份,北京市16区县的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协调发展存在空间差异,且差异显著;在相同的年份,各个区域的系统协调发展也呈现出波动状态;这表明北京市各个区县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存在不协调问题;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发现北京市系统协调水平存在空间依赖性。

关键词:区域协调测度;空间格局;演化

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永恒主题。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多种系统的整体协调、局部协调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模式。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则要强调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各个子系统要相互配合,互惠共生。近年来,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人均GDP已由2011年的7.65万元增至2013年的约10万元,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突破2100万人。由此,北京市社会经济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影响,并体现出复杂性、综合性和动态性。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问题。学术界对协调发展的关注比较多,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进行过研究,如关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关注城市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研究城市化与环境、城镇化与土地的协调等问题。还有学者研究人口、土地、经济与空间等的耦合关系,关注“三化”的协调,分析其内在机理的问题。诸多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借鉴,本文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北京市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对其空间格局进行分析,以期提出提升北京市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路径。

一、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算方法

(一)指标体系

在遵循可比性、可得性、可持续性、系统性的原则基础上,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3个方面包括: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合计6个子系统;以及包括常住人口数、人口增长率、外来人口比重、GDP总量、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占GDP比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能源消耗量、二氧化硫年均浓度(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年均浓度(毫克/立方米)等合计17项指标层构成了区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参见表1)。

(二)综合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及结果

由于涉及的指标数量较多,在对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综合评价的过程中,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计算得到复合系统各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其中,各个综合发展指数分别表示为:人口综合发展指数为Fp;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为FEc;资源与环境综合发展指数为FR&Ev。数据来源于2012—2014年的北京市区县统计年鉴和北京市统计年鉴。利用SPSS20.0软件,测算出北京市16区县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该评价值可以代表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由于部分测算指数为负值,且其值的正负仅表示该区域与平均水平的相对位置,所以对负值取绝对值,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指标体系的构建

表2的计算结果显示,北京市2011—2013年间,人口综合发展指数(FP)、经济综合发展指数(FEc)、资源与环境综合发展指数(FR&Ev)均呈现波动的状态。从各个区县来看,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发展存在差异。

表2 北京市16区县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2011—2013年)

二、区域协调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及结果

由于复合系统包含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3个子系统,进一步地运用协调度模型来分析各个系统的协调水平。

(一)研究假设及计算方法

假定1: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发展是3大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结果;

假设2: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是相互的。

由此,构建2系统和3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状况的协调函数:

1.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状况的协调函数U (i,j)

式(1)表明了u(i/j)和u(j/i)的值越接近,i系统与j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数U(i,j)就越大,说明了2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越高;u(i/j)和u(j/i)的值相差越大,则2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越低;当u (i/j)和u(j/i)的值相等时,U(i /j)=1,说明了2系统完全协调。

2.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状况的协调函数U (i,j,k)

式中,U(i,j,k)——表示i系统、j系统和k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指数;u(i/j,k)——表示i系统对j系统和k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指数。

3.协调拟合方程

通过对表2中各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建立协调发展模型,即利用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构建线性拟合方程,然后将计算出来的xƳ,以及相关数值代入协调指数的计法中,便可得到北京市16区县2011—2013年的协调发展指数。

(二)区域协调发展指数计算结果及分析

通过测算,得到北京市16区县2系统、3系统的协调指数。进一步地,借鉴OECD的划分方案,将协调发展水平分为优质协调(0.8-1.0)、良好协调(0.7-0.8)、中度协调(0.6-0.7)、勉强协调(0.5-0.6)、低度协调(0.4-0.5)、中度失调(0.3-0.4)、严重失调(0-0.3)。

