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国际青年科学论坛

2016-03-14 02:50李冬晖
中国科技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讲座伦敦科学

李冬晖

伦敦国际青年科学论坛(London International Youth Science Forum,LIYSF)创办于1959年,创始人为欧洲发明奖获得者菲利普·格林,后由英国文化协会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每年举办1届,至今已有57年的历史。论坛每年选择在一所英国的高校举办,发展至今,每年约有400多位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17~21岁的青年人参加。论坛旨在为热爱科学的各国青年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加深他们对科学的了解,激发他们投身科研领域、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并以科学为载体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论坛受到世界科学界和政界领袖的广泛关注与支持。目前论坛主席为都柏林城市大学教授理查德·奥肯尼迪,他的前任包括至少4位诺贝尔奖得主(约翰·考克罗夫特爵士,劳伦斯·布拉格先生,约瑟夫·罗特布拉特先生和波特勋爵),以及政界的许多重要人物。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2次参加该论坛,前首相戈登·布朗和现任首相卡梅伦都曾为论坛发表过书面贺词。论坛组委会与英国科学技术协会、欧洲青年科学家联盟、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英国使馆文化处、伦敦动物学会等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每年特别邀请科学界泰斗作为主旨发言人,与参会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伦敦论坛只接受在权威机构获奖或被提名的学生报名,包括教育部、学术机构、教师协会、校外科学教育的相关机构,以及各国知名的科研机构。被选派的学生通常是国际竞赛和科学博览会的优胜者,其中包括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可持续发展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世界青少年英才奥林匹克竞赛和国际科学博览会等。

伦敦论坛每届有一个主题,2012年为“保护人类星球”,2013年为“跨越学科的界限”,2014年为“科学的突破与进展”,2015年为“科学——全球共同的努力”。围绕主题,论坛活动内容分为5块,包括科学家讲座、科研场所参观、科研项目展示、社交活动和景点参观。其中科学讲座、科研场所参观和景点参观均设有必选和自选内容。2015年面向全体学生安排了12场知名科学家的讲座,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航天、能源等多个领域,主讲人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均为相关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同时还安排了4次自选讲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为使各国学生实地感受和了解英国的科学研究情况,论坛主办方安排了47个可供选择的参观路线,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植物园等,每个地方都安排人员为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

第57届伦敦国际青年科学论坛于2015年7月22日至8月5日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举办。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受主办方邀请,第13次组织中国青少年参加该项活动。代表团由1名领队老师和6名来自山西、辽宁、江苏、浙江和福建的中学生组成,这些学生均参加过中国科协主办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或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并通过了2015年中国科协青少年国际科技交流项目的遴选和培训。

沈亦飞

沈亦飞/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

7月23日一大早的开幕式由伦敦科学论坛主席Richard O'Kernnedy先生主持。手执各国国旗的旗手鱼贯入场,几位科学界的知名人士轮流上台发言,其中著名的Fiona Watt教授还作了关于干细胞研究的报告,对干细胞的定义、目前已有的研究,以及未来干细胞在医学方面的潜在利用价值作了分析。开幕式最让人感到震撼之处是一开始播放的国家介绍视频。从这段视频中我了解到LIYSF-2015由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青年学生参加。联想到这届论坛的主题“科学——全球共同的努力”,我会心一笑。没有什么场合能更好地让来自全世界的热爱科学的青年们济济一堂,互相交流学习的了。

7月24日上午的活动是参观各人选择的伦敦一处科研院所。我选择的是TateGallery,简单来说就是一座伦敦当地的艺术博物馆(尽管没有国家美术馆那么有名)。途中我看到了负责修复绘画作品的科研人员。往往一幅画所采用的颜料,或者这幅画所依附的媒介(例如油画可以画在帆布或者木板上),即使是极小的一块样本,都能给研究者带来大量的信息,以便作品的保存和修复。对于雕像作品来说也是如此。修复者还时常要和制作出某一尊雕塑的艺术家联系,搞清楚艺术家到底希望自己的艺术品“永葆青春”,还是希望它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老去”。同时,对于某些需要展出的作品,研究者还需要制作出复制品以便展览,而制作复制品的过程需要仔仔细细地注意每一个细节,包括艺术家使用雕刻工具时候的手法。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在琳琅满目的展品背后,其实都有一些默默无闻的工作者,为这个世界保护这些伟大的精神财富。

24日下午,来自赫瑞瓦特大学的M. Mercedes Maroto-Valer教授作了主题为The Energy Trilemma的讲座。讲座的标题就十分有意思,将单词dilemma变形,修改前缀,暗示了能源问题涉及的3个因素——能源安全、能源平等分配及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教授向我们介绍,为了在3个因素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目前她正着手和团队一起研究的项目是Carbon Capture&Storage;。她探讨了未来可能的碳捕捉科技,即将工业生产释放的二氧化碳储存在地下,在其他化工过程(例如造砖)中循环利用,遏制温室效应。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大规模利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可否通过碳捕捉科技减少传统能源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呢?

