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思霖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浅谈肌理与绘画的关联
向思霖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从当代画展和书刊的很多作品中,“肌理”是一种比较流行且多为画家刻意运用的创作手法。所谓“刻意”是指这种“肌理”效果超出了以前工具、材料与技法的视觉范畴,而或张扬、或隐晦的艺术创作动机。“肌理”作为一种绘画创作手法已被广泛运用到绘画领域之中,无论是中国国画还是西洋油画,无论是东方艺术巨擘还是西方绘画大师,无论是写实还原再现还是写意抽象创作,无论何种画种、无论何种地域、无论何种风格,“肌理”被愈来愈多的艺术家信手拈来,赋予艺术品以美感与生机。
那么,“肌理”是什么?从其本义来说,“肌理”就是肌肉的纹理,它是一种表象,后为视觉艺术所借鉴使用。因此,在视觉艺术领域就有几种解释:一种说,“肌理”即纵横交错的纹理变化或粗糙平滑的质感体验,譬如粗糙皲裂的树皮、光华冰寒的大理石。另一种说,“肌理”是纹理立体的绘画或刀砍斧劈的雕塑,譬如英国水彩画家亨特运用泼洒而成的巨幅水彩《十一月风光》、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佛龛雕塑。除此之外,“肌理”还是岁月、沧桑的物化,如现代人物画家蒋兆和先生的时代人物画《流民图》。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华大地哀鸿遍野、国将不国,画家自1942年开始动笔,历时一年完成再现日本侵略者铁蹄下中华儿女水深火热生活的巨幅长卷《流民图》。自1943年在北平太庙首次展出几小时后遭日本宪兵队禁展起,《流民图》流落民间,上海租界、前苏联等异域他乡,回国后遭遇文革险些被销毁,最终辗转流离,于1998年,原作捐献给中国北京美术馆。时代的更迭,地域的转换,留给画作更深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斑驳痕迹,这是岁月留给绘画作品的“肌理”。例数种种可知,“肌理”在绘画艺术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通常被分为传统的笔绘方式的“肌理”与非笔绘方式的“肌理”两种。这里所说的“肌理”,主要是指对于平面绘画而言的画面效果。
应该说,在画面上,肌理一定是某种“痕迹”。譬如画家们在很久以前就有借用毛笔之外的工具作画,以求抛开毛笔作画的限制,利用其它绘图工具的特质来形成别样的肌理感受,创造理想的绘画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绘画即是“痕迹”的艺术。美学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绘画大师运用各自所长的艺术创作手段,融合多种复杂的构成要素在漫长的时光里形成别具一格的绘画风格,其中最为别致的区别在于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展现不同的画面风貌。譬如中国水墨画运用的工具材料——宣纸,其由纤维工艺特殊制成,“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有着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宣纸特殊的渗化功能配合水墨以及不同于其他的、中国式的绘画工具而产生“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神采飞扬”的视觉语言,而在西方绘画艺术中,油画由传统的细腻匀称,逐渐向突出色彩的浓稠迸发发展,突出“肌理”在艺术创作手法上的重要作用。而将“肌理”手法运用到极致的,非“浮雕”莫属。
近年来,绘画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绘画种类——岩彩画。这是一种利用新材料的研制创新糅合传统材料的基底发掘,形成浓密细腻的色彩风格和表现美学特质的“肌理”质感的新型绘画。随着岩彩画作品的不断创作,岩彩画也越来越被现代人所接受与喜爱。可知不仅工具,绘画材料也在被不断开拓。或者说,不同的材料需要不同的工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以造成某种理想的“肌理”语言。从某个角度可以这样说:由于一些画家的刻意追寻,无论从材料还是从技法上看,一些画种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在作品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会越来越丰富,这种发展也是一种必然。
艺术鉴赏美文《绘画肌理断想》中有一段精辟的分析:“自然状态为绘画肌理的再生提供了条件。绘画艺术中的“肌理”是原始自然属性的升华,是一种原创艺术的再现,是将自然之物的生存状态解构之后运用到人类艺术发展的领域中,是生命气息的充盈与感染。”这与前文所分析的关于肌理的概念相似,如前所述,肌理的重点不是千变万化的笔触,而主要是指各种材料本身表面所体现的纹理或其制造创造出的种种痕迹。这痕迹一旦被画家所选择,就变得具有了某种特定的表征和涵义。如近代画家朱进用泥土作画,充分体现了泥土属性和美感。他用黄色泥土为主调使画面温暖祥和,表现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想;以白色石粉和泥土使更富有质感,表达时光的流逝。
“不确定性”是所有“肌理”效果中共同的属性,从作图工具到表现手法,从图像构建到色彩搭配,从手法质感到美学特质,诸多因素都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这也使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更能率性而为,更有利于灵感的迸发,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同时也能给观者提供一个宏大的联想空间,以体会绘画作品中别样的魅力所在。“肌理”源于自然之物,源于创造的灵感,它似风云般变化,所以也是有着生命力的。正是因为它具有非凡的魅力,就有了种种不同的肌理语言在绘画作品中的成功运用。譬如艾青之子——国家一级美术师艾轩,他在作画中常用大笔狼毫在画面中需要展现“肌理”质感的地方反复搓揉,以打造一种蓬松肆意的审美观感。
在当今的绘画领域中,艺术家们打破常识中传统的笔绘手段,运用各种不同的非笔绘方式和技巧作法已蔚然成风。这时的材料和肌理就代替了笔绘手段去陈述要表达的创意或思想,这种新的手法已经以它莫测的效果产生了独特的、不可取代的魅力。
[1]陈心懋.综合绘面—材料与媒介[M].上海书画出版社.
[2]班福臻.汪明强.综合绘画材料语言的基本属性[J].文艺研究.2006年第9期.
[3]刘权.绘画中物质材料的综合运用与个性表现[J].东方艺术.2007年第1期.
[4]许江.架上的守望[M].新美术.1996年第2期.
[5]刘继炜.论油画的肌理美[J].怀化学院学报.2004第1期.
[6]邹明.绘画肌理断想[J].美术观察.2001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