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信息

2016-03-14 18:44:12
广州化工 2016年19期
关键词:丙烯腈依存度储热



化工信息

市 场 趋 向

我国成为世界丙烯腈生产消费第一大国

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丙烯腈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2015年我国丙烯腈消费量约为180万吨,2016年上半年我国丙烯腈产能已达到208万吨,消费量、产能、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我国丙烯腈消费领域主要是腈纶、ABS/SAN、丙烯酰胺,此外还有丁腈橡胶等领域。多年来我国都是丙烯腈净进口国,进口量最大的是2012年约56万吨,随着国内产能产量的不断增加,进口量逐年减少,2015年已下降至40万吨,进口依存率下降为22%。预测2016年我国丙烯腈需求量、产量将继续增加,进口量将继续减少,但净进口国的状况将维持。

苯乙烯需求持续增长

我国苯乙烯主要用于生产聚苯乙烯约占总消费量近60%,其次是ABS和SAN树脂约占20%,SB胶乳和橡胶、UPR约占15%。由于我国聚苯乙烯和ABS树脂等需求量持续上升,近年来我国苯乙烯的需求量持续增长,2010-2015年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4%。我国苯乙烯长期供不应求,每年均需大量进口,随着国内产能产量不断增加,进口依存度不断降低,2005年进口依存度为69%,2011年下降至44%,2015年降至42%,但大量进口的局面一直维持。预计2016年我国苯乙烯需求量将继续增长,大量进口的状况仍将维持,且进口量可能比2015年要多。

对二甲苯市场缺口巨大

我国是全球对二甲苯的第一消费大国,2012年消费量为1382万吨,其中进口量为609万吨,进口依存度为44%;2013年消费量1657万吨,其中进口量887万吨,进口依存度上升至54%;2014年消费量为1864万吨,进口量为987万吨,进口依存度为53%;2015年消费量、进口量与2014年基本持平,进口依存度仍超过50%。预测2016年我国对二甲苯的需求量、进口量都将继续增长,进口依存度仍将超过50%,市场缺口巨大。

二氧化碳产业平稳发展

2015年我国二氧化碳产量7037万吨,约占世界二氧化碳总产量的1/3,是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生产国。2015年我国二氧化碳的表观消费量为7031万吨,约占世界二氧化碳总消费量的1/3,是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消费国。2015年我国进口二氧化碳0.08万吨,出口二氧化碳6.5万吨,净出口量6.4万吨,是二氧化碳的净出口国。2015年与2014年相比,我国二氧化碳的消费增长率为0.13%。预计2016年我国二氧化碳的产销量基本与2015年持平或略为增长,呈平稳发展状态。

硫磺严重依靠进口

我国硫磺主要用作硫酸、化肥工业的原料。2015年我国硫磺表观消费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695万吨,但硫磺的产量仅约为501万吨,进口量大幅增加至约1194万吨,进口依存度高达约70%。预计2016年我国硫磺的表观消费量、产量与2015年基本持平或略有增长,严重依靠进口的局面难以改善。

产 品 开 发

环境刺激响应型高强智能水凝胶研发引人瞩目

环境刺激响应型智能水凝胶能够对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产生显著的体积或其他特性的变化,且其性质和结构与生物组织类似,有望应用于传感器、人工肌肉、软体机器人、组织工程、化学反应开关或微阀、物质分离、药物控释等许多领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经济价值,其研发引人注目。近年来研发的主要有四类不同结构的环境刺激响应型高强智能水凝胶:超低交联结构水凝胶、纳米颗粒复合水凝胶、双网络结构水凝胶以及拓扑结构水凝胶。

研发化学法合成高分子固-固相变材料前景广阔

相变材料是一种能随着温度变化而改变相态的功能性材料,其特性是相转变过程中伴随着相变潜热的吸收或释放,相变过程的发生仅取决于温度,在相变过程中相变材料自身的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相变材料的上述特性使其可有效解决能源供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给矛盾,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目前相变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建筑、太阳能利用、航空航天、纺织、电子器件等许多领域。相变材料可分为固-液、固-气、固-固、液-气相变材料4类。目前国内外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是固-液相变材料。固-液相变材料的缺点是在相变过程中有液体出现,因此一般需封装使用并带来许多问题。高分子固-固相变材料是固-固相变材料的一种,相比固-液、固-气以及其他种类的固-固相变材料,其优点是相变过程中无液体或气体产生、体积变化小、腐蚀性小、使用寿命长、耐热温度高、相变温度可调节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而化学法合成高分子固-固相变材料成为目前制备高分子固-固相变材料的热点之一。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新建结构领域前途光明

以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为代表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当今已成为重要的结构加固材料,其具有轻质高强、优良的抗腐蚀性、可设计性、非磁性、膨胀系数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加固改造、工业构筑物加固改造、市政设施建设等许多领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线弹性材料,在发生较大变形后仍可恢复原状,对承受较大动载和冲击荷载的结构更为有利。因此,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许多特殊建筑中能发挥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市场和开发前景广阔。