7月27日,每次当我回想到这一天,总是想称之为“合作日”。那一天是专题讲座,每个人都事前选择好了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大家分组去参加8个不同的讲座,而且8个组中的每一组下午都要在所有论坛参与者的面前展现自己专题讲座的内容。我选择的专题叫Obesity: The Role of Genes。在讲座中,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的Alexandra Blakemore教授首先提出了肥胖的一个定义:计算BMI一体重(kg)/身高(m)2。如果BMI大于等于30,则为肥胖;如果BMI大于等于40,则为高危肥胖。基因对于肥胖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有一种蛋白质名为leptin(瘦素或瘦蛋白),如果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基因片段有异常,那么人很有可能肥胖。同时,如果人体内的瘦蛋白受体出现异常,也可能导致瘦蛋白无法发挥作用,导致肥胖。此外,copy-number variations (CNV),即人染色体中的某一基因片段的异常重复或者缺失也可能造成与肥胖有关的问题。在人的16号染色体中,有一特定基因片段,如果缺失,会导致人过于瘦削;如果重复,会导致人肥胖。还有些肥胖案例中,人的大脑也会传达错误的信息,导致人始终认为自己饥饿,从而过量进食导致肥胖。教授的讲座让我们认识到现在社会上对于肥胖人群有着普遍的偏见——好吃懒做,越吃越胖,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肥胖人士的“过人食欲”来自于基因中的缺陷。这也告诉我们,我们要加强对肥胖人群的关注,让他们受到更多的保护。

下午就是合作日的首部曲——排演节目,展示专题讲座的要点。我和几个外国朋友一组,决定排演一出小话剧,让大家了解对于肥胖人们都有哪些错误的偏见。我们去宿舍取了一些枕头,塞在自己的衣服里面,装扮成肥胖人士,走在大街上被别人嘲笑,然后再让科学家出来告诉大家肥胖背后的真相,既搞笑又不失严肃深刻的内涵。大家排练稳妥之后,就登上了舞台。从观众的笑声及最后响亮的掌声可以看出来,我们成功了。

张笑祺

张笑祺/江苏省扬州中学

“灵感突破,勇于尝试,大胆创新”,相信这是许多人对LIYSF学生科研项目集市的直观感受。作为一个重头戏,项目集市的展示内容格外引人注目。而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挑战也是科研项目展示。它不同于专家讲座,展示过程中要求大家主动开口说英语,我们需要用最简洁的句子概括项目内容,介绍给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因为大部分人来自非英语国家,原本我们还都有语言上的顾虑,担心英语水平有限。但大家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激发了相互沟通的欲望,连说带比划的,感觉彼此的语言也不再是交流障碍了。

专家讲座是论坛的精华所在。LIYSF提供的著名科学家的主题演讲和科研互动课程,主讲人都是世界著名的教授或研究学者。课程采用自选方式,课程和项目范围涵盖面广,涉及物理、化学、电子信息技术、医学……每个人都能寻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更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科目,拓展知识面。为了能够捕捉到更多新的科学观点,并且尽可能地抓住机会了解更多学科的内容,我选择了以地理、生物为主的学习与参观项目,并穿插了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每场讲座都被精心安排,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让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最前沿的研究。讲座大多首先展示科学现象,再由浅入深地介绍科学原理。科学家将他们的实验过程或项目成果制作成视频,并融入许多电影或动漫元素,配合各种有趣的图片展示出来。科研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消除了人们对科学研究沉闷枯燥的担忧,轻松地传递着“科学可以很自由”的理念。我觉得这是一种进行科普宣传的好方法。每堂讲座都会有与专家的互动环节,外国学生很放得开,中国学生则相对拘谨一些。天文学家Huw James介绍了野外科考时的生存技巧,随后就拿出一些昆虫。我争取到了与Huw上台互动的机会。从小就怕虫子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尝试吃了一只,口味还不错,“巧克力味!”我作为“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终于勇敢地突破心理障碍,接受了一次挑战!

黄心怡

黄心怡/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这是一段美妙的旅程,参加伦敦青少年科技论坛改变了我的人生。在这里,我遇到了从各个国家和地区来的形形色色的同龄人,领略了这座都市的经典和繁华。论坛中最经常的活动是讲座和外出参观名胜。在讲座中我们醉心于跟教授的心灵互动,在他们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时跟着大家一起欢呼。

不过最令人难忘的是所有课题的学生展示他们成果的那天晚上。非常多的人带着精心准备的展板,忙着把它们贴上展台。那个景象体现出每个人都是那么认真。在经过与众多评审的交流展示后,他们评出了十佳项目,而我有幸当选其中。接下来的晚上,当选的13名同龄人在帝国理工学院内最大的演讲台上向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同龄青少年科学家展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心血和成果。

当我站在讲台上时,我感到自己不只是面对着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几百名观众,而是面对着整个世界展现自己的才智和成就,那一刻令人激动和骄傲,为国家也为自己。一名资深工作人员告诉我,从LIYSF开始以来只有2名中国人的课题当选过十佳,一名是几年前一位男生关于科技的课题,另一名就是我。此时,我的自豪感更是溢于言表。

猜你喜欢
讲座伦敦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伦敦畅游记(二)
伦敦畅游记(一)
打个盹,记事牢
科学拔牙
伦敦之歌
电影中的伦敦
书法基础讲座(七)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