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浚远
(长沙市雅礼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0)
物理学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李浚远
(长沙市雅礼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0)
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学、力学、热学等多方面的物理应用时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这些物理知识的积累是从初中开始,螺旋式上升到高中阶段,再不断的升华到生活中的。通常物理学习,相对于其他科目难度更大,因为其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较高,且理论还需联系实际,而实际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又是互相矛盾的,这就对许多同学造成了困扰。文章就物理学科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培养物理思维,制定好学习计划,重视物理实验等方法来学习物理。
物理学科;特点;学习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高中物理是理科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其是比较难学的学科。因此,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根据其特点针对性的找出学习方法,则可以更好的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知识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加强。高中物理不同于初中物理,初中物理只是提出了一系列的物理概念,而高中物理则重在理解,由定性讨论上升到了定量计算。例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初中物理只是告诉我们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高中物理则要求我们会计算物体受力是多少N,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多少m/s。再如:电磁感应,这不仅要求我们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要求我们有较强的实际运用能力,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为电气,自动化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物理知识涉及的范围扩大。相对于初中物理来说,高中物理有了很大的跳跃,会学习到许多新内容,新的知识点又比较复杂。如,动量守恒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胡克定律等。同样以力和运动的关系为例,在计算物体受力和运动速度的基础上,又会引申出一个新的知识点,那就是热量,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是多少J[1]。
(3)综合性强,理论性强。高中物理不是独立的一门学科,它与其他科目也是相互渗透的,比如数学。在物理的解题过程中,会运用到数学中的函数等知识,而在力学,电磁学等抽象的知识上,又离不开立体几何。高中物理理论性很强,如果不能将理论理解透彻,那么运用起来就十分困难,这也是大家认为物理难学的主要原因。
在实际进行学习时,想要学好物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在学习物理时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培养物理思维,勤于思考。作为一名高中生想要学好物理学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应该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物理思维,才能勇敢的面对各种物理问题。物理难学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缺乏物理思维。将物理问题形象化是很必要的,建立模型,以图像形式来表现物理问题,运用公式等都是将物理问题形象化[2]。物理思维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如果我们不具备物理思维,那么许多物理问题就会变成数学问题。数学应该是我们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而不应该左右我们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由此可见,丰富的物理现象会形成多变的物理模型,而勤于思考多加练习,更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
(2)制定好学习计划。制定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有利于我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再到课后复习,这是基本的学习三部曲。课前预习帮助我们初步了解新知识及自己的不足,课堂学习帮助我们掌握新知识,课后复习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课堂外多做练习题,这不仅可以测试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薄弱点,查漏补缺。好的学习计划不仅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需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同样重要。对于学习,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不能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心生畏惧,积极面对困难,是扫除消极心理最有效的方法。
(3)重视物理实验。理科学习免不了做实验,物理实验是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真实体验。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1N的力究竟有多大,只看概念描述我们无法想象,但是用实际的物体来掂量一下我们就能大概感受到了。一个鸡蛋的重量约0.5N,那么1N的力就相当于2个鸡蛋了,2个鸡蛋拿在手中是什么样的感觉,大家试试就很清楚了。做物理实验的过程,我们应该仔细观察,记录好每一个细节,在观察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思考自己所见现象的原因,实验后应该归纳总结并做好比较[3]。实验一次不成功,可以重复多次,做实验是检验我们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最好方法,也是我们提升自己的好办法。
综上所述,物理学科虽然知识深度和难度都在初中物理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涉及到的知识面也很广,综合性和理论性都较强,但是只要我们具备了物理思维,学习过程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制定好学习计划,重视物理实验,我们一定能够将物理学好。
[1]张广涛.怎样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解决学生厌学问题[J].考试周刊,2015,(43):144-144.
[2]王颍水.谈高中物理的特点及学习方法[J].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1,(7):39-40.
[3]龚关.浅析物理学习方法[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5):39-39.
O4
A
1671-3818(2016)10-01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