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误读中国海事司法中心

2016-03-15 08:41
环球时报 2016-03-15
关键词:海事司法海洋

●本报驻韩国、美国、德国、日本特约记者 王伟 萧达 青木 李珍 ●本报记者 范凌志 谭福榕 ●汪析 柳直

3月14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这是委员们高唱国歌。

中国将建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消息成为昨天世界舆论场中有关中国报道的一个爆点。这个消息来自13日中国最高法院院长周强在全国人大全体会上的工作报告,报告中说,中国去年审结海事海商案件1.6万件,是全球海事审判机构最多、海事案件数量最多的国家。有关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细节尚未披露,以美日为首的西方媒体就习惯性地发表质疑和指责言论,生硬地与南海、东海争端相联系,声称中国是要以此对抗菲律宾单方提出的南海争议仲裁。中国国际法学者刘敬东14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这是国内法,专门处理中国拥有司法管辖权的水域和海域里的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跟国与国之间的纠纷毫无关系,“非要把这个事跟菲律宾南海仲裁案扯到一起,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多方紧盯中国新计划

“今年中国将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请介绍具体情况。中方为何选择此时建设这一机构?”14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一名外国记者提出问题,并追问发言人,“是否是因为菲律宾针对中国提出的南海仲裁案5月将作出判决?”

中国最高法院院长周强13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工作报告时说,2016年的工作安排,包括“服务和保障‘一带一路’、海洋强国等战略实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海洋权益和其他核心利益”“加强海事审判工作,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根据最高法的报告,中国去年审结海事海商案件1.6万件,是全球海事审判机构最多、海事案件数量最多的国家。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称,“报告对于该中心如何运行没有给出细节”,但迅速引到南海问题上,声称“南海紧张酝酿,中国将建海事司法中心”。报道还称,中国拒绝参与菲律宾对海牙常设仲裁法院提起的仲裁案。该案首先由菲律宾在2013年提起,意在解决南海海洋声索争端,但中国拒绝参与。预计5月做出裁决。法国国际广播电台14日自作聪明地声称,“不难想象,在国际仲裁威胁下,北京现在是想放出大招了”。日本《产经新闻》14日称,有人认为不服从国际仲裁对中国不利,所以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提出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可以视为旨在对抗不利的形势。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国际法教授邹克原(音)11日在印尼《雅加达邮报》上撰文认为,海牙仲裁“是美国指导菲律宾针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法律战”。

“中国现在是船东大国、航运大国,还是贸易大国,是历史自然而然地把我们推到了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位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刘敬东14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完全是因为我们中国涉海事海商案件审判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完全是顺势而为的一个事情。它是国内法,专门处理我们拥有司法管辖权的水域和海域里的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跟国与国之间的纠纷毫无关系,一些媒体非要把这个事跟菲律宾南海仲裁案扯到一起,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中国想要成为国际海事司法中心。”新加坡《海峡时报》14日援引驻香港的中国司法问题专家芬德的话称,中国的雄心可能是“试图将海事争端解决的中心从伦敦和其他欧洲中心向中国转移的努力的一部分,在中国,中方对遇到的争端解决机制会更熟悉。”新加坡的南海问题专家斯图瑞称,驱动北京雄心的可能是认为现有的国际司法机构是“亲西方的,对中国有偏见”。香港《南华早报》则引述分析人士的话称,设立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将提高北京在法律问题上的专业度,提高在国际仲裁方面的影响力。

《日本经济新闻》14日报道称,13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2015年活动报告在附件中记载了厦门海事法院对在钓鱼岛海域发生的撞船事故进行的审判案例。此举被认为是为了彰显中国对该岛拥有司法管辖权。资料显示,中国渔船于2014年9月与巴拿马籍货船相撞受损,中方船主提起诉讼。14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例行记者会上声称,“这是中国在自作主张,极其令人感到遗憾和无法接受”。菅义伟还称,日本政府已经通过外交渠道向中方提出了抗议。日本关西地区一名法学教授14日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说,经济实力上升使得中国国际影响力也在提升,但预计中国设立的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美日可能不会承认。

刘敬东对《环球时报》说,中国要建成国际海事司法审判中心,这是中国海事审判达到国际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像伦敦和纽约被誉为国际金融中心一样,并非要设立一个解决国与国之间争端的机构。当然,我国可以通过对我国所属海域行使司法管辖权,这样可以彰显国家主权,对于维护国家主权是非常必要的。

