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016-03-14 20:08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城第一小学校彭合蓉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9期
关键词:审题解决问题数量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城第一小学校 彭合蓉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粗浅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研究、探索、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1.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设计了在课堂分组购物的情景,出示货架:铅笔(每枝4角),美工刀(每把9角),自动铅笔(每枝7角),尺(每把3角)。(1)请小朋友用1元钱购物,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2)付1元钱买2支自动铅笔,够不够?还要付多少?(3)如果付1元5角钱买2支自动铅笔,要找回多少钱?如果付2元,要找回多少钱?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对“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交流。

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问题》时,我用“西游记”的故事导入: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说:“悟空,这里有一条长凳,我们都坐下休息一会儿吧!”同时,老师课件出示唐僧师徒四人坐在凳子上的图片,问:“如果唐僧的位置不变,其他人可以任意换位置,那么,一共有多少种坐法?怎样换位置更清楚明了?”老师一问,学生议论纷纷,甚至有的小组,直接让四个同学扮演师徒四人,并作好记录……教师适时引入课题:《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问题》,就这样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入了学习。

3.在创设数学问题时,要求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在数学问题的设计中就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在教学二年级《千以内数的认识》时,我首先设计了两个问题:(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边演示边数,怎么数的?(2)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边演示边数,怎么数的?进而,给出第三个问题:(3)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边演示边数。引导学生说出,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最后,再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这样,不仅可以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步步引向深入,而且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还可以发展学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等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有效手段

(一)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学生解决问题时,必须让学生牢记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只有对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做到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例如,在学习简易方程这个知识点时,首先要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式,其次要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找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和解方程。因此,清楚地分析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二)良好的解题习惯是解决问题的保障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认真审题是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但它容易被忽视。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认真审题,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自读题目,找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读题时既不多字也不少字,尤其是对关键性的词句,可以勾画出来,并仔细思考,切实领会。认真审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和方法,最后将解答算式,答案与题目对照,看其是否符合题意。

2.用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训练是指导他们借助线段图,形象地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揭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的一种训练。用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

(三)一题多解训练

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去分析解决问题。如解决相遇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李飞、张鸿两家相距3000米,李飞、张鸿分别从自己的家同时相向而行,张鸿每分钟行80米,李飞每分钟行70米,几分钟后两人相距300米?首先,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在练习本上画出线段图进行分析,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走一走,在实践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题目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两人没有相遇,两人还相隔300米没走;另一种可能是,两人首先相遇,又各自继续往前走,然后相距300米。学生经过尝试、讨论、交流得出了这两种可能性,及多种解法……

在教学中,通过多角度思考,获得多种解题途径,甚至产生不同的解题结果,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精彩,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问题的由来,数学结论的获得,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通过事物感知周长的意义;二是探讨解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三是运用方法解决问题。课堂上,首先,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各种图形,让学生自己去看一看,去摸一摸,自己感知什么是物体的周长?然后,我提出:怎样才能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同学们得出“用绳子围”“用尺子量”“将长方形或正方形物体在桌面上滚动”等方法;教师只是提示了各种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的地方,就让学生分组进行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充分进行了“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等学习活动。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路和方法,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审题解决问题数量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三招”学会审题
统一数量再比较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头发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