1.系统协调格局及演化

从2011年的情况来看,在人口对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东城区、西城区、房山区、顺义区、朝阳区处于优质协调水平;大兴区处于良好协调水平;丰台、海淀、密云县处于中度协调水平;怀柔区、通州区、平谷区、延庆县、石景山区处于勉强协调状态,而门头沟区、昌平区处于低度协调水平。在人口对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房山区、顺义区属于优质协调水平;丰台区、大兴区属于良好协调水平;通州区、怀柔区、密云县处于勉强协调水平;石景山区、昌平区、平谷区、延庆县处于低度失调状态;而海淀区、门头沟区处于中度失调状态。从经济对资源与环境方面来看,明显好于人口、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处于优质协调状态的区县较多,包括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海淀区、怀柔区、门头沟区、顺义区、昌平区、密云县、延庆县、平谷区;朝阳区处于良好协调水平;房山区、通州区、大兴区处于中度协调水平;而石景山区处于勉强协调水平。究其原因在于受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的影响,北京市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从2012年的协调发展水平来看,依然存在区域的空间差异。从人口对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来看,只有4个区域处于优质协调状态,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房山区、顺义区、朝阳区处于良好协调状态;丰台区和平谷区处于勉强协调状态;昌平区处于低度失调水平;而其他区县则处于严重失调水平。相比之下,人口对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要好于人口、经济的协调水平。其中,东城区、西城区、房山区、顺义区处于优质协调水平;门头沟区处于良好协调水平;平谷区处于中度协调水平;朝阳区、丰台区、昌平区处于低度失调水平;其余7个区县处于严重失调状态。从经济对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水平来看,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海淀区、门头沟区、顺义区、昌平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合计11个区县处于优质协调状态;石景山区、房山区、通州区、大兴区为中度协调水平;朝阳区处于勉强协调水平。由此可见,2012年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水平普遍较高。

从2013年的协调发展水平来看,依然存在区域的空间差异。在人口对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只有3个区域处于优质协调状态,包括东城区、房山区、顺义区;西城处于良好协调状态;平谷区、延庆县处于中度协调状态;海淀区、门头沟区、大兴区、密云县处于勉强协调状态;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怀柔区处于低度失调水平;通州区、昌平区则处于中度失调水平。从人口对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来看,依然存在区域差异。其中,东城区、房山区、顺义区处于优质协调水平;西城区、海淀区、门头沟区、大兴区、延庆区处于中度协调水平;朝阳区、通州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处于勉强协调水平;其余3个区县,包括丰台区、石景山区、昌平区处于低度失调状态。从经济对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水平来看,明显好于上述两种协调。其中,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顺义区、昌平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合计11个城市处于优质协调状态;海淀区、通州区、平谷区处于良好协调水平;大兴区则处于中度协调水平。由此可见,2013年,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水平普遍较高。

总体上看,2011—2013年间,北京16区县人口、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协调和优质协调的。但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处于不协调的状况。从人口对经济的协调、资源环境对经济的协调水平看,均呈现了大幅度的波动;经济对人口、经济对资源与环境、资源与环境对人口这三组协调发展相对比较平稳,出现了缓慢上升的发展态势。资源环境对经济、人口对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呈现了下降的趋势。

2.系统协调格局及其演化

从2011年的3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来看,依然存在区域的空间差异。在人口对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只有东城区、西城区2个区域处于优质协调状态,门头沟区、大兴区处于中度协调水平,朝阳区处于勉强协调水平,其余区县则均处于中度失调状态。相比之下,经济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有10个区县处于优质协调水平,包括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海淀区、顺义区、昌平区、怀柔区、平谷区、延庆县、密云县。石景山区和门头沟区处于良好协调状态,房山区和大兴分别处于中度协调和勉强协调状态;相比之下,只有朝阳区和通州区处于低度失调水平。从资源与环境对人口、经济的协调方面来看,有5个城市处于优质协调状态,包括丰台区、海淀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顺义区;西城区、朝阳区、通州区处于良好协调水平;东城区处于中度协调水平,其余区域则处于勉强协调、低度协调与严重失调水平。

从2012年的3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来看,空间差异更加明显。在人口对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只有顺义区处于优质协调状态,朝阳区处于区中度协调水平,丰台区、门头沟区、大兴区、密云县、延庆县这5个区县处于勉强协调,通州区、怀柔区、平谷区处于低度协调水平,而其余的区县则处于中度协调水平。相比之下,经济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却非常好。除了房山区处于中度协调、大兴区勉强协调、通州区低度协调外,其余13个区县均处于优质协调水平。从资源与环境对人口、经济的协调方面来看,只有顺义区和昌平区分别处于优质协调和良好协调状态;其他区县的协调水平普遍较低。其中,丰台区、通州区处于中度协调水平;东城区、西城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处于勉强协调水平;其余区域则处于低度协调、中度失调与严重失调水平。

从2013年的3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来看,与2011—2012年的空间差异比较接近。在人口对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依然只有顺义区处于优质协调状态;东城区、西城区、平谷区处于良好协调水平;门头沟区、密云县、延庆县处于中度协调,朝阳区、密云区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其余区县则主要处于低度失调、中度失调与严重失调状态。从经济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来看,除了门头沟区、房山区处于良好协调、大兴区、通州区处于中度协调外,其余12个区县均处于优质协调水平。从资源与环境对人口、经济的协调方面来看,只有顺义区和朝阳区分别处于优质协调水平,其他区县的协调水平普遍较低。其中,昌平区处于良好协调水平;丰台区、房山区、通州区处于中度协调;东城区、西城区、门头沟区处于勉强协调水平;其余区域则处于低度协调、中度失调与严重失调水平。

