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英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度结构匹配关系到社会的资源的合理利用,一个人才的培养需要家庭和社会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一旦出现专业匹配差的情况,不仅是教育的损失和失败,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文章主要通过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匹配现状,了解影响专业匹配度的因素,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 专业结构匹配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42-01
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就业率的不断下降,二是专业结构匹配度较低,前者主要是因为社会需求人才小于高校毕业生人数,出现人才剩余的情况,后者是因为专业结构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结构不一致,造成毕业生没有找到本专业工作,用人单位也没有招到与职位所需专业相符合的毕业生,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低的社会现象。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匹配现状
据统计,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完全对口的比例是16.9%,基本对口的是40.8%,工作内容和所学专业有一定关联的是29.9%,剩下的12.4%和专业的匹配度基本为零。从这个数据可以明确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较低,造成这个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是教育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情况的因素
1.不同学历因素
学历不同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也不尽相同,据调查,学历越高的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越高,学历越低则相反。
2.不同专业因素
不同学科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情况的重要因素,根据专业分类的不同,医学类是目前专业匹配程度最高的专业,接下来依次是教育学、工学、法学等,可以发现专业要求越高的匹配度越高,这主要也和目前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程度有关系,医学作为社会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医疗行业人才缺乏,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较好,另外一些理工类专业就由于专业性不突出,就业的时候学生存在多方面选择因素,就造成了就业专业匹配度较低的情况。
3.不同兴趣因素
兴趣是学生就业方向的主导因素,很多学生对自己大学所学专业并没有兴趣,这主要由于选择专业的时候对专业不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在选择专业时由于高考分数的限制,未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一旦对专业的兴趣不足,学习起来也就缺乏动力,在毕业就业面对二次选择的时候就会放弃本专业,造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学生个人以后的发展。
4.不同性别因素
不同性别因素主要导致的是女生的专业匹配度较低的现象,由于很多岗位的特殊要求和工作内容,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不会考虑女生,比如:安全工程,属于工科,就业方向主要是建筑单位和煤矿等。
三、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的措施
1.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实现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更大化利用,学校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目前我们国家的专业选择是在高考的时候,高中学习家长和老师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兴趣的注意力不够,造成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比较盲目,要提高专业匹配度应该在高中就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让学生对以后想要从事的行业进行一定了解,并且在学习中对学生在这一方面着重进行培养。
2.学校提供二次选择
大学专业基本是固定不变的,这是造成就业专业匹配度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改变这个情况,学校在学生进入大学一段时间,了解了专业内容之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这对于提高匹配度具有重要意义,在二次选择的时候,学校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不要仅局限于院系之间,而是可以跨院系选择,让学生可以很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感兴趣的专业,弥补高考选择专业时候的遗憾。
3.减少性别差异因素
由于性别差异造成就业专业匹配度低是一个普遍现象,为了改善现状,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媒体、网络等形式,号召用人单位对男女生“公平看对”,让女生在四年的专业学习之后也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要尽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女生的就业安置问题,不要因为工作环境的不适合就拒绝聘用,使因为性别差异导致的就业专业结构匹配度低的问题得到缓解。
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匹配度较低是目前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有来自不同学历层次的影响、不同专业结构的影响、不同兴趣爱好的影响以及不同性别影响这几方面,针对这些情况,要提高就业专业匹配度,应该在高中学习生活就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进入大学之后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男女就业专业匹配度存在差异因素也应该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通过这些合理建议,可以很好的改善以及提高就业专业匹配度。
参考文献:
[1]周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匹配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06).
[2]曹洪军,王一尊.论大学生就业的专业结构矛盾性[J].学术论坛,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