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靖
[摘要] 荀子继承了孔、孟人性“相近”的观点,认为人人都具有趋“恶”的本性。在对人趋“恶”的本性进行深入分析后。强调人性改造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荀子所提倡的理想社会,是施行礼义的社会。荀子建立了以“礼义”为核心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并进行了详细论证。荀子设计了“圣人”、“君子”等道德理想人格形象,“圣人”人格的突出贡献是在努力改造自身的基础上制定了礼义法度,“君子”人格的突出特点则在于对“礼义”的学习、贯彻和维护。
[关键词] 荀子性恶 君子道德理想 人格
[中图分类号] 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5)04-0072-05
生活于战国末期的荀子,提出了“隆礼重法”、“化性起伪”、“制天命而用之”等著名命题.设计了“圣人”、“君子”等道德理想人格,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深入研究荀子所提出的道德理想,对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中国传统思想家在建立各自的思想体系时,经常喜欢使用的概念之一就是“道”。但在不同的思想体系里,“道”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在同一个思想体系内,在不同的语境里“道”的含义也是有所区别的。但大体来讲,可以区分为“天道”和“人道”。所谓“人道”,也就是人们在行为处事时所必须遵循的规范、准则。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将这种规范、准则内化在思想行为之中,形成各自的品性,这就是“德”。那么人们在行为处事时为什么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准则呢?说到底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所以思想家们在建立道德思想体系时,所首先关注的往往是人性问题。人性问题也就成了思想家们建立道德思想体系的立足点。因此,研究分析思想家们的道德思想体系时,应当首先注意的是他们的人性理论。研究苟子的道德理想,自然也不例外。而荀子人性理论的建立,则是以孔、孟的人性理论为基础和逻辑起点的。所以要分析荀子的人性理论,首先必须了解孔、孟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
人性问题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很显然,孔子之说只是对人性的一种事实描述。在孔子看来,人天然生就的本性是“相近”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彼此在道德境界和知识、能力等方面之所以存在差别,是由于后天“习”的不同造成的。正是以这样的人性观点为依据,孔子肯定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人人也都有成为“圣人”、“君子”的可能。要想改变“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菩不能改”的现象,每个人都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学”、去“习”。
孟子也和孔子一样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即每个人生来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四心”发展开来.便成为仁、义、礼、智“四德”。如果能够将“四心”扩充开来,培养起来,那么每个人也都有可能成为“圣人”、“君子”。所以,人们将孟子的人性理论称之为性善论。而在实际生活中之所以存在“圣人”、“君子”与“小人”的差别,那是因为各人主观努力的不同造成的。
荀子继承了孔、孟人性“相近”的基本观点,认为人人都具有趋“恶”的本性。他特著《性恶》篇,对人趋“恶”的本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指出,“凡人之性者,尧、禹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从本性上看,尧、禹、桀、跖、君子、小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这是说,人的本性是天然生就、与生俱来的。那么,荀子为什么将人的本性断定为“恶”呢?他分析道:“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很显然,荀子所说的人的本性,是指人天然生就、与生俱来的诸如“好利”、“疾恶”、“好声色”,以及“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等生理、心理方面的需要和本能。在他看来,如果顺着人性的自由表现和发展,必将导致“恶”的行为和后果。显而易见,荀子所谓的“性恶”,并不是说人性本身就是恶的,而是说人的自然本性是趋向于恶的。因此,他强调对于人性不能“顺”,必须加以节制和改造。于是,他提出了“伪”的问题。
他指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性”是指人生而俱有的自然本性,“伪”则是指后天的人为,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荀子既强调“性、伪之分”,同时又强调“性伪合”。他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日: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这段话表达了以下几层意思。其一,“性”是人生而具有的先天的原始素材,“伪”则是后天人为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礼法条文。其二,“性”是后天人为加工改造的对象.“伪”则是利用礼法条文对原始本性的加工改造;没有“性”.“伪”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伪”.“性”也不会自动达到完美境界。其三,只有努力实现“性”与“伪”的密切结合,作为道德理想人格榜样的“圣人”,其道德境界和实际功绩才能够统一起来、显现出来,天下才能够和谐稳定、有序运行。因为在荀子看来,“礼法”是圣人在对自身的原始本性进行加工改造,使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达到完美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礼法”的出现是圣人自觉改造自身的原始本性,实现“性伪合”的结果。同时,圣人还要利用“礼法”去改造他人的原始本性,促使他人“性伪合”。而天下的人们一旦实现了“性伪合”,那么天下也就和谐稳定、运行有序了。因此可以说“性伪合”有着与“天地合”、“阴阳接”一样的重要意义。不难看出,荀子这段话的意旨,正是在于揭示人们加强自身主观世界改造的重要性。
荀子不仅强调了人性改造的重要性,而且强调了人性改造的可能性。他说:“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情”,杨倞注曰:“或曰:‘情当为‘积。”“积”,是指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所积累的知识、习俗。在这里,荀子明确指出了人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知识、习俗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实践获得的。行为举止、风俗习惯是可以改变人的固有本性的。专心致志地去学习、实践,就可以积累知识、养成良好习俗。习俗可以改变人的思想,人的素质受习俗的长期影响就会得到改造。正是以上述人性理论为基础,荀子提出了他的道德理想理论和道德理想人格理论。