水合无机盐复合相变储热材料成研发热点

热能储存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储热方式有三种:显热储热、潜热储热、化学反应储热。显热储热的缺点是:储热密度小、储热装置体积大,应用受限。化学反应储热的缺点是: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对反应设备安全性要求高、一次性投资大、整体效率低,目前仅处于小规模试验阶段。潜热储热的优点是:储热密度大、相变温度稳定等,在太阳能利用、废热余热回收、热管理系统、建筑节能和电力“移峰填谷”等很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相变材料是潜热储热技术核心,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水合无机盐复合相变材料与有机相变材料相比,其优点是相变温度适宜、相变潜热较大、热导率较高、原料价低等,因而有望成为中低温热利用领域理想的储热材料,其研发成为热点。

光催化还原CO2材料研发前景好

减少大气中CO2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课题之一。目前,减少大气中CO2含量的方法主要有3种:(1)减少CO2排放量;(2)CO2的捕集运输与埋存;(3)CO2转化与利用。其中CO2转化与利用是利用太阳能将CO2光催化还原为碳氢燃料如甲烷、甲醇、乙醇、甲酸、CO等,不仅可减少大气中CO2含量,改善温室效应导致的环境问题,而且制得的产品碳氢燃料可部分取代化石燃料,缓解能源危机,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国策,因此具有重要意义,其研发前景看好。光催化还原CO2的关键是光催化材料。目前研发的光催化还原CO2的光催化材料主要有:TiO2体系,其他金属化合物体系,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体系,硅酸盐、沸石体系,石墨烯体系,以及有机超分子催化体系等。

配 方 精 选

灭菌除血渍肥皂

乙酰水杨酸 0.005

硼酸 0.002

水杨酸 0.005

香皂皂基 1

性能及用途:该品能有效抑制和杀灭真菌、大肠杆菌、金葡萄球菌,而且能有效地溶解血渍。

促进头发再生的洗发剂

碘化食盐 10

柠檬汁 15

新鲜洋葱 50

柠檬酸 5

酸或加香料的醛剂 20

性能及用途:该品成本很低,特别适合于生产,用以促进头发再生的洗发剂。

防止脱发的洗发露

酰胺乙基羟乙基甲基硫酸甲酯铵 3

苦参原液 2

当归原液 2

何首乌原液 2

干姜原液 2

性能及用途:该品具有防脱、止脱、生发及植发后修护保养四效合一的功效。

保健足浴液

松针提取物 70

无臭大蒜汁 25

过氧化氢 4

硼酸 0.5

迷迭香精油 0.1

橙叶油 0.4

性能及用途:该品用于消除睡眠障碍、防治足疾,美脚和护脚。

茶树油洗涤剂

茶树油 0.1

AES(聚氧乙烯醚) 6.5

6502(烷基醇酰胺) 6.5

安息香酸钠 0.1

精盐 0.2

水 加至100

性能及用途:该品具有广谱的抗微生物活性、杀菌功效和抗菌活性,是一种天然绿色环保产品。

含碘沐浴液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 20~35

氯化钠 1~3

络合碘 10

柠檬酸 适量

茉莉-玫瑰复合香料 0.5

去离子水 51.5~59.5

性能及用途:该品对人体皮肤温和、无刺激。

去重金属洗涤剂

无患子水提取液 40

EDTA 4

十二烷基硫酸钠 4

水 52

10%聚乙烯醇溶液 100

香料 适量

性能及用途:该品对皮肤无刺激和过敏作用,无毒,主要用于接触重金属的工作人员下班后的皮肤洗涤之用。

金属表面清洗除垢剂

氨基磺酸 50

柠檬酸 25

草酸 25

性能及用途:该品应用于中央空调循环水系统、工业冷却循环水系统,以及船舶、淡水器、复水器等水冷设备的除垢、除锈处理。

金属材料表面清洗剂

过氧磷酸钠 3

聚合度为20的聚氧乙烯脂肪醇醚 10

三乙胺 5

正己烷 6

聚脲 2

纯水 加至100

性能及用途:该品呈碱性,不腐蚀金属设备,使用安全可靠。

金属腐蚀产物清洗剂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二钠盐) 10~15

联氨 1

水 加至100

性能及用途:该品对设备材料的腐蚀减少,提高了对金属腐蚀产物的清洗效率,清洗效果好。

猜你喜欢
丙烯腈依存度储热
碱金属熔盐修饰MgO对其储热性能的影响研究
江苏省农地依存度的时空变化
测定水中丙烯腈检测分析方法的优化改进
甘肃科技(2020年20期)2020-04-13 00:30:30
丙烯腈行业生产现状分析
山东化工(2018年7期)2018-04-25 03:07:27
2016年中国丙烯腈行业概况
太阳能热发电储热系统综述
太阳能(2015年12期)2015-04-12 06:53:16
河北省外贸依存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大容量热化学吸附储热原理及性能分析
我国丙烯腈行业回顾与展望
储热技术基础(I)——储热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新动向