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两口子打架是家务事,不需要别人插手”“家丑不可外扬”
事实:1.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而是违反人权的社会问题。
2.家庭暴力是违法行为,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村)民委员会、所在单位领导应予以劝阻、调节,公安机关应予以制止。
3.及早帮助有问题的家庭,就能将一个有问题倾向的家庭挽救过来。
误区二:“只有没有知识的人才会打老婆”“家庭暴力在农村比较普遍”
事实:1.家庭暴力的发生不分城市与农村,社会上各种层次的男人都有虐妻的可能,包括那些有学识、有地位、在公共场合或朋友面前彬彬有礼、做事干练的人。
误区三:“男人打老婆常常是被女人的唠叨逼出来的”
事实:1.有些女人不唠叨也会被家暴,“唠叨”只是男人打老婆的借口。
2.即使唠叨也不该被打,很少有唠叨的男人被女人打的现象。
3.使用暴力是施虐者的选择方式,人们处理家庭矛盾有不同的方法,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
误区四:“男人施暴一般发生在情绪失控时(如喝酒、赌博……)”
事实:1.男人只在家里打老婆和孩子,而不去公共场合打外人,因为他们认为在家里发泄不满情绪是相对安全的。
2.很多男性对妻子施暴时不仅完全是在可以控制的状态下行动,而且是有意识、有计划的行动。
误区五:“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女人一生的幸福就是嫁个好老公”
事实:1.婚姻是两个独立个体的结合,幸福的家庭是建立在相互分工协作、彼此尊重与支持理解的基础上的。
2.无论男女,一生的幸福都是建立在多方面上,包括婚姻、事业、朋友、兴趣等。婚姻也并非必不可少的。
误区六:“打打闹闹活到老”“两口子忍一忍就过去了”
事实:1.这是不让暴力受害人寻求帮助的借口。
2.一般施暴者都是通过暴力来达到控制配偶的目的,他们通常不会自动改变施暴行为,假如被虐妇女一味忍受,只会促使丈夫形成打人的习惯,甚至暴力行为一次比一次严重。
3.受害者应清楚而坚决地表示:决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暴力!必要时积极寻求外界帮助。
误区七:“宁愿有一个常常殴打妈妈的爸爸,也比父母离异好”
事实:1.“好”或“不好”不在于表面上维持一个完整的家,而在于哪种环境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2.长期生活在暴力家庭中,会使孩子产生紧张和恐惧感,养成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
3.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离异家庭并非等于有问题的家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误区八:“天上下雨地上流,两口子打架不记仇”“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事实:1.没有一个人不在乎被打。妇女忍受暴力是因为种种限制,如就业、经济、住房、孩子上学等问题,使她们暂时无法摆脱受虐环境。
2.被虐妇女缺乏外界的支持与理解,如别人谈论和耻笑、没有相关部门的保护、亲朋好友劝和不劝分的态度,使她们求助无门,宁愿保密不为人知,免遭更多伤害。
作为旁观者,可以做什么?
随手敲门,就可能制止家暴!
也许您曾听见过从楼下或隔壁隐约传来的女人哭声?随手敲门,就可能救人一命。
因为敲门而停止家暴的短短几分钟,已经足以让受暴者有机会逃跑,或让施暴者情绪平静一刻,终止暴力行为。
施暴者也会因此知道有人留意他在干什么,而有所收敛。
敲门时,你可以用下面这些接口:
1.“你好,快递!”
2.“你好,我家信箱收错一封信,看看是不是你家的?”
当你敲门制止家庭暴力时,注意:
1.如果你是女孩,最好叫上你的男友或丈夫一同上前敲门。
2.如果已确定施暴者对受害人造成了严重伤害,敲门前可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