二
思想家们提出道德理想,其目的是为其社会理想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这就决定了他们的道德理想必然与其社会理想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研究思想家们的道德理想,必须先了解其社会理想。研究荀子的道德理想,自然也应如此。
荀子和孔子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顺应战国末期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提出了结束诸侯割据、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的社会理想,并从多方面展开了论证。
荀子首先指出,“一天下,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结束诸侯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那么他所谓的“一天下”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他说:“取天下者,非负其土地而从之之谓也,道足以壹人而已矣。彼其人苟壹,则其土地且奚去我而适它?他所理解的“一天下”,并不是通过武力强迫其他诸侯国的臣民,背负着土地、物产前来服从自己的统治,而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体现人们共同愿望的政策、策略和措施,将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统一起来。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统一起来了,土地和各种物产的管理、使用和分配自然也就统一起来了。由此可见,他所说的“一天下”首先是指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的统一,而非仅指行政治理上的统一。而要实现这样的统一,关键在于治理原则的选择。
荀子论证说:“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孰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这是说.国家政权是人们实现各种愿望、获得各种利益的最有力的保障。君主则居于天下最高地位、拥有天下最大权力,君主必须选择正确的治理原则,才能用好权力、治理好国家,使国家安定、繁荣。国家的美好前景、一切成就都来自正确的治理原则。能否选择正确的治理原则,事关君主命运、国家前途。那么,在他看来什么样的治理原则才是正确的呢?
“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在这里,荀子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说明了只有以礼义治国理民才是正确的选择,才能够实现“一天下”的愿望。由此可见.荀子心中理想的社会也就是施行礼义的社会。正是出于实现这种社会理想的需要,他建立了一套以“礼义”为核心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并进行了详细论证。
第一,从改造人性的角度,论证了施行礼义的合理性。如前所述,荀子特著《性恶》篇,强调人性的自然趋向是“恶”的。因此,他指出,“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人们必须经过君师的教化、法律的强制、礼义的规范诱导,然后才能做到辞让,其行为举止才能合乎礼义,这样才能促使人们和睦相处,社会运行有序。
第二,从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角度,论证了礼义形成与施行的合理性。荀子分析道:“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人要生存,就会有需要。有对各种生活资料的需要,人就必然要去追求。由于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人们所生产出来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所以对于人们的追求如果不加以规定和限制,就必然会发生争夺。而争夺的结果,就是社会陷入混乱之中,人们的生活陷入极端穷困之中。因此,他接着分析道:“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先王意识到“乱”的危害,对“乱”非常痛恨,于是便制定礼义,并根据礼义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依据等级划分来分配生活资料,使每个人的生活需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这样,通过礼义的调控,既能够保障人们不会因物资的缺少而陷入穷困,也不会因人们的过分欲求而使物资消耗过度,从而实现人们的生活需要与物资的供给同步增长、协调发展。荀子认为这就是礼义形成与施行的客观依据。
第三,从保障人战胜、利用其他物类的角度,论证了施行礼义的合理性。荀子论证道,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日:分。分何以能行?日:以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人在体力和奔跑速度上赶不上牛、马,而人却能够驾驭牛马,这是因为人能够结合成群体,形成各种组织、团体,依靠群体的力量来战胜和利用诸如牛、马等其他物类。而人之所以能够结合成群体,是因为人有分工、分职和等级划分。人的分工、分职和等级划分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有礼义。根据礼义进行分工、分职和等级划分,人们就能够和睦相处。这样行动起来就能够保持一致,行动一致力量就强,就能够战胜其他物类。这就十分清楚地说明了礼义是人类战胜其他物类,使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得以有序开展,生存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保障。所以荀子强调,要治理好国家、实现“一天下”的愿望,必须施行礼义。
关于“礼”,苟子解释道:“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是划分贵贱、贫富、长幼等级差别的政治、经济、伦理制度及行为规范。关于“义”,他解释道:“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义”是处理封建等级、伦理关系的准则。关于“礼”与“义”的关系,荀子指出:“行义以礼”,“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循礼行事,也就达到了义。义是对循礼行为的维护和对违礼行为的限禁。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荀子既“隆礼”又“重法”,认为“礼义”和“法”都是治国理民的根本,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治国理民才能实现社会的理想目标。那么,“礼”与“法”是怎样的关系呢?他认为“礼义生而制法度”,“礼义”比法更具根本意义。
三
为了便于道德理想的贯彻落实,荀子也与孔、孟一样,设计了“圣人”、“君子”等道德理想人格形象,作为人们学习、效法的人格榜样。而要分析研究他的道德理想人格理论,仍然需要结合他的人性理论。
