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仪+盛婧
摘 要 本文试从MOBY-DICK这部美国作品入手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分别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古人所叙述的哲理以及保护自然资源水资源的途径展开论述,从而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关键词 自然 Moby-dick 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很微妙。人类不知道到底和自然是什么样的关系,到底是敌对还是和谐?人类到底是愿意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是抗争到底?在学习过Herman Melville写的小说MOBY-DICK之后,笔者陷入了深思。是不是人类对自然做的事情最终自然都会还回来?
MOBY-DICK是Herman Melville的著作,它讲述的是一个叫Ahab的船长对一只咬断了他腿的鲸鱼进行的复仇计划。这讲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冲突-Ahab和鲸鱼之间的战争。Herman Melville相信的是人类是邪恶的。他不相信超验主义,所以MOBY-DICK是一个悲剧。人和自然的力量究竟谁更大呢?Ahab虽然杀死了鲸鱼,但是牺牲了许多无辜的人。这值得吗?
1从现实中认识人与自然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发达,钢筋和水泥遍布了整个中国。绿色越来越少,中国正在经历美国曾经经历的那样。门肯讽刺美国是一个遍地都是“丑陋房子”的地方,很脏很空旷。中国现在也正在经历着这一时期。到处都在大修,烟尘雾霾等等弥漫在空气中。植物越来越少,灾难也越来越多。
笔者曾经认为,以前的地震,雪灾,海啸都是自然对于人类对它的伤害的惩罚。它想告诫人类,可以珍惜环境,不要再伤害它。但是人与自然在某一程度上来说,是做不到和谐相处的。想要发展就要有开发,人们现在羡慕着欧洲国家的空气,交通,以及生活,但是它们这些国家也是经历过了中国现在正在经历的过程,当所有的都发展成熟后,国家政府就有足够的能力再补偿大自然。但是大自然现如今把给予中国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了。中国如今面临着重大的环境问题,例如水资源短缺,干旱,全球变暖等等问题。当2008年连续出现了这么多灾难之后,人类还能不能够随意的践踏自然?
人类现在的很多行为都是对自然的挑衅,许多人喜欢吃野生保护动物,喜欢穿动物的皮毛,喜欢动物牙齿做成的工艺品。当人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以后也许这些动物也会找你们复仇。可是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动物很多时候都逃不过人类的手掌心。就像MOBY-DICK里讲述的一样,人类捕杀鲸鱼被鲸鱼报复,虽然到最后Ahab捕杀了那头鲸鱼,但是还是死了很多人。其实这就证明了我们还是应该和自然和谐相处的。
2从哲学上分析人与自然
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 “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堤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3从根本上保护人与自然
人在自然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水。水是生命之源,现如今水污染是越来越严重。虽然我们的大自然面临着许多的困境,比如环境污染等等,但是水污染却是我们不得不大力关注与保护的问题。
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统筹考虑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流域是水资源的载体,任何河流、湖泊等水体都与其所在的流域休戚相关。健康的河流、湖泊必须有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作为基础和支撑。治水实践不能就水论水,要从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考虑水资源问题的解决。 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既包括湖泊、河流、湿地等水生态系统,也包括森林、草地、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主要是指对流域内的水、土地、湿地、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限制或消除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流域内植被、湿地等保护和修复,对于缓解洪涝、干旱灾害,减轻土壤流失和水污染问题将发挥一定作用。从水文学的角度看,森林植被及其下面的土壤,就像海绵一样,当降雨发生时,可以吸纳一定数量的雨水,然后逐渐释放出来,流人河流或渗入地下含水层。如果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雨水汇人河流的速度加快,对于我国降雨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的现实而言,这无疑加重了汛期洪水和非汛期干旱缺水的程度。另外,植被的退化,也将使土壤受到雨水侵蚀的程度加重,增加了江河湖库的淤积,加重了洪灾,也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不利影响。湿地具有类似的作用,在雨季涵养洪水,在旱季可以逐步利用。有研究表明,流域每增加1%的湿地面积,河流的洪峰就会减少近4%。同时,植被、沼泽和其他形式的湿地,可以自然地过滤水流中的污染物和过量养料,阻滞沉淀物,提高水体的抗污染能力。 近几年,在植被恢复中,强调利用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结合局部的人工措施,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践表明,一些退化土地封育三五年后,植被的覆盖度可大于0.6。对于大规模的退耕还林 、封山禁牧、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虽然可以从大的区域范围内考虑其经济效益问题,但是必须从长计议,解决好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问题,建立良性发展机制。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坡改梯、小水窖、集雨水柜等措施,建设一定数量的高标准农田,解决农民吃粮和发展问题;通过发展人工草地灌溉的“牧区水利”,解决休牧、禁牧后的牧业发展问题;通过发展小水电代燃料、太阳能、沼气、薪炭林,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使大面积植被恢复可以持续进行下去。1998年以后,在长江中下游等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退田还水(江、湖),保护湿地和水域,使入水争地问题的解决有了良好开端。但是,我国毕竟是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宝贵,需要做好水体、湿地利用的文章,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利用好水体、湿地,需要统筹考虑水土资源利用,核心是利用好水,如种植水生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发展旅游农、业和湿地牛态旅游等,形成洪水经济和湿地产业,使人与水找到新的平衡。近几年来,我国加强了涵养水源工程建设,对地下水超采区进行回灌、补给利保护,对生态脆弱区的牛态系统调水进行修复,对干旱湿地进行补水等,这些有益的尝试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可能单方面的谈论水资源保护有点太片面,但是水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最珍贵的资源,也是人类万万不能失去的资源。在这个人们生活的地球村上,人类,自然界是两大派系。双方都不要希望可以征服对方。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这样才能在地球这个家园中生活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