海洋大国,中国注定的道路

“中国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主要目的不一定是国际领土纷争,很有可能主要针对民事案件。”韩联社14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日韩国《国民日报》报道称,考虑到近年来中国面临的海洋国际司法纠纷越来越多,中国政府此举是要提高海事司法的专业性,同时提高在相关领域的知名度。报道称,有海事法专家认为,随着中国海洋滩涂等资源开发越来越多,未来面临的海事纠纷也将呈现剧增趋势,中国正未雨绸缪。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海洋法学者刘丹14日对《环球时报》说,一些国际媒体对中国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反应过度了。海洋法和海商法在中国的法律体系里面是有差别的,海商法更多处理的是私与私主体之间的关系,如涉及国与国之间的争端,那就属于海洋法范畴。刘丹说,在海洋维权领域,司法是中国的一个短板,需要加强建设。

“海洋大国梦想的新步骤。”德国《法兰克福新闻报》14日报道中国要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时从更高视角进行解读。报道写道,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扭转“重陆轻海”的战略思维。这不仅体现在军事上不断加强对海上岛屿的控制权,同时,中国还将在非洲的吉布提建立中国首个补给站。在经济上,中国推出“一带一路”项目,其中就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报道称,国际海事司法中心是中国海洋大国梦想道路上新的一部分,这将帮助中国扫清前进道路上的一些障碍。

海洋强国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网站2011年曾刊文报道这一课题。文章说,今天的中国远比帝王时代中国的任何时候都更依赖海洋。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比例稳步增加,达到影响大约中国经济60%-70%的程度。没有贸易,中国经济将无以为继,更不用说保持高就业率所需的增长率了。中国大约85%的国外贸易经由海航运输,预计到2020年,中国约65%的石油消耗来自于进口。文章认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关键海洋任务包括:保护中国对“有关水域”的海洋管辖;发展中国的海洋经济;加强海洋使用和岛屿管理;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产业和海洋科学;提高中国对全球海洋学的贡献。

香港《南华早报》13日列出过去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海洋部分的表述。2014年是: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大力建设海洋强国。2015年为:我国是海洋大国,要编制实施海洋战略规划,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加强海上力量建设,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妥善处理海上纠纷,积极拓展双边和多边海洋合作,向海洋强国的目标迈进。报道说,2016年的报告当中,表述是:制定国家海洋战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强国。报道称,在2015年-2016年的报告当中,均增加了“生态”概念,而非单纯的“海洋环境”。更为微妙的变化是,“海洋经济”不再是“唯GDP至上”的口号。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国际政治学者梅斯奈尔14日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中国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表明中国海洋力量的发展。他认为,中国已是世界最大贸易国,海洋对中国意义重大,中国必然需要成为海洋大国。

“两会宏图”

台湾《中国时报》14日报道大陆要建国际海事司法中心时评论说,这展现了“两会宏图”。韩国《中央日报》称,一直以来,中国按照两会上指明的经济蓝图做出相应的经济成果,因此市场普遍将两会上提出的经济方向视为可信的经济发展指南,相当于中国版“前瞻指引”。而今年还是中国公开未来五年经济蓝图、展开“十三五”规划的元年,因此,金融市场普遍对两会保持高度关注。

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昨天下午闭幕。香港《信报》引述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话说,要始终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把“十三五”时期发展献计出力作为履行职能的主线,要广泛汇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力量,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作用,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扩大团结面,增进共识度,努力形成共创伟业的良好局面。

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说,什么是两会的主旋律?在中国高层眼里,当然是“十三五”规划、供给侧改革、民生保障、法治建设、环境保护等,简要地说就是两个字:发展。巴基斯坦《每日时报》14日报道说,“巴基斯坦大使期待中国的经济蓝皮书”。

俄罗斯塔斯社记者阿列克谢在政协记者会上曾获得提问机会。14日,在两会接近尾声时,他兴奋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又获得了一次向农业部部长提问的机会,“整体来说,这是一次很高水平的会议。我能感到中国确实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改变总是很难的,不过现在看来,中国已经找到未来的新目标,当然,真正有挑战的是如何执行这些想法”。 2016年的两会是印度媒体《今日印度》记者阿南特的第七次“上会”。在过去两周,他参加了人大、外长等重要记者会,阿南特对记者说,“我还会参加总理记者会!我们很关注中国的外交问题!”▲

猜你喜欢
海事司法海洋
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忠实履职
网络司法拍卖如何更具公信力
上海海事大学杂志总社联合征订单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上海海事大学杂志总社联合征订单
英国司法周开幕 系中国法院首次举行国别司法周活动
上海海事大学杂志总社获多项荣誉(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