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乐见
(长沙市长郡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0)
作为高中生应如何培养自身的物理思维能力
谭乐见
(长沙市长郡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0)
物理思维能力首先是一种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对于高中生在物理学习中,掌握物理规律和形成物理基础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物理基础概念内容和物理规律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反映出了事物内在的联系性。因而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物理思维能力才能洞察到它们。文章阐述高中生在培养物理思维能力时遇到的一些困境,然后针对这些困境来具体给出几点培养自身物理思维能力的策略。
高中生;培养;物理思维
高中物理所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分析中都折射出了物理思维能力。例如物体运动的分解与合成、电磁场中粒子的状态等等,这些知识点内容的综合分析中都能看到物理思维能力。具体地说,物理思维能力包括解决物理问题中运用的推理分析能力、理解归纳能力、物理模型建模能力和实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互相补充,总称为物理思维能力,它们在物理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生必须培养自身的物理思维能力,以有效地解决物理问题,提升自己的物理成绩。
1.1 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
高中生在对物理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的时候,只会对知识进行僵化地记忆和吸收,因此根本无法彻底运用学到的知识内容去解决问题,在解题过程中,思维上会表现得极为迟钝,没有正确的解题思路,即使有解题方法在运用的时候也会显得很迷糊。甚至在对一些物理问题进行情境分析的时候,僵化的思维往往会把高中生引向解题的死胡同。
1.2 不会正确分析问题
很多高中生根本不会正确的分析问题,因此在解题时候,他们的解题思路就出现了严重问题。例如一些学生在解题时候,他们因为物理思维能力不足,导致他们的推理思维与原题的问题逻辑思维不契合,从而致使他们在对物理问题进行有效剖析的时候,运用了与题型无关的知识点,也就是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还不足以理清问题的思路和洞察到问题的本质。因此高中生不会正确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就会暴露自己推理和理解能力薄弱、知识运用不熟练等思维能力弱点。
2.1 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基础。因此高中生要具备爱思考,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只有通过自己思考和提问题,才能强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获取,然后才能在解题中熟练运用知识。在对于一些物理知识点进行学习的时候,高中生还要培养出一些关于解题技巧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力学物理内容的时候,高中生一定要注重培养出自己善于对物体在各种状态下进行受力分析的习惯。只有培养出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升自己的物理思维能力,从而帮助自己解决各种物理问题。
2.2 联系生活实际
高中物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高中生必须将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和物理问题与现实生活实际发生关联,并在生活中为物理问题建模,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强化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体育课的抛铅球训练时候,高中生可以将铅球运动轨迹抽象成物理教学内容中的物体运动的抛物线模型。所以通过将学习中的物理内容联系到现实实际,可以帮助高中生切身观察到身边的物理现象,并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出自己的物理思维能力。
2.3 具备不轻言放弃的学习精神
高中生要敢于挑战有难度的题型,尤其当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生题时候,高中生不能还没进行分析就被题型吓住,然后去咨询老师或同学。在这种时候,高中生应该以一种不轻言放弃的学习精神去面对它,要把挑战难度当成一种学习乐趣,最后通过有效运用物理思维能力去解决它。高中生必须意识到通过这样的反复磨练,不但会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自己对物理思维能力的运用。
2.4 要认真复习课本知识
高中生一定要认真复习所学的课本知识,要搞懂所有的知识点,包括物理规律和物理基础概念内容。对于所学的这些概念和规律,高中生一定要能回答出它们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表明自己确实真正弄懂了这些知识点,并掌握了课本在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分析时候运用的物理思维能力。而且还要重视课本中的知识点在习题中所体现出的方式,并认真去对待还未理解或理解不透的物理问题。对于一些相类似、容易混淆的物理内容,一定要掌握住它们的关联性和差异性,从而实现对相关问题的真正有效解决。在复习中,高中生还应该把自己常出错的知识点和一些练习题记录下来,并定期对它们进行再学习和消化。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和复习中的不断积累,才能培养出自己高效的物理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物理思维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物理解题能力,高中生可以通过熟练地运用它解答物理问题,来实现自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彻底理解。当然,高中生也只有通过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精神,并在物理学习中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有效培养出自身的物理思维能力。
[1]姜金龙.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2]蒋宁.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8.
G633.7
A
1671-3818(2016)10-01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