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莲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坚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努力探求传道授业,教师与育人相结合的途径,使之相辅相成,同步前进。根据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素,把创新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含有大量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民主气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有利于激励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跟学生平等对话。记得一本教育书刊上介绍一位优秀教师讲课的片断,这位老师在教《燕子》一课时,有个学生当堂发问:“燕子在飞行时,为什么要用尾尖沾水?”那位老师想了想,说:“燕子要吃水里的小虫小虾,所以用尾尖沾水缓冲一下,不然燕子会因惯性一头栽进水里。”教师话音未落,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反驳:“不对,我观察过,燕子吃的是水面上的小虫,它不吃小虾。”老师被“将”了一“军”,可是他并没有感到面子上过不去,而是赞赏这个学生坚持真理。这个学生听了表扬,既激动又兴奋。在这里,教师没有给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泼一瓢冷水。在这样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里,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二、抓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学科具有特殊的性质,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孕育了诸多创造性的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与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记得多年前刚从师范毕业任教不久的我,在教《鸬鹚》一课,当分析到“渔人……又把它(鸬鹚)甩进水里时”时,不少学生都认为“甩”子用得好。可有个学生却不这样看,他认为渔人是非常爱鸬鹚的,用“甩”字不能反映渔人爱鸬鹚之情,应把“甩”字改为“放”。由于教学经验不多,我当时有些慌乱不知如何作答,只好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没想到,这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赞成,有的反对。这时,平时善于思考的伟杰同学说:“我认为这个‘甩字用得很准确,因为下文提到了这样一句:渔人都快忙不过来了,在忙不过来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轻轻地放下,而‘甩字更能体现渔人忙碌的情景。”听了伟杰同学的发言,我的心情顿时平静下来,作了发言总结:“老师十分赞同伟杰同学的观点,文中作者的用词没错!”这节课给我的感触极深,在之后的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注意这种语言文字训练,学生也在这样的情境中,激发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思维。
三、鼓励质疑问题,提倡大胆争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教育家顾明远也认为:“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创新是多么重要!我曾在教学《跳水》一文时,一学生自信地说:“老师,我有比船长更好的营救方法。”我趁势引导:“营救孩子真的有更好的办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拿根长桅杆让学生滑下来。”有的说:“请直升飞机来救援。”还有的说:“放个大气球让孩子抓住。”……通过学生大胆质疑,再经过老师的组织讨论,最终得出当时营救孩子最可行的办法。小学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特别是后进生总担心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被同学、老师取笑。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乐问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消除质疑心理障碍,对学生提的问题,不能不屑一顾、批评、讽刺,而应以友善的态度认真对待。
四、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想像是创新的翅膀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再造形象。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比如读了《小珊迪》,让学生说说假如小珊迪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样做?同样,还可以根据课文的留白进行续说,续写,如读了《趵突泉》,可以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省略号展开想象:还有许多小泉作者没有写出来,你能想象它们的样子吗?此外,教师还可运用创造性复述、课本剧表演、续编故事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想象过程中,创新思维等得到训练、培养。
五、巧设作业,为学生提供创造的园地
课后作业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运用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实践活动。教材在编排处理上,给我们提供了创新作业训练的空间。我们要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巧妙设计趣味性作业,让作业成为学生创造的园地。单一、标准的答案往往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将学生的思维纳入了固定的模式,从而影响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激发每个学生课后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思路的灵动性,思维的创造性,设计新情景,注重知识迁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布置的作业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愿意完成而不感到厌倦、畏惧,且能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如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我这样布置作业:为了吸引世界各地的游人,向同学们征集广告语,请同学们踊跃参加吧!这样的作业设计,令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上交的作业也丰富多彩:“上有天堂,下有桂林”“不到桂林游山水,令人憾事留终身”“旅游好去处,首选桂林青山绿水”……课后作业的灵活多样性,让学生课内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提高了语文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坚信,只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创新,语文课堂定会收获创新教育的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