进一步地,对北京市16区县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指数进行变异系数测算,依然发现不同的年份,各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差异,且差异显著;在相同的年份,各区域的系统协调发展也呈现出了波动的状态(图1、图2)。

图1 北京市16区县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2系统协调发展指数变异系数

图2 北京市16区县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3系统协调发展指数变异系数

三、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为分析北京市系统协调水平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差异,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观测北京市16区县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协调在空间上是否存在相关性,首先采用Moran,I指数进行检验。

表3的计算结果显示,北京市16区县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指数Moran,I值在2011—2013年间的大部分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各系统协调水平存在空间集聚性,即协调水平高的区县趋向于与协调水平高的区县邻近,协调水平低的区县趋向于与协调水平低的区县邻近。各区县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不协调,致使各个系统的协调水平在空间上集聚。同时,运用局域LISA集群图及显著性检验发现,北京市16区县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不同的集聚区。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了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依赖性特征。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2011—2013年北京市16区县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算,运用系统协调模型对此期间北京市各区县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并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探究了各系统协调度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分异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了北京市16区县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总体协调水平不高,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区域在不同年份也存在差异。研究同时发现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

表3 北京市16区县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空间集聚特征

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北京各区县首先应构建符合自身发展与功能定位的发展模式,减少核心功能区在经济功能方面的绝对优势地位。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口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其次,构建和谐宜居之都,有序实施人口疏解政策。提高北京市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实现各系统的协调发展,需要有序地进行产业转移,将首都非核心功能产业有序地转移出去,并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人口的疏解。从北京目前的发展来看,需要将附加值较低的生产性服务企业适度、有序地向周边的中、小城市转移,在缓解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的同时,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产业发展。最后,构建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北京市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环境治理方面,不仅需要立足北京自身,更需要实现周边区域的综合联动。要不断完善首都圈各省市,以及环渤海周边等省份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协调运转机制。构建大区域整体性的环境治理网络。

参考文献

[1]赵杨,赵丽芬.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水资源约束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86-91.

[2]童玉芬.北京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动态模拟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9):42-47.

[3]Munda G.“Measuring sustainability”:A multi-cri⁃terion framework[J].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5,(7):117-134.

[4]关伟,刘勇凤.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时空演变[J].地理研究,2012,31(11):2044-2054.

[5]苏静,胡宗义,唐李伟.我国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的地理空间分布与动态演进[J].经济地理,2013,33(9):19-24,30.

[6]李江苏,等.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 (10):70-77.

[7]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地理研究,2011,30(11):1931-1946.

[8]傅超,刘彦随.我国城镇化和土地利用非农化关系分析及协调发展策略[J].经济地理,2013,33 (3):47-51.

[9]席强敏,陈曦,李国平.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研究——以工业效率提升为导向[J].中国工业经济,2015,(2):18-30.

(责任编辑:口天)

Comprehensive Measure of Regional Coordinate Development in Beijing

Liu Jianguo

Abstract:By construct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estimate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 of population,economy,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ubsystems from 2011 to 2013 of 16 districts in Beijing. The study used coordinate model and in-depth analyze the level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systems of 16 districts in Beijing. The key findings of the paper are:there was a spatial difference that the difference was remarkable of Beijing 16 districts’unifi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economy,resources that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years;and even in the same year,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ll regions have also shown volatility. The study further used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discovered the existence of spatial dependence of the level of coordination systems in Beijing. From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research,the paper proposed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Regional Coordination Measure;Spatial Pattern;Evolution

作者简介:刘建国,男,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北京1001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影响区域经济效率时空演变的要素与机制研究——以首都圈为例”(413011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典型地区经济效率时空演变规律与调控研究——以首都圈为例”(13YJCZH10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与效率提升内在机理、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9132003)。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6)01—0066—06

收稿日期:2015—08—20

猜你喜欢
演化空间格局
演化视角下的管理机制研究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演化》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
论科技、社会快速发展下的“受众”概念演化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耗散结构视阈下的科技招商与科技服务网络建设研究
云南省烤烟产量空间格局及其原因分析
长江经济带城市物流发展的空间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