如前所述,继承了孔子人性“相近”思想的荀子,认为人生来都有欲“利”之心,都有趋恶倾向。同时,人的本性虽然是人所“不能为”的,但却是“可化”的。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决定了人人都有改造的必要,同时也都有成为道德理想人格的可能。以这种基本认识为基础,荀子提出了他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理想人格理论。
他说:“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在这里,荀子明确强调了“学”的重要。同时,他还强调了“行”和“积”对于成就道德理想人格的重要性。概而言之,“学”、“行”、“积”是成就道德理想人格的关键所在。
荀子所设定的居于最高层次的道德理想人格榜样是“圣人”。他强调,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们在“学”、“行”、“积”方面超越于众人。他说:“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伪”即人为,具体说来就是“学”、“行”、“积”。他又说:“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圣人”的所作所为之所以完全符合仁义、道理,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把“行”即实践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他还说:“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圣人并不是天生的,也并不神秘,是一般常人通过善德善行的日积月累而成就的。不论何人,只要“积善而不息”,都可以成为圣人。
荀子强调,正是因为圣人之“伪”,即“学”、“行”、“积”、“异而过众者”,所以圣人具有“至平”、“至强”、“至辨”、“至明”的品格和特点。他说:“水至平,端不倾,心术如此象圣人。”“平”,即公平、平等。“心术”,即分析思考问题的基本原则和行为处事的态度。这是说,圣人具有水一样的品格,能够遵循平等、公正的原则和态度思考处理各种问题,能够以平等、公正的原则与态度对待他人和自己。他又说:“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故非圣人莫之能王。圣人备道全美者也,是县天下之权称也。”治理天下责任最重,问题和困难最大,涉及的人员最多.所以没有超强的精力、超强的分析辨别力和极其聪明的智慧是不可能担此重任的。只有“圣人”才具备“三至”品格,所以只有“圣人”才能“王”天下。“圣人”是道德、知识、能力最完美者,所以他们成了天下人追求的最高尚的人格目标。而“圣人”之所以具有“至平”、“至强”、“至辨”、“至明”的品格和特点,说到底是与他们具有好学、菩行、善积的实践精神分不开的。
然而,诚如孔子所说:“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达到“圣人”人格目标者实在太少了。因此,荀子也和孔子一样,谈论比较多的也是“君子”人格。
首先,荀子指出:“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这里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是说人人都具有一定的认知和行为能力,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从人自身的基本素质、条件看,并没有君子、小人之分。而在实际生活中之所以存在君子、小人之别,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的不同。他分析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螟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_“禽犊”,唐杨惊注日:“馈献之物也。”君子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所学的东西能够听进去、记得住,并且能够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行为举止端庄、得体,所以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够成为人们效法的榜样。君子学习的目的在于改造、提高、完善自身。而小人则对所学的东西,只是用耳朵听听、用嘴巴说说而已,这样是根本不可能提高、完善自身的。小人学习的目的就在于炫耀自己,所以只是将所学的东西作为一种摆设让人看而已。这就是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小人之所以成为小人的道理所在。其二是说人人都有“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欲望和追求,在这方面也没有君子、小人之分。但从追求“荣”、“利”,避免“辱”、“害”的方式和路径的选择方面看,却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在选择行为处事、趋利避害的方式路径时,首先考虑是否合乎道义,而小人则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违法犯禁、伤天害理。
其次,君子对行为、学说和名声的评判是以“礼义”为标准的。对于那些“不顺礼义”的言论学说,“虽辩,君子不听”。而且,君子还经常以礼义“度己”。不仅如此,君子更具有为礼义献身之“勇”,“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为了维护礼义,不屈服于任何权势;为了维护礼义,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最后,君子还具有超乎常人的“知”、“志”、“辩”、“长(长处)”等品格。君子之“知”表现为:“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佚之以绳。”言语少但立场、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犹如经过绳墨校正一般。“君子立志如穷.虽天子三公问正,以是非对。”君子一旦立下志向,就毫不动摇。不管何人问询何种重大事情,都坚持以真情实况相告。并且,不管遇到何种情况都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君子之“辩”表现为:“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君子在陈述、辩说自己的思想观点时,总是事先经过深思熟虑,提前谋划、准备。因而陈述、辩说时言语不多但却能很快使人明了。语言精练,内容充实、广博,观点正确,这就是君子的辩说。君子人格的“长处”在于:“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君子也和常人一样,“非能偏能”、“非能偏知”、“非能偏辩”、“非能偏察”。君子有所能也有其所不能。所以君子人格的长处并不在于其技能方面,而是在于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情都必定合乎道理,合乎实际要求。
综上所述,荀子的道德理想人格理论是与孔、孟一脉相承的。他们都以“圣人”为最高的道德理想人格榜样,其次则为“君子”。而他们对于“圣人”、“君子”品格的描述,则是有所侧重的。在荀子这里,“圣人”人格的突出贡献是在努力改造自身的基础上制定礼义法度,从而为人类群体的建立和有序运行,为人类各种关系的建立、维护,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保障。而“君子”的突出特点则在于对“礼义”的学习、贯彻和维护,具有为“礼义”而献身的牺牲精神。总之,荀子是以“礼义”为核心来建立他的道德价值体系和道德理想人格理论的,这对于我国封建时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